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㈡ 瑰宝丨十大国粹意深长-屈军强
瑰宝丨十大国粹意深长-屈军强
瑰宝丨十大国粹意深长-屈军强
十大最美国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军强
古今国粹十大看,异彩纷呈总耀眼。
雕绣盘金十字绣,色艳引人结情缘。
红色剪纸吉祥寓,鱼虫花鸟传奇间。
一盘围棋启智慧,知白守黑文化涵。
陶瓷工艺品精美,书画含情赞雅篇。
青茶红茶香口唇,敬和沐德励后贤。
丝绸悠远说一路,结谊道情凯声旋。
戏曲育人京剧好,锣鼓伴随种福田。
中医听观察疾病,身健中和梦亦甜。
刚柔并济功夫硬,内外兼修悟自然。
真草隶篆品书法,古词歌赋颂平安。
华夏国粹真灿烂,深情吟诵美盛年。
趣说国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军强
国学是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火花
国学是经世致用弘扬正气的网络全书
国学是修身养性励志建功的行动指南
国学是天地人和万物从道的规律导航
国学是重温历史思考人生的文化动力
国学是诸家融合文化互动的人生追求
国学是六德六艺齐家治国的生活支柱
国学是行善积德天下为公的尊崇信念
国学是以铜为镜以史正冠的做人榜样
国学是直指巧掘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福慧
国学是激活思维开阔心胸的良师益友
国学是评古论今保护国粹的价值珍藏
国学是唐诗宋词四大名着的故事回放
国学是治军启士谋略胜利的战争筹备
国学是民俗风情吉祥如意的图腾祈福
国学是宗教玄学养生炼丹的莲花风水
国学是孔孟老子屈原张载的人生写意
国学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传说传奇
国学是算盘火箭医学科技的首创发明
国学是甲骨大篆古隶狂草的临写情境
国学是山水花鸟人物精品的品赏雅兴
国学是五帝古迹四大名山的楹联回味
国学是帛书三彩煮茗品酒的古韵诗情
国学是十二生肖时令轮回的气象万千
国学是古董古玩鉴赏收藏的悠长爱好
国学是畅游史海效贤君子的人生真诚
国学是仁义礼智做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国学是阅档并读艺术回顾人生的电影镜头
国学是倾听名曲观看戏剧的激动场面
国学是快乐养生五福长寿的吉庆平安
艺术生活感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军强
孝蠢核 艺术家就是要吃苦,苦中付辛,苦中思甜,苦中勤学,苦中思悟,苦中求美,苦中作乐,正如画家刘海粟所言:“艺术家本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人生在世要敬人,多与高人交往,多与德人为友,多与谦人结缘,多与宽人相处,多与雅人学习,多与仁人同善,多与好人交流,多与贤人看齐,惟此你会快乐每天,有德有诚,奋发向上,美意延年!
人生一直在追求,求知、求富、求食、求好、求安,在求中明道祈福。人生就是在追求,求新、求雅、求实、求进、求美,在求中快乐分享。求字伴随我们日日月月,幸福我们岁岁年年,把苦变成甜,都是我们努力奋斗,求的结果。
做人有三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长寿有三妙:欢笑,喝水,散步。快乐有三忘:忘掉年龄,忘掉怨恨,忘掉名利。人生有三趣:雅趣,古趣,情趣。
用自己生活的热情拉长快乐的长度,用自己生命的坚韧定格幸福的过程,用自己守望的真诚感恩亲友的关怀,用自己祝福的温暖祈愿世界平安!
一位艺术家曾说:“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出寓意深刻的好作品。毫无疑问,思考新,主题新,构图新,笔墨新,雅趣新,与古为新,借鉴出新,弘道写新,美妙传新,独见我新,才能展现自己的艺术新风景!
路要和优秀的人一起走,才能长远;事要和靠谱的人一起做,才能稳妥;爱好与懂你的人分享,才会幸福快乐!
