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如何评价黎锦晖的艺术人生

如何评价黎锦晖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22-04-24 08:36:56

⑴ 周旋是民国时期风华绝代的女明星,为何她在37岁就去世了

周旋原名周小红,她走上歌唱事业,出于一次巧合。周小红小时候爱唱歌。她的邻居是明月歌舞团的钢琴师,在听过她的歌声后,认为她音色很纯净。再看她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就把她推荐给了明月歌舞团的团长黎锦晖。当时,明月歌舞团的台柱子是王人美。

黎锦晖创作的不少歌舞剧,都由王人美担任主角。而年纪不大的周小红,只能做群众演员。有一次,眼看《特别快车》这部歌舞剧就要开演了,王人美却迟迟未到。情急之下,黎锦晖让周小红救场,代为演出。没想到周小红在舞台上的歌唱不仅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她的名字也很快出现在各大报纸上。

第三个是唐棣。新中国成立后,周旋接拍了第一部电影《和平鸽》。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说女主角要带孩子去验血认亲。周旋拍到这里时,突然歇斯底里地叫着,是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验血,验血。随后她陷入极度癫狂的状态。工作人员赶紧将周旋送到医院。经过诊断,她被认定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周旋的病时好时坏。

她的养母身体又不好,没有办法好好照料她。就在这时,剧组的美工唐棣主动挑起了照顾周旋的责任。在唐棣的悉心照料下,周旋的病情逐渐好转,两人同居在了一起。可是,周旋的养母,却始终怀疑唐棣是别有用心。周旋怀孕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就在这时,由于周旋养母的起诉,静安区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处了唐棣3年有期徒刑。

周旋听闻消息后,病情再次加重。同年,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此后,周旋一直住在精神病医院里。1957年,37岁的周旋在痛苦和失望中,永远地离开人世。纵观周旋的一生,她追求的不过是一段现世安稳。然而,她虽事业鼎盛,丰衣足食,但却始终没能得到她想要的幸福。

⑵ 谁是上海滩着名歌星一首歌传遍祖国大地,为什么却在37岁悲惨离世

袁枚曾有诗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自古以来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她们虽有惊世的容颜或才情,却始终无法给自己留下一个完美的结局。曾经的“电影皇后”周璇就是这样一个悲情的女子,她才华美貌一样不缺,却因为遇人不淑,早早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周璇出生于1920年,从出生开始,这个女孩的命运就是不幸的。她原名苏璞,家人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小苏璞却在3岁那年被欠债的舅舅偷偷卖给了别人家,并为她改名王小红。后来她又被转卖给上海的周姓人家,成为了周小红。

童年的经历给周璇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在她8岁那年,周父因为鸦片成瘾而导致家中入不敷出,竟然产生了要将周璇卖进青楼的想法。幸好养母是个善良的女人,她拼死拦住了失去理智的养父,这才保住了幼小的周璇。

在这样环境长大,周璇变得十分敏感且寡言,但幸好她内心还有对于歌唱的热爱。周璇的先天条件很好,嗓音婉转清亮有如莺啼,1931年,她遇到了改变她人生的贵人黎锦晖。当时黎锦晖创办了明月歌舞团,他看中了周璇的美丽和好嗓子,邀请她加入歌舞团,并建议她将当时的名字“周小红”改为周璇。

果然,周璇登上舞台没有多久就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她在《野玫瑰》中演唱的主题曲《民族之光》成功让人们记住了她。后来在1934年加入新华歌剧社后,周璇更是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她姣好的容貌和婉转清丽的嗓音,成为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一首《夜上海》更是传唱全国大江南北。

周璇的死是很多影迷和歌迷的遗憾,她的一生太过坎坷,从家庭到婚姻,甚至没有一样可以给她幸福,加上那份艺术家特有的敏感,终于让她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实在可悲可叹。

⑶ 《渔光曲》主演王人美:一生颠沛流离,两段婚姻对其皆是折磨,结局怎样呢

王人美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着名演员,属于她的时代虽已逝去,但在沉浮的时光里依旧可以寻见当年那个惊艳的身影,她是独属民国的一抹靓丽绝色。

