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我们辽宁省有哪些民间艺术

我们辽宁省有哪些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23-02-21 01:46:06

⑴ 辽宁的特色是什么

1、文化特色:

海城喇叭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当地语言声韵,民歌格调为基础,吸收柳腔耍孩儿,义腔等外来腔和民歌、秧歌等融汇发展形成的民间喇叭戏声腔,属于柳子声腔体系。

据1981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83页)(海城喇叭戏)条目刊载:流行于辽宁海城的喇叭戏,渊源于山西省雁门关外的民间小戏耍孩儿,清干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时,被称为柳腔喇叭戏。

2、药材特色:

桓仁山参,系指产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山参产品。桓仁山参是指通过人为播种方式将人参籽播种在桓仁县境内适宜的森林环境条件下,自然生长15年以上的人参。具有体态自然、皮老紧实、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其药用价值、商品价值与野山参无差异。

3、饮食特色:

辽菜是在满族菜点、东北菜的基础上,吸取鲁菜和京菜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辽宁菜特点是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明油亮芡、讲究造型。

4、地理位置特色:

辽宁地方特色产品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沿海,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西南部毗邻河北省,东北部与吉林省的长白山区相连,东部则与朝鲜隔鸭绿江遥遥相望,其中部的辽河平原是东北的三大平原之一。辽东半岛因其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被称为东北“金三角”。

5、历史特色:

辽宁省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 约在7000年前,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显示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繁荣景象。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5500年。

⑵ 东北民俗有哪些

东北民俗有二人转、高跷秧歌、剪纸、睡土炕、吃酸菜等。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扭秧歌,是东北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⑶ 辽宁省凤城市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辽宁省凤城市民间艺术有捏糖人剪纸。你素

⑷ 辽南民俗有哪些

辽南民俗盘点:

辽南食风
辽南地区属海洋性气候,山多,平原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里水 产品丰富,鱼鳖虾蟹品种齐全;山地有大面积的果树,苹果、葡萄、桃子等 品种繁多,质地上乘,而且产量也很高。苹果产量常居全国之首。辽南地区 的汉族有很大一部分是山东移民,因此,这里的饮食风俗与山东半岛接近。 解放前,辽南人以玉米、高粱为主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南 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主食多为细粮。但仍有许多传统食品深受当地群众的
喜爱。
·日常食俗·
大连附近地区的居民喜欢将玉米磨成大渣子,加豆焖饭,做出的饭金黄 松香。玉米面发酵后,蒸发糕、做窝头;或者采用半烫面和成团,在大锅里 贴成一面焦脆的大饼子。沿海一带的居民,喜食贴饼子炖鱼,别具风味。也 有的用绿海菜做馅,贴菜饼子,更是鲜香可口。大葱蘸虾酱、蘸大酱就饼子 吃,也是当地人的一种嗜好。把晒干的萝卜丝儿用水泡开,挤去水分,拌上 辣椒油和各种调料,是人们的家常小菜。还有一种菜肴,当地人称之为“晃 汤”,也就是在汤里下青萝卜丝,放海蛎子和小蚬子,其味更是鲜美无比。 将小杂鱼去头和内脏,剁碎搅匀,放入调味品和韭菜末氽丸子,味道鲜美不 说,质地还非常嫩。将鲆子鱼干泡开切块,挂面糊,入油炸黄,熟透。后捞 出,叫做炸鱼丸子,极有嚼头,且越嚼越香;若上锅蒸制,再浇以芡汁,既 好吃,又不腻。蒸海螨子盐酱是佐餐下酒菜,制法是将海蛎子、调味品、面 粉放在一起,调匀蒸熟即可。
沿海居民还喜欢喝一种海菜疙瘩汤,此菜用绿海菜和面疙瘩煮成,清淡
鲜美。通常人们将鱼腌一下,晒成鱼干,吃时再干蒸一下,吃起来柔韧鲜香。 鱼还可以烤食,即将鱼放在自制的铁丝网上烤熟,细细嚼来,干香味厚,回 味无穷。而在春、夏、秋三季,将捞来的毛蚶,投入沸水锅中煮一下捞出, 扒出肉来,蘸调味品食用,又鲜又嫩,是极好的下酒菜。不过,做此菜火候 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若过火,蚶内似胶皮嚼不动,则大失风味。
辽南的北部地区,多产杂鱼、小虾,人们最喜欢吃盐卤皮皮虾。做法是
将盐水熬化后晾凉,加葱、姜、花椒和酒腌虾。这是下酒佐饭的好菜。夏天 主食多配咸绘鱼等。秋季喜吃盐卤蟹。冬季的菜肴,最常见的是虾酱炖豆腐, 味鲜质嫩。
总的来看,在辽南地区,人们喜咸鲜辣味,多食生葱、生蒜和海产品。
·岁时食俗·
和全国各地一样,辽南人对春节也极为重视。在春节即将来临时,家家 都早早地准备好丰富的年货。农村家家杀年猪,做豆腐,包豆包,蒸馒头, 磕大面果(即把面团用模具磕成花、鸟、鱼、虫、人物及建筑模型,形态逼 真,然后烤熟或烙熟)。在年三十那天,人们都起得很早,早饭比较简单, 不少人家早饭仅炖些鱼吃。中午饭,菜看品种最多,款式要好,质量要高。 全家老少坐在一起吃,喝酒品菜,是过年的团圆饭,很是热闹。这顿饭必须 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年三十的晚上包饺子,馅为肉、或海鲜、或素的。 午夜,点焰火,放鞭炮,接财神,吃饺子,除旧迎新。每家在祖宗牌位前要

