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内蒙古民间艺术都有什么

内蒙古民间艺术都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18 08:26:21

Ⅰ 内蒙古特色的手工艺品

内蒙特色工艺品分高中低档次很多,中低端大部分来自民间原生特色可能会存在工艺粗糙等等主要以、民间用品、蒙古刀、模毕皮画、小工艺品、皮具等等但是质量都还可以材质用的都是采用真品这戚裤一点具有北方人淳朴制造特色的。

高端产品主要由文创企业和大型制作企业为主;比如内蒙古荣朝文化产业有高码简限公司由锌合金压铸、手工镶松石 无论美观还是制作工艺都独当一面景色。望采纳

可汗碗

Ⅱ 内蒙古民间美术有哪些

剪纸x0dx0a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此扮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x0dx0ax0dx0a 蒙古族刺绣x0dx0a 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配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的感召力。x0dx0ax0dx0a 蒙古族图案x0dx0a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从蒙古族图案来看,美好的幻想,艺术夸张及生活的真实描写,是蒙古族图案的主要特征。 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纹样称为“贺”,随着日用工艺品和图案艺术的发展,人民把一切器物的造型设计和各种纹样都称为图案了。所以图案,就是一切器物的造型和一切器物的装饰的平面设计图。x0dx0ax0dx0a 阿拉善佛教岩刻x0dx0a 阿拉善佛教岩刻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处,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岩刻群。阿拉善佛教岩刻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征和藏传佛教文化特征,是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本人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播载体,它将200多年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和阿拉善佛教艺人的技术信息保留了下来,是研究阿拉善历史、宗教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实证。x0dx0ax0dx0a 哈尼卡x0dx0a “哈尼卡”是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卡”头形。头形剪出后,把它用浆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做的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x0dx0ax0dx0a 蒙古族服饰图案x0dx0a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其中有以五畜和花鸟为内容的动植物图案,以山、水、云、火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图案,以吉祥如意为内容的“乌力吉(吉祥)”图案等。这些富有草原生活气息的民间图案,其表现手法千姿百态,美不胜收。x0dx0a 蒙古民族服饰的很多部位均有各种图案装饰。例如帽子、耳套、长袍、坎肩、摔跤衣、赛马服、靴、鞋、烟荷包、鼻烟壶褡裢、碗袋、针线包等,都有一定格式的图案装饰。x0dx0a 从图案的不同缝纫工艺方面,可分为驱针图案、缉针图案、盘针图案、绣花图案、贴花图案、抠花图案、编结图案等。从图案的不同风格方面,可分为哈南图案、阿鲁哈图案、云纹图案、犄纹图案、“乌力吉(吉祥)”图案、花鸟图案、龙凤图案、山水图案、蝴蝶图案、字形图案、团花图案等。x0dx0ax0dx0a 面塑x0dx0a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森卖灶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x0dx0ax0dx0a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x0dx0a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于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现在,这种刺绣工艺只剩下一位传人,就是居住在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蒙古族妇女张春花。她在外祖母查干花拉是当年图什业图王府中一名非常出色的绣女,在宫廷里给王爷、王妃们设计图案并制成绣品,而且数量被严格限定,一件也不能多。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王爷府”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也被取消,这些手艺才敢传给外孙女,昔日的宫延刺绣工艺才得以流向民间。x0dx0ax0dx0a 扎鲁特刺绣x0dx0a 扎鲁特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元朝,是蒙古族文化遗产中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蒙古族刺绣以衣着装饰为主,花纹图案流传于游牧民族的签、绷、缭、缀、纳、雕、刺直隐缝绷、云水纹等蒙古族缝纫技艺。蒙古服饰的刺绣和蒙古包盖毡的刺绣以及马具的刺绣等,以鲜明的悯恤热塑、地方特色和形象、朴实、亲切、精美等诸多技艺特点,给人们极大地感召力。x0dx0ax0dx0a 武家泥塑x0dx0a 武家泥塑与南北两大泥塑流派迥异,它既没有“天津泥人张”的逼真写实,也没有惠山泥人细腻的装饰感,却有着塞外的粗犷和质朴。武家泥塑是在半农半牧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工艺,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题材选择、制作工艺和色彩运用都趋于质朴、粗犷与厚重。x0dx0a 武家泥塑最为传神的工序在于画泥人的眼睛。武文胜说,每个人画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画的眼睛顾盼生情,而有的人画的眼睛却呆若木鸡。虽然人人都会做泥塑,但真正能画好眼睛的人却不多。当时村里上百人制作泥塑,只有三四个人画眼睛画的最传神,于是家族里人做好泥人就拿着鸡蛋求这三四个人画眼睛,一个鸡蛋可以给画两三个泥人的眼睛。传神的双眼、粗狂质朴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是武家泥塑的主要特点x0dx0ax0dx0a 炕围画x0dx0a 炕围画是一种民间的室内装饰画,亦称“墙围画”。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晋东南地区、吕梁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着名。x0dx0ax0dx0a 达斡尔族刺绣:x0dx0a 刺绣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临近婚龄的姑娘学做针线活、刺绣是最主要内容之一。新娘出嫁时为大家带去的枕头、布鞋、烟荷包的刺绣水平如何,历来是人们评价新娘的一个重要内容。x0dx0a 剌绣的技法,除平绣、贴补绣外,以折叠绣最有特色。刺绣花样的多以几何纹、吉祥如意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自然界的花鸟、禽兽为内容。

