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看英国幼儿教育是怎么做的
艺术有什么用?在英国着名艺术教育家吉莉恩-沃尔夫看来,身处现代社会,艺术教育给了人必不可少的创意,而正是懂艺术,恰好又懂技术的一群人,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吉莉恩在英国做过十年艺术教师,从1984年开始领导英国最美艺术画廊达维奇画廊的教育部门,首创在美术馆内建立艺术教育工作室的项目,并出版《我的第一本艺术书》、《看!线条怎么说话》等8本艺术教育绘本,1995年荣获“英国皇室荣誉成员”头衔。
上周日,吉莉恩来到上海,讲述了她在英国的艺术教育之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其实创造性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生来就是赋予生命力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类的幸福程度来说,创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有很多人觉得艺术、创意和生活没有多少关联,但是我要回答他们,创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生活的非常现代的世界里头,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有非常多的机会,在这种状态下,对于我们创造性、原创性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基本素质非常重要。
它对于一个国家,哪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些非常必要的基础条件。
也有很多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了,一个人如果更有创意的话,无论在学业还是社交方面,还是心理的健康程度上都会更加的优越。
我相信在座大部分都知道乔布斯,他曾经这么说过,我的公司之所以做的这么出色,因为我有意招聘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是音乐家、艺术家,他们是诗人,碰巧这些人是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正是这批人改变了世界。
如果谁告诉我“我没有什么创意”,其实我不同意这样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意方法、创意的能力,其实说到创意,或者说到人的想象力的时候,很大方面有一个条件,需要有一个感受力。
如何增强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呢,这就涉及到你是怎么观察周围的世界,怎么探索周围的世界,接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你怎么看呢,这是关键!
没有小孩不喜欢艺术,TA只是还没有学会看
说到艺术的时候,你可能看过了数百幅艺术作品,但是脑子里面一张也没有留下印象。这就是关于“看”的一个误区,很多人的“看”,只是浏览,根本不过脑子,更不会进入心灵。
我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他们可能从来没有看到,所以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感受到。
所以,给孩子的艺术教育,第一是要让他们有感觉地“看”到。这也是我做艺术绘本的初衷,我试图帮助孩子解读这些艺术,用非常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孩子了解艺术,同时让他们享受我和他们介绍的一切。
首先是让孩子熟悉艺术作品。
如果你看一个艺术作品,或者看一个影像很多遍以后,你就会对它有熟悉感。就像你不停看到一个东西,比如说日历上有一些画,或者日记本的封面上有一幅画,你经常可以看到,看过很多遍之后,慢慢就融入你的血液当中就成为你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你就会了解它,慢慢喜欢上它。
没有人可能天天去艺术馆、博物馆,这我也做不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艺术书籍的重要的原因,这样通过艺术书籍,我们就把艺术请进家里头来了。
我希望能够把艺术真正成为让人们受到启发的媒介,带孩子玩一些艺术方面的活动,同时也让人们通过艺术的接触,慢慢熏陶成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
我的孩子当时比较小,所以我也在寻找适合教育孩子的书籍,找了一圈之后我蛮失望的,因为好像并没有什么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教育书籍。
在早期,孩子接触技术,并不是想学一门绘画的功课,而市面上大多数书都非常学术性,却没有教给孩子怎么看这个世界。
艺术博物馆的引导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我曾经带我的女儿去艺术博物馆参观,非常希望她爱上艺术,能够喜欢艺术。我听讲解的人在那介绍一幅画,全都是关于画的背后事实的罗列。
我的孩子回来说再也不去了,枯燥的讲解完全把她的兴致磨灭了,后来她长大以后,才重新去博物馆。
我在美术馆工作之前,做过十年的艺术教师,这些经历也让我格外留意给孩子的艺术教育,之后,我在美术馆里研发出一套独特的艺术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强调如何“看”
第二部分就是把你怎么看东西转化成一些实际上孩子可以跟你一块操作、一块玩的活动或者游戏。
第三部分,我们教孩子的时候要带着爱心去教。
在英国很多人对博物馆还是比较望而生畏的,他们很害怕去,因为博物馆感觉太神圣了,进去以后自己显得非常的渺小不重要。在我的画廊里头,我们把孩子视作最重要的访客,孩子任何时候来到我们的画廊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群体。
我说到这个体系的贯彻执行,不仅仅是说负责培训教育的老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这种爱是渗透到机构的各个方面,从画廊的主任到咖啡馆的服务生,所有的人都要把孩子们当作非常受欢迎、非常重要的客人来对待。
吉莉恩所在的Dulwich Gallery是英格兰地区最早的公共画廊,建于1981年,画廊的设计师非常有名,也是英国央行的设计者。据报纸报道,我们的画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小型画廊
给孩子们介绍有故事性的画是非常好的方式。这是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小时候的照片,那时候才四岁。你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四岁的时候穿的这么隆重是什么感觉。孩子们还是非常喜欢这幅画的。
这是我们的工作室。我们是全国最早在博物馆里开设教育培训的工作室。所以如果说在一个博物馆或者画廊或者文化中心,哪怕是一个花园里,我们能够给他们提供学习的空间,会给场所带来很大不同的气质。
我们有一面墙是玻璃墙,这面墙直接推出去以后就是画廊最主要的通道。我们有意这些设计的,来画廊参观的人穿过走廊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画廊里头有创意活动,他们看到以后会很兴奋很感兴趣,有朝一日回去以后他们就会做一些创意的事情。
我们不愿意把这种教育或者说创意活动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我们需要人人都可以看到,人人都可以享受。
