㈠ 湖南有什么有名民间艺术
花灯戏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
湘西花灯戏,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炉而综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剧目方面,几种花灯戏也各有特点。湘西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流行比较广的有《捡菌子》、《盘花》、《扯笋》、《王三卖货》、《卖花》等。湘北花灯戏的剧目比较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灯戏艺人集体创作的剧目。二是艺人们依据传统剧目移植、改编的一些剧目。湘南花灯戏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剧目也不断增多。历代艺人从社会生活和民间故事中吸取素材,创作了不少的剧目。此外,花灯戏在湘南乃至粤北一带流传,与其它剧种在交流吸收移植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花灯戏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湘南花灯戏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其中大戏59个,中型戏33个,小戏剧目40余个。此外,还有对子调节目40个。
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湘南花灯戏对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涌现出了《划线》、《十月花》、《张木匠和妻》、《十月小春》等一批优秀的剧目,参加省、地级会演。湘北湘西花灯戏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湖南花灯戏又有了许多的发展。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创作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剧目和挖掘整理出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传统剧目,湖南 为湖南花灯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㈡ 湖南长沙特色礼品有些什么
湖南长沙特色礼品有湘绣、中国红瓷、长沙糕点、酱板鸭、菊花石等。
1、湘绣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菊花石其“花”蕴育于几百万年以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型酷似异彩纷呈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因石头中蕴含的红柱石晶体酷似菊花而得名,又被称之为“会唱歌的石头”。
㈢ 湖南的手工刺绣艺术与艺术品统称湘绣
湖南的手工刺绣艺术与艺术品统称湘绣这句话是对的。
湘绣故事:
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湘绣也逐渐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刺绣艺人们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国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打造出“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刺绣。
㈣ 长沙有什么要买的特色纪念品
长沙最重要的特产是“长沙三绝”,即湘绣、棕编(另一说为中国红瓷器)和菊花石雕。
1、湘绣
湘绣的起源和发展都在长沙县(今开福区沙坪一带),为四大名绣之一。长沙也建有湘绣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和销售。
2、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其中重要的菊花石产于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图案,其雕品为长沙的一大特色。
3、中国红瓷器
最早出现于1100年前的晚唐长沙窑,但包括之后出现的瓷器在内,都没有纯正的红色。1998年底,尹彦征在长沙才研制出纯正的红瓷器,并在长沙隆平高科技园建立了中国红陶瓷工艺园。
4、花炮
浏阳有“花炮之乡”的美称,其生产的花炮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有销售。
5、长沙臭豆腐
长沙臭豆腐是湖南长沙传统的特色名吃,长沙当地人又称臭干子。色墨黑,外焦里嫩,鲜而香辣。焦脆而不糊、细嫩而不腻、初闻臭气扑鼻,细嗅浓香诱人。
㈤ 怀化有什么艺术品,民歌
锣鼓、芷江白蜡、《美在侗乡》、《阿西里西》。
1、怀化是湖南省辖地级市,艺术品有锣鼓、芷江白蜡,而且锣鼓、芷江白蜡艺术品是怀化的财富和需要传承的。
2、怀化民歌有《美在侗乡》、《阿西里西》,《美在侗乡》、《阿西里西》都有特别浓郁的怀化民族文化,而且充分展现了怀化的风土人情。
㈥ 源于湖南民间的刺绣工艺:湘绣的特点
“女作家应当不是写,而是在纸上刺绣,因而工作得精细迟缓。”刺绣不仅仅是一个民间工艺,更是艺术上的传奇,即使是如今也是无法解释许多古代的一些特殊现象, 湘绣 作为绣品中的传奇,你知道湘绣的特点是什么吗?
湘绣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
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轻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细若毫发,从而超越顾绣中的“发绣”。湖南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
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以掺针为其特色。掺针俗称“乱插针”,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
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结束语】“有色皆备”无疑指的就是湘绣的用色鲜艳,以及出色,湘绣给人的既视感如同是站在花丛中一样,充满各种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并不扎眼。
㈦ 湖南有什么特色工艺品
湘绣,浏阳菊花石,皮影等等。
㈧ 湖南长沙窑生产瓷塑艺术品都有哪些
湖南长沙窑就大量生产这类瓷塑艺术品,主要有鸟、狗、猫、鸡、羊、蛙、鱼、龟、猴、狮、骆驼、大象、马等,长度、宽度、高度均约10厘米左右,或手捏、或模制,或雕、或刻、或塑,或施褐彩、或褐绿彩相互辉映。
㈨ 湖南文化特色
1、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2、湘绣:湘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传统上有72种针法。分平绣类、织绣类、网绣类、纽绣、结绣类五大类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绣等针法。
3、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脍炙人口。
4、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为一体的艺术品,包括竹青雕刻、翻簧竹刻、竹根雕刻、竹简书刻等。
5、湖南摆手舞: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