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暴力美学:当血腥成为艺术
浙江财经大学 17级财政学实验班 伍嘉瑞 学号:170102100228
那么试问,将“暴力”和“美学”揉捏在一起矛盾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并不矛盾。因为在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时,“暴力”与“美学”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其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展现富有攻击性的、夸张且荒诞不经的、强烈感官刺激的、极强形式感的艺术美感。
接下来我便简单阐述下自己对“暴力”与“美学”在融合过程中互促互交的理解。
首先,人类崇尚暴力源于动物原始的本能。在那时,暴力作为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生命伊始就开始苏醒的可达成欲望与诉求的工具。古人类为了争夺食物、地盘、配偶、资源,使用暴力的手段去达成目标,换言之就是原始人在支配暴力的同时,同样也被暴力支配。因而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必须依赖暴力存活和繁衍,其对“暴力”迷恋的种子从这时起就已经生根发芽。穿孔、留疤、刺青等等以肉体疼痛为代价的暴力行为,既可谨姿以作为远古时期人类表达自己大无畏的英勇的方式,也可以作为图腾符号与标记将群体区分开来,还可以作为恐吓其他种群的一种装饰,更是古人类审美的部分体现。
时势变迁,当帝国开始建立,大规模的掠夺也随之而来,这些都是君主抑或是国王纯庆信奉暴力的体现。随着暴力体制下帝国霸权地位的不断巩固,社会繁荣的局面应运而生: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鳞次栉比、象征信仰与寄托的寺庙华丽雄伟。这些宏大的建筑物内外都用了大量的雕塑与壁画来装饰,浮雕是建筑的史书,当你翻开这史书的篇章,血腥暴力便充斥其间。
然而现代文明与礼教制约逐渐战胜了原始暴力,并给人与人之间加固了祥裤绝诸多的社会属性。因此缘由,暴力就被埋在了社会的阴暗面中,既是禁忌之物,也是“戴着镣铐”的物什。
可是人大都是不安于室的,他们渴望打破禁忌的镣铐,将极具神秘气息的“暴力”释放出来,越是被禁锢的东西他们越渴望触碰,越是被礼教唾弃的东西他们就越是兴致盎然。他们追求刺激,追求冒险,追求血淋淋的痛快与肆意。
什么可以完美地体现血淋淋的痛快与肆意呢?是战争。但是试问为何在战场上厮杀可以成为被歌颂的英雄,在战场以外的鲜血横流就是人人唾弃的过街老鼠呢?又是谁赋予了“暴力”在战场上的合法权益?基于此问,人们愈发愤懑。所以战争的免责事由无法被论证,世界大战后,社会传统观念的转变的与精神文明岌岌可危的状况让现代主义或者说是超现代主义抓住了破绽——暴力,他们给它赋予了“娱乐”属性,满足了人们对禁限之物的向往。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暴力与艺术就像是并蒂莲一般生长并扎根在了电影中,血腥、死亡、黑暗、械斗、犯罪等成为了两者的养料。阴冷、料峭、低沉、失衡的构图场景加上愤世嫉俗、恐惧、焦虑、荒谬绝伦、孤独的情绪色彩凝聚在一起又被打碎了揉烂了融在电影中,开始愈发贲张与热烈。
纸是包不住火的,教条与约束就像纸一般脆弱,正是这样,纹身刺青、鼻环唇钉、飙车族飞车党、拳击搏击、甚至是带有捆绑、鞭打性质的性虐恋等等暴力的表达形式开始毫无顾忌地蓬勃发展,拥有虬结肌肉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也作为暴力权利的象征被极度崇拜,由于艺术这个不被叱责的高雅神圣的挡箭牌,暴力被默许,诸如《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雷昂》、《变脸》、《天生杀人狂》、《黑客帝国》、《V字仇杀队》等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喷发。在此之中,艺术成为了释放暴力的媒介,人们开始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画面、敢于放浪形骸、敢于享受快感与刺激。
现如今,我想合法暴力与非法暴力已经达到了一种平衡,过于极端腐败的暴力形式被明令禁止,轻微的被美学包装改造过的暴力可以被大环境容忍与包容。这让我想起在前段时间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中,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秒钟》曾入围主竞赛单元,但最终因为“技术原因”而退出了柏林电影节。在闭幕节上,全体评委向张艺谋致辞,主席朱丽叶·比诺时为张艺谋导演朗读了一封信:“我们需要艺术家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与情感。”所以说将暴力纳入审美范畴无可厚非,因为“暴力美学”作为人的内心需求的体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换言之就是人需要宣泄情绪的闸口,而暴力就可以是这个闸口,来帮助人们消化在被社会群体认可和接纳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亦可以是攻击性的,过于压制这些情绪可能会郁结并对人格的堤坝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但并不是一切的暴力都具有美感的外延,也就是说并不是一切的暴力都是艺术,一旦诸事万物都演变成了艺术,那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不同种类的“暴力”的“美感”也是需要丈量和商榷的,电影中的夸张刺激的打斗场面、那些血腥的背景、子弹的碰撞与穿梭可以是“美的”,但是虐杀等以生命的消逝与痛苦取乐的暴力就没有一点点美的影子。特别的一点是,对暴力的展示需要一个掌握好的尺度,如果没有,确实对于没有形成自我价值观与普世观的未成年人存在危害。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甄别好恶的能力,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将不良情绪正确输出的能力。从我们所接触到的事件就可以看出,校园霸凌随处可见,名校生虐杀动物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沉浸在暴力作品比如说虚拟电子游戏中而丧失了自我并在现实生活中的持刀砍人。
因此在我看来,首先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建立严格的电影、游戏、文学作品分级制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将暴力纳入可控范围,虽然做起来肯定非常复杂与耗费精神,但我想这是一个为人民着想并秉持着人民群众往更高的精神追求方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一味的逃避与遮掩抑或是强制性的压制只会适得其反;其次我们的社会组织和正规媒体可以多在“是非与暴力”上“做文章”,即正确地引导与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去合理区分虚拟暴力与真实社会生活;最后是我们周围人也责无旁贷,不应该对现如今这些在“暴力”范畴下的事物避而不谈,或者是表达直接的憎恶。“暴力”可以和“美学”合二为一,那么一定也存在合理的途径,兼顾艺术的自由、市场的有效需求以及社会和人性的健全与发展,只不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而探索往往是艰辛的。