中国十大国粹寄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屈军强
源远流长华夏篇,铸梦扬神颂尧天。
书法笔墨情绵绵,六体意境写月圆。
中医鼻祖念黄帝,内经古典利人间。
手眼身法推武术,心动形随正义添。
京剧脸谱人尽品,胡琴锣鼓伴丰年。
汉服华丽出佳境,儒雅神彩华贵延。
茶道品味人重谊,寓理知和友情欢。
瓷器瑰宝画锦绣,文明璀灿登寿山。
围棋对弈启新智,黑白相间识烽烟。
红红剪纸窗前观,一刀一境故事传。
四大刺绣扬中外,吉图彩饰一焕然。
十大国粹诚与爱,依然梦里化歌旋。
屈军强艺术简介
屈军强,陕西关中扶风人,八宝楼主人,一直从事部队文化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工作。1980年入伍,曾历任军校放映员、部队文化宣传干事、影视发行主任、报刊总编辑、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站长、兰州军区和全军艺术高评委。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甘肃金石篆刻艺术院副院长、甘肃印社副社长、兰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兼任多家网站艺术总监。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艺术评委。作品数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艺术展览并获奖,诸多作品先后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艺术单位收藏并刊石。个人艺术传略先后收入《中国艺术.书法卷》《中国篆刻百家》《中国艺术诗人》《中国影人艺术大典》等大型辞书。他曾出版《屈军强书法作品集》《走西北.印谭万象》《屈军强吉祥印语》《艺术世界》《艺术频道》《影视风铃》《节日诗贺》等个人艺术专着22部。因工作实绩突出,艺术创作卓着,曾八次荣立三等功,先后多次被全国、全军评为有建树的艺术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㈢ 陕西特色戏曲文化:陕西眉户戏
眉户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艺人相传,说法不一。一说源出眉县、户县岩辩,故称“眉户”,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最早流行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如晋陆机说:名激情唱,榜人纵棹歌;唐李白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一说源于晋南的蒲州、临猗、临晋一带。
但可以肯定的是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既粗烂缺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阴、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一说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由此眉户在关中分为东西两路,关于东路眉户,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
清朝干隆年间,随着秦腔等各地戏曲艺术的发展,眉户逐渐被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定数目的剧目。抗战时期,延安称“眉户”,所以今称眉户者居多。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这一时期,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
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初期剧目,多为历樱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戏,如《张琏卖布》、《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一类。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从地方大戏中吸收唱腔、锣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饰等,用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
陕西的眉户多借鉴秦腔,山西的眉户则多借鉴蒲剧,遂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能演出《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一类戏。但长期以来,眉户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抗战时期,在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临猗县眉户剧团以及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故事戏,以现代戏《梁秋燕》最驰名。
㈣ 中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艺品
1、纸伞又称油纸伞,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有近千年的历史。纸伞工艺考究,造型美观,轻巧耐用,地方色彩浓郁,与脱胎漆器、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㈤ 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特色文化,我们生活的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特色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具体特色文化如下:
1、陕西方言
受地理、历史、政治及迁徙等因素影响,陕西各地方言从语音到词语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体语感看,陕西方言分为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秦岭以南除洛南、商州、丹凤外是陕南方言区,延长、甘泉、延安以北除定边外是陕北方言区,陕南、陕北方言区以外的地域是关中方言区。
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2、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历史文物遗存相当丰富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陕西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西周到唐朝有14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4、历史名城
陕西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延安、韩城、榆林、咸阳、汉中。
陕西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5)关中文化艺术有哪些扩展阅读: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
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火
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花俗称“花花馍”
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西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3、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陕西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5、陕北秧歌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㈥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陕西文化特色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搏咐肆是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也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
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始皇陵内共有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依次排开。
俑坑内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左右,最高的1.9米以上。
秦俑大多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虽已埋地下两千年余,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
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各有不同
纵观俑坑内形态各异的兵马俑
有的基轿昂首挺胸,有的神态庄重。
有的立眉大眼,有的怒目圆瞪。
有的舒眉秀眼,有的浓眉唇厚。
有的机敏凝视,有的垂首沉思。
无不让人对古代工匠们高超精湛的雕刻艺术而赞美
一行行士兵、一列列战车、一排排将领,汇聚融合成一幅气势磅礴、规模宏伟的雕像图!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美国前总统卡特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博物馆,祝贺你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联合国前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像西安的兵马俑军阵一样。”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弘远!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昨天历史的沧桑!
