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配音艺术特征有哪些

配音艺术特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01 07:25:25

⑴ 播音创作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播音工作从其根本性质来说,是新闻性质的工作。它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它又是创造性的有声语言艺术。概括起来讲,播音创作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媒介的音声性。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媒介。所以音声性是播音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声语言的传播与文字的传播相比,既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激困李,又有不可避免的优势。其局限性在于有声语言以时间为序,不像报纸文字借诸视觉,阅读可以停下来思考。有声语言的长处是,诉诸听觉,随着播音的更加可感、变化可以使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印象。电视播音加上图像的因素,则更易于受众的接受。与其它有声语言艺术相比,播音有声语言有如下特点 :
第一,播音有声语言是规范性的语言。话剧、曲艺、朗诵等有声语言艺术,在语言上充许有一定的播音语言不纯;有的出于节奏的需要,允许歧义的出现,而普通话播音却不行,播音有声语言在播音上必须具有普通话的规范性。具体地说,就是在既要在语音的声调停顿,轻重格式语流音变等方面,使普通话语音规范,又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规范语言等,不仅播音时要说标准的普通话,生活中播音员主持人也应该养成说标准的普通话的习惯。有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播音时说普通话,生活中却明迟说方言,结果也影响了播音时普通话的标准,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第二,播音有声语言是具有庄重性的语言。播音员主持人用有声语言反映的是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反映应该是真实、亲切、质朴的,而不应该是虚假、含混、夸张、凝重、宣扬的。这与其它有声语言艺术也不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要使人相信,使人认为你所说的一切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确有其事,这就要庄重。当然庄重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也不意味着非要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端起架子,庄重的含义是真诚、恳切、实在和中肯。
第三,播音有声语言是具有鼓动性的语言。广播电视具有较强的说服、教育、鼓舞和引导的功能。忽视和放松鼓动性,播音语言就会陷入冷漠和平淡。鼓动性是建立在真挚亲切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同时又与明确的目的具体的针对性紧密相联。它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对所播的内容要有真切的感受和感情上的共鸣。它以摧人上进为核心,要辨事非、明爱憎。
第四,播音有声语言是具有时代感的语言。播音语言作为包含新闻敏感的有声语言,它的时代感的特点是相当明显的。时代感从主要方面看,是指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氛。不同时代播音也要具有不同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豪放进取已成为重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表现在播音语言上就是洒脱的语气和紧揍的节奏。
第五,播音有声语言是具有分寸感的有声语言。分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播音有声语言的分寸感体现表情达意中是态度感情的分量,火候的轻重适度。任何语言艺术都讲究不温不火,即既要防止不足也要防止过分。播音语言的分寸感不象戏剧语言艺术以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变化为依据,也不像曲艺语言艺术以包袱、笑料、关子的出现时机和表现方式为准绳,而是以党和政府方针的准确把握和对现实生活的清析认识为标准的。
第六,播音有声语言还是具有亲切感的语言。播音的亲切感是极为重要的,亲切感最基本的社会效果是使人愿意接受。播什么内容都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正襟危坐,显然是没有亲切感受的。然而一味的讨好受众,一味的追求与与观众听众的距离性,并把这种距离性理解为声音的亲软甜媚,造成某种压抑感、媚俗感,也不是亲切感。或者一味的追求刺激,总象面对千百人从高音喇叭里播出来的一样,造成某种强制感,也不是有亲切感。有亲切感的播音,概括地说,是言之有物与心中有人的结合与宣传员的观念与服务员的意志的结合。播音中的体现,对节目稿件理解越深,感受越深,理解思想对像越具体,表达技巧运用的越熟练,有声语言的亲切感才越强。
以上讲了播音有声语言音声性六个方面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播音有声语言音声性特征要求的规范性,是指语言规范清晰顺畅;庄重性是指真实可信落落大方 ;鼓动性是指情真意挚,爱憎分明;时代感是指胸襟开阔新鲜活泼;分寸感是指准尺渣确恰当,不温不火 ;亲切感是指肯切谦和息息相通。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播音有声语言特点的内涵。
以上讲的是播音创作的第一个特征媒介的音声性及播音语言的六个方面的特点,下面讲播音创作的第二个特征 :内容的真实性。
(二) 内容的真实性。广播电视中由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从整体上看具有真实性的特征。这与话剧、评书、朗诵等有声语言艺术有本质的不同。这些语言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是艺术性的。文艺性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它是艺术家用典型化、夸张化的语言形式对生活进行艺术性的表示。而播音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是新闻性的,是社会中的真人真事,没有任何夸张和修饰。播音员除了播新闻性节目也播军事性节目,这些内容更是科学的、真实的,而文艺性节目的播出主要担负节目内容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介绍及文艺评论等等文艺表演演播决策化的处理。因此从表达内容上来看,播音语言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是社会上的新闻人物和新近发生的事件。有的播音员也朗诵小说,演广播剧,或给译制片配音。但这一般是在播音任务以外的录制,属于文艺演播的范畴,不再以播音员的形式出现。那么播音员在播送新闻性节目时是如何坚持和体现新闻真实性与艺术性这一创作特征呢,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
