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窟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 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性。
二、 环境与心境的结合
石窟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环境的艺术。环境可为石窟造像提供合适的场所,烘托造像的艺术效果。
三、 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
佛国世界等级森严,以佛为中心。佛教义宣传的是众生平等,但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处理上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佛居于中心地位,形体格外高大突出。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等,按等级逐渐低矮,侍立两旁, 如众星托月。
四、 装彩与眼神
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花花绿绿,效果强烈。以颜色区别等级,造成不同的感觉。
五、 象征性与艺术处理
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象征当然需要一种可视形象,但其更深层的含意并不能从形象本身直观地看出,而是需要就形象所暗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方面去领悟。
Ⅱ 石窟艺术是一种什么艺术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体现,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因为石窟是建在大型石壁上的所以也是一项伟大的雕刻造型艺术。
说到石窟就不得不提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南北朝时期有三大着名石窟1.洛阳龙门石窟;2.大同云冈石窟;3.邯郸响堂石窟(是北起开国皇帝高洋开凿的),而说到石窟艺术特点,首先此时期作品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其次从美术造型来看此时期分为3阶段:
在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期作品
佛、菩萨、罗汉、飞天面相多为圆胖脸,显露出“祥和和悦”的神态,此时造型多注重主要形态和精神,不大追求细节。
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造像面相瘦刮,菩萨广额、秀颈,眉宇开朗,神情恬淡;飞天清丽俊秀,飞扬动荡,是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的产物。
在北齐、北周时期
佛与菩萨面相由瘦长向丰圆转变,头发为小的螺旋形。佛端庄,菩萨慈祥,弟子和悦,都较为固定
在三个重要时期所建造的石窟都有其时代的特点,而且从整体来看也与其它朝代不同。是狠珍贵的宝藏。
Ⅲ 石窟艺术都包括哪些类型
这个问题有点儿难。
狭义的石窟艺术,说的是石窟里本身具有的常见艺术样式。主要的就是壁画和雕塑。
稍稍宽泛一点,还可以包括在石窟里放置、保存的艺术品样式。这就多了。
广义的石窟艺术,还要包括以石窟艺术为内容的现行艺术样式创作的艺术作品。
Ⅳ 石窟艺术是由哪几种艺术形式组成
石窟艺术是由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外来的佛教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综合组成。
Ⅳ 石窟艺术的历史起源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是由古印度传来的。从今天遗存的窟群来看,新疆拜城克孜尔的窟群、库车的库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子喀拉罕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变相,画在窟顶的菱形方格内,四周则画出所供养的佛、菩萨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据现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汉民族形式居室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纵长盉顶式,与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两壁横幅画出汉画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画;在题材上,与新疆石窟的壁画大致相同。这种早期作品,还保存在新疆地方(古代西域)。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隋唐时期的佛教,继承了南北朝后期所发展起来的寺院经济。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他们建立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传的僧侣世袭制,于是就形成了宗派。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学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和传法世袭。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大乘经变,而这些经变出现的早晚,则体现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后。
玉门关以东,在玄学的“贵无派”、“玄冥”、“独化”学说的影响下,玄学化的大乘“般若”学,也发展了起来。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早期的多是根据《法华经》、《维摩诘经》、《弥勒下生经》、《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创造的。这些经,一种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一切以精神本体为最真实,因此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争胜负,就没有必要。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既然没有办法,也得不到什么,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去争什么也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类教义的指导下创造出了《法华经》中《宝塔品》的“释迦”、“多宝”佛说法像,《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维摩”、“文殊”论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像,以及两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像,等等。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在我国石窟中的各样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经变,以及各石窟的供养人像等,都是依据现实中人的生活而创造的,舍此,无法凭空虚构。例如,龙门宾阳洞美国人盗去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张议潮出行图》,第一百窟的《曹仪金出行图》,第六十一窟的于阗国王像和曹氏家族的人像,都是反映了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和剥削人民的生活画面。巩县第五窟大幅的供养人群中较小型的供养人像,都勾勒出了官僚地主阶级人物的真实面貌。大足宝顶大佛湾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它逼真的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生活景象。而克孜尔、库木土拉、柏孜克里克等窟内的供养人像,所反映的又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贵族、武士的形象。莫高窟中各时期“弥勒变”中的《一种七收图》,第二百三十二窟内“三宝感通变相“中的《纤夫图》,第六十窟内《五台山图》中的行旅与旅店中的人物各种劳作图,则又描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劳动形象。通过这些造像,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世纪中国各阶级人物的生活面貌,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根据对石窟的调查,释、道、儒三教的结合,大约在北宋时期。这种情况也反映到石窟艺术上,重庆大足石门山,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密宗在四川地区的继续宣传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这一事实,文献中虽很少见,但却充分地反映在大足龙岗山与宝顶的造像中,这又给佛教史提供了新资料。由于元代中原地区流行着喇嘛教,因而杭州西湖沿岸也开凿了很多喇嘛教的造像。