秦始皇兵马俑,你更似一首雄浑豪迈的诗歌、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上!
秦始皇兵马俑,你犹如一曲古典音乐、永远在世人心中传唱!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
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社火
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简则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3、面花俗称“花花馍”
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
4、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5、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㈦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研究
摘要: 现在越来越流行一句话——“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既可以构建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又可以达到保护生态自然的目的。本文以关中传统村落文化为例,探讨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找到合理途径,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保护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环境需求的要求也有了改变,景观环境技术设计与保护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基础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因为村落是传统文化最为集中并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之一迹者。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实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于保护村落中优秀的文化要素、发展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有新建与改扩建两种模式,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便有传统文化,村落建设也不例外。不同村落的传统文化因自然环境、气候、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展示出的特征也不相同,在村落建设和改建的基础上,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发,创造村落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体现出村落文化独有的特征,还能让建设和改建后的村落能够健康生存和发展,衍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棚州歼模式的文[1]。
1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背景
从经济发展上看,关中地区的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甚至还有大部分村落经济相对落后,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在很长时间内会保持这种落后的状况。截至2017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先后4次评出4153个传统村落,其中陕西有70多个村子入选。包含着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等古老村落,这些村落都较好传承当地传统营造样式和民风民俗,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基础上,传统村落更加注重文化价值和自身生产力建设,通过对关中地区环境的调研,传统村落文化建设必然将呈现出新活力[2]。
2 传统村落文化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2.1 是传统文化优化升级的需要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村落文化、推进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关中传统村落中有很多村落依然是耕种土地为主。这些沿用传统劳作方式的村落无法与大型企业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相比,所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使得部分村落农民生活只能维持较低水平。
因此,传统村落文化优化升级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方式与途径。以往的关中村落土地开发项目很多,但是有的开发项目没有结合传统村落文化特点,难以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优化升级,是村落建设与土地开发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对保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if !supportLists]1.1 [endif]是城市周边游与民俗文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发展最有效的方式是城市周边游,是一种把传统村落视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式。早在 2014年,这种旅游项目在关中地区就出现了,让人们在中心城市周边短期、民俗自驾游,远离都市生活,感受历史文化、回归自然。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无时间长途旅行,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满足其需要——向往田园,减压自由的生活,实现对古村落资源的综合利用,关中地区目前一个阶段的开发热点,与当地特色资源链冲相结合,民俗文化与村落建设,将民俗文化融人村洛建设中,打造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产品[4]。
以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家村是发展粮食生产,但这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直到21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袁家村因地制宜,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创建“果业收入+工资收入+村集体分红”新模式。据统计:2000年袁家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600元,集体资本累积达1.8亿元。但是,慢慢地随着果业、养殖业效益下滑,袁家村发展面临挑战,这时他们开始重视村落文化,先后建成康庄老街、唐宝宁寺、小吃街、酒吧一条街、祠堂街、回民街、书院街等,在生态、民俗和文物资源有机整合下,打造出关中印象体验地。2019年,袁家村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年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5]。
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充分认识到这种独特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发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培育“袁家村关中印象”文化品牌,对保护袁家村民俗遗物、明清古民居都有重要意义。此外,袁家村传统文化承担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职能,把陕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基础上,在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提高观赏者道德情操、知识学问、审美能力的“大学校”,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梦想的精神宝库。
3 关中传统村落文化 融入 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 的方式方法
3.1 村落空间设计元素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形式载体
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原则是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城市理论认为:空间设计不止是简单组合,更多呈现出设计者的思想与愿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以传统村落文化分析作为生发点,体现当地独有的历史与文化,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和愿望,继而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实现建筑和环境的整体融合,民俗村空间设计不仅担负着村落居民对传统和历史的记忆与情怀、美化乡村、改变村民生活环境的作用,还展现了集成设计手法在建筑形态、室内布景和景观表现上的一体化,在游人对文化的追求下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与传承。在民俗村建设中,这也是设计理念体现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6]。
3.2 民俗村落空间的设计方式
