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赏石艺术怎么结合

赏石艺术怎么结合

发布时间:2023-04-05 02:56:49

⑴ 形是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Appearance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ts of the visual stone

——Try to comment on"Taking only pleasure in playing the stone"and"Enjoying the spirit of the stone"

引子:不久前,《石语》等曾刊出笔者的拙文《试论赏石要素的确定和形在要素中的统领地位》。拙文提出了“纹可以归到形中”和“形是构成观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的观点。为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笔者鼓起勇气对张卫老师的“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和“石有三气”的理论进行评述,冒犯之处,敬请凉解。

【名称】王者至尊

《石道》总第95期(2003年5月)曾刊载了其主编张卫老师的《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形赏、质赏、色赏、纹赏》一文,文章指出:“任何一个石种都有其不同的主要观赏因素,因此对其次要观赏因素不可过分强求。”“如(灵璧般磬石)太湖石、昆石、墨石……,造型变化是它们的共性,也是它们的强项,因而,‘赏形’自然成为其主要观赏因素。”“玛瑙石以质见长,自然玉、黄蜡石等也一样,它们最主要的观赏因素在于质地。”“孔雀石、彩陶石和大化石等石种,观色为主,观形为辅。”张老师并将以赏形、赏质、赏色、赏纹为主的赏玩形式称之为形赏、质赏、色赏和纹赏。

随后,张老师又提出“石有三气”说。在他的《大化启示录》、《瓷韵的贡献》、《三江四彩中国色》、《素雅清新乌江石》等文章中对“三气”做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古气色泽深沉老古,石肤苍茂润泽……宝气色彩艳丽热烈,石肤鲜嫩滑……清气色调素雅,石肤洁净爽利……”。2005年5月,他在《再谈“石之三气”》一文中又指出:“宝气基本与形态无关……古气与质地、形态虽有一定的联系,却不尽然,而与色彩和石肤的光泽却有很大的联系……清气与形、质、色、纹均有一定的联系……”,张老师将大化石、三江彩石、乌江石作为宝气、古气、清气的代表石种加以阐述,其理论在赏石界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我对张老师的上述赏石理论,从开始的赞赏,到迷茫,再到产生疑问,其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向张老师请教,也更愿意石界师友们参与讨论,以求共同提高。

“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理论,我认为存在以下一些不妥之处:

一是“主要观赏因素”以石种来划定不够科学。比如以赏质为主的黄蜡石,其质地可分五档,冻蜡石质地最好但量也最少;而蜡石是硅质岩,就算第四档的细蜡,其质地也不比很多石种差。如按张老师所说,蜡石以“质赏”为主,那岂非形再奇的胶蜡石也比不上一般形状的冻蜡石了?又如,大化石中有少数彩玉石质最好,但因为大化石是赏色的,造成了许多质逊而了出形的大化石被市场追捧,因而有人为制造石种歧视之嫌。三江彩中以紫、黑为主色的可以说古气,但以红、黄为主色的,说它古气就不妥当。《素雅清新乌江石》一文中的那只“古坛”表现的应是古气,但那只造型“狗”似乎体味不到清气在哪里,而那只“美人枕”,我们闻到的则分明是阵阵香气。要说以古气见长的石种,恐怕还是来宾石较为合适,张老师以大化、三江彩和乌江石作为“三气”的代表,似有为推出“主打石种”的市场炒作之嫌。

二是混淆了赏石要素之间的关系,否定了形在赏石要素中的统领地位,也混淆了观赏石与珠宝、玉石等的区别。试想,在彩陶、大化、孔雀、乌江三江彩这些“主打石种”以色赏、质赏为上的地区,作为要素的形,即便纵有千种风情,又与何人说?

