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如何理解比心艺术和天人合一

如何理解比心艺术和天人合一

发布时间:2023-03-25 18:21:07

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怎样理解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天人合一”概念的含义,在《四库全书》中有200余条明确表示“天人合一”的资料,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着以下的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侍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运的存在;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们把“天”理解为自然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一条也没有。 “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代表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比如哲学家冯友兰把精神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自觉作为宇宙一员的天地境界是人生最高境界。再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思想之归宿。

“我国哲学中最深奥难知最广博精深最内在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理论,其源头处即是老子《道德经》,即是本章(指六十八章)的‘配天’,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人类只能依照自然界(天)自身存在的规律,去适当地选择与‘改变’自然,去适应自然,而绝不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随意改造。”“当今许多有识之士有鉴于此,热切地呼唤:人类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实是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趋势。”(《老子传真》第449-450页) 老子“配天”思想的深邃处,在于高度理性自觉地进而自然地以“人之道”配合于“天之道”,即以人合天,这是古代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与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如此,“德交归焉”,“天”与“人”同归于道。就是说“配天”的结果,使人与天从相分、相抗而与天合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同归大道的至高境界。 “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学习世人所不学习的,用以免除众人的所以过错,用以辅助万物的自然,而不敢妄为呀! “辅万物之自然”,就是顺从于万物的大道自然之势,而“势成之”。“势成之”就是“辅”的结果。万物的生长、发展趋势,我们只可“辅”之而已,不可帮倒忙,“不可盲目从事,不可率意妄为,不可斗辩消极放任,不可听天由命。”(《老子传真》第423页)“辅万物之自然”,一切按照“自然”的本性办事,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求得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客体第一,服从客观真理,从而充分地发扬人的自主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辅”而不可妄为,以体现“配天”的作用。“人”与“天”同归于大道自然的目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知道它的雄,持守它的雌,成为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的状态;知道它的白,持守它的黑,成为天下的模式;成为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不会差忒,复归于无极的状态。知道它的荣,持守它的辱,成为天下的川谷,成为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纯朴的状态。 善为道者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且要善于以雌御雄,以黑御白,以辱御荣,而把握万物斗销耐的全面(整体),得以大道的全面,从而便宛如天下的溪流,宛如天下之模式,宛如天下之川谷。溪流者,以其柔弱低卑,而百川众流自然归趋,这样永恒之德不会离失,复归到人生之初的赤子、婴儿状态,“精之至”、“和之至”,阴阳高度和谐,从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模式者,以其昏愚顽鄙,而百姓万世自然效法,这样永恒的德不会差爽,复归到大道、万物的本初无极,玄德无极,大顺自然。于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川谷者,以其谦虚卑下,而为涓涓细流所汇聚,这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大道、万物的始初纯朴。善为道者,由于能把握大道的整体,从而能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觉的人与天合一的理想效果,实空春现“人”与“天”的同归之功效。

② 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利与弊

“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遵循自然天道有利于人类更为准确的给自己定位,避免人类的自我膨胀。人类的生活与自然密切相关,不仅先秦时期如此,即使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类应该通过认识天道、认识自然,从而准确地把握自我,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人们认清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就不会随心所欲,而是循天时而动,这样就能
够避免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从而更好地生存。
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柱,
是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础,影帆察响着中锋升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且有利于陶冶情操。这
一产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认识,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艺术的发展。中国画的意境表现是一种在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哲学的思想基础上,通过“道”、开合、诗书画印等因素的相互结合,从而体现大宇宙生命整体性特征的东方艺术。
此外,“天人合一”思想还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理想存在于园林审美意境中,并且以多样形式渗透融入传统园林艺术的布局构建中。
第三,自然天道是循环发展的,人类社会亦是如此。春夏秋冬四时不断更替,月亮阴晴圆缺交替变换,人类社会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之中逐步发展的。回顾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兴盛、衰落最终灭亡的轨迹,而整个社会却又在这一个个轮回之中得到发展。因此,作为我们单个的人来说,不应过分注重一时的荣辱成败,而应
该用大视野去看待当下的一切,避免为名利所羁绊,被成败消磨意志。
最后,还应注意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非只夸大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因此,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去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应该把态基茄“天”的决定性地位无限放大,否则就会取消人的自主意识,从而陷入迷信的误区。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并且在当今时代依然拥有生命力,如果我们可以采取“中庸”的态度去接受它,那么无论是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还是在调整人生态度方面,都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③ 简述天人合一的艺术思想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模薯诸家各有阐述。
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
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罩悔,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物码正指天人相合相应。

④ 如何理解“人琴合一”和“天人合一”

“人琴合一”

功底深厚,技术毫无瑕疵,并且对乐曲完成的非常严谨。“人琴合一,心手相应稿敬搏,有着刚柔徐疾的风采和轻重强弱的神韵”。最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恰如高山与流水、湖光与山色一样,完全融合在一起,弹奏出七稿返弦之诗、天籁之音,同自然、天地及苍宇展开生命和艺术的对话。

“天人合一”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本条目回答摘自《网络》更详细的“天人合一”解释,请查阅相关文章。)键祥

⑤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⑥ 你们是怎么理解“天人合一”的

“天人互泰”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灶滑斗

本报评论员

笔者在《天人互泰》中看到“天人互泰”一词,即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属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隐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让烂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天人互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⑦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必然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个问题,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根源的影响。所以中国文化的进程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进程。
它有许多的特点,像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
体现在国画上就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这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道家之“道”,尤其是庄子之所谓道,从抽象上去体悟时,是哲学的、思辨的;从具象上去把握时,是艺术的、生活的。是故庄子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艺术精神的旨趣,意在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至乐”、“天乐”,从而在精神上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因此,庄子讲“心斋”与“坐忘”,讲“物化”与“物忘”,讲“忘我”与“丧我”,教人以虚静之心,不谴是非,脱离世俗的沉浊,“而游乎四海之外”,以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由是而观,庄子是最具艺术精神的思想家,而庄子思想中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又得以最生动地展现出来。

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钱穆先生对此有见道之言:“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语见《老庄通辩》)虽然,庄子不言艺术,却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以水墨丹青,由魏晋时人物转向山水,至宋而后山水画成为主流,受庄学影响至大。山川大地清洁秀美,不似人间污浊世界,实宜于安顿人之心灵,也宜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天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描摹对象自在情理之中。山水画中的逸品,所表现出的空灵玄远之意境,乃是画者在忘我、丧我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间“素朴之美”的影像呈现,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正相冥契,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笔墨技巧的束缚,进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地。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所以说“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艺术上的落实。”徐着循庄学而“体道”,诠释探讨“气韵生动”、“魏晋玄学与山水画之兴起”、“唐代山水画之发展及其画论”、“荆浩之笔法与山水诀”、“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山水创作体验”、“宋代的文人画论”以及“环绕南北宗诸问题”,皆是从宏大处着眼,于深细处用力,见解独到,不同凡响。

⑧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对自然、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和总结所形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人从思想上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观念,这些观念来源于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最终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体系。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烂码基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饥谨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因此,以这种思想为指导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中讲究作品的整体之美,注重作品或造型的整体气势表现(而不是对客观对象的事无巨细的描绘),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之美,强调作模念品的形象、生动有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比心艺术和天人合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