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是一项极具挑战性而又艰辛、紧迫、意义深远的工作,关于如何将民俗文化融入空间设计中,民俗文化元素正是村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当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经过众多前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后,就关中传统村落文化设计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了民俗村落空间的设计方式,积极推动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3.2.1 原景再现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历史文化的差异。原景再现是做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的传承,体现文化的本真性和差异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村落设计中,做好古建筑“活化”文章。结合关中传统村落文化,遵循本真性原则,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创设自然化空间,最大限度的使其原样重现,拉近居住者与自然的距离,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性展示以传统文化中的罕见工艺[7]。
以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为例,环境艺术设计结合村落功能设施烘托民俗文化韵味精髓,在精神、社会和物质体现关中民俗文化,对相同表达特征的民俗文化节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
3.2.2 提取组合
在具体的设计中,倡导与引领乡风民俗,对文化要素的提取和分解,是建构乡村礼俗传统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传统村落文化元素的应用,通过设计美学的视角将民俗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在这个空间中找到更多自然的神韵,以设计对象所要表达的功能,提取组合民俗文化符号,对相同表达特征的民俗文化节点进行规范性表达,使得人们在获得良好环境体验的同时,也能间接地保护关中地区人们居住的小圈和生态环境。
3.2.3 形式转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传统村落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上也发生着全面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与保护理念目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中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民俗村的功能定位对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有明显作用,一方面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展示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风格,将各类别中不同的要素进行形式转换,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价值;另一方面,各个民俗文化符号不可能完全原样的表达出来,突出的是设计本身的关中村落文化优点,通过另一种要素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村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适合当地错落环境的新的样式来表达,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8]。
3.2.4 阐释升华
近几年来,陕西省正大力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村落建设项目也受到一定关注和重视,统筹谋划和建设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但是,村落建设项目一定有总体的指导原则,关中地区民俗村项目整体定位为民俗文化旅游,在环境艺术设计和保护中,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的各个方面,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进行村落设计,使其具有统一的整体表达,把现存的关中民俗文化遗产都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将散落的文化符号、表达形式等,进行具体的内涵阐释,使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主题得到升华[9]。
4 关中某民俗村建设的空间设计实践 分析
关中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地处15公里的黄河塬畔,以其优良的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业态被列入关中村落文化代表。村落选址上,合阳县坊镇灵泉村被群山环环抱,东、北、南三面环沟,新建民居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坐北朝南式四合院的布置、风雨街巷有着原有的历史感,现代建筑与传统建混杂,彰显出利用自然,构建家园的空间设计理念[10]。
在传统的风水理论上,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注重趋利避害,遵循着古老的风水传统,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地处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段,灵泉村传统的历史风貌发展了非常浓郁的宗族文化,传统村落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教育、交往等行为奠定了文化基础,也影响了关中民居的发展。村落大部分的街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礼仪教化也体现在村子里的各类建筑上,将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具体的设计细节中,尤其在设计中要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呈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方式,表达出具有严格等级划分思想。那些遗留下的建筑不管是选材、工艺还是格局、尺度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子,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保留住那些古老的建筑,还需要注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底蕴的传承。
结语
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深入挖掘关中传统村落文化中的民俗风情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文化内涵,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打造新型关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新空间,利用休闲度假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趣味内涵,保护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建立起“中华民俗文化大长廊”,传承当地传统营造样式和民风民俗的村落建设形式,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闫宇,王晓桐,郭飞.基于全球环境关怀的艺术设计研究——人工智能产品“境”设计方案[J].设计,2020,33(11):32-34.
[2]高涛.现代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理念研究——评《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J].中国蔬菜,2020(06):114-115.
[3]路庆敏,刘潵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77-78.
[4]钟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研究——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69-170.
[5]梁添凯.环境艺术学科背景下的村落遗产保护分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视角[J].艺海,2020(05):136-137.
[6]陈砚池,王丽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评《可持续设计新方向》[J].环境工程,2020,38(05):231-232.
[7]王远.现代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与发展——析《多维领域与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探微》[J].环境保护,2020,48(09):72.
[8]笪娟娟.环境艺术设计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以肥东县长临河镇星光社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1):83-85.
[9]张宁.关中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的视觉化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50.
