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性案例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着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内容的。音乐艺术也正像其他艺术一样,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学一样,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给人以最大的审美享受。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来用音乐表现。虽然音乐没有“对现实的直接描绘”,但尽管如此,在音乐中仍然具有极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着现实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乐中得到鲜明的、最激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来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达到音乐教学中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② 音乐艺术是怎样欣赏的
音乐艺术的特征
音乐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的物质手段是音响,它必须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和运动才能构成“音乐语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语言的主要因素是音量、音色、拍子、节奏、和声、旋律等。音乐一般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基本形式。声乐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调作为表现手段,成为歌唱艺术。器乐一般分为弦乐、管乐和打击乐等,它们除了作为声乐的伴奏,也是独立的音乐形式。器乐没有语言艺术因素,艺术境界更加广阔,电子乐器的大量产生扩大了器乐的表现能力。声乐或器乐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带有突出的民族色彩。
丰富的音乐色彩
听到一些柔和的音响,就似乎能看到嫩绿、浅蓝之类的柔和色彩,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听到一些低沉、浑浊的音响时,就似乎能看到深黑、灰绿之类的暗淡色彩,产生一种阴冷的感觉。为什么音乐能引起我们除听觉外的其他各种感觉?为什么音乐能具有震撼人的内心世界的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这种奥妙来自于音乐通过“通感”和“比拟”这两座桥梁,把人的感觉心灵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感”是指由于“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各种感觉相通的现象。由于“通感”人们才产生了领域广阔的“类比联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复杂微妙的联系,才产生了“绿肥红瘦”“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美妙的诗句,才使得人们感觉到红色的热烈激动、绿色的安详宁静、橙色的温暖愉快,才使得人们在听音乐时,非听觉的感觉领域也随之兴奋,从而完成了对音乐形象的整体感受。
贝多芬在《第五(命运)交响曲》中用节奏性短促、和声式的“命运主题”来比拟“命运在敲门”,概括了黑暗势力对人们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挑衅、压迫和阻碍。二胡曲《空山鸟语》用轻快、跳跃的音调来表现空山鸟语,它还包含着活泼、清新的气氛,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绪等。
其实,在音乐和颜色之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媒介——情感,或者说是心理反应。柔和的音调与柔和的色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是一样的。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人的内心结构与外在自然中的形式(如声音、形象、色彩等)有一种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所以,人们干脆就认为音乐本身也有丰富的色彩。有宏伟瑰丽的,有秀丽细腻的,有浓艳丰富的,有淡雅洁净的;有风格色彩、和声色彩、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等等。有趣的是,随着科学的进步,音乐与颜色的结合更加亲密也更加巧妙了。激光已荣耀地担任了音乐的伙伴,现代都市的娱乐场所、电视台、影视图案都运用了这一现代音乐手段。
③ 如何体现艺术的美
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音乐、舞蹈艺术的灵魂。音乐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的不同点之一,是用声音来展现美,通过和声、旋律、节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熔铸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思想道德情操。而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它依靠人体形象、动作、线条、姿态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美。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一门综合艺术,失去音乐美的特征,舞蹈也就会失去它基本的艺术品格和艺术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且离不开美感的训练。摄影艺术中的美感,主要是靠光线的明暗、角度的选择、景物的取舍等来表现,其中缺少任何一项,都称不上美。舞蹈训练中美感则是以人体为载体,以形体动作为手段展现出来的。这当中,音乐的美感是伴随着舞蹈者的动作溶入其中,而达到舞者的最佳表现并使其舞蹈有一定的内涵。所以,音乐美感训练应是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它训练的是一种舞蹈艺术的表演能力,也是舞蹈魅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