现在英国有很多机构,我帮助他们设计规划创意学习中心,第一家工作室是2000年设立的,现在英国,一共有80家类似的创意中心做全局规划和设计。
工作室分上午课、下午课、傍晚课、晚上课,一年365日天天开放,在工作室去年一年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课或者研习班,有38000人参与。
我非常希望能够有这么一天的到来,世界上任何的博物馆、社区中心,都能够有一个让人们参与创意活动的学习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去这样的学习场所创意中心,只要你愿意尝试想做一些有创意的事情就可以去那。
我们先从第一列服务人群说起
特别为婴孩设计的参观通道
开始,我们首先对家庭服务,我们非常希望孩子们从一开始就接受艺术的熏陶,每周都有一次的课专门针对父母和孩子的活动,这些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受艺术的熏陶。
设计特别的参观路线
首先我们带大人参观,参观一条孩子们非常喜欢走的路线,叫做“发现之旅”,让孩子们去发现;当然也有专门的老师引导他们。
让孩子熟悉艺术馆空间
所以呢,孩子从小接触这样的环境,就会让他以后去画廊、艺术场所参观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奇特,就会觉得非常自然的一种生活内容,像你去购物一样,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
在伦敦的一些地区,有一些双职工父母,宁愿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艺术场所去度过他们的一天,也不要把孩子放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玩电子设备。
创造艺术馆里的亲子或社交空间
这对孩子的社会性方面的成长也是很好的。孩子们在咖啡厅虽然会弄的有点乱,但是创造了一个社交环境,他们可以互相认识,结识新朋友。
大人和孩子也可以一块在艺术馆做一件事情,他们都非常的享受这个过程,至于他们的作品有多么奇特,或者说多么的抽象,这些都不重要。而且如果乱糟糟的对我们来说,没关系,我们很喜欢这种乱糟糟的样子。
我见过最最奇特思路的画廊是在日本的福岛,在日本的画廊里头,小孩子穿着纸尿裤,在水彩颜料的“池”里打滚,然后在墙上印画。
当然我的画廊没有这么做,但是我还是很佩服他们,让思想自由飞翔的做法,佩服他们这种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和勇气。
这就是我们针对父母和孩子设计的项目,他们正在看图像,看这些照片,非常美妙非常享受,因为对这方面的课程需求非常多,非常旺盛,现在有时候有点应付不过来,因为他们都想来。
用戏剧活动:把艺术作品表演出来
有时候我们针对一些艺术作品会表演出来,会上演一些戏剧等等。这是周日的课程,孩子都可以来,只要有大人陪护就行。
5岁以下,尊重认知发展水平,让孩子接触简单技能
这张照片的孩子稍微大一点,非常有趣的图片,我很喜欢,这张图片可以告诉你好几层意思:
孩子在学习怎么观察,她是照着镜子画自画像,她只有四岁,如果你看到她纸上画的什么东西,你会看到纸上画的和她长的还是有区别的,你可以看到她一幅很严肃认真的表情,因为她正在专注做事。
画上画的是带着笑脸的一张脸,也就是说,孩子的大脑里头有一个镜像的形象,一直到某一个年龄点才有感受力,大脑里头有一个自己的影像,其实她画的是她影像当中的脸是什么样,画的不是她感受到的脸是什么样的。
4岁的孩子,她的认知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学习怎么观察,去捕捉现实的能力,还没到这个关键点上。她终有一天能够学会怎么样观察。
从照片上能看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她在学习基本的技能。
所以你可以看到她在用笔蘸墨作画,每次蘸一点点墨,这是一种技能,说到这个技能中国传统有非常的这方面的技能培训,就是中国的水墨画,千万不要把传统给丢了,一定要把孩子在适当年龄把传统的技能捡起来,教他们怎么把握掌握这个技能。
所以这个技能掌握是一个创意的前提,一旦掌握了这个技能以后,才会谈得上后面的创意发展。如果她想把一个人画出蓝脸,他就可以画出来了。
这个年龄段的启发性问题是:孩子们,你们在想什么呢?你将会得到孩子们的对世界的有意思的诠释。
5-7岁,接触更高级的创意活动,给孩子脑海中留下艺术印记
这是更大一点的孩子,这个孩子也是在学习一个技能,有老师在辅导他们,他们学的是印制的技术。尽管他们这个阶段不能完全掌握这个技能,但是日后要发展这个技能的时候,脑子里面还是会有些许印象的。
在做创意活动之前,我们先会和孩子做一些讨论。我们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有38位老师,她们都是受过专门培训,她们要面对不同情况的孩子,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这些老师需要经过定期的培训,每年这些老师都需要不停地培训他们的一些技能,比如说怎么样和孩子互动的基本技巧的培训。
这位正在上课的老师,她有一个很妙的招,上课的时候带着一个感官包。
我们也知道孩子们学习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擅长阅读,有些人擅长表达,有些人要看能够学的快,有些人要通过听学的快,有些人通过触摸学习……我们要有不同的路径引导孩子。
这个老师在介绍一幅作品的时候,可能会从感官包里头拿出东西来,然学生感受一下质感,或者拿一个东西让孩子闻一闻,让他们把这种感觉的印象和画对应起来。
有时候老师还会带着一个小录音机,介绍每个作品的时候,就会把当初创作画时候的音乐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进入当时的语境,进入当时画作的背景。
感官包里头还有一些颜料、水彩,都让孩子来感觉颜料的干湿、稀稠,松散或黏着。
这一切都很有趣,你可以看到他们在画廊里头非常开心,我们自己也会非常开心。
5-11岁,引入更专业的老师,和“看”的引导,和学校一起开展活动
不管哪个人群都非常喜欢来我们的画廊,因为第一是免费的,第二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是专家、专业训练的人员:涉及到创造介质的时候,是有介质方面有特殊技能的专家;涉及到多媒体,可以有多媒体领域的专家。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有专业技能的老师。
这些老师会引导你从各种角度看,并且创作,这实际上也是引导孩子看待世界的方法。
色彩:因为色彩和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不同的光就有不同的色彩和色调,这个项目就是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体验和实验,看暗一点的光和亮一点的光会让色彩有什么不同。
纹路和图案:不管是经典古典的绘画或者现在的绘画,都有一些共通的元素。比如说线条、形状、图案、质感、颜色、色调、主题,有时候介质本身也会成为对象,成为绘画的对象,或者是主题,这些都是绘画作品的共有元素。
所以如果你带孩子看一个作品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问题进行沟通:
问孩子看到了什么样的图案?
感觉质感怎么样?
感觉到整个色调怎么样?
你能够找到线条的走向吗?形象是什么样的?
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和孩子交互的时候可以进行沟通的内容。
主题:如果涉及到有故事性的绘画的话,你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你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觉。