[10]范琴.具有优势资源的村庄整治与建设规划探讨——以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0(12):9-15.
㈧ 秦腔是荆楚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吗
秦腔辩氏差不是荆楚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它是属于关中文化。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核档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携皮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㈨ 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的特色风俗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户、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仿秦兵马俑、仿秦铜车马、秦腔等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凤翔木板年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仿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仿秦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秦腔。秦腔最为着名皮影戏。
陕西的习俗介绍
1、陕西人民俗文化有燃前散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
2、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3、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皮氏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悔备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陕西的风俗有哪些?
陕西的风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3、陕北民歌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陕西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5、陕北秧歌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㈩ 陕西文化特色
关于陕西文化特色
关于陕西文化特色 ,世界之大,有很多的地方我们都没有去过,有很多的人都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去旅行,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的精彩,地大物博的中国不会让你失望的,以下是关于关于陕西文化特色 。
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又称“合阳线胡”),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
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阳举人李灌(向若)对线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清干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多次前往苏州、扬州、北京等地演出,影响极大。
该剧种包含了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和创造性的独有特技,赋予提线木偶以艺术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线戏的唱腔、音乐苍凉悲壮、委婉细腻,多具秦地特色。乐器演奏拥有铮子、截子等特种乐器别具一格,特色鲜明。传统剧目意境美妙、文字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解放后,一些剧目被移植改编为舞台剧目,在省内外享有声誉。该剧种目前人才匮乏,市场萧条,直接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保护这一传统剧种,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余搏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着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
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数纯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
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
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薯毁咐,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凤翔彩塑
凤翔彩塑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它是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胚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即成。泥塑大都是空心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件,既是儿童喜爱的玩具,也是陕西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彩绘泥偶属于陕西省的特产,是一种泥制民间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其创作基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城东六道营一带。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将他的第六兵营解甲归田,落户于此,此后这一带就被称作“六道营”,流传至今。
凤翔彩泥偶品类繁多,大致可分挂件、摆件、手玩件。其大小尺寸不等,大的有30至40厘米的,小的只有几厘米。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创作与生产。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木版年画产自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是中国知名的木版年画产区,是中国民间年画其中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着名博物馆皆有收藏。
凤翔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现在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三百多种。
木版年画是宝鸡民间艺术中一枝古老独特、别具风采的艺术奇葩,深受关中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
宝鸡的木版年画主要在风翔,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
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形象丰满逼真。印刷时先用颜色印染天地,再开红光、涂胭脂、加重彩,后套黑线主版。画面既和谐朴实,又生动别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咤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4、“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
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陕西酒文化介绍
西安,喝稠酒的去处,据说,郭沫若1956年来西安时,曾在此处尽享秦地佳肴美味,还喝了稠酒,并且在酒足饭饱以后针对稠酒发表评论曰:“不像酒,胜似酒。” 稠酒是陕西陕北汉族特色的农家自酿酒。
久为人们传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桌上,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说的正是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陕北人也叫它“甜酒”、“浑酒”,又因为制作过程有一个蒸为糕的阶段,也叫做“糕酒”。
各家各户,只在过年时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户的稠酒味道不同,因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艺的差异。的稠酒是酸甜适度的。 近来陕北稠酒声名鹊起,以香甜可口绿色保健而走出黄土地,风行于都市之街衢里巷。
稠酒之好,首在普及。在陕北,稠酒是家常饭,更是年茶饭。做稠酒是陕北婆姨们展示厨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没有“斗酒”之类的评比活动,在一个村子里,自有公认做稠酒的婆姨。
到腊月做年茶饭的时候,婆姨们常常互相讨教,而淳朴的陕北人总会倾囊相授,更有热心肠婆姨上门指导,甚至越俎代庖。而过年气氛更为热烈。年年如此,使陕北稠酒的工艺更为成熟稳定,浓郁的酒香早已溢出了黄土地,飘向神州四方。
稠酒文化悠久,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国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 “撇醅”。《诗经·周颂》里有“为酒为醴”的诗句。
《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
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 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
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稠酒的酒精含量在10度以下,即便是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喝上个一碗两碗。稠酒可加热后饮用,加热时放进糖桂花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