我曾经在某处阅读到一段话,摘抄在这里很恰切:“很多东西从非流行到流行,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或许源自不同的审美和语境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也许会遭遇不同的态度或者是质疑。它们之间也许会产生冲撞,并导向不同的结果。但创造出可能性的那个本体和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核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我想,暴力美学有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也有强烈刺目的感官冲击。一方面它可以直面人心最荒谬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一方面它也能作为人宣泄无法消化的情绪的出口。无论个体是否赞同这种看似负面无序的艺术形式,接纳和尊重都是值得赞扬的。
“暴力美学”可以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② 什么是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
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等杂技,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种。
起源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着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人们完整地认识人类艺术整体行为的,合乎艺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运动。最后,行为艺术具有平凡中的艺术深刻性特征。即是说,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有意味的”行为过程展示艺术。我们讲行为艺术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行为艺术家曾邀请观众参与到其具体作品中去共同创造艺术作品。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
行为艺术其实也就是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一种类型,但是,由于近一二年来,有一些在视觉上比较"刺激"的行为艺术作品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等称谓之后,不仅在"圈"内,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为艺术"的现场性、直接性的特点,在事后仅仅靠几张照片很难来完整地反映某个作品的具体实际情况,所以难免会引起别人对于行为艺术理解的片面性。
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进行到现在,已经在艺术界和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这场讨论中,我们的一些大众媒体包括一些专业刊物在这场讨论中一直没有对所谓的"行为艺术"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介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式的报道误导了大众包括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行为艺术"的了解。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讨论这些艺术现象,就必须要提供给业内人士包括一些对前卫艺术有兴趣的网友全面了解这些作品以及与"行为艺术"有关的评论文章和知识背景,这对于我们冷静、理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会有所帮助。
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
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战人性和道德的极限。我们在这里列举,希望可以拓宽我们对于艺术、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行为艺术在中国
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
中国的行为艺术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向西方拿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1985年新潮美术时期�(1985—1989) 它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宋永平、宋永红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等人的“街头布雕”等具有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这与80年代年轻艺术家企图通过反文明、反艺术的手段来求得精神自由的价值取向有关,透露出对“文革”、对精神压抑的反抗,表达了艺术家寻求思想解放的时代愿望。
80年代,行为艺术进入中国。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叛经离道的表现形式出现,猛烈地撞击国人的感官、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大众敬而远之不能接受。在大多数人看来,行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小团体性质的行为,是社会非主流的意识。
如今,这种曾经小众的、先锋的、前卫的、充满哲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已经蔓延到各个圈子,融合了各个领域特色、以变幻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娱乐圈、文学圈、宗教领域、公益事业……都借以行为艺术这把利剑在第一时间吸引到眼球宣传了理念,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悄然走进了泛行为艺术时代!