三是难以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赏石鉴评标准。纵观近几年的观赏石鉴评活动。一些“不出形”的石头,因色好、质好,照样可以得大奖。据说上海一次石展就有一方形态一般的彩陶石得了奖,理由竟是彩陶石巳近枯竭,物以稀为贵;有三方三江彩卵组石,各以红、黄、黑为主色,也构不成什么图形,但因大胆命题为“刘关张”,竟也得了大奖。还有两方黄蜡石,一方质、色优而形较为一般,一方则形好(人形石,头部、眉、眼、鼻、耳清晰)而质稍逊(即冻蜡石仅局部有小破损),但得奖的还是前者。我们不能想象,在以主要观赏要素“可以因石种而异”的观点指导下,又如何能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鉴评标准。而且,如果不确立以形为主的赏石理念,就是鉴评标准确定了形的分值最高,也还是难以确立其市场价值。

【名称】寿比山

四是与当前的赏石主流不相符。应该承认,赏石者一般总是以赏玩本地石种为主,而有些石种确实也不易“出形”,赏石者唯赏质、赏色,但几乎所有以质赏、色赏为主的如大化、彩陶、三江彩、乌江石、孔雀石之类的观赏石图片,其立意题名基本还是往“形”上靠的,哪怕是牵强附会。这种自我矛盾的现象说明,“形为上,质、色辅之”的综合赏石理念,实际上正在成为当前赏石理念的主流。但仍需以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

五是对传统赏石理念的割裂。传统赏石理念是抓住形赏这个核心并加以具体化。形、质、色、纹(或形、质、色)的现代赏石理论坚持以形为主,兼顾质、色,这正是对传统赏石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但“主要单一因素的赏玩”的理论过于强调质、色,造成了与传统赏石理念相割裂,则不利于传统赏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名称】憨态可掬

【名称】听雨

六是冲淡了观赏石的艺术性。观赏石是艺术品,包含了赏石人运用自身的创作能力去发现观赏石中的艺术性:发现观赏石的形,根据发现的形和质、色的特点进行立意、题名、配座或组合等。因此,形才是构成观赏石艺术的精髓和灵魂。我不敢否认以质赏或色赏为主的观赏石所含的艺术成分,但如果说仅质好或色靓的观赏石会有较高的艺术性甚至成为艺术品,本人不敢苟同。那种赏形赏不出花头,只能说:“啊,这质地多好啊,多宝气啊”之类的观赏石,有人将之评价为“艺术含量低”或“没什么文化含量”,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还要将这类观赏石当作精品、珍品来宣传、展览和收藏,以至收藏界人士将观赏石划出艺术品的范畴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可否认,基于“主要单一因素观赏”以及“石有三气”的赏石理论,促成了一些“不出形”观赏石成为市场的“主打石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观赏石事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这个理论实际上否定了形在赏石要素中的统领地位,割裂了现代与传统的赏石文化,对制定科学的观赏石鉴评标准,建立正确的赏石艺术理论均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混乱,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⑵ 西方赏石界论“赏石艺术与非艺术”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马鸿斌

by Ma Hongbi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家在呼唤

【石种】对节白腊石 龟纹石

【规格】盆长150cm

【收藏】冯连生

众所周知,尽管“赏石”(也称观赏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与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赏石”的概念与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加工制作的)岩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讨的领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岩石类的赏石”这个范围,未包括对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赏石界关于“赏石艺术与非艺术”的论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赏石学术理论的研究现状,以便开阔视野,并期待在今后的东西方赏石理论比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国主流赏石界的多元化观点: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赞成水石是一门艺术认为具有底座的赏石整体是艺术品;以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为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中国观赏石.3

西方世界称中国古典赏石、中国文人石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称呼现代奇石为“Rock”或“Enjoying Rock”。笔者认为,目前,美国主流赏石界对赏石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分为以下四支:

水石是艺术,盆栽和水石是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

根据2002年秋季出版的欧洲水石协会英文版《水石期刊》报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植物园举办了一场盆栽与水石的专题研讨会,论坛的主题是盆栽和水石这两种艺术相关联的艺术形式。举办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关盆栽科学和水石艺术,以及相关艺术形式的历史与发展的各种资讯。美国国家植物园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别以《盆栽:西方的发现与传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绍》《中国传统供石》和《美国加州景观石欣赏的发展》为题做了演讲。盆栽与水石历史学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讲述了盆栽与水石两种艺术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认为:“没有一件东西比得上自然的石头,但是有可以允许的人为加工的范围……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头,美石(优美的石头)就是这些没有任何人为加工的石头。因此,我认为石头是可以使之成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为加工石头顶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头成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头与人为加工石头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石头。因此,我认为一些石头可以切割某一部分而且也应该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显然,美国部分赏石家认为水石是一门艺术。遗憾的是,对于水石是否是艺术品,他们没有做深入的论证。