质地:有些艺术作品是立体的,会非常坚硬,而且不平展。
还可以从以下延伸设计:
‘贰’ 世界三大博物馆的比较
1.卢浮宫收藏了人类艺术古代部分的精华,有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索引”之誉。
2.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3.大都会博物馆自诩其展品呈现五千年的世界文化,绝非夸大之言,展出 的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
‘叁’ 你知道中西方古代的烂画去哪里了吗
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从1990年代至2014年,会举办一个名为博物馆,实为临时展览的活动,名叫“特别糟糕的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Particularly Bad Art Exhibition (MOPBA)),在前者基础上还加了个“特别”。这个活动的创始人的灵感,便来自于他读到的关于美国”糟糕艺术博物馆“的报道。但他们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糟糕艺术的定义,尽管这个定义依然有点模糊:”媚俗、愚蠢或缺乏品味的艺术。“并举办了一个兼具娱乐性质的奖项——”蛋痒奖“。
不过,这个组织的网站现在已经上不去了,只能从曾经对他们的报道中查到一丝痕迹。
在网络上,一个相对集中的可以看到糟糕艺术的地方是马林县糟糕艺术美术馆,位于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附近。他们对糟糕艺术的定义则更为平易近人,指的是“那些努力想做成好作品,但最终失败的作品”。“我们的宗旨是赞美那些富有创意的失败之作。”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
将这些博物馆的评判比对后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对于糟糕艺术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好作品的定义是相对接近的,至少,“赏心悦目”可以作为一条标准,当然,要排除那些为了悦目而刻意取悦观众的“媚俗”艺术。题主举的例子中,那些行画,商品画,自可以归到这一类,而那些小朋友的作品,以及小朋友们长大成年后,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以及绘画技法的缺失而失败的作品,则也可以归到”充满创意的失败“之中。
不过问题还没完。在历史长河之中,糟糕的艺术不计其数,肯定不止在这几个博物馆里。根据我的总结,糟糕艺术还可能出现在下面几个地方: 一,人们的家里。
如果我们出国,住的是像Airbnb那样的民宿就会发现,老外有事儿没事儿都会愿意用点艺术品来装点家里。不过这艺术品的质量,则是什么样儿的都有了。但反正只要墙上不空,有幅画就得。如果这房子老一点,是祖传的,那墙上的用来占面积的凑合艺术,也是祖传的。因此,一部分前朝的糟糕艺术,至今仍然挂在寻常人的家里呢。
‘肆’ 急求博物馆基础知识
我也不知道博物馆基础知识是什么,我自己找了一些资料,你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博物馆基本知识
1、什么是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
博物馆的特征
以实物为基础,组织形象的陈列,进行直观的宣传教育。实物性、直观性同学术性的相互结合构成博物馆的显着特征。
博物馆的类型(共分为5大类):
历史博物馆、纪念博物馆 、文化艺术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 、综合性博物馆
2、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历史发展】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传说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的着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着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是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的。
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今年是第22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还有一种说法:“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的场所。
在古代希腊,另外有一种与现代博物馆性质比较接近的专为保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国慕尼黑,两种不同名称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博物馆类型】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划分博物馆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博物馆藏品、展出、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其次,是它的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
■外国博物馆
外国博物馆,主要是西方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
▲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着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
▲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着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 特殊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着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入博物馆的范畴。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在1988年前都是被划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三类,国家统计局也是按照这三类博物馆来分别统计公布发展数字的。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和专家们认为,在现阶段,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是适合的:
▲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如故宫博物院、南阳汉画馆、广东民间工艺馆、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天津戏剧博物馆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台湾昆虫科学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
▲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3、什么是博物馆?