王人美曾因主演《渔光曲》而一举成名,她的美丽可爱令无数观众印象深刻。

作为旧上海演艺界的“四大天王”之首,王人美的婚姻却不似事业般出彩,她一生中经历的两段婚姻都留有遗憾,或许人生就是不能太过圆满,久而不得也未必是一种遗憾。

家庭不幸,年少颠沛流离

王人美七岁时母亲便因突发脑溢血离世,父亲一个人拉扯七个孩子长大,每日都需忙到很晚。她自幼懂事,本想长大后好好孝敬父亲,然而在她考入师范学院后不久父亲便离世了。

至亲的离世令王人美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没有了经济来源的她也难以继续学业。

1998年,王人美突然中风瘫痪在床,此后病情加重成为了植物人,是叶浅予无怨无悔的一旁照顾了她多年。

虽然王人美认为叶浅予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在生命尽头却是叶浅予陪伴她安详离去。

王人美没有自己的子女,多亏叶浅予的照顾她才能安详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多年的相伴令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在不知不觉中掺杂了许多莫名的情感,在长久的相伴中,他们结下的是比爱情更深厚的情感。

⑷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谁

黎锦晖
黎锦晖的人生旋律
黄新原
2004年春节,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即响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这旋律,它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却被很多人忘记了。他叫黎锦晖。
1927年,有个叫王庶熙的湖南“细妹”来到上海,跟一位老师学习歌舞,这位老师先把她送上舞台,后把她送上银幕,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走向世界,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
1930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他也跟这位老师学习,学的是作曲。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的名字无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红,又投到这位老师门下,老师一眼看出她的天赋,教她唱歌,三年后,在上海广播电台联合歌星比赛中她获得“金嗓子”的美誉,老师也给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周璇。
回复2楼2007-03-05 14:28举报 |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这位老师正是黎锦晖
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回复3楼2007-03-05 14:29举报 |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
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
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
回复4楼2007-03-05 14:30举报 |
红红的谷迷核心会员7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
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重新考虑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下,终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实,黎锦晖所写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为了筹钱,黎锦晖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经营不善,歌舞社竟无回程路费,他只好向国内“卖歌求款”,在半年内写出百余首恋爱歌曲,以稿费把演员带回祖国。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实,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年过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锦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他还曾编写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当时没有人专为孩子们写作,作为部长的黎锦晖就动员“国语文学部”的编辑们为《小朋友》写稿,他自己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回忆《小朋友》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写道:“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了美好的学习榜样。”2002年,《小朋友》迎来它80岁“生日”,这恐怕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纪念黎锦晖的意义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有人说:当年批评黎锦晖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并强调,研讨会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先生的“跨世纪悬案”揭谜的工作。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早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父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共八子,依次为锦熙,语言学家;锦晖,音乐家;锦耀,矿业专家;绵纾,教育专家;锦炯,铁路桥梁专家;锦明,作家;锦光,音乐家;锦扬,作家。可谓满门俊彦。 摘自《人物ABC网》
希望能帮到您

⑸ 她因名字太清雅被同学排挤,为什么校长说改个土气点的,结果红透上海滩

大家应该没少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最美名字"之类的主题的帖子,一个好的名字能够更有助大家认识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上去了,就更加关注起了精神文化的修养,不少人会因自己的名字不够"高大上"而感到丧气,那些好听的名字则容易受到追捧。




2005年,王人美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成功入选"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名单,她的成就足以载入史册。

⑹ 她因名字太高雅遭人排挤,校长给她改个土气名字,结果怎样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李延年《李延年歌》

中国的美女带有古典特色,佳人们倾国倾城,更是令无数人着迷。在民国时期,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那时候很多中国美女让外国人过目不忘。在那个时代,电影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有一些女性开始拍摄电影,成为了女明星,例如着名影星阮玲玉,就是那个时代人尽皆知的美女。