摆供桌,放筷子,供馒头、饺子、水果、点心和炒菜,整鸡和煮方肉要摆在 正中。请祖宗返回人间赴宴过节。旧时还要烧香、磕头。初一这天,见面互 道“见面发财”等吉利话,小辈给长辈磕头。初一、初三吃饺子,初五吃的 饺子,称为“破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纸糊的、萝卜 雕的、面做的等)挂上,到处亮堂堂的。这天晚上,农家各户都要到祖坟上 去送灯、点蜡、上香,返回家中吃元宵圆夜。
二月初二这天,叫“龙抬头”,这天清晨用凉水洗脸,谓“洗龙头”。 也有的将麦秸剪成一节一节地穿起来,麦节间夹上花布条,戴在孩子脖子上 或扎在辫子上,叫“穿龙尾”。
清明节这天,也要扫墓祭祖,摆桌上供。祭品有鸡、鱼、肉,还有饺子、 包子、馒头或面点之类。还要放上酒杯,斟上酒。祭毕,收供回家,全家食 供品。
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也有的早起到野外采艾蒿和香蒲叶,悬在门上, 还要用艾蒿煮水洗脸,谓可防病。小孩子多戴香草荷包。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是供灶,这天要吃灶糖。
·婚姻食俗·
在婚姻和生育方面,辽南也有其独特的食俗。婚前,女方多要到男方家 吃定亲饭。未婚夫妇及双方父母和陪客,围餐桌而坐,边饮酒边商议婚事具 体事项。一般说来,此酒吃过,婚事即最后确定下来。结婚被褥,必须请夫 妇双全的妇女来做。结婚前一天,女方向男方家送嫁妆。双方都提前杀猪、 宰羊,或买鱼、买肉,准备待客。
婚宴,近年来多要摆若干桌面,并以丰盛酒菜待客。席间一般必有“四
喜丸子”、“红烧鱼”之类菜肴,以取吉利。新娘、新郎要一遍又一遍地向 各桌客人点烟、敬酒。新房内,由“全福人”铺被,有的要放红枣和栗子, 有的要放大葱,意思是希望早生贵子,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都是为了取个 吉利。晚上,青年人多来闹洞房,逗新娘、新郎取乐。
婚后第三天回门,丈人与丈母娘以好菜好饭招待新姑爷。亲戚、朋友、
邻居多来陪客。同饮同食,非常热闹。 当婴儿出世之后,要请孩子的外公、外婆来吃饭、喝酒。菜中海味要多。
孩子出生 100 天称过“百岁”,再请外公、外婆来吃饭。席间要上“百岁面”,
多是海鲜面条。外婆给孩子戴小锁、手镯、项链等,预祝孩子长命百岁。 随着经济的振兴,辽南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饮食习俗也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食品种类也从单一到多样化,烹制方法也由简单到复杂,而一 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慢慢淡化。

辽南驴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别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它是以皮革制成平面傀儡,傀儡由 艺人牵动,投影于影窗上演出的戏剧。因为它有固定的声腔,故属于戏曲范 畴。
皮影戏在东北流行很广,遍及辽、吉、黑三省,流传的时间也较长。辽 宁省以盖县为中心的辽南皮影最有名。辽南皮影流布于辽宁省南部地区的广 大农村与县镇之中,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每逢年节或农闲期间,艺人们便 结伙成班巡回各地演出。在旧社会,由于受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的束缚,辽 南皮影往往以祭祖、请神、求雨或为有钱人家许愿的名义而演出。日伪统治 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压迫与摧残下,辽南皮影被认为是低俗不雅 的东西,几度遭到禁演,大部分皮影艺人被迫弃艺务农或流落他乡。解放后, 党和政府对辽南皮影的班社进行多次整顿,并在各地相继建立了皮影社、队, 使旧影班成为职业与半职业的演出团体,活动于各县乡镇农村之中。
辽南皮影的音乐是由民间说唱音乐发展而成的板腔体音乐。它的唱腔基 本是由上、下两句构成,并由其节奏与旋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板式及牌名。 每种人物又有适合表达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的唱调,其中有的比较丰富,有 的比较简单,曲调风格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女腔比较细腻、娓婉,适于 表达哀怨、忧伤的情绪;男腔比较粗犷、豪放,适于表达刚毅、爽朗、激昂 的情绪。二者比较起来,女腔又较男腔更为完美。
据说,辽南皮影是在明朝时开始出现的,约有 300 年的历史。大约在清
末民初,全国各地皮影戏盛兴一时,流行于关内河北滦州、乐亭一带的皮影 戏开始传入东北各地。由于关内皮影起源较旱,艺术水平较高,尤其在音乐 唱腔方面更完美一些,辽南一些地区的皮影艺人便开始向关内学习。从而, 使辽南皮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为“翻书影”派,又称“北 派”皮影;一派为“本地影”派,又称“南派”皮影。
“北派”皮影主要分布于辽南接近内地的北部地区,包括海城、盖县、
大石桥、蛐岩和复县一部分,其中以盖县的皮影最具有代表性。由于盖县的 经济繁荣,民间艺人往来频繁,因而盖县是受关内影响最早的地区。那里的 皮影艺人较多,水平较高,唱腔也最丰富。在影人的刻制上,造型美观,色 彩鲜艳,刀工细致,皮薄耐用。
“北派”皮影除盖县外,岫岩也比较发达。岫岩地处山区,交通闭塞,
文化交流不便,皮影戏成了农村中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因而县内影班密布, 艺人众多,几乎每个乡村都有影班活动。
“南派”皮影主要分布于辽南南部及东部地区。包括旅大、金县、普兰 店、庄河、复县一部分和辽东的宽甸、凤城等地。这一派的音乐唱腔与“北 派”皮影截然不同,尤其是女腔更为突出。在风格上,它与辽南地区其他民 间音乐如二人转、单鼓、民歌等颇为近似,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和 说唱音乐的特点。
辽南皮影的演出形式非常简单,只需在一高台上支起一幅宽 1 米、长 2.3 米左右的白布(早年用粉莲纸,现大都改为漂白布或化纤制品),作为影窗, 艺人在窗后借灯光操纵一种用兽皮刻制的影人投影于影窗之上。演唱者在幕 后唱、白、奏,影人在幕上表演,形成一种真人假人合一的表演艺术。
影人由两部分组成:头部称为脑植;身部称为戳子,均为人体的侧面影。