中国观赏石.3

赏石整体是艺术品

1 996年开始,美国雕塑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赏石收藏开始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苏黎世、柏林等欧美的大博物馆、美术馆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专着《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乍得·罗森布鲁姆的中国传统供石收藏》笔者译,下同)。该书汇集了文物、历史、绘画、雕塑、地质诸方面的专家为本次展览所撰写的论文。该书被认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学界将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对赏石所做的研究。罗森布鲁姆认为,奇石底座是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拿走底座,奇石还原为自然物体;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从石头变成了艺术品。”罗森布鲁姆逝世后,他生前捐赠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方藏石,至今还在该博物馆亚洲馆展出,供游人参观。

对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深入研究

根据丁文父着《中国古代赏石》(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绪论”,他对中国古典赏石与现代西方世界赏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一种艺术”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悠久的绘画、雕塑、园林以及工艺历史,但又突显于西方的艺术学界并引起强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国的古典赏石”。美国主流赏石界对中国古典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雕刻、功能、地质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将中国古典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国际赏石界有关赏石与艺术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中国观赏石.3

美国赏石界关于中国古典赏石的文化艺术关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古典赏石为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副标题是关于“艺术中的赏石”(Rock in art),而非“作为艺术的赏石”(Rock as art)。美国美术史学者John Hay先生撰写的论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古典赏石所做的研究,论述了赏石在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发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国和日本的石文化:内涵与联系》)一文,以东西方以及中国和日本不同的宗教体系为背景,通过比较,再次阐述了古典赏石的文化涵义。这一次的研究,作者径直把赏石作为文化现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说美国赏石家将“艺术中的赏石”和赏石作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也有美国赏石家认为,赏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国学者Claudia B rown在论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国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题:绘画之我见》)中认为,虽然中国的赏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强的暗示能力的艺术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写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国人文石概论》)文章认为,以灵璧石和英石为主的、供文人在室内欣赏的所谓文人石充满抽象的和表现的现代艺术的意味。

三、关于中国古典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论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国艺术的底座:人文石陈列几座的历史》)中,首次全面地阐述了底座在赏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为附属赏石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艺术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艺术收藏》)中强调,赏石曾经雕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对于赏石“天成”与“人为”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把一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争论的艺术创作问题引申到中国古典赏石的评介中。

中国观赏石.3

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研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典赏石以及底座进行检测,恐怕是美国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国哈佛大学Eugene Farrell等人运用扫描电镜(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谱电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叶转换光谱(FT-IR)技术对中国古典赏石进行研究,证明有多种雕琢、打磨、涂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为作用的痕迹通常很难准确区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国赏石界对中国的古典赏石进行技术研究,有助于鉴定人为和天成的赏石,以便于理解历史上的赏石文化和赏石艺术及其流变历程。

五、受到日本人赏石观念的影响,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

根据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的介绍,日本移民盆景大师Yuji Yoshimura与美国学者Vince Covello合着的《日本观赏石艺术》一书于1 984年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玩石的入门书籍,影响了西方人的赏石观念。可以认为,它影响了一些西方赏石家间接承认观赏石是艺术的观念。

英国、德国及其欧洲赏石界的观点

根据丁文父“绪论”的介绍,1995年,英国文物专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与景观的对话: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一书,该书着录了中国赏石和日本赏石各大约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与赏石相关的作品,并就赏石的形象、种类以及底座的样式和年代做了简要说明。美国赏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伦·沃克在《当代世界赏石概况》中介绍,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将两件体积庞大的中国文人石“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整体的组成部分”(见上海《环球赏石盆景》创刊号)。