不过有一位女明星,她却因为名字犯了难。这位女明星原本的名字太高雅,因此遭人排挤,随后校长给她起个土气的名字,结果这位女明星却红透上海滩。

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和失意的事情在所难免,可失意的时候不气馁,得意的时候不骄傲,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王人美在挫折的时候不会放弃,在有成就之后也从不自满,这是她宝贵的人格。

⑺ 着名的音乐家的故事

聂耳:演艺圈的“拼命三郎”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聂耳来到上海,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员的工作。谁知“申庄”在昆明的总部云丰商行因为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关门。聂耳失业了。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因为紧张而发挥得一般,但却被主考官黎锦晖录取了。

明月歌舞剧社的前身,是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剧团。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性歌舞团。阵容虽然不大,但是因为拥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丽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噪一时。聂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练习生。

七八个人一间的狭小宿舍,练琴时得站在墙角,但聂耳却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帮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拷贝,得到一百元报酬。一百元啊,离开大家庭以来他还从未拥有过这么多的钱,聂耳的心狂跳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母亲邮去一半。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还有两本乐谱。这把普通的小提琴,从此为聂耳的生活增添了华丽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艺是聂耳的专职小提琴老师。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师徒二人认真地矫正指法,“错了”,“又错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时断时续。“小老师”与聂耳同龄,平常为人很随和,教琴却毫不马虎。十九岁的聂耳,刚刚摸琴,连乐谱都看不懂,哪里懂什么对位、和声,“小老师”有点急了。但聂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师。“一定能学会,”他对自己说。吃罢晚饭,大家都结伴去逛“四马路”,到“大世界”看杂耍,聂耳却一声不吭,躲进房间练琴。他要完成自己的业务指标:一天至少“恶补”七个小时的琴。

“拼命三郎”聂耳很快出名了。其时,电影和戏剧往往裹挟在一起。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集的水银灯下。这样做,虽出于制片商节省成本的策略,客观上却锻炼了演职员。比如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中除饰演女主角之外,还要唱主题歌。拉小提琴的聂耳,也要时不时上场扮个什么卖油炸臭豆腐的小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矿工。他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尽人皆知。1959年,赵丹在电影《聂耳》里出演聂耳时,还不止一次地谈及当时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孙瑜、卜万苍、金焰、郑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丽珠、赵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观名人,聂耳才体会到什么是“风头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于此只为谋生的聂耳,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贝多芬的故事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贝多芬一生洁身自爱,他认为莫扎特写《唐璜》(Don Giovanni)实在是有玷污其形象。贝多芬称莫扎特的断奏风格为指尖上的舞蹈。
双耳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⑻ 我们如何正确评价黎景辉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一千五百字,大一音乐史期末考试论文,现在在考,