第一,做到稿件文字内容的不播错。对于新闻稿件节目中的人名地名,事件专有名词等等不播错。同时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勤查字典作到播音准确,防止读错别字。因为任何口误和播错都可能造成事实性差错。张三说成李四,生产100万吨说成200万吨,这就造成了直接失实。
第二,做到感情的真实内在和技巧运用的准确无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态度感情的语气色彩和不同的重音停连等技巧说出来,它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这个人可真好啊!这句话,用不同的太度感情说出来,既可以表达肯定赞扬的色彩,也可以表达否定讽刺的色彩。还比如强调的词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像这样一句话 :我们一定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解决残疾人的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如果强调逐步,就会给人以别着急、慢慢来的感受;如果强调就业、教育和康复等问题,就会给人以事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下面我用两种不同的强调播一下这句子,你也可以体会一下。
第一种,我们一定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 逐步解决残疾人的就业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第二种,我们一定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解决残疾人的 就业教育和康复等问题。
还比如,停顿和连接,停顿、连接不同语义也不同。如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嘉嘉对荣荣不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连,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第一种 嘉嘉对 荣荣不好。
第二种 嘉嘉对荣荣不好。
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见做不到态度感情的真实内在和技巧运用的准确无误,不仅造成表达的歧义反义,也会造成间接的失实。
第三,做到反映事物本质和整体联系。
从事物变化发展和联系的角度看,任何新闻事件都是事物发展某一个阶段某一个侧面、层面某一个局部的反映。新闻事实不仅自身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过程,同时它又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新闻类稿件节目的播音准确,在做到文字内容不播错和态度感情技巧无误的同时,还要做到反应事物本质和整体联系的准确无误,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真实和准确。
比如某电视台报道86年汉城亚运会结束前一天的田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五枚金牌中的三枚金牌。播音员以无比喜悦和振奋的心情播出了这条新闻,而一些熟悉比赛规则的观众则表示不满,这是因为这位播音员没有准确反映出这条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整体联系。从中国队自身情况看,中国队有夺得五块金牌的实力,可是由于运动员的比赛发挥不佳,失掉了本来可以得到的其中两块金牌,从中国队自身发展的纵向来看是这样的。再从中国队与其它国家队的横向联系来看,中国队丢掉的这两块金牌恰恰为南朝鲜队夺得了。南朝鲜队正是由于得到了这两块金牌,而使他们的金牌总数撵上了中国队,从而使中国队保持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局面前途未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队得到三块金牌这一事实又不致有十分的喜悦和振奋的份量,七八分的喜悦就够了,而喜悦之中还有一丝遗憾在里面。这样播出的新闻才是准确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质和全貌,才是真实和准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播音员就稿论稿是不行的,文字内容的一字不播错,有真情实感和技巧无误还不够,还必须充分了解新闻背景,在发展变化的广泛的联系中去把握事实。这样才能真实准确、分寸恰当地反映和报道新闻事实。
以上讲的是播音创作的第二个特征,内容的真实性,主要讲了三个问题。要做到新闻播音的真实准确,首先要做到稿件文字内容的不播,第二要做到有真情实感和技巧运用的无误,第三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联系,这样播出的新闻才能是真实和准确的。下面讲播音创作的第三个特征 :手段的单一性和交流的间接性。
(三) 手段的单一性和交流的间接性。
从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看,话剧演员创作的手段主要是台词和形体动作。此外还有服装、灯光、布景、道具、音乐、决策之间的关系等等多种辅助手段。评书、相声、朗诵等演员的创作,除了有声语言以外也还有面部表情、眼神儿等和其它声态动作等辅助表演。而播音员只有有声语言,既使是电视播音员有面部表情、眼神儿等的介入,也是有限的。有声语言仍是其主要的表达手段。而从创作环境和交流状态来看,其它语言艺术大都在舞台上表演,面对观众直接交流。这样可以随时得到反愦以调整自己的表达。而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一般是在相对封闭的播音室,不直接面对听众观众。播音员为了获得生动的表达效果,只能面对话筒或摄像机与想象中的听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间接的性质,有的时候在直播现场对场内进行现场直播虽然是直接,而对场外的人仍然是间接,热线电话谈话的双方虽然是直接,但是其他受众仍然是间接。所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有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运用对像感等心理技巧,与观众交流的能力。
播音创作的第四个特征是,传播的转述性和过程的时效性。