其实艺术也好,做秀也罢,各取所需未尝不可--表演人士或达到商业目的,或引导教育了大众,或发泄了情绪,而看客观众们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受到震撼,再差也能添份茶余饭后的谈资。泛行为艺术,何乐而不为
90年代行为艺术
90年代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第一种往往是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性行为,例如有一群艺术家从大都市来到贫困山区,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创作,用来表达艺术家们厌恶商业文化希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整个过程就是一项行为艺术;一个名为“新历史小组”的团体出售自制的“集邮牛仔服”和着名企业家肖像画,用来说明消费时代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的关系;更有人把成千上万的红伞挂在公园的树上,让游人漫步其中,使观众成为行为艺术的一部分。或许您在不经意间也搞了一把行为艺术呢。但是这种行为艺术在进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往往受社会、市场、公共秩序甚至法律的限制,所以这种行为艺术目前很难举行大规模的活动。
第二种形式,因为是艺术家展现自己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艺术,所以越来越成为行为艺术家热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结果就有了赵半狄与玩具熊猫就环保问题展开对话;舒勇在情人节找花草树木谈情说爱;王晋与一头骡子结婚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家。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当生活被艺术家们作为艺术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却又是那么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往何处去?但同时我们也对艺术的底线提出了巨大的疑问.
回望几百年前的传统艺术家,伟大的在历史上留名者往往反映当代现实者,行为艺术作为当代新兴艺术形式,更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可以嬉笑怒骂,可以玩世不恭,可以做很多出乎人们预料的事情,不怕引起争议,不怕当局禁止。艺术是个很伟大但却很平凡的东西。再看如今中国行为艺术,普遍并没有平凡化,恰恰相反,一个个都装得高深莫测。行为艺术是需要观众的,当绝大部分观众对其厌恶反感的时候,此时的艺术已不能称之为艺术。血腥暴力色情并不是人们审美情调的主体,过多靠渲染如此的小众群体者,在人们普遍审美情趣上便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即使很多参与行为艺术的人自己本身便不以为然。
通过行为艺术的含义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非视觉审美性就的审美,既行为含义审美,这种形式有些类似中国水墨写意的意思,重点是在一个意字。这个意字必须服从于审美性之下。而一般从学富五车的学者到大字不识者心中,都有一个人类普遍审美性,也就是非丑恶性,这是个人类共性,不丑既为美。当人们在审视他所看到的行为艺术作品时,当所看到的作品超出这个审美共性时便会感觉难受,厌恶。而中国当代行为艺术作品很是不乏此类作品,这也是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糟人非议的原因。这种现象最终将导致行为艺术为大众所难以接受,影响行为艺术本身的前途。[编辑本段]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的开端
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发端于1979年的星星美展。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行为艺术以不速之客的方式在展览会上亮相,立即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由于行为艺术抢了现代艺术大展的风头,在圈内遭到排挤。随后,由于政治原因行为艺术家们一直处于地下状态。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一位美国女艺术家,来到中国,周游了北京、上海之后,去了成都。当时成都市政府正在治理护城河,并且把这一工程作为政府的头号工程。这位既是行为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环保主义者的贝特西·达蒙女士,通过成都市环保局,以保卫水的名义,在成都街头成功举行了一次行为艺术活动。由于这次活动有政府的支持,新闻媒体也放开了手脚,对公开出现在成都繁华地段的行为艺术进行了大肆报道。从此行为艺术以正面的形象在中国大陆粉墨登场。这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和美国近10位艺术家参与。中国艺术家尹秀珍、曾循、戴光郁的作品备受关注。成都也因此成为了行为艺术的前沿阵地。