双手和颈部系以由铁丝连接的高粱秸,以便操纵。影人的面貌、衣饰,依性 别、年龄、人物身份的不同着以相异的雕刻色彩。
一台皮影至少需要六~八人方可演出。其中分“拉”、“打”、“贴”、 “拿”四大项。“拉”即主弦演奏者,起主要伴奏作用;“打”为司鼓,起 指挥唱、做、念、打的作用;“贴”为下影,是辅助氧影者操纵影人表演的; “拿”为上影,是影人的主要操纵者并兼“排影”工作。
演出时,参加人员分两排坐于台后,前排左第一人为拿影者,中间是贴 影者,右为司鼓。后排为乐队伴奏人员,主弦一般坐在右面,除主弦外,其 他人员都要分担角色参加演唱。
翻书影所用的剧本称为“影卷”。影卷是一种连本的大字体墨抄卷本, 演出时放于影窗下桌子正中,以便于所有演唱者观看。
流口皮影演出的剧目没有剧本,是艺人口传背诵下来的,但在演到每种 场合和情节时都有适于表达不同情绪的固定词牌,如,妇女坐楼时,用的坐 楼篇、思夫篇;赶路时用的行路篇、行车篇;出征时用的行兵篇等。
辽南皮影剧目的内容多是描写封建社会朝廷或民间的历史故事,有写忠 奸之间斗争的;有歌颂江湖游侠、绿林好汉的;有描述家庭生活的;也有反 映社会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冲突的。总之,它所表现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 丰富。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民间说唱鼓词的特点,擅长叙事,追求离奇铺张 的效果,并且绝大多数是大部头的连续故事,里面人物繁杂,唱词连篇,最 长的影卷可达 100 本之多,能演唱数月之久,最短的也可唱三五个晚上。
除传统影卷外,解放后有关部门还组织人力编写出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
和现代生活题材的新影卷。这些剧目的演出,不但给辽南皮影增加了新的内 容,也促进了皮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如扩大了乐队的编制,丰富了唱腔的 种类,采用了现代化的灯光布景,加大加宽了影人、影帘等等。
经过皮影艺人的努力,辽南皮影在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设计和舞美
设计等方面,已形成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初步积累了一批保留剧 目;

说唱艺术“二人转”