什么是博物馆?
(英)彼得•伍得希德,杰弗里•斯坦思菲尔德 宋向光译
“博物馆”一词源于古希腊文“mouseion”,该词原意为“思考之所”或“缪斯的宝座”。罗马时代,“博物馆”指从事哲学讨论的场所。刘易斯的研究告诉我们,“博物馆”一词在十五世纪被重新使用,当时用以专指“伟大的罗伦索”的私人收藏,罗伦索是文艺复兴时期统治佛罗伦萨城邦的梅迪西家族的成员之一。十七世纪,“博物馆”被广泛地用于指称私人鉴赏家的收藏。十八世纪以后,“博物馆”的词义发生明显的变化,重要用来指那些专门从事保护和陈列社会所有的收藏品的文化事业机构。
十八世纪末,“博物馆”一词的释义为存放和陈列文化遗产的物品的建筑,而不再仅仅注重藏品自身。近年来,随着露天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由于此类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包括大量的实物物品,也有许多建筑物,因此,馆舍要素在博物馆定义种的重要性逐渐削弱。在当代,一般认为“博物馆”一词还包括“艺术馆”。
历史上,人们还曾使用过其它一些词汇,它们常被作为博物馆的同义词。“画廊”一词在十六世纪时使用较为普遍,它源于意大利语“galleria”,用以特指那些平面为长方形的,且常用于陈列绘画和塑像的房间,与意大利语的“museo”一词不同。“museo”是指那些主要用于陈列青铜器皿、雕刻艺术品和其它珍稀艺术品的场所。“密室”一词则用来形容鉴赏家的私人收藏和存放装饰艺术品的房间。德语中也有一些用于区分自然标本收藏、艺术品收藏和历史标本收藏的专有名词。
由于自名为“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事业团体的表现形式异常繁多,以至于使人们很难把握它们的共同之处。当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博物馆定义见于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该章程于197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1届国际博协会员大会上被通过。这个定义是: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陈列有关人类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物证。”
博物馆的定义服务于多种目的。那些为博物馆专业团体所采纳的博物馆定义,其主要作用是规定团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为精确的博物馆定义为这些团体所接受,其主要作用是在工作准则中对博物馆职能的规定,以及用于对博物馆资格的审查,同时也作为促进建立专业人员标准的一个重要步骤。英国博物馆协会于1984年通过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是为公众的利益而收集、记录、保护、陈列、阐释物质证据与之相关的信息的机构。”
这一定义于1988年为英国博物馆与美术馆委员会所接受,作为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全英博物馆登记办法中的“博物馆”定义。
美国博物馆协会于1962年通过的博物馆定义是: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组织临时性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的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和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有机物和无机物)、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机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和遗址。”
美国博物馆协会于1970年制定的“博物馆资格审查办法”中“博物馆”定义的文字表述于此略有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博物馆定义均有附加解释条文,对定义正文中的某些词汇加以进一步的规定。此外,博物馆定义中还经常有一些小的改动,以反映博物馆事业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还需明确的是,上述博物馆定义多指公共博物馆,即由公共经费支持的博物馆。但是,许多私立博物馆和“独立”博物馆同样适用上述定义。我们应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即公共博物馆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许多当代公共博物馆源于私人收藏,那些私人收藏主要是为了满足收藏者个人的兴趣。
什么是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研究的缘起似乎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时关于博物馆工作方法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时尼克里阿斯撰写的《博物馆技术》(1727年),该书讨论了藏品分类、藏品保护和藏品资源等问题。
尽管有关博物馆学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且缺少这方面的专着,但在一些国家中已开始探讨博物馆学研究的初期情况及发展。英国莱斯特大学第一位博物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蒂勒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博物馆学及其传统:英国的经验,1845-1945”。这篇论文回顾了英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历史。美国的卡士曼(1984)和马尔特(1987)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表明,博物馆学研究的早期工作主要是由博物馆个别工作人员进行的,对他们的首创精神和成果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描述。