(四) 传播的转述性和过程的时效性。从创作的身份和创作和心理来看,话剧演员是以扮演角色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创作的心理是我就是(即是剧中人);说唱演员朗诵者也是以个人身份在剧中出现,创作心理是向观众表演作品;而播音员则是以宣传员听众观众的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现,是面对受众传播消息或介绍知识或与受众谈心等,他的创作心理是我向您报道最新消息或是我向您介绍讲述,既使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节目主持人,他(她)也是代表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创制集体,表达的也是编辑部的意图和目的。把掌握正确信息知识传播思想正确观点不能说是纯个人的,因此主持人的播音不是什么个体决策化的表演。从总体上看是播音有声语言而有其艺术的传播表达方式,具有转述性的特征。那么从创作的准备过程和时间来看,话剧演员要经过看剧本背熟台词,写人物小传等案头工作,还要体验生活然后进行反复排练指导、采排等长时间的准备。在表演十分熟练了之后方才正式登台演出。评书、相声、朗诵等语言艺术,至少也要背熟原稿反复酝酿及排演熟练之后才演出。而播音创作的准备时间和过程是非常短的,特别是新闻性节目,经常是看一遍就进播音室。有的时候都是拿到稿件就去播音,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因此播音工作的时效性是非常强的。面对内容多样的稿件,播音员主持人都要有快速掌握和驾驭稿件的能力。另外随着节目改革的深化和业务领域的拓宽,播音员主持人外出采访、现场报道、即兴应答的机会也增多了,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还应具备无稿播音、即兴主持、出口成章的能力和素质。
播音创作的第五个特征是,语言的艺术性和规定的创造性。
(五) 语言的艺术性和规定的创造性。作为语言艺术的播音有声语言,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显而易见的。
它一方面在于播音员那纯正的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圆润动听的嗓音、字正腔圆富于美感的发音与真情实感语言色彩变化多样的语言表达。可以说优秀的播音员就其声音与语音本身就有其丰富的美感。
另一方面,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还在于它能够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节目内涵,甚至表达出稿件作者、节目编排者所意料之外的弦外之音,使稿件节目增色、锦上添花,使听众观众获得一般稿件所达不到的审美愉悦和感受。魏巍同志在听了我国已故的着名的播音艺术家、播音学教授齐越播送的他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新闻通讯后,赞扬说 : “齐越先生不仅把他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且把他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也表达出来了。”郭沫若同志在听了我国着名的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夏青教授朗诵的他写的诗后,赞扬道 : “三分写七分读。”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党代会期间说 : “不管多么潦乱的文章,一旦排成铅字就顺眼多了,再由播音员一念又增色不少。”这些都是对播音有声语言艺术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证明。然而需要注意和指出的是,播音有声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性是受稿件节目的新闻性和艺术性规定和制约的,这又是播音创造性的特点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播音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 : “带着镣铐跳舞。”既要跳的多姿多彩、富于创作的美感,又不能脱离镣铐的制约和依伴,这镣铐就是稿件节目的编辑意图和针对性。因此播音员应该努力在这种制约性和规定性中去寻求创造。那种认为稿件和节目限制了播音员创造性的发挥,试图在稿件和节目之外去表现的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离开了稿件节目编排意图的随心所欲的所谓编辑意图,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
以上我讲了播音语言艺术五个方面的创作特征,归纳起来 :媒介的音声性,要求在播音创作中要体现出播音有声语言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内容的真实性是要求在文字内容的不播错、态度感情真实内在、技巧运用无误的同时,还要注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联系;手段的单一性和交流的间接性,是要求播音员要善于运用对像感等心理技巧与听众观众交流;传播和转述性和过程的时效性,则要把握正确的身份感受和表达语言样式以及练就快速背稿和出口成章的能力;语言的艺术性、规定性和创造性是要求播音员善于用有声语言表达稿件的深刻内涵,为稿件节目增色、锦上添花,同时语言的表达和创造还不能脱离稿件和节目的制约规定。
综上所述,在播音创作中播音员主持人,要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正确立场上,以新闻工作者特有敏感,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准确、及时、高效率地完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出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以积极自如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达到亲切的思想感情与语言尽可能完美的统一,达到体裁风格与声音形式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受众和作用。这就是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坚持了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就是最充分地体现了播音创作特征,就是坚持了正确的播音创作原则。而要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和播音创作原则,还要警惕不正确的广播创作意识的干扰。比如不重视平的学习修养的积累和新闻素质的提高,创作时就稿论稿,不重视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单纯追求语言技巧的意识,专注于分析理解却忽视于完美感情和积聚所引发和理解。还有轻视语言技巧的意识,无视播音特点的倾向,这些都会防碍正确的创作道路的掌握和坚持。