二人转,旧时叫蹦蹦,其母体是产生于辽南的地秧歌。它主要流行于辽 阳、鞍山、海城、大石桥等地区,约有近 200 年的历史、表演上载歌载舞, 演出形式有“单、双、群、戏”四大类型。
“单”是单出头,也叫独角戏。一人演唱,既表演剧中的主人公,也时 而模拟未出场的其他角色。故有“一人一台戏”的说法。
“双”是“双调”,即二人转。女为旦角,男为丑角,二人有说有唱, 不管故事中有多少人物,都由男女二人“分色赶角”,故有“千军万马,全 靠咱俩”之说。
“群”是群唱、群舞、坐唱等形式,集体表演。但大多数节目,仍由男 女一对主角领唱领舞。传统戏《大观灯》中就有集体大秧歌场面,但还不是 独立的艺术形式,解放后才发展成独立形式。
“戏”是指三五个角色的拉场戏,即以喇叭戏为主的四五人混场,以唱 为主,讲求气口和节奏,以平板夺字为特点。
二人转表演技巧讲究“唱、说、做、舞”四功,外加一绝(绝技)。 “唱”功讲究韵味厚,字句清,音色美,气力足。艺人说:“唱说做舞,
以唱为主。”二人转曲牌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演
员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需要,来安排不同曲牌,运用不同唱法, 方能使词曲结合,水乳交融。
“说”功主要是“说口”。“说口”类似相声,男逗女捧,要滑稽幽默,
俗不伤雅。一般演出是开场先唱小帽儿(东北民歌),接着“说口”把观众 逗乐了,最后才演唱正文。此外,还有正戏中的“对白”、“背白”、“插 白”、“念白”等各种道白,也在说功之内。
“做”是指做派身段,包括面部表情和体型动作。演员要“装龙像龙,
装虎像虎”,“装文像文,装武像武”,除了要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感情外, 还要吸收一些戏曲的身段表演。但又与一般戏曲不同,讲究“以虚代实”, “拿轻比重”。如右手托腮,表示入睡,一把扇子可代刀枪棍棒,要求神似, 点到为止。
“舞”是舞蹈。二人转原有舞蹈,多来自民间大秧歌,基本动作有跳跃、
走动、翻身、扭摆、错步、转身、扇肩、抖腕等等。老二人转开头的“浪三 场”,讲究“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功夫全在走”。新二人转,舞蹈分 四类:①纯舞:其中开场舞要“引”——把观众引入剧情;间舞要“连”—
—连接前后情绪或情节;收场舞要“紧”——见好就收。②激情性歌舞:特 点是高亢火爆,多用于开头介绍故事时代背景处。③抒情性歌舞:多用于描 写景物。④叙事性舞蹈:多用于交代故事情节处。除纯舞外,都要歌舞结合。 “绝技”主要有耍、打二大类。“耍”是耍扇子、手绢,可耍出各种花 样。“打”是打“手玉子”(双手各拿两块小竹板)和“挎大板”。“手玉 子”能打出各种花点。大竹板可以出手飞回或二人交换。此外,还有耍彩棒、
掏灯花等绝技,近年已不多见。
二人转传统节目有 300 多个,如《西厢》、《蓝桥》、《包公赔情》等 等,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有些剧目还出国演出,获国外艺人的 好评。
解放前东北三省二人转共四大流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说,东

耍棒”之说。其中,南派、西派均在辽宁。南派以大石桥为中心,以舞蹈(浪) 取胜,西派以黑山县为中心,以说口见长。
解放后,辽宁有 34 个专业二人转剧团,其中沈阳地方戏剧团,号称“沈 阳大团”,下设 7 个演出队,人才济济。
“十年动乱”中二人转剧团被迫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 了十几个专业剧团和数以百计的民间艺人小班。目前,沈阳、铁岭、辽阳、 鞍山、阜新等市地均有二人转团队,抚顺、营口等市曲艺团也常演出二人转。

⑸ 东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或者剧种

提起东北,想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了吧。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工农业发达,各种矿产资源丰富,不仅如此,东北的民间艺术也很厉害了,例如冰雕、二人转、东北大鼓、大秧歌等。另外,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好玩的推荐就是冰雕广场了,一座座冰雕刻画的栩栩如生。只有慢慢贴心观察,我们才会有所收益。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东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全国各地的民间各个习性,慢慢发展,铸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全身盛宴。

⑹ 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鞍山民俗文化
鞍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藏等32个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后又形成了内质饱满丰富的综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众多而精华不少,其中千山寺庙音乐、岫岩单鼓、海城高跷、海城皮影戏、岫岩皮影戏、海城喇叭戏、鞍山评书、岫岩剪纸等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多样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异彩,使得鞍山成为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旅游城市。

鞍山民俗文化概览

岫岩玉雕
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岫岩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属中国北方流派。长时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滋润,吸收了地方民间木刻、石雕、泥塑、刺绣、剪纸、影人、彩绘艺术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渗透,以立体圆雕、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透雕等技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艺术风格。其造型简练古朴,打磨光滑,气韵生动传神,素有古辽河红山文化遗风。如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华夏灵光岫玉塔熏”、“蝈蝈篓”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
岫岩皮影戏
和纯朴的岫岩民风一样,由清朝时期传入岫岩的皮影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庆丰收之时,会有几班人马活跃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们四五个人一组,一个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几部书、几件乐器、一块白布就是全部行头。这些艺人每到一处就支起竹竿,挂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驴皮制成的影人表演起来,这就是在岫岩农村备受欢迎的皮影戏。历史上,岫岩境内皮影戏分为南北中三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代表班头,他们风格迥异,极大丰富了岫岩皮影戏的内容。
岫岩单鼓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祀仪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于满族民众之间,有着修旧的历史,后逐渐被汉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满、汉民“烧香”主要是为了祭神、祭祖、还愿,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慢慢发展为带有更多的娱乐性质的节目。
岫岩剪纸
提起岫岩剪纸,在整个辽宁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的。岫岩剪纸以其娴熟的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岫岩剪纸是以反映满族人民群众生活为特征的剪纸艺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间剪纸艺术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干隆年间最为流行。岫岩剪纸以满族农家妇女为创作主体,最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造型夸张奇特。岫岩的剪纸参加了十余次中国满族民间剪纸等国家、省级大展,所获的奖项不计其数,后岫岩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
海城皮影戏
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弟子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调戏。民国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他们把山西羊皮戏同滦州影调戏相借鉴后发展,创立了海城皮影戏曲。演唱的独特风格,源于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较全,有原板、快板、带板等。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通过高跷艺人同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跷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既火爆、又严谨、细腻,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辽南、东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并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征服了国际艺坛。
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强,适于载歌载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及质朴的乡土气息。
鞍山评书
鞍山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像刘兰芳、单田芳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鞍山也被誉为“评书之乡”。鞍山评书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具有豪、紧、动、热的艺术特色。语言口语化,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与本地百姓生活语言紧密结合,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富想象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学、娱乐价值。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录播《岳飞传》、《明英烈》、《隋唐演义》等多部评述。五十年来,鞍山评书演员在茶社、剧场演出和在电台、电视台录播100多部评书,出版短篇、中篇、唱片传统和现代评述80余部。
千山寺庙音乐
千山为佛、道两教胜地,而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千山的佛教音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千山的佛教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千山道教音乐则是康熙年间,从铁刹山刘祖传入无量观。在"东北新韵"问世之前,东北地区道教中主要流传的"劳山韵",据说是由山东传入的,新韵产生之后,很快在东北地区道教中传开,现在东北道教全真教派宫观采用的都是"新韵"。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官舞
在独具特色的满族民间文化中,满族民间舞蹈更有深厚的内涵和它的情趣。灯官舞是满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据满族传统节日--花灯节,改编成满族现代民间舞蹈"闹灯官"的。
“闹灯官”舞蹈,由一人装扮成灯官。身穿官服,头戴缨帽,另由一人装扮成灯官娘,身着红袄,两耳上挂着红辣椒,6个满族少女身着满族节日服装,手持丰灯,翩翩起舞,戏耍着灯官。灯官乘坐一台花轿,为便于表现,轿子是用一根扁担,轿夫抬着,灯官站、坐在轿杆上进行幽默、形象表演,灯官娘娘紧随轿旁,两人边覆边逗,配合默契,曲调满族特色强烈,演奏得抒情、流畅,是迄今满族民间舞蹈中最有风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转自http://..com/link?url=_z--P0KZH9ZR4-WxTAXYTIoPcEXXotWG8itZCP_K