“博物馆学”一词的使用时间并不太久,在大学中开设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博物馆学”是一个比较概括的词汇,它包含博物馆学和博物馆技术两项主要内容,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博物馆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各个方面的一门学问。刘易斯曾指出,博物馆学和博物馆技术这两个词汇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如1776年门德斯•德•考斯特在其着作中曾使用“博物馆技师”一词。1878年,德国垂斯登曾刊行一份关于博物馆学的刊物。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2年曾对“博物馆学”和“博物馆技术”作了如下解释:
“博物馆学是关于博物馆的科学。它致力于研究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研究,藏品保存,教育和组织机构的特定组织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种类博物馆的分类研究。简而言之,博物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注重对博物馆的目的和组织的研究。”
“博物馆技术是与博物馆学有关的技术方法的总汇,它包括博物馆各方面工作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当代博物馆学反映着博物馆的两项最基本的且又相互关联的职能,其中之一是搜集和保护自然标本和文化遗物,另一项职能也是与此紧密联系的,即通过陈列、教育、阐释等活动使公众能接触、利用这些物品,达到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和时间使博物馆学的一项主要内容,近年来得到逐渐完善,其内容也日渐复杂,这是由于博物馆必须遵从日渐增多的国际和国家法规、协议、公约,以及有关搜集活动和文化财产所有权转移的准则。博物馆藏品管理事务受到重视,也反映处公众对用公共经费支持的文化事业机构日益关注的现实。
一些“高、精、尖”科学技术更多地被博物馆所采用,这对博物馆藏品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反映在藏品保存工作范围的扩展。尽管藏品保存工作历来被看作是藏品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来藏品保存工作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有本专业的专家、培训课程、专业组织和学术理论。藏品保存工作内容也有明显的改变,从侧重对物品的维护、修复,转变为“预防性藏品保存”;以及从对博物馆环境(光线、气候、和环境因素)的调控,发展到使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藏品劣变降低到最低限度。藏品保存工作已发展为专门学科,例如,1987年成立的下属于国际博协的国际博物馆藏品保存委员会包括有25个工作小组,涉及不同门类的博物馆藏品以及藏品保存工作的不同方面。
此外,在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和藏品信息再现方面也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是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的结果,这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并且正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已组织了专门组织、培训课程和发行了定期学术刊物。
由于公众对博物馆事业日益关注,使得博物馆更加重视公众服务工作,这种状况使一些学者注意对博物馆观众、以及观众对博物馆和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反应的研究。近期的研究项目包括人口统计学研究,对博物馆观众(非观众)的动机和行为表现的研究,以及尝试测度陈列设计手法及建筑特色对观众的欣赏、学习和活动动机的影响程度。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中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已开始这些方面的研究,但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方面的研究终止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才又重新开始队商业性及临时性展览效果的评估研究工作,而且是有馆外的学者主持进行。现在,许多博物馆已将对本馆的陈列和各项活动进行评估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并由本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对评估工作日益重视的标志之一是在1985年成立了国际博物馆观众研究图书馆。
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依靠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博物馆管理包括藏品管理、馆舍和设备的管理、以及人员管理。有关博物馆馆舍管理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第一部专着于1950年出版。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专着虽然多侧重建筑的形式,但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注意到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即如何改善藏品安全和保管条件,为公众提供适宜的设施,并满足在博物馆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的需要。
博物馆学课题的组织
确定一种完善的博物馆学研究课题组织办法是相当困难的。国际博协于1946年编制了博物馆图书文献分类办法,作为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博物馆条目的扩充。国际博协的图书分类办法曾经过多次修改和扩充,这一办法还为国际博协编制的“国际博物馆学目录”年刊所采用,其中包括八项主要条目:
一般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物保护,
博物馆和社会,
博物馆(管理、人员、馆舍设计和设备),
博物馆藏品(搜集、藏品档案、研究、保存和保卫),
博物馆,传播和阐释(公众、陈列、教育和文化活动),
博物馆类型,
国家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活动。