⑵ 请问“配音”到底是什么啊

配音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职业,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进行塑造和完善各种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随着现在的时代进步,这一行也备受瞩目,我是大学毕业后做的兼职配音,在心与薪声,我上的是线上课程,他家教学是真不错,有线上有线下,有入门级有进阶课,而且还给你接商配,特靠谱,大伙有感兴趣的可以咨询咨询。

⑶ 令人激赏的关于配音演员声音艺术的描写(四)

胡庆汉的声音圆润柔和,如果把上一场各个配音演员的声音比作一种西洋乐器,那么胡庆汉的声音就相当于法国圆号。

这段旁白的特别之处在于情绪,在于沉稳中隐含着的哀婉,在于胡庆汉声音中的那种忧郁,他丰润的音色具有一种张力,这张力使他的声音回荡在那座小城的上空,同时随着胡庆汉的声音忧郁浸润了。

黄昏时分那座叫尚不理的法国小城,仿佛天空和街道微微泛出一抹血色。此时钢片琴奏出的是一串音符,那钢片琴的声音至今还深深的印在我记忆里。我记住的不是旋律,而是那晶莹的音质。胡庆汉的声音跟那钢片琴的声音异曲同工,他们起先震动你听觉的神经末梢,旋即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亲和力渗入你的灵魂,让你终生难忘。

杨文元和胡庆汉配音风格的差异是明显的,而胡庆汉的旁白感情含蓄较少,外在的表演更倾向于体现影片的内在情绪,它磅礴的引人入胜之处是声音本身以及如何在声音中的情绪。

他们两人的配音风格各异,但殊途同归,给我们带来的同样是值得反复回味的,是没体验。胡庆汉给于连配音时自己还比较年轻,就当时胡庆汉的音色而言,称他奶油小生是切题的,尽管于连的这段台词没有半点奶油味儿。

单从音色角度看,胡庆汉的声音在当时上译厂男配音演员里是最美的,她音色圆润柔和,而且不乏金属的质感,会让人联想起圆号的声音。

通常人的言语就如同音乐中的旋律,除了它的表意功能,它也具有轮廓、节奏、时间流等音乐旋律具有的基本属性,但他只是单声部的。胡庆汉的声音不同,他的声音除了一条类似旋律的主干,还绕这条主干游刃有余、余韵缭绕,听起衡橘来感觉像和弦,这使得胡庆汉的声音色彩更加丰富。