中国的行为艺术需要警惕“非艺术”的颠覆
各种以“艺术”之名,行“非艺术”之实的行为一度迅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的危害性不在于针对某种艺术问题而在于对整个艺术的颠覆。
我们今天对西方艺术的过去百年至的发展历程已不算陌生。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三个词是普遍被提及和运用的。一个是“现代”。这是西方艺术总体上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性质,其中积极的历史性成果已为我们所识并借鉴。另一个是“前卫”。它以超越形式语言规范的实验性为表面特征,更以在文化内涵上的探索性为根本特点。“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都以“前卫”姿态出现,但“前卫”的艺术推进了艺术的“现代”进程,它本身良莠掺杂,只有经过历史选择和文化过滤,它有价值的精神方面和物态结果才成为文化总汇中的组成部分。再一个是“非艺术”。它经常与“现代”和“前卫”伴生并混同于其中,但实质上并不具备真正的现代精神和前卫意识,因为它以否定艺术的价值、特别是艺术的创造性价值为目的,采用极端的手法和捣乱方式颠覆艺术。它要打破的并不是所谓艺术的“界限”,而是整个艺术本身,因此,它属于艺术之外的破坏性行为。对这三个词也即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现象,我们不能混而视之,尤其不能把形形色色的“非艺术”行为视为“现代”“前卫”。
在我们这里出现的“非艺术”行为,首先是对国外各种“非艺术”现象的抄袭和沿用。血腥的、残暴的、破坏的、敌意的;自虐的、施虐的种种手法,在西方早已有之,这是“非艺术”行为不求其“新”、只求其“异”的基本特点。在某些行为者那里,甚至“异”得超过了西方的已有程度。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完全不是建立在艺术发展史逻辑之上,也没有提出什么艺术问题或要解决什么艺术问题其意义不在艺术之中,而是指向我们正在发展的艺术形式,向认真的、严肃的艺术创造进行挑战,以构成对艺术的颠覆。这类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想必了解和熟悉西方艺术已走过的历史知道这类“非艺术”行为的真正指向。让这类行为在中国发生,无非是针对正在朝着现代型态发展的整个中国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总的趋势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下建立具有现代文化内涵和视觉样式的型态,不同年龄段的几代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发扬创新精神以不同的方式解决艺术实践的各种课题。“现代”一词已不再是与“传统”对立的艺术样式,而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艺术家共同的文化理想包括许多青年艺术家以“前卫”的意识对某些艺术问题进行真诚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要警惕的是。一些“非艺术”行为试图颠覆艺术在今日的存在价值和健康发展的中国艺术。
③ 求经典恐怖片。 少点没关系。精就好。
恐怖片:1.日本的:《咒怨》系列,《午夜凶铃》《鬼来电》3部,《下水道的美人鱼》《恶魔实验》《花之血肉拦轿 》《他不会死》《圣母机器人》《恶魔女医生》《鬼娃娃花子》2.韩国的:《狐狸阶梯》《两个人》《血的期中考试》《粉红高跟鞋》《解刨学教室》《女生怪谈》《寄宿者》《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灰姑娘 》《突然有一天第四层》《1303大厦》《突然有一天D-day 》《突然有一天黑暗森林》《恶魔在身后》《笔仙》《与鬼同桌》《突然有一天2月29日》3.泰国的:《恶魔的艺术》3部《在吃之前,请先切块Meat Grinder》《死神的十字路口》《鬼影》《鬼肢解》《连体阴》《13骇人游戏》 《厉鬼将映》《灵虐鬼债》《生还者》《骇人手机》《死亡信条》《血猴》《无主孤魂》《卡到阴》《午夜塔罗牌》《幽闭空间》《不死儿魂》《活鬼胎》《女魔》 《鬼宿舍》《鳄鱼魔女》《鬼妻》4.港恐怖片:卫斯理之《老猫》《蝶变》《灵气迫人》《怪谈协会》《凶榜》《夜半一点钟》《小姐撞到鬼》《七月十四》《目露凶光》《幽灵人间1、2》《阴芦衡局阳路》系列《乡村老尸》 《古镜怪谈》《美容尸》《裸体红唇》《拜错神》《午夜上网》《弟切草》《枕边凶灵》《我左眼见到鬼》《office有鬼》《三更》《鬼书》《见鬼》《双瞳》5.欧美的陪让:《网络杀机》《恐怖蜡像馆》《死亡繁殖》《电锯惊魂》5部《猛鬼街》《死寂》《闪灵》《 婴灵恶泣 》《边域之城》《剥皮行者》《死亡之舞》《恐怖杀人医院》《游客止步》《卢浮魅影》《黑暗侵袭The Descent》《死亡之雪》《血腥数字》《唤醒死亡》《雪山惊魂》2部《惊变28周》《午夜食人列车》《夺命狂呼》系列《杀出个黎明》《活死人的黎明》《驱魔人》《美国版咒怨》3部《死神来了》4部《午夜凶铃美国版》3部《死亡湖》《死亡空间》俄罗斯:《守日人》《守夜人》..............................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把这些电影看完,估计这个世界没有让你觉得存在可怕的事情啦