Ⅵ 石窟艺术带给我们什么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可谓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这些绵亘千余年的石窟艺术、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石窟是宗教艺术的一种形式,但它所涉及的范围又大大超出了宗教与艺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历史现实与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使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辟了中国艺术史的新纪元,在中西文化不断的交汇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中国石窟艺术体系,这也使得石窟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一格,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6)什么是石窟艺术扩展阅读:
艺术风格
甘肃地区(十六国五凉),由敦煌莫高窟到永靖炳灵寺,再南到天水麦积崖。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与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统一河西以后,僧侣与信徒们许多人东迁平城。
云冈早期的第十六至第二十窟,以及第七、八窟,造像的题材和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像的风格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了石窟艺术是沿着由西而东的路线发展的。
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
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外发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义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这样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炳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到云冈、龙门造像的影响。
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造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
隋唐时代,虽然生产关系有某些改进,生产力有相当的提高,但最高统治者依然提倡佛教,借以愚惑人民。佛教是当时各阶级人物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东西两京是全国的佛教中心。大寺院,如西京的大慈恩寺。大兴善寺、弘福寺,东京的福先寺等,都设有翻经院。
而两京的大寺院,又都有当时着名画家所画的各种经变图。张彦远、段成式等人的着作,不仅记录了许多寺院壁画的题材,而且还记录了这些壁画风格上如何优美。
这样就便于把这种艺术风格推广到全国各地。莫高窟中唐代各期所画的壁画,尤其初、盛唐时期的壁画,虽不能与文献中所记两京寺院的壁画相媲美,但可以肯定地说,许多画风是与画史所记各大家的风格相一致的。
五代和宋朝以来,石窟艺术再不像以前那样发达了,开凿的石窟也比较少,因而渐趋衰落了。不过像大足龙岗山、佛湾的造像,如《父母恩重经》的浮雕,却更接近人间气息,这是以前各代石窟造像所不能比拟的。
Ⅶ 石窟艺术是什么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教,各地兴建了许多石窟。
Ⅷ 石窟艺术包括什么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玉门关以东,在玄学的“贵无派”、“玄冥”、“独化”学说的影响下,玄学化的大乘“般若”学,也发展了起来。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早期的多是根据《法华经》、《维摩诘经》、《弥勒下生经》、《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创造的。这些经,一种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一切以精神本体为最真实,因此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争胜负,就没有必要。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既然没有办法,也得不到什么,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去争什么也就没有必要了。在此类教义的指导下创造出了《法华经》中《宝塔品》的“释迦”、“多宝”佛说法像,《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维摩”、“文殊”论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像,以及两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像,等等。
隋唐时期的佛教,继承了南北朝后期所发展起来的寺院经济。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他们建立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传的僧侣世袭制,于是就形成了宗派。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学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和传法世袭。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大乘经变,而这些经变出现的早晚,则体现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后。
根据对石窟的调查,我认为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约在北宋。这种情况也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来了。四川大足石门山,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密宗在四川地区的继续宣传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这一事实,文献中虽很少见,但却充分地反映在大足龙岗山与宝顶的造像中,这又给佛教史提供了新资料。由于元代中原地区流行着喇嘛教,因而杭州西湖沿岸也开凿了很多喇嘛教的造像。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在我国石窟中的各样佛本生、佛本行和大乘经变,以及各石窟的供养人像等,都是依据现实中人的生活而创造的,舍此,无法凭空虚构。例如,龙门宾阳洞美国人盗去的《帝后礼佛图》浮雕,莫高窟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张议潮出行图》,第一百窟的《曹仪金出行图》,第六十一窟的于阗国王像和曹氏家族的人像,都是反映了当时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和剥削人民的生活画面。巩县第五窟大幅的供养人群中较小型的供养人像,都勾勒出了官僚地主阶级人物的真实面貌。大足宝顶大佛湾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它逼真的反映了地主阶级的生活景象。而克孜尔、库木土拉、柏孜克里克等窟内的供养人像,所反映的又是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贵族、武士的形象。莫高窟中各时期“弥勒变”中的《一种七收图》,第二百三十二窟内“三宝感通变相“中的《纤夫图》,第六十窟内《五台山图》中的行旅与旅店中的人物各种劳作图,则又描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劳动形象。通过这些造像,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中世纪中国各阶级人物的生活面貌,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Ⅸ 石窟艺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是由古印度传来的。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
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从今天遗存的窟群来看,我国新疆拜城克孜尔的窟群、库车的库木土拉、森木塞姆、克子喀拉罕等窟群,是把佛本生故事变相,画在窟顶的菱形方格内,四周则画出所供养的佛、菩萨等像。敦煌的莫高窟,根据现存最早的窟,如第二百七十五窟的窟形,是在汉民族形式居室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纵长盉顶式,与新疆早期石窟的形制大致相同。两壁横幅画出汉画像石式的本生故事画;在题材上,与新疆石窟的壁画大致相同。这种早期作品,还保存在新疆地方(古代西域)。
Ⅹ 石窟艺术反映了什么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
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10)什么是石窟艺术扩展阅读:
石窟艺术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着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着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