胡庆汉的声音还让人联想起琥珀。琥珀不同于通体透亮的水晶。琥珀的色泽比较含蓄,只在接近边缘的部分才比较透亮,恰似一圈光晕。

我听胡庆汉的配音时并不太拘泥于台词本身的意义,更多是沉湎于感受他言语之外的那种韵致。他声音特有的韵致,给人的听觉享受,甚至多余台词的实际内容。

这几句普通的台词出自胡庆汉之口,还真有点儿夜宵的味道。它犹如琥珀色的果冻,盛放在水晶玻璃盅里,微微还有些晃动,真可谓秀色可餐。

至于杨文元,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早已形象地把它誉为上译厂的铜锤花脸。

杨文元的声音厚重但不沉闷,某些特征跟橙汁略有类似,却更加嘹亮,富有金属感,也颇有将帅之气,难怪上译厂陈叙一称他成为配音演员中的铜锤花脸。

那种脸型较长,鼻梁挺直,身材高大却又不肥胖,又略上了点年纪的银幕形象,配上姚文元振聋发聩的声音,就愈发显得英武。

程引和富润生

两个老头程引和富润生。

我年轻时喜欢喜欢程引的声音。程引给老年角色配音不需要装腔作势,它的音质天生就有老年人的特征,听声咐慧团音就像他的支气管里出了什么毛病,有什么东西在呼噜呼噜作响,但又不是痰液,那呼噜声也绝不让人腻味。程引的声音乍听起来像老人,细听又觉得它音质异常嘹亮。此外,成引配的角色几乎都是让人觉得可亲的老年人。能把招兵演说说得跟商业广告一样的老人,难道不可爱吗?妙就妙在这种广告被程引做得如此吸引人,他的声音就像从爽直人硕大的胸腔里鼓出来的。

《水晶鞋与玫瑰花》的主要男角由童自荣、毕克和富润生配音,富润生配国王,他们三碧哪个人论声音的潇洒靓丽,无疑是童自荣;论老辣要数毕克,有味则是富润生。

这声音如此斩钉截铁,如此振聋发聩。我无法想象他是从一个声带患有癌症的人的声带中发出来的。从“偷自行车的人”配老乞丐,这里角色开始到配“罗马元老院”首席元老格拉古,富润生最终攀上了他配音事业的最高峰,此时已是1980年代中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比起上译厂的另一个老头程引,富润生的配音生涯要漫长得多,而无论是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生前都不会料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塑造的众多声音形象要远比他们有限的生命存活的更为长远。

一片闪光的绿叶潘我源。潘我源的声音又宽又厚,而且听起来似乎有一种膨胀感,我总以为他的样子就应该像弥勒太太一样。

在穷街陋巷,她配一个好心的邻居莎娃大婶儿。她把一个个大婶类的角色塑造得那么令人信服的呢?其实说怪也不怪,我们不妨在苏秀的文章里和潘我源自己的文章里揭开这个谜底。潘我源还只有19岁时,却常常叼一根香烟,说话处事大大咧咧,笑起来不管不顾,嘎嘎嘎的像只鸭子。

潘我源配的大部分角色本身就不属于那种能长期占有观众的心的人物形象,最值得钦佩的一点在于潘我源不论配什么样的角色,她都能以自己的声音把角色激活。即便对于再挑剔的耳朵,也很难挑潘我源的瑕疵,更别说是败笔。潘我源对决角色的把握可谓入骨三分,每个角色都被她配到了骨头里。她的配音作品虽多为配角戏,却鲜有“皮相”之作。

1960年代的伍经纬和刘广宁进入上译厂,不啻给上译厂增添了一支长号和一架竖琴。

伍经纬的声音显得更加年轻,并且音色明亮,颇有金属声的质感,他自然成了上译厂新的当家小生。伍经纬为后期的配音造诣愈加成熟,音质仍像长号一样嘹亮,而且色彩更加富丽堂皇,不过可以称之为经典的配音作品,却乏善可陈。其原因也许他后来转向做配音导演。

刘广宁,对她的声音,我唯一能找到的形容词是晶莹。在当时的上译厂女配音演员中,刘广宁的声音最年轻,特别适于给少女被角色配音。

她一段台词出来,就像在竖琴上弹拨出一个乐句,那声音的质感又如同一串水晶葡萄,可谓天生一个公主的声音。

台词内容好比一个人的骨骼,而且已经表演及在台词中注入语气、语调和表情,这骨骼便被赋予了丰满的血肉之躯,反之,任何语气、语调或言语表情又都离不开台词内容。

一个角色的性格和形象特征,既仰仗于编剧让他说什么,也仰仗于导演和演员,让他怎么说。如果导演和演员忽视了既有台词,该怎么说那这种台词。很可能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骨架,难以形成鲜活的人物形象。

波丽娜的鲜明形象固然取决于电影编剧赋予她的品格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当这颗迷人的星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实则是刘广宁的声音在演绎着波丽娜的故事,并赋予它更多的感情色彩。或者这么说台词的内容只是一首歌曲的歌词,成功的配音犹如歌曲的旋律,它渗入台词的语言构架和意义之中。在此意义上,刘广宁的汉语台词在情感的丰富性和语音的音乐性上丝毫不亚于波丽娜的台词。