④ √昨天比赛一个细节,不知有人注意么
问题一:模仿/漫画主次颠倒。COSPLAY是动漫的一个分枝,动漫应该是主要的部分。而现在许多人以COSPLAY为主而偏离了动漫的本身兴趣,成了主次颠倒的人。这些人开始热衷于COSPLAY而渐渐的忘记了动漫。
问题二:不看漫画先COS。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热爱动漫的人是因为喜欢某个人物,想感受人物、体验人物而去COS的,这样的情况完全违背了COS的本意。一些人看了人设后觉得人物好看就去买料做衣了,到头来自己COS的是那含山部漫画那个人都不知道。
问题三:COS时偷懒。偷懒有两种:
一种是在服装上偷懒,或者是少了标志,或者是少些花纹,孰不知服装的细节问题也是很若人注意的。另外道具也有人会偷懒,有些角色道具是很重要的,倘若剑心没了那逆刃刀还会像吗?,道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物。
另一种是神情和姿势的头懒,也就是POSE不认真摆,明明一个悲伤的表情却做的似乎很开心,一个微笑做的像抽筋,有些人是摆不好,而有些人是懒得认真去做,随便一个甩甩手,列列嘴就OK了。这样人观看着体会不到动漫人物的那份神色。
问题四:角色乱挑。喜欢某个角色当然是很想去模仿的了,可是也要注意一下是否合适自己的样子,宽脸的硬要去COS一个瓜子脸,脸瘦的非要充胖子就不好了。漫画虽说是十全十美的长像,但总会有些人有许多相似的,在COS前应该看一下这个角色是否合适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乱模仿。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相似的地方。
问题五:一件衣服穿多次。我这里说的是排除那些资金比较缺谈凳中少的人,而是指有能力却总穿一件服装的人。有一许多人N个漫展总是穿一件衣服,也许是下一件衣服还在做吧,那也可以不穿啊,多次穿一件衣服就会让人觉得腻烦了,如果多个比赛穿同一件那是更没意思了。
问题六:欣赏方式有问题。这个是我最要说的问题了,很多人COS后都会受到夸奖和批评,夸奖的或许是真心的或者是吹捧的。但批评的就觉得是在批评了,COS的好坏应该从:服装的相似度,扮演着与漫画人物匹配度,和扮演着表情相似度来评判吧?有些人喜欢COS些唯美的漫画形象,比如X的司狼神威,或者浪客剑心。这些人物多被漫画画的完美无缺了,那评判标准更要以上面所说来看了,粗差而不是看扮演者本人帅不帅,不帅的一律封杀。那这样的话你倒底是在看他COS的像不像呢?还是看他或者她帅还是美呢?有些男女或许长的不是非常出众,但选的角色合适自己,道具又很到位,COS出来的人物非常相似的,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相反有些人长的较出众,但拖拖拉拉随便穿些衣服就会被人称赞COS的好。我真搞不懂。
问题七:模糊其词,缺少主见。这是在评论方面,和上面所说的欣赏是两个问题,虽然有点像但还是有区别的。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争对一些评论者。很多不COS的不理想的角色,很多人为了顾全大居总喜欢说一些敷衍的话,没有对COS者做一个中肯的评价,或者反映些不足,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使COS者以后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对于不足的细节问题,或者其它问题应该多多认真评价而不是随便的言词。
问题八:借COS活动乱穿衣。这是个小问题,只是我也有点看不惯。有些人总觉得COS活动是个很随便的活动,大家都穿着动漫的服装,若自己穿的随便点,怪一点就算不COS也没关系,所以有些人不参加COS或者不COS,也穿一些不伦不类的衣服在会场上来回跑。这不是让不知道的人更误解成“COSPLAY是个瞎糊闹的活动”
问题九:恶搞没量。这又是个问题要说的,恶搞我觉得是应该摆些搞笑的POSS,或者一些古怪的表情,来搞笑放松的,相对来说不像COS时摆POSEE那么严肃认真。但恶搞要有点度吧?有些人喜欢看“刺激”的,比如两个女的抱一起做出要吻不吻的样子,这类见得最多,或者某人要非礼某人的样子。这算什么意思?刺激?好看?还是奔放?你要吻干脆就吻上去算了,非要弄个“悬挂式”。这种恶搞大大破坏了COSPLAY给别人的印象,不知道还以为COSPLAY就是这样子的呢!
问题十:乱学血腥暴力。这是最后一个问题,恐怕也要引起很多人不满了。许多人喜欢COS暴力的画面,那你COSBR也就算了,好歹是个模仿电影情节,你COS丧尸也没关系,别人知道你学死人呢,可是有些人喜欢搞原创。没事拿把刀,混身涂得血淋淋的摆些或凶相或死亡的POSEE,还有人以血腥为嗜好,专搞这类“行为艺术”。那你真要搞的有点层次有点深度,有点艺术感也罢,我们占且当它是“暴力美学”“血腥艺术”可是有些人搞的乱七八糟,实在是太…………….