博物馆学研究课题的另一种组织办法来自博物馆培训课程计划。国际博协人员培训小组和国际博协下属的国际博物馆工作人员培训委员会为博物馆专业人员培训制定了“国际博协基本教学大纲”(1980)。这一教学大纲已被广泛采纳,尽管通常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细微的改动。这一“基本教学大纲”包括九项主要条目:
博物馆学介绍:发展史和博物馆宗旨,
博物馆的组织、工作和管理,
博物馆建筑、布局和设备,
博物馆藏品:来源、相关记录、修复和搬运,
科研工作、研究,
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
展示:陈列,
公众,
博物馆的文化和教育活动。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系在编制教学大纲“博物馆学学习要点”及相关参考资料时,采取了一种简明的办法,即:
博物馆背景:涉及博物馆的哲学、历史和现实背景,包括博物馆的组织、法律、服务对象和专业。
博物馆藏品管理:涉及到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包括藏品搜集工作方针、搜集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搜集方式、藏品档案、藏品库房、安全保卫和保险、研究和利用。
博物馆管理:包括博物馆管理机构的构成和职责、博物馆工作人员、博物馆馆舍和选址、设备和材料、以及工作经费。
博物馆服务:主要关注于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包括陈列工作方针和实践、博物馆教育服务、博物馆信息服务、“博物馆之友”、义务工作者和商业活动。
博物馆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博物馆学必须反映这些不同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些人认为博物馆是艺术事业中的一部分,与戏剧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认识从许多艺术事业管理课程中包括有博物馆内容上得到反映;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博物馆属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那些负责管理保护自然保护区、历史遗址、历史建筑及历史纪念物、纪念地的组织有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博物馆藏品只有在“原生地”才能被完全地了解和理解。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博物馆应属于旅游或休闲业,特别是那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博物馆更应归属于此。而对那些教育职能发挥充分的博物馆来说,则似乎应被视为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专门部门。
博物馆学与一些专门学科,如艺术、考古、生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一为考古类藏品的管理人会视自己为在博物馆中工作的考古学家;而一位艺术类藏品的管理人会认为自己是艺术史学者,而不仅仅是一位博物馆藏品管理人。
此外,博物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必须紧密依托于其它相关专业学科。如博物馆藏品保存工作植根于化学和物理学;博物馆建筑研究则源于建筑学;博物馆陈列研究大量汲取了涉及理论和教育学的成果。鉴于很难将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与相关专业学科截然区分开来,一些研究者认为博物馆学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专门学科。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这里讨论。重要的是,人们已认识到博物馆学是与其它相关专业学科紧密联系的,而且不可能与之相分离。
原文载于《博物馆学资料举要》
‘伍’ 如何看待在博物馆触摸艺术品的这种行为
除非是允许触摸的感知类或者互动类艺术品,其他的我只想对他们说,你们还是要学习一个。
‘陆’ 故宫有什么功能
博物作用,故宫是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着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遗产价值,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学术价值,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故宫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里面有许多的历史书籍及历史文学等着作,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观赏,旅游价值,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柒’ 东西方早期博物馆异同
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编者:博物馆的诞生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公元前三世纪,马其顿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托于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之后,也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院,其中专门存放艺术珍品的地方,便是供奉艺术之神的缪斯神庙,这里汇集了托勒密甚至亚历山大大帝连年征战中搜集和掠夺到的艺术品。这座“缪斯神庙”,就是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一词museum就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muse。缪斯神庙于公元5世纪时毁于战乱。
现代博物馆形成于17世纪后期的欧洲。18世纪,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向英国王室捐出自己的全部八万件的藏品,于175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面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博物馆正式迈开了现代步伐。
中国文物网:相比西方博物馆注重强调美学和人类学的呈现,中国博物馆偏重历史知识传输的这种差异如何评价和解释?
