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国家丢失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有哪些

国家丢失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3-10 01:22:51

① 我国有哪些濒危的艺术形式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确定: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根据这个经典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及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民俗礼仪等。

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进行的传统的、综艺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如庙会、庆曲等。
上海地区的民间美术包括绘画(小校场年画、金山农民画、崇明灶花等)过去,崇明乡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烧菜煮饭。为了避免燃烧柴火时产生的烟灰,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跺墙,这就是“灶山”。能工巧匠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具有时代特
、雕塑(嘉定竹刻、南汇王金根石雕,徐汇胡川隆留墨石刻、奉贤木雕、海派黄杨木雕、留青竹刻等)工艺(何克明灯刻艺术、王子淦剪纸、赵艳林画塑、奉贤折纸、颛桥剪纸等)。
上海码头号子是在码头劳动中产生、在码头劳动时所唱的民歌。
上海码头号子源于苦难的旧中国。旧社会的码头工人地位如同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他们面对苦难的身世,艰辛的生活和沉重的劳动,发出了不平之鸣,其中有愤怒的控诉,也有无可奈何的自嘲。经过你传我诵,便形成了上海码头号子。
奉贤滚灯起源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地区,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奉贤志记载,当年太平军到奉贤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滚灯”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欢迎之情。在民间也有干隆登基皇位,百姓用出灯的形式表示庆贺的传说。
松江舞草龙,《草龙》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叶榭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

浦东说书——是根植浦东的一项通俗的民间曲艺,也称"说因果"、"钹子书"、"农民书"和"沪书",是仅次于"滑稽戏"的第二大曲种。

②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着,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着。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中国传统文化将流失

来源:新华社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象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象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 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1、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它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错误地把传统在时间上等同于“过去”甚至“陈旧”,在形式上视作“静态”甚至“僵化”,割裂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联系。他们无法正确把握传统的历史承袭性,更难以找到它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割裂了传统内涵与当代风采的有机统一性。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见传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统之河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于九曲回环中浩然荡进,不断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拓展其领域,使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创获的成果,都作为传统的神圣链子中的一环保存下来,并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
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代俱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必须促进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的融合,继承、创造和发展优秀的传统。

2、传统,是现代人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源头,是培育现代人格的养料,是走向未来的依托。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它无处不在地制约和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使投身于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无不感到这负荷的沉重。
因此,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长着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传统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传统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更难以分清精华中混杂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华,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分寸适宜,恰如其份,而显得良莠不辩,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读民族感情行为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严感。
我们不应借口更新传统,借口继承西方社会的文化成果而否认、丧失传统的民族性。更新传统,必须强调民族的主体性。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侈谈自我的观念更新。
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的独立性(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性(积极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社会文化才有勃发的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传统肥沃的底层,淘金般获得许许多多闪光的金沙,并熔铸成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和不满足,它追求并实现着向未来挺进的崭新层次和境界。“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正是由于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继承,才形成了无法遏制的人类历史长河,既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干涸。
但超越又是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艰辛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样,当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顽固地浸入了历史因袭的沉重,虽然身着髦得合时的现代服装却并没有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
超越不是超脱。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汉般昂然挺起,是继承传统又从传统中脱颖而出,是在继承中追求发展;超脱则是双脚悬空如浮云飘移,是抛弃传统建构虚幻的海市蜃楼,是在虚无中滑向毁灭。超越,这是客观的规律;超脱,则是幻想的花朵。

5、创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唤,前进的动力、精神不竭的支撑点。完整的人是为传统所创造并创造传统的人。人总是站在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一方面,他是过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镂刻,同时又主动地选择、吸收、激浊扬清,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特征、意义和功能,使其得到发育、成长、拓展。
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要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6、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人类永远只能滞留在茹毛饮血的洪荒之中。因此,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离开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智慧、品质、作风的继承,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
科学的求异精神是旧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气”,是新传统的“设计师”。但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贪新骛奇。
因为,新奇之物并非都有生命力,浅薄无聊的东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热衷于“反其道而行之”,把过去否定的传统一概肯定,把过去肯定的传统一概否定,今日倒过来,明日颠过去,结果未获现代化,已患现代病。

7、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备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以鲜明的时代责任感,以深厚真挚的民族情感和品质,为创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样,也才能获得洞悉现实和预见未来的透视力,否则,只能在“一无所有”之中“跟着感觉”做无根的、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同时,应使这种深沉的民族历史感与开放的世界眼光相结合,在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国的交相辉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来传统的营养成分以滋补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现代社会的一切科学文明,“洋为中用”,即采外来文化之长,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继承中吸收,在开放中筛选,在批判中提高,不断摒弃保守、封闭、落后,高擎起民族传统的旗帜,绽放出一簇簇古今贯通、中西合壁的绚丽火花。

8、在历史的渐进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传统的习惯方式来思维、生活、活动,并不觉传统有一种异己的压迫感。
但在历史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变时期,人们就强烈地感到传统负荷的沉重,也强烈地渴望从无形的纠缠中解脱,因而,使得个人情感的偶发性、不稳定性加剧,极易被不可名状的下意识所驱使,为感情所冲动,导致破坏性思维的泛滥。这是我们这个过渡时代的突出心态。
因此,剔除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为,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建设性意识,这对于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9、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载传统、映照现代并昭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鲜花。它既为本民族代代传承,并为其它民族所欣赏。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不是低下的恭维;欣赏是一种理性的深刻审视,不是一种观光式肤浅的浏览;欣赏更是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批判性借鉴,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顶礼膜拜。所以,对外来文化的欣赏或称之为“赏花”,体现着一个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的开放与坦然的抉择,也是一个民族永葆发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绚烂火花与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博采外来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剥地折下一枝插进花瓶,并摆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礼赞。如果这样,那枯萎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精华,还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层基础结合起来,才能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还是象“栽花”一样对待外来文化吧,把外来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园鲜花竟放。

