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审美性的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既遵守一般物质生产的规律,又有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是有其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参看艺术定义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http://vod.zzrtvu.com.cn/wlkc/05c/hyywxbk/mxzt/jxfd/view4.htm
㈡ 艺术生产论的详细内容
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必然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是艺术生产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精神生产,又与物质生产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既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超越市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轻商重农的传统, 至于轻利重义的观念则更是“其渊源也远,其入人也深”。而安贫乐道、甘于穷困一直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不尽情理的道德观念千百年来深深地渗透在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直到今天,它实际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有关文艺商品性的论争,在今天看来似乎可以说是一场传统观念与改革意识之争;一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一场义利对立理论与义利统一观念的论争;然而事实是无情的,一切雄辩都会在事实面前显得软弱和苍白。文化应该走向市场还是远离市场,历史并不容我们讨论和选择,事实证明,我们除了走向市场已经没有别的出路。
历史上“孟母三迁”远离集市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美谈。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人们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想要远避于市场之外,已经没有可能性。于是,现实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化与市场为什么不能在新的世纪里同台唱一曲“将相和”?的确,几千年的“恩恩怨怨”一时无法烟消云散,有些矛盾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解决,但是,在这个求同存异的时代,文化与市场的相互交融渗透趋向,实际已经远远超过了相互排斥相互敌视的态势。市场早已不是“抱布贸丝”的市场;文化也早已不是“恶商厌利”的文化。所谓市场与文化联姻,“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流行说法,就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与市场正日益走向融合的时代特点。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20世纪末的一、二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市场意识日渐觉醒,并很快形成一股思想潮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染上了商品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看到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艺术发展的正面效应,二者有统一的一面;一是市场经济对艺术发展不利的一面,二者有矛盾的一面。近些年来,作为精神产品的文艺产品受到了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中国文艺界开始出现了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乃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一个时期内,为了赚钱,表现暴力、色情、凶杀、武侠和鼓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宣扬封建迷信的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等不仅充斥街头巷尾的个体书摊,而且还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新华书店。面对此情此景,人们反映各异。那时,有人忧虑,有人困惑,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为之喝彩。今天,虽然人们仍然不乏忧虑和困惑,但更多人的反应是,在思想上深入理解市场观念,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尽管如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艺术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和消费与物质生产和消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仍然是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迫切而具体的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实践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文艺事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关系到艺术生产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有一个明确答案的重大理论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仍然应该寄托着人在精神领域中的追求,艺术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我们对商品化社会的审视和批判。即使今天“人与物作为商品发生关系”(柏拉图)的情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彻底,我们仍然有理由把艺术生产看作是与商业化社会秩序的争辩和对物化社会批判。由于艺术精神长期处于经济王国之外,所以在市场价值规律面前,艺术常常表现得异常脆弱和极易受到伤害,而艺术精神的价值又恰恰在于它不屈从于价值规律。
由于大量诸如此类的悖论的存在以及多种其它复杂原因,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仍习惯于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文艺的商品性对立起来,把文艺的审美观念与文艺的经济观念对立起来,过分强调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立性和矛盾性,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以致在理论上造成许多混乱,我们认为要彻底澄清这类问题,很有必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
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是象物质生产一样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还是避开市场,保持文艺的“严、雅、纯”特征,对这一社会转型期的艺术走向问题文艺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坛、争鸣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人总是习惯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文艺的市场性对立起来,把文艺的审美观念与文艺的经济观念对立起来,只看到艺术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立性和矛盾性,而对两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则不予理会或避而不谈,在理论研究方面不能适应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发展的需要,有时甚至造成了某些混乱。笔者认为,要澄清这类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 其四,从作为艺术的消费的视角看,精神消费毕竟不同于物质消费,作为艺术的消费,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同时,它还担负着“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神圣使命。因此,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和消费不能完全听凭市场的自发调节,艺术生产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考虑交换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时,应把艺术价值放在首位。在对待艺术生产的审美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上,一般是价值规律服从于审美规律。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精品意识正开始觉醒并逐渐得到加强,这就为营造一个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相接近相一致的市场氛围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因此,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可以而且应该保持自己的艺术品位。
总之,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又要尽力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把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既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超越市场,我们认为以上两方面是完全可以辩证统一起来的 。
㈢ 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1)人的需求和生产的目的性方面
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的目的性来看,两种生产是不一样的。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维持生命的生存与延续。
虽然这些产品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因素,但其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使用价值和功用性。艺术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审美需求,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艺术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对实际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2)产品的消费方面
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是物质性的生产资料,因其主要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再度转让的有用品而成为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商品。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有着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即愉悦情感和审美享受。
(3)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方面
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也不同于物质生产。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要通过改变原来事物的物质形式以确立自己产品的物质形式。
艺术生产虽然也要通过特定的媒介物来确立和物态化自己的产品形式,然而它只表现在整个“艺术生产”全过程中的意象物化这一最后环节上,所物化的审美意象也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外层的生产。
㈣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生产是什么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生产是一种客观生产,它决定着艺术消费(或叫文化消费),同时人的文化消费又对艺术生产起着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与其它消费品一样同样符合生产和消费理论。可以把“生产决定消费”视为艺术生产发展的客观的生产力,把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视为主观生产力。
在这两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的人,艺术审美需要是从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通过市场推动艺术生产的主观动力。客观的生产力主导了艺术生产能够达到的水平和规模,而主观的生产力则体现了人们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需要,主导着艺术生产的方向。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我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什么是艺术生产扩展阅读:
从作为生产的艺术的视角看,文艺的现实生产形态性是文艺的社会本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艺术生产,说到底也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生产的艺术,理应象马克思所说的,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艺术本身的价值与其交换价值或其价格是否一致,文艺作品作为商品,在其交换行为或在其流通过程中,只遵守同一统一物(如货币)的规定,即按照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计算该商品的价值。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虽然烟草和哀歇的使用价值大大不同,在把一种使用价值作交换价值的时候,只要在正确的比例上,就和别种使用价值所值相等。”
“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消耗。”理论上如此,文学艺术实践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㈤ 艺术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来,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㈥ 艺术生产的意义是什么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㈦ 什么是艺术生产的目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㈧ 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艺术生产论的理论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远承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新的文化境遇对文艺生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细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艺术生产思想。他们的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以其文论研究的生产视角、斩绝的社会文化批判气概、美学政治化诉求、审美救世情怀而显示出了明显的承传逻辑,又有许多新的变异和特色。
㈨ 艺术生产的内涵是什么
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会到艺术作品之中。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㈩ 艺术学概论,如何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1)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艺术生产”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②“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a.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
第一,物质需要
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是不同的。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如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等。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什么“意义”的问题。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产品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功用性和使用价值。
第二,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即人们喜爱和要求欣赏艺术作品。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则包含并且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艺术直接影响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等,只有通过对人的精神的影响才能最终影响实际的社会生活。
b.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审美属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决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所提供的则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