潘守永: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学术问题,事实上的确如此。但是,并不是说西方的博物馆都是很注重美学的,而我们国家博物馆重视社会历史知识。咱们国家很多科技类的博物馆基本上就是借鉴西方模式的,如新建的中国科技馆二期,完全借鉴北美的经验,似乎与西方博物馆没有太大差异。这里所指的,我想应该是社会历史或者美术类的博物馆。我们国家目前纯粹艺术类的博物馆通常是指现代艺术这个领域,而把社会历史类的和古代艺术类的混为一谈了,所以感觉上好像我们确实比较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美学的培育。
西方博物馆诞生之初本来是供奉艺术之神的地方,艺术是他们博物馆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从学术研究方面也能看得出来,我大概统计过我们能够看到的跟博物馆相关的博士论文,从1990年到2005年差不多有五千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谈博物馆的。
至于人类学,这历来是西方比较重视建设的一个基础学科。在欧美地区,人类学是研究欧美以外的文化的,过去称为“远方文化之谜”,这自然就与博物馆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当人类学家到某些地方做研究之后,就会带回一批反映当地文化的实物,这些实物除了作为人类学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外,欧洲一般的民众也会对之发生浓厚的兴趣,人类学博物馆、考古学博物馆于是就出现了。在美国,还有一类与此相关的博物馆是自然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其中有人类学分馆或展览,这是因为在当时的认识和分类中,把“远方的人们”等同于“落后的人群”,是距离自然历史比较“近”的文化,就被划分到“自然历史”的序列之中(被看作是西方社会历史的初期阶段)。如,美国纽约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包罗万象,有关人类的部分都是西方关于“人类文明历史序列”以外的内容,这类博物馆也都是博物馆中的“庞然大物”。美国的博物馆是第一代人类学家上班的地方,如美国人类学之父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以及他的女弟子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都一直工作于纽约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米德还曾担任人类学馆的馆长。可以说,第一代人类学家参与了美国的博物馆运动,博物馆在提供了人类学工作者就业场所的同时,也培养了第二代人类学家,从第二代开始,才有了大学的人类学专业教育。英国人类学史学家斯托金(George Stocking)就认为,在1895年到1920年的这个期间,就是人类学的博物馆时代。由此可见欧美博物馆和人类学的渊源之深。
我国近代从严复先生翻译介绍这门学科开始,到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不便展开来谈。1958年以后甚至把人类学当作资产阶级学科给取消了。现在中国能够称得上人类学博物馆的不过四五家,皆与人类学学科发展迟缓以及博物馆的人类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等密切相关。中国目前的学术体系,当然比较符合中国自身的特点,在我国,考古学被定义为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在美国考古学则是人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有缺失的部分。
所以,这些区别表面上看去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由内在的理论意识在作用着。基于人类学学科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位置,体现在中西方的博物馆建设中的差异也可以由此得到其中的一个合适的解释,其它的渊源亦有其继续探究之处。
中国文物网:怎样看待文物回归与文化遗产的世界共享?
潘守永:文物回归不仅仅是一个情绪问题,它同时也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相关的国际法是怎样的,在什么样的一个法律框架下来做,等等。实际上,中国文物的流失,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重要程度上来看,近代以来也不止最近被广泛热议的这几件了。为什么今天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会会表现得这么突出?在谴责圆明园兽首交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到了事件的具体交涉之中,包括外交途径的交涉,和法院的交涉等等,但我想单有这些是不够的。
2002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馆长签署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并声明这些藏品的收藏都是符合当地法律的。类似于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优先问题这类社会或法律政策的认知,我们的国民就和流失文物收藏机构所在国似乎处在两个断层上,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国内要求文物回归的呼声一直很高,而很多文物还在海外被静静展藏的原因之一。所以情绪不能代替“技术”,情绪也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一个指南,我们理应理性地来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否则二者之间都将无法对话。
至于文化遗产的世界共享问题,我觉得和国宝回归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假如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件文物是以非法的渠道流出的,我们当然应该追讨回来。据我所知,世界上国宝回归的成功案例还是很多的。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北美就有这样一个归还文物的运动,就是印第安人要求北美人类学博物馆归还原来属于他们祖先的“纪念品/神圣物”运动,这个运动是和印第安人归还土地的要求结合在一起的。那是一支居住在今加拿大境内的印第安人从美国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面,拿回了属于他们的一条具有象征意义的腰带。这个“腰带归还事件”便成为了印第安人追索博物馆里归还他们文物的一个导火索,并获得相当的成功。此外,他们还就博物馆的工作伦理提出了要求,即博物馆在展览印第安人祖先的头骨或肢体的某些部分时,要采取一种尊重的、符合印第安文化要求的方式和态度,也取得了成功。这个追讨文物的事件不但对于文物回归有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博物馆也敲响了警钟——你的博物馆伦理在哪里?!
中国文物网:中国博物馆会不会尝试去收藏世界各地的文物精华?
潘守永:我觉得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像杭州的世界钱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虽然是私立的,已经非常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视野了。
通常大家会觉得我们和西方相比,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世界的窗口过于狭窄,我们的博物馆无法满足一般人了解世界的需求。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是以世界建筑为核心的一个缩微展示,后来发现前来参观的观众很多,甚至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热点。这就说明我们国人确实有迫切的愿望去通过国内游览的方式来了解世界。
但就古代艺术品而言,那它的总量就是那么多,而且西方博物馆已经完成了它们的整体性收藏工作。二战期间,大批的收藏家纷纷逃往美国,美国也花了一些钱从欧洲和其它国家搜集了很多早期的艺术品。这个格局在二战之后不久就已经固定下来了。最近乃至很长的一个时期之内,我们几乎不会有太多的机会能收藏到西方的古代艺术。
可是,虽说我们错过了当时收集世界文物的机会,但今天我们收集我们周边国家的物品包括艺术品还是有机会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其实不太关注我们周边的文化,比如说日本。日本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但是中国收藏了多少日本的艺术品?这方面我们非常不好意思。韩国、越南这些国家,都是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可我们的博物馆中与他们的历史文化相关的东西几乎不成系统。我们国家博物馆在收藏上的局限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和历史条件的问题,而主要是收藏意识的问题。我们所谓的“世界文化”,通常只有希腊、罗马、埃及、英法美德,哪里有越南、朝鲜、菲律宾、新加坡等周边兄弟国家。我所知道越南有一个很不错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它收藏的民族文物工艺藏品,有22个民族单位的东西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一致,他们曾在纽约举办一个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展览,引起轰动。可是,咱们博物馆几乎没有太大兴趣和他们合作。
中国文物网:中国博物馆的文物是以人为本还是被高高供起?缘由是什么?