刘广宁是观众最熟悉最喜爱的配音艺术家之一,她配音的角色并非都是公主,但观众不约而同地把它称作永远的公主,这是由于她独特的声音。

听到她的声音,我印象中就会出现一架竖琴,一只无形的天使之手,在拨动琴弦,耳边飘忽着叮咚乐音。那乐音把人带入一个宁静的世界,面临那种宁静,连澎湃的情感也会突然屏住呼吸,似乎已然进入天籁。

杨成纯和戴学庐的声音就仿佛是两支萨克斯管。

配音艺术并不非得向观众提供漂亮的声音,他更关注的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音乐广播剧《柴可夫斯基》我得到对曹雷声音的第一印象。她的声音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雍容华贵,只是在雍容华贵中还有一种缠绵。曹雷声音的魅力还在于她有一种很难用文字描述的气息。

早在50多年前,我在林彬的声音中曾感觉到类似的气息,这气息微微有点叹息的味道又不同于叹息,它比叹息内在得多,也更加难以觉察,但对于敏感的听觉,他显然是存在的。在以后的配音生涯中,曹雷正是运用这种气息激活了他配音的一个个角色,同时也征服了无数观众。

对曹雷而言,她必须用声音表达玛吉·史密斯表演中所有的细腻之处。一段或一句完整的台词内部可以分解成若干个表意单元,这所谓表意单元并不等同于完整的台词段落,他们可能仅仅是一个完整句子里面主谓宾定状这些语法成分当中的一部分。

在电影台词中,一个完整的句子会因这句台词的感情色彩而被分割成若干表一单元,而每一个表意单员都各有自己的停顿。台词表演单元的节奏跟角色表情和形体动作节奏达到高度一致,达芬尼的形象也因此栩栩如生。

跟之前几部电影一样,《茜茜公主》曹雷的声音形象以完全融入索菲的荧幕形象中,她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气质高贵仪态端庄的皇太后。

越是细细品味所谓皇太后的台次,就越能体会出她高贵而不傲慢,强硬而不跋扈,苛刻而不刻薄的性格。

曹雷是上译厂群星中一颗十分耀眼的巨星。

童自荣的声音一下子就完全融入上译厂的大合唱中,犹如在上海的本帮菜,其中引入了某种先前未为人知晓的食材,烹调出一道既经典又独特的大菜,风味是正宗上海的味道又是独特的。

仔细品味童自荣的配音,感觉他的发音特征像一个人,我个人觉得童自荣的发音特征有些像已故的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我特别强调发音特征,而不仅是声音本身,童自荣的某些台词对重音的处理跟孙道临如出一辙。注意他是怎样处理台词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的,也许有人会跟我有相同的感觉。

童自荣是学戏剧表演出身的,从前辈大师那里借鉴有益的经验是很正常的,童自荣声音中丰富的乐感与这种借鉴也许不无关联。他激动时迸发出的话语会具有惊人的力量。童自荣的台词里听到的一切是他表演出来的,他那些出其不意的断句,相反,他有时偏偏把该分的句子连在一起,一起说完气都不换。

刻意的吸气声中,音的落点、时值的设定以及力度都属于表演技术层面的东西,说白了,这些都属于艺术功底的范畴。

但当我试图自己训练他的台词时,那些台词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要说情绪,就连起码的力度也表达不出来。之所以如此,缺少的就是艺术功底。

同时,童的性格并非一直像我看到那样温柔,每次见到他,都能发现他情绪激昂的一面。我曾多次揣测,学戏剧表演出身的童自荣在表演戏剧时是什么样子?他在表演戏剧时是怎样念台词的?

我一直很想听听他的戏剧台词,在看电影《靡菲斯特》时,这个想法实现了。

上译厂给这些诗剧电影配音时,有它的独到之处,不仅保留了诗剧的韵味,而且韵律自然、夸张适度。

我很难接受在诗歌朗诵中,无论是中国的格律诗还是白话的自由体诗,滥用抑扬顿挫和任意拉长某些字词长度的做法。在许多朗诵者口中喧宾夺主的激情,强奸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诗歌本身的本质特性也因之丧失殆尽。

与他们相比,童自荣从容的朗诵风格,更能传达诗歌的意境。比起那些任意拖腔拖调,呆板的一声声长叹,那些被童自荣置于句首的短促吸气声,更能传达诗句的情感色彩。

在这部关于一个演员命运的电影中,有些对白还涉及了演员修养的内容。在一次谈话中霍夫根说过这么一段话:“重要的是不能让观众猜到你的设计,不能让观众预料到下一步你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对对,是这样的,所以只能用变换节奏的方法,必要的话深深吸口气。尽管戏的好坏有时由观众评定,但是决定的因素是整个戏的紧密布局和强弱之间的千变万化。当然了,还有所谓演员的敏锐感觉、艺术趣味和常说的高尚的文化修养。”