Ⅲ 蒙古族的艺术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 。
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经典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马头琴、“雅托噶”(“蒙古筝”)、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 。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蒙古包在《史记》、《汉书》等汉语典籍中,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在蒙文典籍里被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意为无窗的房子,现代蒙古语则称“奔布格格日”或“蒙古勒格日”,意为圆形或蒙古人房子。“包”字,出自满语。满语称蒙古人住的这种房子为“蒙古博”,“博”意是“家”的意思,“博”与“包”音近,因此,蒙古包则作为一种译音流传下来。 主词条:蒙古音乐
长调民歌
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长调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好来宝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十二世纪前后。
“好来宝”的蒙古族语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表演的节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的运用十分普遍。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又酣畅淋漓的特点。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的表演方式出现多样化,徒口表演的简单形式称为“雅布干”;有乐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好来宝”,和多种乐器伴奏的“乃日勒好来宝”。“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数的不同而有一个人的单口表演,和两个人的对口表演两种形式。在节目内容上,也形成了叙事、嘲讽和赞颂三种类型。除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乌力格尔”。朝仁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乌力格尔在我国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马头琴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四胡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族人民杰出的音乐创造,在蒙古族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元朝以后,四胡艺术广泛流传,曾一度风靡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华北等汉族聚居地区,对汉族民间说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是目前四胡艺术最为繁盛的地区。 最早的古代蒙古绘画艺术,是游牧人的岩画,大多是民间画家所为。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的形象。 元代蒙古族出现了一批知名画家。如,宫廷画家礼霍孙,曾画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等祖宗的肖像。玉出汗擅长墨竹画,《风烟翠图》是画中佳作。泰定皇帝之三子小恭太子善书画,曾创作《画鹿图》、《蛱蝶图》等作品。也先帖木儿有《山水壁画》;元惠宗时进士伯颜守仁,能诗善画,绘有《竹石图》等。郝忠怒有《无逸图》等。元代后期的蒙古族画家张彦辅,有《江南秋思图》、《云林图》、《云山图》、《疏竹幽禽图》等。
明代时画家有陈喜。清代画家旺钦巴勒,名画有《青山》、《白云》等。着名的山水画家布颜图,画有《潇湘图》,所撰《画学心法回答》,对有关绘画的一些重要问题均作精辟论述。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还表现在壁画上。元代墓中,布满彩绘壁画。壁绘有男女主人对坐图,其身后有一男一女侍童,人物形体和装束明显有蒙古族特点;墓壁两侧绘有墓主人的生活图,背景中表现的是塞北自然风光。在蒙古的佛教寺庙中,也有很多壁画。如美岱召、大召、五当召、乌素图召等处,都有大型的壁画。
近代的蒙古画家松年(1837—1906),曾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拜名画家如山为师,经名师指授,颇有造诣。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撰有《颐园论画》一书。 蒙古族文学历史悠久,神话传说、英雄史诗和歌谣祝赞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的渔猎畜牧业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力和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像《勇士古那干》、《江格尔》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得以空前发展,同中原的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以至欧亚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联系,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大大发扬,形成了民族文艺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史传文学名着《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兴起和各类民间文学的持续繁荣。
从元末以至整个明代,蒙古封建主从欧亚和中原广大地区相继退回大漠南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大为削弱,从此蒙古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所谓“风雪期”。虽然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并未因此而中断,但在蒙古各部和各个聚居区,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激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不满和反抗。传记式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传》是经过长期口头流传而形成书面作品,这部优秀作品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但在蒙古地区世代流传,已充分地蒙古化了,成为一部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独立之作。清朝统一中国,蒙古族的混战割据局面逐步结束,社会趋于稳定。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恢复,汉族古典文学(主要是诗词和明清小说)和藏族民间文学(如民间故事、格言谚语)对蒙古族文学影响日深。许多汉、藏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和《格萨尔王传》等被改编或再创作,以蒙古说书和故事的形式广为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蒙古族现代文学是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烈火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直接同民族的存亡、人民的命运相联系,富于强烈的时代精神。歌颂起义英雄的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以及内蒙东部沦陷区流行的抗日反满民歌《国兵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小说家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安柯钦夫(漠南)、扎拉嘎胡,剧作家朝克图纳仁、云照光等都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继他们之后,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文学新人在题材、风格和文学观念上锐意创新,已经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此外,蒙古族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史诗《格斯尔》、《江格尔》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版本或新篇章,着名民间艺人琶杰演唱的长诗《英雄格斯尔可汗》得到了记录整理。古典名着《蒙古秘史》、《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经过校勘考订,先后出版。这些作品被译成汉文以后,在中国各民族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蒙古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着名的是“安代舞”。