潘守永:这个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条件不够,像故宫有一百多万件文物,但是能够常年展的就是那么一万多件。每年展览一万件的话,要把一百万件都拿出来展览,需要100年!好,故宫克服克服苦难,每年拿出来5万件来展览,可是往哪里去展呢?就是说我们博物馆的硬件条件、设施、设备确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大多数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博物馆就“保”和“用”的关系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保护优先,有人主张使用优先,有人说保护还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我认为这种争论意义不大。世界博物馆协会有专门的博物馆职业伦理和工作章程,我国作为该协会的国家成员单位,有义务履行自身职责。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必须首先做到“本分职责”,要不然就不要注册为博物馆。一般人也都反映某个博物馆把好多文物“藏”起来不给大家看(只是反映反映,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我是特别同情,对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很是认同。很多时候,这些文物被束之高阁,博物馆里面的展览冷冰冰的,不准摸,不准动,也是与博物馆本身的理念有关的。
现在强调文化共享,纳税人的意识、责任等等不断增强,我觉得公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质询博物馆:“既然你花了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应该满足我们的需求。”首先,纳税人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让博物馆知道自己的看法、需求和期待。
中国文物网:国内博物馆建设的首要困难是什么?
潘守永: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般的馆长会回答“资金短缺”,也肯定有人选择“人才匮乏”。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或泛泛而论。首先说生存,这个生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使博物馆这个单位/机构比较好地存在下去,第二个就是博物馆里工作的这些人怎么生存下去。在这方面有的博物馆其实不存在困难,有的博物馆生存得非常好,像上海博物馆、故宫等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存在这类问题的都是中小博物馆,他们确实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我主张一些特别小的博物馆不妨联合起来,形成类似“联合体”的形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一个群体的优势。我们博物馆的自身目标和国际上也不太一样,我们是把博物馆当作一个宣传系统下的事业单位,而国际上的博物馆则是一个文化教育的机构,甚至被看作是娱乐性质的机构。
从大的方面来讲,还是要国家重视,国家能不能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比方说博物馆经营商店,目前获得免税政策还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做一个当代艺术展,需要不断地去报批,要到公安局去备案,增加了博物馆的工作成本。假如我们要引进一些国外的展览,涉及到政府担保问题,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为博物馆的这类展览做政府担保。因此,发展、建设和管理博物馆的国家、地方以及行业层面的“软环境”欠缺和不到位,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首要困难。
‘捌’ 杨丽萍的月亮宫惨遭查封,里面肮脏不堪,网友直呼封的好,究竟咋回事
杨丽萍,着名的孔雀舞代言人。她还被人记住的,就是她在洱海建造的月亮宫,这个月亮宫被列入整顿对象,很多人表示了欢迎。这是为什么?
写在最后:
杨老师就是那种有工匠精神的人,无论是自己的舞蹈,还是自己的房子。通过房子看到的美景,通过舞蹈看到美丽的人,这都是美的享受。也希望杨丽萍老师能够继续展现舞蹈的美。
她的房子,已经整改好了。要是想去看一下,就到杨丽萍老师的家乡去,看一下这样美丽的房子周围,是不是还有垃圾。那去洱海观景的目的,是不是发生了偏移?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心情,去看洱海。大家觉得有必要去看杨丽萍老师的房子吗?
‘玖’ 成都熊猫基地上新大熊猫主题艺术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活动
说到四川,大家除了想到火锅,还有麻辣兔头,肯定会想到我们的国宝熊猫。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熊猫并且向更多人宣传熊猫,成都熊猫基地推出了全新的大熊猫主题艺术展。
再者,成都熊猫基地推出的这次艺术展,本身就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次的活动能够让很多孩子喜欢上去博物馆。通过熊猫作为桥梁,让孩子让更多的人亲近博物馆,亲近艺术。本身熊猫就是和平的代表,我国也经常会将大熊猫作为亲善大使,去到各个国家。这次的活动能够让从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们对大熊猫有着更加多元化,年轻化,潮流化的艺术表达。
正是年艺术家们的多样性和他们的独特思维,才让熊猫的展现更加多面,也能够让不同的人欣赏到熊猫的美。当然,在这个展厅当中也不仅仅只有年轻人或者是成年人才能看得懂的大熊猫,还有一些更能表达熊猫的可爱的作品,所以这次的展厅不仅仅只是面向成人,也面向学生,人们只有打开了思想的大脑才能更好的去想象去创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