呼~~终于写完了,这些就是我从开始认识COSPLAY到现在的一些看法,当中是绝对不针对任何人的,上面的所述基本上是我看到的,遇到的,和可能的情况,也不是我挑骨头、挑刺来瞎说,我也是报着中肯的建议的,我们如果真的要COS的好,COS的认真CO出点水平的话,这些意见应该还是有用的吧。以上纯属本人意见。
⑤ 欧美国家为什么拍那些恶心的血腥电影 意义何在
血腥片也分很多种的 有的纯粹是御毕为了视觉冲击 有的则是映射人类本性 有很多的暴力电影也很有艺汪拆清术研究价值 个人觉得欧美暴力电影比国内抗R清宫NC戏好看多了……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给困前你推荐几部~
⑥ 有谁知道带血的手印在艺术代表的含义(或光是手印)
说到这里,我以前学美术的时候穗昌,老师讲到国外,有赤枯和脚沾墨水,走在纸上,和你的类似。
你说的给我感觉是有点血腥,
而赤脚沾墨水,走在纸上,是一个艺术表现的形式,是现代主义的表猜败扒现手法,是自然的艺术表现,
这一点和中国画的泼墨手法差不多,讲求自然,而且要的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艺术。
⑦ 战争是艺术吗
你冲歼好。你的本意我能理解,但不宜把战争直和启接说成是艺术。
一、有时,战争意味着灾难。例如,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二、有时,战争可以坐收渔利,继而大发战争财。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美国。
三、有时,战争可以控制经济命脉。例唤判如如,美国打着人权的旗号发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其目的是控制西亚石油资源。
四、有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当国际矛盾或者国内矛盾发展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时,必然会爆发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战争。
五、有时,战争能换来和平。例如,在特定情况下,不经过战争就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
⑧ “只为一串佛珠,他活剥了我妈的皮”:人心有多可怕,你根本想象不到
文 | 国馆 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
01
几天前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串佛珠。
猜猜看是用什么做的?
答案是象皮。
文玩圈里,这种象皮佛珠叫作血珠,是近些年来广受追捧的血腥艺术品。
之所以称血珠为血腥艺术品,是因为其美丽的外观下,潜藏着无数血腥。
人们将大象猎杀后,会将它身上的皮都剥下来,然后分成多块出售到世界各地。
来源 | 环球网
以往人们猎杀大象只为了象牙,无牙的大象都会幸免于难。
而今只要是象类,就能成为人们猎杀的目标,包括尚未成年的小象。
由于血珠还有着佛教七宝、能清热去火的名头,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象遭到人们残忍杀害。
在它们之中,能侥幸活下来的,往后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好过。
倘若被猎杀的目标是象妈妈,那么象宝宝基本上很难能存活下来。
即便得到救助,余下的每一天,它们都会过得胆战心惊。
可能你还不知道,大象是很重感情的动物,与我们一样,面对亲人朋友的离世,它们都会痛苦到极点。
我在纪录片隐皮《奇遇人生》里见到过这么一幕。
大象救助营里有一头叫Chamilando的小象,曾经它和妈妈生活在野外。
直到被盯上,丧心病狂的人们轻而易举就将象妈妈杀害。
之后人们沾着象妈妈的鲜血,将其整块脸都砍了下来。
发生这一切的时候,年幼的Chamilando就在附近,
可它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妈妈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所以后来在救助营里时,它每晚都会做噩梦,然后发出惨烈的叫声。
试想一下,若角色换成我们,亲眼目睹亲人被杀害的全过程,可能永远都无法走出那段阴影。
Chamilando也一样,无数大象都一样。
只不过,利欲熏心的人们永远都看不见大象们的痛苦。
屠刀依旧向象群挥去。
更可悲的是,在永无止境的畸形欲望之下,除了大象,人们已经敲响了无数动物的丧钟。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这点在文玩圈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血珠,对于其他动物类的血腥艺术品,人们一样趋之若鹜。
最为出名的就是一红二黑三白。
所谓一红指的是鹤顶红,说白了就是盔犀鸟头骨制成的工艺品。
由于其头骨的大且实,颜色也十分漂亮,便有人取它的头骨来雕刻。
流传开后,人们对此爱不释手。
于是,人们开始了对盔犀鸟的大肆捕杀。
其手法残忍到令我无法直视。
为了取得一个完好的头骨,人们会先活生生割掉它的上喙。
什么概念?相当于人没了一半的嘴巴。
对盔犀鸟而言,疼痛还只能算是小事,最致命的是它不能进食。
即便食物摆在眼前,即便能忍受巨大的疼痛,生理上的缺陷已经决定了它无法吃下去。
生不如死的体验可以说已经到了极致。
但它毫无办法,只能忍受疼痛,直到自己饿死才算解脱。
之后人们就会将它的头骨砍下走私贩卖。
在2017年,广东海警就查获过跨境百万走私案,其中盔犀鸟头骨就达到了138个之多。(来源 | 广州日报)