直接网络 黎锦晖 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选取一篇对你有用的

这是从网络学术摘取的
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与歌舞音乐,在人民大众中影响相当广泛。“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而闻名全国。。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
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
神,因此流传面很广。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时社会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
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
舞剧和二十国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剧《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神
仙妹妹》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一般都采用童话的方式,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亲切、好唱、好记,再加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真实
的表演,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演、喜欢看。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
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
滥觞。黎锦晖所做的,还远不只这些。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
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
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
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正是这年的中秋之
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
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
的资助下,1928年5月,他们闯出国门,远赴南洋演出。第一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剧场,八位青年女演员,身着雪白小纺袖衫和长裙,满怀深情地合唱戴传贤作词、黎锦晖作曲的《总理纪念歌》,一时间,剧场里观众肃然起立。一些身着大礼服的英国贵
族,也随之站起,全场气氛庄严肃穆。一曲唱完,掌声雷动。当晚,香港同胞举行晚宴招待全体演员,庆贺他们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为国争光。新中国成立后,
黎锦晖一直背负着“黄色”十字架。1957年,“百家争鸣”之际,他曾要求重新考虑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黄色”,但在那种政治形势
下,终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实,黎锦晖所写的情爱歌曲,多为情非所愿,他自己就有“十不写”的准则,如妓女唱的不写,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
写等等。但为了事业,他又不得不生产一些“卖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为了筹钱,黎锦晖只得
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经营不善,歌舞社竟无回程路费,他只好向国内“卖歌求款”,在半年内写出百余首恋爱歌曲,以稿费把演员带回祖国。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则是“十足”的蒙冤,这是黎锦晖及歌舞社被困马来西亚时,与夫人徐来在
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有感而作。其实,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
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
仍深深感念。黎锦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音乐方面,他还曾编写各类教科书,编辑多种报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和
国语专修学校校长,在推广国语上,曾有过突出贡献。他一生对儿童教育情有独钟,除创作儿童歌舞剧、儿童歌曲外,还曾创办主编儿童读物《小弟弟》、《小妹
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由黎锦晖创办编辑的“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
族增光”的儿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两三期后,即成为风靡全国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热销刊物。当时没有人专为孩子们写作,作为部长的黎锦晖就动员“国语文学部”的编辑们为《小朋友》写稿,他自己更是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
回忆《小朋友》对他的影响时,深情写道:“中华书局出的儿童周刊《小朋友》,夸张一点儿说,其时风行全国,我在交通不便的乡间也接触到了。它不仅作为我给
学生们选择课外读物的宝库,同时也作为我学习写作的蓝本,它是我在文学修养、写作实践上不出声的一位好老师,是它,循循善诱地引起了我的创作冲动,并展示
了美好的学习榜样。”2002年,《小朋友》迎来它80岁“生日”,这恐怕是中国最长寿的儿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纪念黎锦晖的意义超过纪念黄自、萧友梅。”有人说:当年批评黎锦晖是一种“无知和偏见”。并强调,研讨会做了解除“禁区”、为黎锦晖先生的“跨世纪悬案”揭谜的工作。

⑼ 求关于黎锦晖的作文 要写他对音乐的贡献和对他的看法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音乐家。

近日,有媒体回顾流行音乐的历史,黎锦晖的名字被第一个提出来。随后,牵扯出他营造的那个“三四十年代老歌的花样年华”。

此时的黎锦晖,已被冠以“流行音乐之父”之名,他的《毛毛雨》,成为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在被埋没几十年后,他的儿子如今禁不住感慨,“父亲的事迹,将和他当年的音乐一样流行”。

关于当年这段流行,当时的记载给了一个更好的概括:黎锦晖时代。作为歌曲创作者,他一改时人抄袭搬用西洋音乐的习惯,“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把“人人得以欣赏”作为作曲的目标。于是,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甚至南洋一带唱的西洋小曲、爱情歌等,“一古脑儿搬来作为创作素材”,一时满街传唱。

据说,当时的大唱片公司,都以求得他的作品为荣,有的公司甚至说过“非黎锦晖作不出”的话。黎锦晖的照片也高挂在各大公司,胜利公司把他挂得比梅兰芳还靠前。老板对前来询问的人解释:我们是做生意,谁的销路最广、最多,谁就是第一位。

音乐史学者评价,这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曲时代,也就是“时代曲”。而黎的创作经过别人跟进、出版,与当时的歌星、电台等文化元素共生,几乎塑造了“整个30与40年代海派文化”。

除了写歌曲,他还写教材、编辑报刊,并为儿童创作歌舞剧。他写的歌舞剧,当时由小女孩表演,“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这一情景,至今留在人们回忆里。

等到他自己开起歌舞团,成为老板之后,又是另一番光景。从他的门下,走出了小提琴手出身的聂耳,以及由人介绍来的穷家女王人美、周璇等。甚至连她们后来的艺名,也都是黎锦晖帮他们取的。

他和他的歌舞团四处巡演,出版作品,影响极大。不过,这名音乐家显然不是个好商人。学者孙继南在传记中记述,他缺乏从商经验与意识,只顾及演出效果及演员个人利益,忽略团体积累。