⑺ 辽宁省民风民俗

各地民风民俗:(供参考)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版纳民居

民居建筑是某个民族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传统文化的缩影。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筑,因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建筑风格。

雅桑木底盖竹楼

远古时候,傣家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学会建盖房子后,才教大家建盖傣家竹楼的。

次,下大雨了,帕雅桑木底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看见身旁一片片簸箕大的麻芋叶挡住了雨点,芋叶下面是干的。他想到,人也可以搭起芋叶一般的窝棚来避雨,于是,他用树枝搭起一个棚架,上面盖上树叶、茅草,盖成一个平顶窝棚。他从山洞搬出来,住到窝棚里面。

不久,一阵大雨降下,树叶和茅草挡不住雨水,雨停了,屋内还不停地漏下水来,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帕雅桑木底只能搬回山洞住。
一次,帕雅桑木底带着一只狗上山打猎。又下大雨了,他躲在大树根下避雨,而那只狗却撑着前腿坐在地上,昂着头,尾巴拖在地上。雨水顺着成斜坡形的狗毛往下流,狗胸前的地面却是干的。帕雅桑木底又想到盖一间屋面是斜坡的屋子来避雨。他砍来两高两矮四棵树杈栽在地上,用树叶、茅草盖成一个斜坡屋面,前边高,后边矮,让雨水顺斜坡往下流。因为是学看狗坐地的姿势盖的房,桑木底把房子叫“杜玛些”,即狗头窝铺的意思。桑木底从山洞搬出来,住进“杜玛些”。老天又下雨了,雨水顺着斜坡屋面流下,屋内是干的。后来,又刮风又下雨,雨滴被风吹成歪脚雨,飘落到屋内,流到地面的雨水也流入屋内,屋内又全是水了。帕雅桑木底觉得“杜玛些”还是不好,但又想不出要盖一种什么样的房子。
天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底不停地盖房,受了感动,决心给他指点。一天,下着雨,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下人间,落在帕雅桑木底面前,对他说:“你看看我的两只翅膀吧,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凤凰立定两只长脚,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形成一个“介”字形的姿势。帕雅桑木底听见凤凰会说话,吃了一惊。他双手合掌,对凤凰拜了一拜,认真观察雨水如何顺着双翅和颈毛、尾巴流下,凤凰身下地面是干的。帕雅桑木底边看边想,决心盖一间象雨中站立的凤凰式样的房子。
帕雅桑木底砍来许多树木劈成柱子,割来茅草编成草排。这房子立在柱脚上,分上下两层,人住上层,不会受潮。屋脊像凤凰展翅,左一厦右一厦,前一厦后一厦,都是斜坡形,可挡四面雨水。这种高脚竹楼果然能遮风避雨,桑木底住在里面,十分舒适,他给这种房子起个名字叫“轰恨”(傣语:凤凰起飞)。

帕雅桑木底盖成了“轰恨”之后,傣族家人纷纷来向他学盖房。从此,一家又一家,一寨又一寨的傣家竹楼盖起来了,人们都从山洞搬进了高脚竹楼。
傣家人住上竹楼之后,一直没有忘记建房始祖帕雅桑木底。为了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族把楼房改了名,由“轰恨”改称“恨帕雅桑木底”,这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赞哈唱歌驱魔贺新房