残酷的是,如今的盔犀鸟已经属于濒危物种,也就是说,之前忍受同样痛苦的盔犀鸟多不胜数高逗。
若这些东西流入黑市,就会被制成佛像、手串、戒指等等,而后被文玩收藏者以高价购买。
这些人还喜欢收藏犀牛角工艺品,也就是俗称的二黑。
文玩圈里,犀牛角是消灾辟邪的象征,收藏价值极高。
所以很早之前,盗猎者们就已经将目标瞄向了犀牛。
杀害手法也极其残忍。
人们会先向灶念差犀牛射一支剂量足够的镇静剂,药物作用下,犀牛会失去意识倒下。
当它还在睡梦中时,人们会砍下它的角,之后也不做任何包扎。
等到镇静剂过了效果,犀牛就会感受到史无前例的疼痛。
无论做什么事,哪怕只是呼吸,都会痛苦万分。
最致命的是伤口没得到任何处理,在野外某些肮脏的环境下,伤口会溃烂,产生无数病菌。
等待它的,就只有一条死路。
此前南非曾有一只白犀牛正遭此虐待,被发现时伤口里长满了蛆虫。
经过多番救治,它艰难活了下来。
可在两年后,还是因为伤口感染了病菌,走向了死亡。
然而,它还是被砍掉角的犀牛中幸运的一个,多数犀牛在被砍下角后,都会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和犀牛角占同样地位的还有象牙,也就是文玩圈中的三白。
洁白如玉的象牙是最好的材质,加之大象是万兽之王,象牙便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无论做成什么,人们都会十分喜欢。
这也导致大象遭到了大批量的捕杀。
同样的,杀害手法也极其卑劣。
大象们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每天吃的食物会被人类下毒。
只要吃下那些食物,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为保证象牙的完整,卖个更好的价钱,通常人们会砍下整个脸部。
所以在一些大象经常出没的地方,你就会看到许多无脸的大象尸骨。
除了以上这些,文玩圈里还流行着其他血腥艺术品。
如玳瑁,为了取壳,人们通常会用开水将玳瑁活活烫死。
抹香鲸牙,被拔了牙齿后,抹香鲸往往都会被饿死。
羚羊角,人们会先用枪将羚羊打死,之后在进行割角,尸体则会被直接丢弃。
可以说,只要这些动物足够稀有,就能受到一些文玩收藏者的追捧。
但凡被盯上,都难逃一死。
哪怕明令禁止,也总有人铤而走险。
文玩圈如此,吃的方面人们也一样血腥。
原本吃食物链之内的食物已经能够解决温饱,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还研究出了许多残忍吃法。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猫屎咖啡,近些年来一直受到人们追捧的咖啡产品。
相比于普通的咖啡,猫屎咖啡口感更佳,由于其稀少昂贵,一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十分抢手。
早年人们发现麝香猫吃下咖啡果后,因消化不了排出体内,再经过烘焙后就成了猫屎咖啡。
由于自然产量比较稀少,所以价格比较昂贵。
于是,贪心的人们就抓了不少野生麝香猫,将它们关近狭小的笼子里。
每天逼迫着它们不断进食,不断排泄出咖啡豆。
这样的做法导致笼子到处都是屎尿,但人们从不收拾。
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对于天性爱干净的麝香猫而言,活着就是折磨。
它们往往会变得十分躁狂,经常在笼子里踱步。
烦躁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就会和同伴打架,要不然就是自残。
那些伤口也会在这样肮脏的环境下腐烂,滋生出无数的疾病。
即使这样,它们还是得继续吃,继续拉咖啡豆,直到死去为止。
就算是健康的猫因为只能吃咖啡豆的关系,没有其他的营养,也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咖啡喝进肚子,人也会喝出事情来。
和麝香猫一样悲惨的还有鲨鱼。
我们所熟知的鱼翅就是鲨鱼的鱼鳍。
在捕捞到鲨鱼后,人们会先用木棍将其打到昏死过去,再用刀割下所有的鱼鳍。
之后鲨鱼就会被丢回到海里。
彼时,失去鱼鳍的鲨鱼会慢慢沉到海底,等到再次恢复意识时,已经完全游不动了。
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只能亲眼看着自己死去。
就算意志再怎么坚强,绝大多数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殒命,又或者被活活饿死。
因为鱼翅一直被奉为珍品佳肴,所以每年都会有将近1亿条鲨鱼被人们捕杀。
比鲨鱼还要惨的,是穿山甲。
一直以来,人们迷信穿山甲可以入药和大补,于是,抓穿山甲的热潮始终未被平息。
在抓到之后,就会用各种残忍手段将其杀害。
人们会先将穿山甲活活敲死,烫过开水后再将鳞片撕下入药,肉则贩卖给食客。
对它而言,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前还要遭受这种折磨。
可面对人类这种庞然大物,它们从来都没有反抗之力。
尽管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还值得推敲,进食也不能起到补身的作用,人们还是不断进行捕杀。
后果就是如今穿山甲比大熊猫还稀有。
而人们的吃相还远不止这么难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提及一些动物的名字,首先联想到的,是壮阳。
对于部分男性而言,听到壮阳的食物就好比瘾君子听到毒品一般,永远都饥渴难耐。
所以很多动物只要被冠上吃了补肾壮阳的名头,等待它们的就是被大量捕杀。
当人们知道海马能一定程度上补肾时,便大量捕抓海马。
这边得知犀牛角磨成粉能壮阳后,也开始大肆杀害犀牛;
那边不知从哪收到消息禾花雀能壮阳时,又将屠刀对准了雀群......
