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前艺术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拉斯考克斯洞穴:史前西斯廷小教堂
拉斯考克斯洞穴被称之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这是法国西南部一个复杂的洞穴,里面包含着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旧石器时代壁画,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5000年前。
这处洞穴是1940年9月12日由4个年轻人发现的,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首次进行公众开放,由于每天参观客游量达到1200人,人体呼吸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严重损坏了洞穴壁画。1963年,为了保护这一旧石器壁画艺术,法国政府停止向公众开放。
阿尔塔米拉洞穴:令毕加索都为之汗颜的壁画艺术
阿尔塔米拉洞穴是西班牙的史前艺术遗迹,洞内壁画举世闻名。位于西班牙北部古城桑坦德以南35公里处。1879年由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德桑图奥拉和他的次女玛丽亚发现。洞窟长约270米,洞高2.3米不等,宽度各处不一。洞里保持着久远的石器时代面貌,有石斧、石针等工具,还有雕凿平坦的巨大石榻。150余幅壁画集中在长18米、宽9米的入口处的顶壁上,是公元前3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其中有简单的风景草图,也有红、黑、黄褐等色彩浓重的动物画像:野马、野猪、赤鹿、山羊、野牛和猛犸等。有的躺卧休息,有的撒欢奔跃,有的昂首翘尾,有的追逐角斗或互相亲昵,形象千姿百态。据考证,壁画颜料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再掺合动物油脂而成,色彩至今仍鲜艳夺目。壁画线条清晰,多以写实、粗犷和重彩的手法,刻画原始人熟悉的动物形象,组成一幅幅富有表现力和有浮雕感的独立画面,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达到了史前艺术高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多年来,壁画是世界学者们重要的研究对象。受到西班牙人的高度爱护。
肖维特洞穴:壮观的史前动物艺术
肖维特洞穴位于法国南部的阿尔代什省,1994年,三位洞穴学家发现这处洞穴里竟然完好保存着旧石器时代精美的壁画艺术,随后肖维特洞穴名声大噪。该洞穴里包含着许多动物的壁画,其中多数动物都已灭绝,洞穴地面上仅存留着人类和远古动物的足迹。该洞穴很快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史前艺术遗址。
肖维特洞穴具有两个清晰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迹象,奥里尼雅克时期(旧石器时代前期3-3.2万年前)和格拉维特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2.5-2.7万年前),多数洞穴壁画都属于旧石器前期。该洞穴长约500米,里面的一些小走廊各有特色。最为奇特的是洞内岩壁上有清晰可见的表现犀牛、马和狮子等动物的壁画,共有400个动物图像。法国考古人员和科学家在采用同位素方法进行检测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之一。
马古拉洞穴:史前世界艺术一瞥
马古拉洞穴位于保加利亚西北部,距离首都索非亚180公里。该洞穴的壁画覆盖了不同时代,最早可追溯至青铜器时代早期。洞穴中的壁画描绘了舞蹈的女人、跳舞和打猎的男人、带有面具的男人、大型动物、太阳、星辰和各种劳动工具和植物。这些复杂的史前壁画丰富地暗示着远古人类智力和精神方面的特征,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马古拉洞穴被长期确定为神殿,并履行着相关的职能。
科斯奎尔洞穴:2.7万年前的水下洞穴
科斯奎尔洞穴距离法国马赛市附近,现今该洞穴的入口处位于水下,是由亨瑞-科斯奎尔在1991年发现的。现今这个洞穴可通过一条175米长的隧道抵达,该入口位于海平面37米之下。
洞穴中包含着数十幅壁画和雕刻作品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壁画艺术标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较早的手绘图案和相关的图形,可追溯至2.7万年前的格拉维特时期;较新的符号绘画和动物绘画可追溯至1.9万年前的梭鲁特时期。这些壁画中绘制的典型动物包括:野牛、野山羊、野马,以及像海豹、海雀和水母等海洋动物
德歌姆洞穴:最好的史前多彩艺术
生活在多尔多涅山谷的史前人类最早于公元前2.5万年前居住在芬德歌姆山口,芬德歌姆山口洞穴的壁画艺术至少持续了数千年。然而,当最早的史前人类离开时,这些洞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当地居民再次拜访这一洞穴。
1901年,一位名叫丹尼斯-佩朗宁的学校老师发现了芬德歌姆山口的洞穴壁画,这些壁画可追溯至公元前1.7万年前。然而,更我的壁画发现的时间更晚一些。1966年,当科学家再次清理该洞穴时,偶然间发现一幅绘有5只野牛的壁画。芬德歌姆洞穴中有200多幅彩绘艺术,被认为是超越拉斯考克斯洞穴的多彩史前壁画艺术。目前,该洞穴现已对外关闭。该洞穴中壁画描绘着80多头野牛、大约40头野马,以及20头以上的猛犸。
② 史前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
史前艺术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部分。
旧石器时代艺术产生于原始社会蓬勃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变现形式为洞穴中的壁画和雕塑,其主题多于巫术相关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写实。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而代表史前“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画。
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建筑。巨石建筑盛行于欧洲,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英格兰南部的圆型巨石栏“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典型的代表。
③ 史前美术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我国史前(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另外,尚有壁画、地画、岩画等史前绘画遗迹。
画面形象特征:高度提炼、人物符号化、装饰化、半抽象化,及其单纯、平面布置、无远近透视。
西方史前绘画包括壁画、岩画、镶嵌画、建筑上的装饰绘画等。特点亦是:平面感强、罗马时期用透视法营造室内空间。西方史前绘画分支较细,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
④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知道的帮忙解答一下~ 急急急急~~!