在傣族村寨,无论哪一家新房落成,都要要举办贺新房活动,其中少不了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贺新房。你知道这个习俗的来历吗?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大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这条蛟龙每年都要到天宫游玩一次。蛟龙借以登天的是一棵笔直高大的埋波那树。这棵树长在江岸边的一个大土堆上,蛟龙派蛇魔乌沙拉两夫妇俩专门为他看守这棵大树。

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蒸烤着大地,乌沙拉丙夫妇借以藏身的那个土洞也热得像一个大火塘。蛇魔夫妇以为这样热的天气不会有人来砍树,就爬出土洞,放心地去江中洗澡去了。
恰在这时,一个名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冒着酷热,到山上砍盖新房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高大笔直的埋波那树,实在是最好的木料了,便把树砍倒,抬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魔乌沙拉丙夫妇在江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了半天澡,才返回他俩住的土洞。他俩发现土堆上的蛟龙登天树被砍走了,吓得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阵,他俩决定一定要去把树找回来。公蛇魔对母蛇魔说:“你往东边找,我往西边找,说什么也得把龙王的登天梯找回来!”
那公蛇魔往西边爬了一百约(约:傣族长度单位),母蛇魔也往东爬了一百约,他俩 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蛟龙登天的那棵埋波那树。
两个蛇魔碰面之后,一刻也不敢在家停留,又急忙分头到南边和北边去找。母蛇魔往南边爬了二百约之后,看到一个村寨。只见寨子里人声嘈杂,叫叫喊喊正在盖新房。母蛇魔见寨子人多,便钻进草丛,观察正在建盖的那间新房,仔细察看新房的每一根木料。她突然发现立在新房中间那根中柱正是自己和丈夫寻找的那棵埋波那树。母蛇魔急忙赶回家去告诉丈夫自己的发现。公蛇魔一听,便高兴地说:“好,下午好好休息,等天黑以后,我俩去把那棵柱子拔出来栽在土堆之上。”
天黑下来了,母蛇魔带着公蛇魔往村寨爬去。他俩找到那间新房,便一上一下地缠住那根中柱,想用力把它拔出来拖走。可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洞中,身上的孔洞里也穿斗着不少横木,十分牢固。他俩一直拔到天亮也无法把柱子拔出来。
天亮了,帕雅桑木底一家把行李什物从旧房中搬出来,要搬到新房中去。他们走进新房,发现有两条大蛇缠绕在中柱上。那两条大蛇见人来一点儿也不害怕,仍紧紧地缠在木柱上。帕雅桑木底拿起一根竹棍要去打那两条蛇,那两条蛇也不逃走,而是顺着柱子爬上去,缠绕在木柱的顶端再也不下来。
帕雅桑木底正在无计可施时,乡亲们簇拥着两位赞哈一起赶来祝贺新房落成。赞哈走上竹楼,唱了几句祝福的歌,乐得乡亲们“水水水”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天动地,吓得缠在中柱顶端那两条大蛇掉下地面来,没命地爬出房子,躲进了草丛中。帕雅桑木底一家就搬进了新房。
从此以后,傣族人家每当新房落成,房主人一定置办酒席请乡亲们来贺新房,而且一定要请赞哈来歌唱,以便用歌声把房中的邪魔赶去,让新房主人一家平安幸福。
动物们帮助帕雅桑木底盖竹楼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一年,勐巴纳西地方一连下了几个月的大雨,平地变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楼被洪水淹没了。他急忙扎了一张竹筏,撑上一根竹竿在洪水中逃命。不少动物在洪水中拼命挣扎,天上的飞鸟也被暴雨打落在洪水中。帕雅桑木底可怜那些飞禽走兽,便从洪水中把它们救上竹筏,运到洪水淹不到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过了多少昼夜,风停了,雨停了,洪水退了,大地重新露了出来。帕雅桑木底回到原先居住的地方,竹楼不知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得重新盖一间住房,他开始砍木料,劈柱子,割茅草。被帕雅桑木底从洪水中救出的那些小动物知道救命恩人在盖新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他。动物们在一块商量之后,都愿意从自己身上拿出一样东西来安在桑木底的屋架上,帮助他迅速盖好新房,以报答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自己的脖子和头献出来给桑木底做“环垛”(木锤),大象献出舌头做“宁掌”(竹楼部件),蚂蝗把身子献给桑木底作拴草排的扎篾,乌龟愿躺在楼梯脚下做“丁补”(竹楼部件),老龙愿把身子作楼梯,团鱼献出鳖甲给帕雅桑木底做篱笆,白鹭献出双翅作草排,狗献出脊背,小猫献出下巴,老鼠也献出尾巴;燕子和麻雀则飞到山上为帕雅桑木底抬来茅草盖屋脊……所有的动物都为帕雅桑木底盖新竹楼献出一部份躯体,为他出力。由于动物们的全力帮助,帕雅桑木底很快就盖好竹楼。
从那以后,帕雅桑木底把动物们所献出的东西全记在盖竹楼的图样上,传给后人。所以,竹楼的屋架上便出现了“狗脊背”、“猫下巴”“象舌头”、“白鹭翅”等名称。人们还往往在竹楼的楼梯上刻龙头图案,以纪念老龙的献身精神。