他办学校,组歌舞团,不收学费培养人才,却任其来去自由,不肯限制弟子自由发展。有人曾劝他与演员订立合同,他却说:“我不是商人。”当时,许多学生出名以后,被其他歌舞团挖走,老板兼老师黎锦晖一面叮嘱工作人员给付银元,一面追上去不断嘱咐,不要荒废了学业。他的学生聂耳公开在报刊上发文抨击他,社团内的人纷纷出来指责,他却从未公开回应。

结果,“虽然从明月社飞出众多的金凤凰,而在另一方面却注定了他个人在歌舞事业上屡遭失败的必然结局”。他的“明月歌舞社”有时候不得不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

作为音乐人,他定下了“十不写”的准则,自称猥亵的不写,“三妻四妾十美图”不写等等。而到后来,这位靠写歌赚的钱可以“买下半条南京路”的老板,却因为没钱买回国的船票,不得不答应别人,写一些小调子赚路费。或者按出版公司要求违心写歌,“以风花雪月为演员换米换肉”。

这些作品,连同他所有的“时代曲”一起,被左翼人士视作国难当头时的靡靡之音。变成了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另一种流行出现了,人们纷纷批判“黄色”的音乐人,抨击时代曲。

此时,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工作,只做些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他曾经希望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黄色”的,却没人理睬。

到后来,坏分子黎锦晖只有偷偷地生活着,一边听着人们对于“时代曲”作出的“黄色歌曲”的评价。他的作品,被明令禁止。年轻一点的人,早忘记了他是谁,只有在当时的《辞海》中,他的名字后面,写着“曾编写黄色歌舞音乐”的解释。

如今,“时代曲”重新成为许多人追捧的潮流,有人感慨,如果他能看到当年他带动的时代曲,经由一个叫作邓丽君的歌手唱回大陆,成为大街小巷人人传唱的场面,不知是什么心情?

⑽ 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

1.黎锦晖
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没有黎锦晖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聂耳.

2.陈歌辛
解放前时代曲第一人,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峰.被称为歌仙.
玫瑰玫瑰我爱你 、 恭喜恭喜 、秋的怀念、苏州河边、梦中人、夜上海等都是其代表作.

3.黎锦光

黎锦晖的弟弟,时代曲又一位代表人物,和陈歌辛 、姚敏并为时代曲3大巨头.被称为歌王.

好春宵 、夜来香、哪个不多情、采槟榔、香格里拉、五月的风、星心相印、王昭君等为其代表作.

4.姚敏

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中国的歌神.觉得这个称号夸张吗?一点也不,罗大佑甚至也说过姚敏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姚敏(1917-1967),生于上海,是当时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姚莉的胞兄。姚敏从小就有音乐天才,但由于家庭太穷,他没有机会请老师,所以他所有的音乐能力都是自修而来!在加入歌坛前,他曾经当过海员。起初,他和他的妹妹们: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后来因认识周璇,严华等人,他才进军‘百代唱片公司’,开始作曲生涯。姚敏是个很上进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进,吸取各类型的音乐,所以不停的创作出刻画时代的歌曲,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香港的日子里,那个亚洲最大的商业,娱乐中心更点燃了他特殊的才智。但不幸的是,1967年,还是很健康的他,由于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他的旋律人生,给亚洲及世界乐坛一个不可挽救的损失。姚敏的歌,唱红了几代歌星:从周璇到李香兰,从李香兰到葛兰,从葛兰到静婷,再到今天的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等。他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被公认是‘歌坛不到翁’和‘歌坛巨无霸’。
名作:《情人的眼泪》,《第二春》(英文版叫 Ding Dong Song),《春风吻上我的脸》,《鸡尾酒》,《我有一段情》,《三年》,《站在高岗上》(今天张惠妹唱的),《大地回春》,《我是一只画眉鸟》,《总有一天等到你》,《梦里相思》,《加多一点点》,《我爱恰恰》,《恨不相逢未嫁时》,《小小羊儿要回家》,《知道不知道》,《采红菱》,《卖汤圆》,《初一到十五》,《诉衷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月下佳人》,《三年别离又相逢》,《我要为你歌唱》,《秦淮河畔》,《江水向东流》,《茶叶青》,《得不到的爱情》,《我要你的爱》,《兰闺寂寂》,《一条桥》,《马来风光》,《恋痕》,《月下对口》,《郎如春日风》等等。