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简称为石窟艺术。这里所讲的石窟,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我国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持续到13世纪,这时期是中国造像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艺术包括石雕、泥彩塑和壁画等内容,从今天遗存的窟群看,其风格可分三个时期:早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期历隋唐,晚期是晚唐至两宋,而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是沿着由西而东的路线进行的,西起新疆,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复从四川到云南、广西,可谓遍布华夏。
就现在所知,我国石窟分布在西起昆仑,东至东海,南抵吴越,北达幽燕的广大的区域内。按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全国石窟划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
新疆地区。主要分布在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其集中的地点又可归结为三个小区:1、古龟兹区,在今库车、拜城一带。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境内的克孜尔朵哈、库木吐喇和森木塞姆石窟;2、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一带;3、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一带,主要石窟有吐峪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中原北方地区即新疆以东,黄河流域以北,至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多样,是中国石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又可分为四个小区:1、河西区,指甘肃黄河以西各县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2、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主要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平定川石窟和庆阳南北石窟寺;3、陕西区,主要有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和志丹县城台石窟等,陕西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之地;4、晋豫及其以东区,主要包括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安阳宝山石窟,益都云门山与驼山石窟,内蒙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后昭庙石窟,鄂托克旗百眼石窟,平顺宝顶寺石窟等。
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分布也比较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雕像多于开洞窟造像。主要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杭州西湖附近窟龛,新昌宝相寺大像和广元皇泽寺、千佛崖窟龛,以及大足龙岗山石窟、佛湾石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等。
这些石窟造像中,最着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石刻。
大同云冈石窟 坐落在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峡谷北岸的断崖上。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分成东、中、西三区共45个。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主要造像是昙曜王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这尊造像躯体伟岸,气魄深厚,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王造像的风格仍有着犍陀罗式、中印度样式和西域样式的气息。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开凿年代较早,又是以北魏石窟群为主体的石窟,为中国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因此,它对周围各地区石窟有很大影响。与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窟”。
洛阳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许,现存窟龛2100多个,其中大型窟29个,造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多件,佛塔50多座。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都继续有所雕凿。龙门石窟的开窟造像可分北朝和隋唐五代两个时期。造像连续时间最长、造像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最丰富的时期是唐朝。这时的造像佛像仪态端庄,雍容安详,菩萨神态潇洒飘逸,风格已接近南方汉民族的审美形态了。龙门石窟的特点是洞窟多、雕像多、题记多,堪称河洛瑰宝,中原一绝。
敦煌莫高窟 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以莫高窟为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据史记载,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1600余年的不断开凿,方才建成了留传至今的巨大窟群,在莫高窟的数百石窟中,共有造像2400余尊,大的高达16米以上,小的仅有几厘米。隋唐时期是莫高窟的全盛时期,现在留存下来的隋唐时期洞窟多达300多个,占洞窟总数60%以上。其中隋代达七八十个,比以前200年开窟总数还多一倍,可见隋时佛教兴盛情况。隋唐时期,尤其到初唐盛世,莫高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划时代的变化。这时壁画的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泽绚丽。各类人物造型、敷彩晕染、线描技巧等,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隋唐时代的敦煌彩塑代表着中国彩塑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以来,佛像的塑造手法向写实化的方向发展,脱俗的气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萨被表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造型富丽典雅,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
在西夏、元近300年间,莫高窟虽处在衰微时期,新开窟较少,但修建、重修活动一直未断。这时期莫高窟修建洞窟约80多个,其中有70余个是旧洞窟,其壁画(局部或全部)在西夏时被重新描绘,因而遗存的西夏壁画数量十分可观。敦煌莫高窟遗存除了洞窟、塑像、壁画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藏经洞及其文书。这个藏经洞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由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的,这个洞编号为17洞。洞中藏有大量写经、文书和文物,共计约五万余件。
四川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 “安史之乱”后,佛教艺术中心渐从洛阳、长安向南方转移,四川遂成为佛教造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其中大足北山石刻造像技法灵活多变,标志中国造像技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大足石刻在题材上有明显变化,菩萨造像数量很多,其风格含着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国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除了石窟而外,单体石雕也有很突出的成就,而乐山大佛可谓佛雕之最。乐山大佛刻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大佛是利用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开凿成的一尊弥勒坐佛,所以,又称之为凌云大佛。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近90年。佛像顶上覆盖有13层重楼。名曰“大像阁”,改名为“天宁阁”,明朝末年毁坏。大佛头部与山顶齐,脚踏大江,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为58.85米。仅头上的发髻就有1200多个。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雍容大度,气魄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