⑻ 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录

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5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谭振山民间故事新民市
2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3“古渔雁”民间故事大洼县
4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北镇市
5北票民间文学北票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长海号子长海县
7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8复州双管乐瓦房店市
9千山寺庙音乐鞍山市
10辽宁鼓乐省群众艺术馆
11丹东鼓乐丹东市
12辽阳鼓乐辽阳市
13丹东单鼓丹东市
14岫岩单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三、民间舞蹈(共计1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5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市
16满族地秧歌抚顺市
17辽西高跷秧歌锦州市太和区
18上口子高跷秧歌大洼县
19盖州高跷秧歌盖州市
20朝阳民间秧歌朝阳县
21金州龙舞大连市金州区
22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本溪市
23本溪社火本溪市
24辽西太平鼓绥中县
25义县社火义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1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6奉天落子沈阳市和平区
27沈阳评剧(韩、花、筱)沈阳市
28沈阳京剧(唐派)沈阳市
29复州皮影戏瓦房店市
30鞍山皮影戏鞍山市千山区
31海城皮影戏海城市
32岫岩皮影戏岫岩满族自治县
33盖州皮影戏盖州市
34锦州皮影戏锦州市古塔区
35凌源皮影戏凌源市
36海城喇叭戏鞍山市
37辽西木偶戏锦州市
五、曲艺(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8沈阳东北大鼓沈阳市
39复州东北大鼓瓦房店市
40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41鞍山评书鞍山市
42本溪评书本溪市
43陈派评书锦州市
44黑山二人转黑山县
45铁岭二人转铁岭市
46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民间美术(共计10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7庄河剪纸庄河市
48岫岩剪纸岫岩满族自治县
49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市
50建平剪纸建平县
51盖州风筝盖州市
52指画艺术铁岭市
53沈阳“面人汤”沈阳市皇姑区
54岫岩玉雕岫岩满族自治县
55本溪桥头石雕本溪市
56阜新玛瑙雕阜新市
七、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57老龙口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沈阳市
58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锦州市
59民间香蜡制作技艺盘锦市
八、民俗(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0蒙古勒津婚礼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4项)
一、民间文学(8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Ⅰ-1沈阳东陵满族民间故事沈阳市东陵区
2Ⅰ-2沈阳新民民间故事新民市
3Ⅰ-3沈阳民间传统灯谜沈阳市沈河区
4Ⅰ-4庄河民间故事庄河市
5Ⅰ-5抚顺满族民间故事抚顺市
6Ⅰ-6本溪满族民间故事本溪满族自治县
7Ⅰ-7辽阳王尔烈民间传说辽阳市
8Ⅰ-8辽东满族民间故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二、民间音乐(10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Ⅱ-1白清寨传统唢呐沈阳市苏家屯区
10Ⅱ-2大连吹咔乐大连市
11Ⅱ-3金州古琴音乐大连市金州区
12Ⅱ-4复州鼓乐瓦房店市
13Ⅱ-5大连新金民歌普兰店市
14Ⅱ-6普兰店鼓乐普兰店市
15Ⅱ-7庄河双管乐庄河市
16Ⅱ-8岫岩满族民间歌曲岫岩满族自治县
17Ⅱ-9建平十王会建平县
18Ⅱ-10 建昌鼓乐建昌县
三、民间舞蹈(6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9 Ⅲ-1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本溪满族自治县
20 Ⅲ-2 丹东上打家什高跷丹东市
21 Ⅲ-3 辽阳地会辽阳市
22 Ⅲ-4 铁岭朝鲜族面具舞铁岭市
23 Ⅲ-5 喀左天成观庙会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4 Ⅲ-6 兴城满族秧歌兴城市
四、传统戏剧(4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5 Ⅳ-1 评剧(沈阳鑫艳玲)沈阳评剧院
26 Ⅳ-2 京剧(本溪徐派毕谷云)本溪市
27 Ⅳ-3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丹东市
28 Ⅳ-4 黑山皮影戏黑山县
五、曲艺(6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9 Ⅴ-1 新民二人转新民市
30 Ⅴ-2 庄河东北大鼓庄河市
31 Ⅴ-3 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锦州市
32 Ⅴ-4 营口评书营口市
33 Ⅴ-5 辽阳二人转辽阳市
34 Ⅴ-6 建昌大鼓建昌县
六、杂技与竞技(2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5 Ⅵ-1 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大连市金州区
36 Ⅵ-2 辽阳逍遥门武功辽阳市文圣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7 Ⅶ-1 瓦房店东岗剪纸瓦房店市
38 Ⅶ-2 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普兰店市
39 Ⅶ-3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岫岩满族自治县
40 Ⅶ-4 新宾满族剪纸新宾满族自治县
41 Ⅶ-5 抚顺煤精雕刻抚顺市
42 Ⅶ-6 凤城满族荷包丹东市
43 Ⅶ-7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锦州市古塔区
44 Ⅶ-8 营口陈氏面塑工艺营口市
45 Ⅶ-9 铁岭王千石雕铁岭县
46 Ⅶ-10 烙画艺术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八、传统手工技艺(3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7 Ⅷ-1 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沈阳市沈河区
48 Ⅷ-2 东北古建筑传统地仗(油饰) 沈阳市彩绘技艺
49 Ⅷ-3 古建筑彩绘技法沈阳市苏家屯区
九、民俗(5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0 Ⅸ-1 海城庙会海城市
51 Ⅸ-2 丹东朝鲜族寿礼丹东市