10、虽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当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热衷于求新猎奇时,那就叫“过激”;我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时候,那就叫“落伍”;当我们对新事物看不惯的时候,那就叫“失衡”;而当我们对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热讽甚至阻碍的时候,那就叫“顽固”。
过激”可以矫正,“落伍”可以赶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顽固”却是一种必须排除的阻力。

11、虽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12、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是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13、开拓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没有抄袭别人,更在于没有抄袭自己。
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适。”祖辈改造环境的文化创造,以符号或物化形式遗存下来,后辈则掌握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层层积淀而不断积累,这种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形成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传统,对现存文化保持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互相渗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变迁与重构。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发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的编辑规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传递积累的要求。其中有经过长期积淀、成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如历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当代人新的文化创造,包括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艺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创造会引起文化变迁,即文化内容和结构的重大变化。文化变迁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外,还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编辑活动的一项基本任务。
� 这样,在文化传播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碰撞,需要发挥编辑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选择优化功能,进行文化整合与重构,以实现文化的整体创新。在整合重构中,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被保留下来,并得到新的解读和意义,在现代文化中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摄取,成为民族文化新的特质。这种文化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有的论者提出,创造性是编辑活动的规律。这种论点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创造性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的许多活动,因此需要揭示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的特点。编辑活动的创造性不仅指具体文化产品的创造(准确地说,是再创造),尤其是指通过文化整合与重构所发挥的文化整体建构作用。编辑活动的产品,也不仅是具体的文化产品,还有由各种文化产品建构的出版文化体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都是文化发展的要求。没有文化的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发展又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受经济、政治、科技诸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这条编辑规律不仅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也反映编辑活动与经济、政治、科技的关系。编辑活动不仅要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还要适应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三,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
在编辑活动中,产品质量与最佳传播时机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制约文化传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同步规律,是就质量与传播效果的一致性说的。逸士提出的最佳运行规律,则在质量之外,增加了时效性和编辑周期的因素,认为在最短的编辑周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定稿品,并不失时机地向社会传播,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综合他们的意见,将文化产品质量、传播时机与传播效果作为编辑活动的基本目标,分析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亡的民间美术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消亡的民间美术有墙皮画、 皮影戏、 滩头年画 、江永女书 、南京云锦 、松江顾绣、 唐三彩 、紫砂壶 、木版年画、 剪纸艺术 、杨柳青年画等。

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蚁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

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从题材内容和品种来看,可分为神像(门神、财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着名的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产品行销北方及东北、内蒙、新疆各地。对河北武强年画、东丰台年画、及山东潍县、高密及陕西凤翔等地年画都有一定影响。

松江顾绣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顾绣因源于明代上海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黄浦区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今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着称于世。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誉称,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417年(晋义熙十三年)衣冠南渡在秦淮河畔“锦署”之时,而织金锦(金银薄)在金陵开始织造与“云锦”一名在文字记载中出现,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历史。

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的特点而得名,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如今仅有云锦保持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式提花木机织造的方法。目前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方法仍无法用现代化机器来替代。南京云锦被看作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又融会其他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历经元、明、清三代均为皇家御用品及贡品,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为浓缩中国丝织技艺之精华,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核批为首批地理标志使用企业,以及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④ 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落寞的还能拯救吗

很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中国还存在世界,只要中国人还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不管是那些优秀的文化或者糟粕文化将继续砥砺前行。其实有这种思想才是最危险的,殊不知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消失了。例如在干隆时期诞生的单弦岔曲,很多人都不了解。其实已经被中国申遗了,只有北京一带为数不多的老艺术家才会的技术。

三、单弦岔曲的传承

关于单弦岔曲的传承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因为单弦岔曲非常讲究北京的腔调和韵味,是一种北京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会说北京方言的人渐渐减少,而在这其中要找到可以传承单弦岔曲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随着北京老一代前辈的去世单弦岔曲注定会没落。

⑤ 我国(圆明园)中丢失的文物有哪些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干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2、圆明园印

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3、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干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干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4、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5、圆明园全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并由干隆题词。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京西五园三山时,将这四十幅画掠夺走。现藏于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自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以来,不仅堪称“东方文化艺术宝库”的中华园林付之一炬,大批的珍品文物也随之被英法联军掳走,(也包括这40 套80幅干隆年间绘成的圆明园全景图),并一直不肯归还中国。

⑥ 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

京剧。

时至今日,我再也想不出到底有多少的人还会喜欢京剧,有很多人一直认为京剧是一种糟粕艺术,因为里面唱的都是旧时代的事情,而且多数故事都伴随着一些压迫性事件,而且京剧的唱腔非常古朴,一般一眼都要从小练起,了解京剧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京剧没有人再重视了,不论是学校还是影视剧作中,提到京剧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所谓的国粹成为了内行人互相安慰的一个借口,

⑦ 中国面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能具体点吗

很全面了,我再补充一点,各地方言,在普通话推广的今天,不知哪一年这方言就彻底的断灭了。

⑧ 中国有哪些民间艺术衰落了摔了的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我国文化有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我们国家的部分民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的地步,那么导致它们走向衰落的具体原因,我觉得是分为这三个方面的。

最后就是民间艺术需要一定的传承性,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内心都很浮躁,也可能是被这个社会社会所影响,不过这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很多年轻人他不愿意去做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就像另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就是考古,他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时间,平时也接触不到很多人,而某些民间艺术的话,他也是需要不断的去钻研,不断的去精雕,这要的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天就把它全部做出来,所以我觉得是这些方面对民间艺术有所影响。

与国家丢失的传统艺术文化都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