对于一个合格的演员而言,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但未必所有吃表演饭的人,都能把这些要义贯彻到自己的演出实践中去。

从平民女子到皇后,丁建华丁建华的声音特点不在于穿透力,而在于音色甜美,在于一种芬芳感。

丁建华的声音并不激越,却如此坦然且不容置疑。

丁建华的声音仍历久弥新,返璞归真,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丁建华的声音皈依在倍赏千惠子既质朴且真诚的人生境界中,它冲破1980年代的喧嚣,显得愈发静谧而空灵,这回声一直传播至今,我相信只要这回声还在激荡,爱情之火就不会熄灭。

丁建华似乎具有返老还童的本事,她把一个婴儿的思维、只言片语、情绪、笑声以及哭闹声,表现得有声有色,使观众兴趣盎然。

还就是,别以为人越小声音就越纤细。其实儿童柔弱纤细的声音只是在较晚些时候才形成的,真正呀呀学语的婴儿,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有些沙哑,和“刺刺”的感觉。为了配出这种效果,导演苏秀想了很多点子,据说她建议录音师采用了变速的技术手段,这样虽部分牺牲了丁建华悦耳的嗓音,却把一个婴儿的世界展现得活灵活现,用女声给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配音,要配得令人信服,这在上译厂是没有先例的。

回忆一下丁建华的配音,大概再找不出哪段配音,像《廊桥遗梦》这个配音段落一样动情的了。令人赞叹的是,如此动情的配音却被严格地把握在适度的范围内,就连最激烈的言辞也不失音色的甜美。就像即便在强烈的阳光下,女人额前、鬓角和颈项上卷曲的发丝,仍会那么撩人一样,丁建华的声音始终带着一种沁人心脾的女性的妩媚。

乔榛的台词像一杯加入了苏打和冰块的威士忌,调制得恰到好处,浓淡适度,醇香溢口。

《廊桥遗梦》这也许是乔榛声音最悦耳的配音作品。乔榛声音的显着特点是四平八稳,比较适合给性格沉稳或稳健的角色配音。

⑷ 影视配音人物声音造型技巧

一、声音造型的技术特征



1、语流色彩:在语言学审美范畴下,对于语言色彩而言,“色彩,是人们情绪、情感、心理张力的一种符号形式。语言艺术色彩和非语言艺术伍神握色彩都具有表现这种性质的符号功能”。



2、声音线条:声音线条即声线,“顾名思义,声音运动的线条,所谓的声线只存在于欣赏者客体的思维空间,也就是声音涌动造成的心理感受效果”。



3、年龄形象的设计。在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中,角色因规定情境中有时间维度的变化,角色要完成从青年、中年甚至老年的跨度的塑造,所以具有扎实表演功底的演员在角色年龄变化上要通过声音造型进行体现。



二、人物声音造型的功能:塑造人物性格



声音造型除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物造型和声音对于人物性格的打造上也瞎脊是非常有意义的。了解一个人物,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接着就应该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



三、影视配音中影响人物声音造型的因素



咬文嚼字的方法有所差异:在咬字方面,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咬字的任务主要通过舌头和嘴唇来实现,但是不同的唇舌有着完全不同的咬字效果。嘴唇的圆展可以实现字音的圆润,同时舌头的形状和舌位腔庆前后更可以影响字音的形成。干瘪、流畅、圆润等完全不同的字音往往都是因为唇舌之间的不同变化而造成的。



关于影视配音人物声音造型技巧,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影视后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摄像技巧、后期剪辑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影视配音人物声音造型技巧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⑸ 关于配音的知识有哪些

配音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而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它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语言对白。同时由于声音出现错漏,由原演员重新为片段补回对白的过程亦称为配音。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进行塑造和完善各种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配音虽也属话筒前的语言艺术范畴,但它不同于演播,挖掘书面含义后,可以自己根据理解去设计语调、节奏;亦不同于新闻、科教片的解说,可以根据画面平叙直述、娓娓道来。影视配音要求配音演员绝对忠实于原片,在原片演员已经创作完成的人物形象基础上,为人物进行语言上的再创造。它使配音演员受到原片人物形象、年龄、性格、社会地位、生活遭遇、嗓音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允许演员超越原片自由发挥,另立形象。同时又要求配音演员根据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然后调动演员本身的声音、语言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去贴近所配人物,使经过配音的片中人物变得更丰满、更富有立体感。Character Voice 声优, 动画角色的配音员。从中小学生的时候就开始作为童星从属于大公司的剧团边表演边培养演技,在高中毕业的年龄开始从事配音工作,之后大部分都成为了第一线的演员和声优。