Ⅳ 内蒙古自治区有哪些民间艺术

内蒙古自治区的民间艺术是二人转,在正月元宵节的时候。都会唱二人转。平时有重大喜事的时候,二人转也是打主场。

Ⅳ 蒙古族民间艺术有哪些

蒙古族民间民歌艺术
“马步本身就是音乐”——已故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的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骏马和长调民歌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长调民歌中那些玲珑剔透、华彩绚丽的装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你只要骑上骏马轻轻颠簸,合着马蹄的节奏歌唱上一首长调民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的唱出装饰音“诺古拉”来。而骏马身上所透出的那股雄姿英发,威风矫健之气,更为长调民歌增添了自由奔放的气息。
花香风甜的季节里,骑马行进在草原上,举目遥望,碧草连天。惟有闲云自飘,牛羊盖野,毡包数座。整个世界别无他物,只剩下了你自己。啊,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空旷无依,仿佛徜徉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何况,四周无人,万籁俱静,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呐喊,如丝如缕,如梦如幻……
这就是——“乌日汀·道”——长调民歌,蒙古族传统民歌体裁。蒙古牧民在长期游牧劳动中创造了这一独特民歌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种类。
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进行,起伏跌宕,表现出天高地阔的草原自然环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的节奏律动。
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讴歌爱情,是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长调民歌中有许多歌唱草原的精彩曲目。科尔沁民歌《巴颜查干草原》这样唱道:
巴颜查干草原呵,
你是多么辽阔宽广。
河流泉水清清流淌,
四季牧场牛羊肥壮!
蒙古族人是天之骄子,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恩惠。然而,草原对于蒙古民族说来,同时也是一位无比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来考验着草原儿女。确实,草原大自然面前,个人显得何其渺小而脆弱!然而,蒙古人毕竟是英雄的民族,他们渴望身心解脱,力图求得平衡。于是,蒙古族热爱草原,抗衡自然的满腔激情,终于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转化为“乌日汀·道”。诚然,人们往往从长调民歌中听到寂寞忧伤的声音,但这并不是长调民歌的主旋律,更不是它的本质。相反,长调民歌的基调却是热情豪放、积极进取,坚毅自信,不甘寂寞。难怪,数百首长调民歌中,竟然没有一首是描写自然灾害,逃荒迁徙的曲目,这难道是偶然的么?答案是明确的,蒙古人通过歌唱长调民歌,不仅尽情宣泄胸臆,而且与万能的大自然相拥抱,超脱自我,达到心灵与外界平衡的至高境界!
长调民歌反映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游牧封建社会的蒙古族牧民,不同于奴隶制社会“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也不同于中原王朝的汉族农民,无须固定在狭小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耕作。相反,蒙古牧民必须在广阔的生存空间内,每日每时面对草原大自然,骑上骏马流动放牧。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无疑是从事畜牧业劳动的必要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对于长调民歌而言,心灵的自由,行为的自主,哪怕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却是多么重要呵!由此可知,长调民歌的高度抒情化,其实是为游牧生产劳动本身所决定的。
在谈论长调民歌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到骏马。
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生来就与骏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牧民、骏马、草原,从来就不能分割,三者构成了游牧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蒙古族创造长调民歌的主要依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灿烂的草原文化史,包括长调民歌在内,其实是蒙古族和骏马共同创造的。