一番滥杀后,这些动物的数量就会急剧下降,遭受濒临灭绝的危险。
然而,事实却是,吃下这些动物根本就不能壮阳,可能还会因此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沉浸于壮阳幻梦中,大肆捕杀无辜的动物。
可怕的是,被壮阳神话毁掉的动物仅仅占一小部分。
据联合国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严重威胁,可能在几十年内灭绝。
而你无法想象,所谓的人类行动,包含了多少丧心病狂的行为。
当然,即便种种残忍的行为在前,人们依旧无动于衷。
他们不知道,欲望悄然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随即而来的是动物们的报复。
当人们吃下穿山甲,会面临着许多健康问题。
不同于家禽,吃穿山甲会增加感染病菌和寄生虫的几率。
一些不法分子在贩卖过程中还会给穿山甲注射镇静剂和防腐剂等东西。
如此一来,当人们吃下餐桌上的穿山甲肉时,等待他们的就是健康出现问题。
而应用于生乳汁的穿山甲鳞片也一样,非但不能催乳,还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动物伤人事件也不少见。
今年的2月份,在泰国某个景点,一个女孩和大象合照时,大象突然用象鼻触摸她的腿。
在她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被象鼻卷起。
之后大象开始发疯,卷着女孩横冲直撞了两分多钟。
所幸的是女孩死死抱住了象牙,只是受了点轻伤。(来源 | 凤凰网)
这样的情况在最近几年的时间越来越多。
原因无他,正是人类疯狂的驯养压榨。
比起大象,虎鲸的报复更为可怕。
一直以来,虎鲸都鲜有伤人事件,但在海洋公园的虎鲸却屡次伤人。
曾有一头在海洋公园里待了33年的虎鲸,每天的表演让它承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
终于,在一次表演中它将驯养员拖进水中直至溺亡。
后来几年的时间里,另外两个驯养员也命丧于它。(来源 | 中国网)
可怕的是,还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人类的欲望开始决堤,类似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前方等待着我们的,也是和动物们同样悲惨的命运 。
我曾看过这么一个新闻。
在南非,一对犀牛母子遭遇了盗猎者。
身中麻醉镖后,犀牛母子都无力反抗。
残忍的盗猎者将母犀牛的角连同脸部一起割下。
小犀牛曾尽力想要护住妈妈,惹怒了盗猎者,背部被严重砍伤。
因为还没有长出角,小犀牛幸免于难,可它的妈妈却变成了残缺的尸体。
在盗猎者走后,小犀牛始终守在妈妈身旁,直到遇到了巡护员后被救起。
此后三个月里,它的伤势有所好转,可心上的伤始终无法痊愈。
它始终难以忘怀妈妈被猎杀的那一幕。
每天它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妈妈哭泣。
每一次的哭声都让当地的工作人员心碎。(来源 | 英国都市报)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世上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如果我们能感受到动物的悲伤,那它们一定是痛苦到了极点。
失去母亲的小犀牛就是这种状态。
而在这世上,和它一样遭遇的动物,真的太多太多。
造就一切的,就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我们:人。
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也是唯一应该脸红的动物。
我们总会说要保护弱势群体,却忘了动物和我们相比,就是弱势群体,而我们怎么做呢?
屠杀!
只要能满足人们的欲望,牺牲再多的动物都不当回事。
一个又一个的物种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眼前。
我始终不敢想象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这一物种,届时,丧钟将为我们而鸣。
为了阻止那一天的到来,我们能做些什么?
身体力行,以绵薄之力去保护动物。
我想一定有人会有质疑:“我们普通老百姓又买不起或者吃那些珍稀动物,更应该去要求那些买家保护。”
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买不起吗?
景区门口的小乌龟,很小的象牙制品,动物类活体挂饰……
这些东西的价格都在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范围内。
倘若我们不好好保护,它们终将消失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能你们会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微小:向周围的人普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不购买血腥文玩,不虐待动物……
但对于正饱受苦难的动物们而言,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微小。
都是在身体力行保护它们免遭苦难。
所以此刻的我只想替这些可怜的动物拜托大家,一起帮帮它们。
即便是微弱的光,汇聚到一起,也能照亮动物们晦暗的一生。
我们的爱,一定能抚平这世界对动物们的残忍。
⑨ 暴力美学是怎样的一门电影艺术,是否等同于血腥或者惊秫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中国香港,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美国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 暴力美学
往运用后现代手法,码罩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迹岁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他的代表做品有《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笔者个人认姿模睁为把 “暴力美学”这个词眼发挥到极致的电影莫过与《罪恶之城》三部曲。 就像产生“暴力美学”的后工业社会的多元化特点一样,“暴力美学”也因不同国家(地区)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同时包含同质因素和异质因素的多元化的风格样式和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