52 Ⅸ-3 大石桥迷镇山庙会大石桥市
53 Ⅸ-4 蒙古勒津安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54 Ⅸ-5 建昌灯会建昌县 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1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4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 沈阳市于洪区 2 Ⅰ-15 薛天智民间故事 沈阳市于洪区 3 Ⅰ-16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 铁岭市 二、民间音乐(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Ⅱ-20 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 沈阳市苏家屯区 5 Ⅱ-21 辽南古诗词吟咏 大连市金州区 6 Ⅱ-22 金州单鼓音乐 大连市金州区 7 Ⅱ-23 本溪鼓乐 本溪市 8 Ⅱ-24 朝鲜族盘嗦里 铁岭市 三、民间舞蹈(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Ⅲ-17 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 沈阳市沈北新区 10 Ⅲ-18 复州高跷秧歌 瓦房店市 11 Ⅲ-19 本溪县太平秧歌 本溪满族自治县 12 Ⅲ-20 营口津式高跷 营口市 13 Ⅲ-21 铁岭伞灯秧歌 铁岭市 14 Ⅲ-22 凌源高跷秧歌 凌源市 ?
四、传统戏剧(5项) 序 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5 Ⅳ-17 沈阳关氏皮影 沈阳市沈北新区 16 Ⅳ-18 庄河皮影戏 庄河市 17 Ⅳ-19 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 锦州市 18 Ⅳ-20 凌海民间皮影 凌海市 19 Ⅳ-21 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
五、曲艺(2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0 Ⅴ-16 沈阳相声 沈阳市 21 Ⅴ-17 蒙古勒津好来宝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杂技与竞技(1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Ⅵ-3 大刀张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 锦州市 七、民间美术(7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3 Ⅶ-21 初春枝满族剪纸 沈阳市和平区 24 Ⅶ-22 马驷骥根艺 大连市中山区 25 Ⅶ-23 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工艺 抚顺市 26 Ⅶ-24 黑山玛瑙雕 黑山县 27 Ⅶ-25 营口木浮雕工艺 营口市 28 Ⅶ-26 彰武民间剪纸 彰武县 29 Ⅶ-27 西丰满族剪纸 西丰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0 Ⅷ-7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沈阳市 31 Ⅷ-8 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 普兰店市 32 Ⅷ-9 本溪永隆泉满族传统酿酒工艺?(铁刹山酒) 本溪满族自治县 33 Ⅷ-10 千山白酒酿造技艺?(麸曲酱香酿酒法) 辽阳市 九、传统医药(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Ⅸ-1 德记号中医药文化 大连市金州区 35 Ⅸ-2 海城苏氏正骨 鞍山市 36 Ⅸ-3 蒙古勒津蒙医药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37 Ⅸ-4 张懋祺中医整复点穴骨盆复位疗法 辽宁大厦 十、民俗(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8 Ⅹ-8 锡伯族喜利妈妈 沈阳市沈北新区 39 Ⅹ-9 旅顺放海灯 大连市 40 Ⅹ-10 蒙古勒津祭敖包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41 Ⅹ-11 广佑寺庙会 辽阳市 辽宁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3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I — 17 锡伯族民间故事 沈阳市沈北新区 2I — 18王树铮民间故事新民市3I — 19辽西古战场传说朝阳市二、传统音乐( 1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II — 25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三、传统舞蹈(3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III — 23 锡伯族灯官秧歌沈阳市沈北新区6III — 24金州狮舞大连市金州新区7III — 25哨口高跷朝阳市双塔区四、传统戏剧(2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IV — 22 抚顺皮影戏抚顺市9IV — 23喀左皮影戏喀左县五、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7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VI — 4 朝鲜族传统“掷栖”竞技游戏沈阳市11VI — 5沈阳北市“摔跤”沈阳市和平区12VI — 6蝗螂拳沈阳市皇姑区13VI — 7锡伯族歘嘎拉哈沈阳市沈北新区14VI — 8凤城满族珍珠球凤城市15VI — 9通背拳沈阳体育学院16VI — 10鸳鸯拳沈阳体育学院六、传统美术(7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7VII — 28 桃核微雕 大连市西岗区 18VII — 29孤山泥塑丹东市19VII — 30传统锡雕锦州市凌河区20VII — 31传统泥塑彩绘黑山县21VII — 32朱月岚剪纸阜新市细河区22VII — 33蒙古勒津刺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3VII — 34朝阳红土泥塑朝阳市七、传统技艺( 10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VIII — 11 辽菜传统制作技艺 沈阳市 25VIII — 12老边饺子传统制作技艺沈阳市26VIII — 13马家烧麦制作技艺沈阳市沈河区27VIII — 14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法库县28VIII — 15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大连市29VIII — 16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海城市30VIII — 17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本溪市31VIII — 18凤城老奢酬教相醚澎艺凤城市32VIII — 19锦州小菜制作技艺锦州市凌河区33VIII — 20沟帮子熏鸡制作技艺北镇市八、民俗(2 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4X — 12 铁岭朝鲜族秋夕节铁岭市35X — 13辽西朱碌科“黄河阵”建平县

阅读全文

与我们辽宁省有哪些民间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