蒙古族民间乐器艺术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四胡,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孙良、铁钢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鼓:蒙古族的打击乐鼓类,蒙古语统称为“亨格日格”。蒙古族的鼓类有多种,盛于元代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战鼓;《元史》卷七一《礼乐志》云;“杖鼓者,制一木框,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一杖,左拍一手。”而较此更为早期的匈奴时代的鼓则以骑在马上所演奏的鼓较为多见。如羯鼓;其状如桶,唐代时改为“下乘以牙床,鼓之两面具击”,见《羯鼓录》。史传唐明皇喜爱之鼓,又名“两杖羯鼓”。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笔下,火不思有各种译写方法,诸如琥珀槌、胡博词、虎拨思儿之类。元、明时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弹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统十四年,“也先每宰马设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弹虎拨思儿,唱曲,命达区别子齐声合之。”火不思不仅在蒙古草原上流传,明代的中原地区也很盛行。不仅北人善弹火不思,内地汉族人民也对此喜闻乐见。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批把胡热:批把,古蒙古语音读Biba,是匈奴弹拨乐,四弦。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匈奴语Bi指天,Ba指地,批把胡热意为采用上下手法(指法)而演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唐时盛,并正式称“琵琶”。史载,匈奴有“琵琶”公主,寓意为“天地间的公主或独一无二的公主”之意。
奚琴:据《蒙古族通史》卷三载,奚琴为中国弓弦乐的前身。产生于东部宇文鲜卑部先祖。宋代陈旸《乐书》载:“奚琴本匈奴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奚部所好之乐也。”其形制为圆形琴筒,有两弦,两弦之间以竹片轧立,传入中原后,又称嵇琴。
修德日格胡热:修德日格胡热蒙语也称“西安泽”xianze,汉译“弦子”因有三根弦,汉语也称“三弦”。一种弹拨乐。该琴大概产于匈奴时期。
托布秀尔:蒙古族弹拨乐的一种,两弦,琴杆多用硬质木制成,弦用秋天宰杀的山羊肠制做。该琴音色独特,常用于呼麦伴唱英雄史诗《江格尔》时使用。托布秀尔为蒙古语,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像扣子、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Ⅵ 内蒙古特色是什么

一、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Ⅶ 请问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截止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五批,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至第六批。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140项。内蒙古有17个项目入选,其中新增项目5个,扩展项目12个。分别是江格尔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和硕特民歌、乌珠穆沁长调、萨吾尔登、二人台、乌审走马竞技、察哈尔毛绣、蒙古族皮艺、图什业图刺绣、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巴林石雕、蒙医乌拉灸术、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三空李氏正骨、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六十棵榆树祭。

巴林石雕

Ⅷ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

蒙古族主要生活习俗如下:

1.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2.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新年(也称白月)。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

4.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地区曾有过很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如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那些落后婚俗大部被废除。

5.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

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

火葬主要是上层喇嘛,土葬则多为王公贵族以及农区或半农牧区的蒙古人。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8)内蒙古民间艺术都有什么扩展阅读: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好力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深受群众欢迎。另外还有“玛哈塔勒(赞词)”﹑“于热勒(祝词)”﹑“岱日勒其(对口唱)”﹑神话﹑童话、传说﹑说书等内容和形式。

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阅读全文

与内蒙古民间艺术都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