5. 陈蝶衣

中国流行音乐写词第一人,一代词圣.他和姚敏的合作,把中国流行音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6.周蓝萍

没有周蓝萍,台湾流行音乐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一曲《绿岛小夜曲》拉开了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

周蓝萍(1924-1971),湖南湘乡人,抗战时入了在重庆开办的‘中央音乐干训班’,后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和许多大陆的知识分子纷纷来台,周蓝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的日子里,周蓝萍先生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绿岛小夜曲>不仅在中国台湾岛流行,还在东南亚各地流行,被译成多语的歌词。
周蓝萍非常的热爱音乐,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狻?971年,周蓝萍抱病为电影<红胡子>配乐,由于工作太劳累,不慎得了急性盲肠炎,为了赶参加影展时间,竟拿止痛乐当救命丹,直到完工后回到家不支倒地才送往医院,但已溃烂成腹膜炎,手术时又引发原有的心脏病,终告不治。不少人都说,如果周蓝萍不那么早逝,国语流行歌曲乐史必须得重写。
周蓝萍逝世时,<绿岛小夜曲>词作者潘英杰送了他一副挽联:‘低吟绿岛小夜曲,永怀家在山那边’。

周蓝萍先生的名曲:<绿岛小夜曲>,<高山青>,<月光小夜曲>,<回想曲>,<一朵小花>,<山前山后百花开>,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部插曲,<愿嫁汉家郎>,<碧兰村的姑娘>,<昨夜你对我一笑>,<我有一份怀念>,<十八姑娘一朵花>等等。

7.王福龄
王福龄(1926-1989),原籍上海,笔名有莫然,复临等。50年代到香港,在‘邵氏电影厂’担任影片作曲,配乐。在‘邵氏’期间,王福龄先生写以他超人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至今亦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他的曲风非常多元化,擅长抒情慢歌,但引人入胜的轻品也叫人津津乐道。
在他事业的后期,王先生更注重培养后一代歌坛天才,在一次歌唱比赛里,当评委的王福龄先生认识了一名很有天才的青年谭百先,就是后来着名的歌星罗文。80年代和黄沾创作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大陆地区,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爱国歌曲,但并不多的人知道这首歌是王福龄的作品。1989年王先生在香港去世,年仅63岁。

王福龄先生的名曲:<不了情>,<南屏晚钟>,<醉在你怀中>,<今宵多珍重>,<痴痴地等>,<蓝与黑>,<甜言蜜语>,<我的中国心>,<问白云>,<康乃馨>,<女儿圈>等等。

8.姚莉
在海外,姚莉、白光的名气和影响力不比 邓丽君和周璇小!
还有,在世的流行歌手当中,现在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就是姚莉了.玫瑰玫瑰我爱你 、 恭喜恭喜、苏州河边、站在高岗上、春风吻上我的脸等经典歌曲等的原唱就是姚莉.她和她的各个姚敏,作为流行歌曲的领袖人物,统治了中国流行音乐20年.5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的唱片封套上,介绍她的文字里称其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过程,始终独步歌坛,后起者无出其右”,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其他代表人物

刘家昌、左宏元、翁清溪、骆明道 (台湾60、70年代的4大家,都是流行音乐和电影音乐大师,统治了那个时代的台湾流行音乐)
还有严华,严折西,李厚襄,顾嘉辉等人.
中国流行音乐80年,没有足够的了解不要出来乱说,如果你们真的热爱中国的流行音乐的话,多多去关心下。
我们国内对于过去80年流行音乐的发展缺少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不要拿自己的无知来侮辱中国流行流行曾经的辉煌!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黎锦晖的艺术人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