⑹ 作为一个专业的配音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啊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需具备以下的几种能力和素质。

1.理解力。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再加上导演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一部外国影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很可能由一种文化上的隔膜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而配音演员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凭借良好的领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

2.表现力。译制片配音是一门受原片严格制约的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正如做任何工作都需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一样,一个称职的配音演员理应具备较为纯熟的语言技巧——表现力。

艺术的最高技巧应该是无技巧,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忘(无)我境界,对于配音艺术来说,也同样如此。

一个配音演员最成功的表演就是与角色高度融合,使观众感到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演员在说话。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演员除了必须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语言之外,还应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善于发现和把握角色的语言特征与独特韵味,在台词的点送、潜台词的处理以及声音的运用等方面掌握多种表演技巧。唯如此,配音演员在面对一个个各不相同的角色时,才能做到“得心应口”地去表现他们。

3.适应力。即使在实录前配音演员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或理解上的不当,所以一旦进入实录阶段,面对连续反复放映的原片,配音演员常会产生即兴的灵感,或对影片、角色有一种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这时,配音演员必须善于捕捉这一良机,寻求更妥贴更完美的表现形式。

有时,在实录过程中,导演也会根据戏的总体要求。纠正甚至要求改变演员原先所要采用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演员及时作出反应,去适应和完成导演的要求。

要想完美地体现角色,配音演员一方面要作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这为将来实录时的“即兴”的适应和发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要将角色的感情分寸和表达方式过于定型,这会束缚实录阶段“即兴”的创造性发挥。

4.节奏感。原片对配音演员的最大制约之一就是人物的语言节奏,也即口型问题。若口型不准,连起码的还原效果都未能达到,遑论其他?所以,准确地掌握节奏我以为这是配音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

配音演员的节奏感表现在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两个方面。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并非十分困难。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一般来说,配音演员均能掌握这一技巧。

但要掌握人物的内心节奏要准确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气质和神韵,那就不能简单地靠运用外在的语言技巧来解决了。

那就必须从深入分析和理解角色着手,对原片演员的台词处理进行细致的揣摸,对其台词表演中的声调起伏、节奏快慢、重音点送、语言习惯特点等诸方面以及其所处特定的场景、交流对象等等因素进行仔细的推敲研究,找出角色每一句台词背后潜在的心理依据。

唯有如此,配音演员的表演才能做到与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完全一致,唯有如此,才真正称得上配音艺术的佳作。

5,分寸感。语言是一种极微妙的东西,声调语气的轻微变化,重音的稍稍移动,能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所以对于以语言为唯一表演手段的配音演员来说,掌握语言分寸感极为重要。

常有这样的情况,配音演员的某句台词说得“轻了”,你会觉得戏“弱了”,说得“重了”,你会觉得“过了”。这就是配音演员的表演分寸感把握不准确的缘故。

配音演员应该自始至终根据角色的需要和可能,适度地掌握人物应有的分寸感。当然分寸感的养成和掌握,要靠配音演员的刻苦努力和长期积累,认真执着地求索。

要重视“第一次看片”
外国片在译制前,译制组的同志总要从头至尾完整地看一遍,我与我的同事们都极为重视这“第一次看片”。因为,只有在这次看片时,我们配音演员才是处于观众的位置,可对影片的题旨、情节、人物关系的设置、风格样式以及演员的表演特点等等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了解,此后配音演员就往往更关注于自己所担负的角色的表演,而不可能更多地分心于其他。

配音艺术的宗旨是“还其本来面目”。配音演员通过“第一次看片”,将这“本来面目”牢记心中,以此为蓝本和创作依据,并以此作为译制片完成后衡量还原程度的参照。所以我认为,配音演员必须重视“第一次看片”,珍视“第一印象”。

学习播音主持 配音是需要一个系统的体系的,是有技巧的,不能盲目的学习,这里也给新手准备了一套系统的教程, 作者:播音主持与配音教学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34951/ 出处:bilibili

阅读全文

与配音艺术特征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