根据《赏石文化》(总第7期)刊登的德国水石协会主席、欧洲赏石协会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写的《水石——亚洲美石的艺术》中指出“在许多远东国家,这样作为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的石头具有不同的称谓。”德国赏石家指出:具有很高价值的石头可以作为艺术品。

意大利赏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欧洲,石头当作水石来欣赏的主要是那些美丽的石头,除了很少的石头外,我还没有见到过任何有灵性的盆石。无论如何,在欧洲,我可以作证,对水石的痴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于笔者掌握的资料的局限,也由于英国、德国和欧洲赏石界涉入赏石文化的时间还很短,他们对赏石是否是艺术的观点的论述,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国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中国接轨

2006年5月3日,在云南昆明“第七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上举办了“国际赏石高峰论坛”。欧洲赏石联合会主席、国际赏石博物馆副主席、国际赏石收藏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名誉顾问威廉·本茨先生在“论坛”上介绍了欧洲赏石文化的历史、分类以及艺术鉴赏等内容。他说,赏石文化在欧洲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欧洲没有赏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欧洲,将赏石分为四类:景观类、象形类、抽象类和色彩类。欧洲人赏石受日本人的影响最大,他本人最喜欢景观类的赏石。他们后来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艺术(包括赏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国。笔者联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及展览会”上举办的“赏石研讨会”,当时的欧洲赏石联合会副主席、德国赏石协会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绍了欧洲水石文化的情况,认为赏石在欧洲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讲和9年以后的2006年5月的演讲内容,除了承认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之外,两次演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赏石界在学术性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赏石界似乎在赏石学术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国观赏石.3

【名称】腾飞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规格】树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状况,反观中国赏石界理论研究出现的空前活跃状况和中国赏石界取得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佐藤观石先生发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领会中国是汉字之国、语言之国”和“在中国赏石的观赏态度实在是‘美学般的’且‘哲学般的’”的感慨。然而,笔者曾认为,就算在中国,相对于当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赏石文化是介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亚主流文化”或“准主流文化”。

笔者认为,赏石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无可非议,然而“赏石是艺术”似乎没有完全得到认同。“赏石是否是艺术”,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赏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们对赏石文化的应有态度以及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日本赏石史上曾经出现的认为赏石不是艺术而不租给展览场地的做法以及“赏石非理论”态度或者将赏石视为一般文化行为等做法不应该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再重演,日本赏石界“渐次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不应在当代中国赏石界发生。

我们认为,中国作为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侧重于科学性的矿物晶体类赏石文化而言,与世界接轨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侧重于审美艺术性的岩石类赏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而是世界在与中国接轨!

东西方赏石文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把21世纪中国赏石文化和世界赏石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高峰!

⑶ 云波赏石艺术

——访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广西环华实业总裁黄云波

Yun Bo's arts of the visual stone

—An interview with Huang Yun Bo,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Stone and the President of Guang Xi Huan Hua Innustry and Commerce

赏石,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石文化的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大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表现,乃至引导欣赏的价值取向。我们当今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关于赏石文化相关的无论配座、布展、图册、报刊等无一不是因袭传统风格样式,已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黄云波在摩尔石的艺术创作中大胆地运用西方雕塑艺术元素、光影效果以及三维或四维空间表现,展现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赏石艺术。

在柳州市区一个偏僻的巷口,墙壁上挂着一个极其醒目、设计考究而又时尚的广告引导牌。沿着崎岖的巷路行驶,在巷子深处一座废弃的仓库前停下车来,斑驳的墙壁上,依然是那醒目蓝色的“云波艺术”牌子。推开陈旧的大铁门,仿佛置身于现代雕塑艺术馆之中,这就是黄云波的石馆——“云波艺术馆”,一个极具艺术创造力的石馆。在第四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了这座艺术馆,并与它的主人进行了赏石艺术探讨。

【名称】雄浑

“云波艺术馆”内景

如何展示、表现所收藏的奇石,黄云波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的定位是“云波艺术”;而笔者以为“云波赏石艺术”更为准确。无论怎样,黄云波对观赏石艺术的感悟力、创造力是非凡的;无论是谁看了他的展品,不能不被他那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摩尔石艺术创作所吸引。

面对不善言辞的黄云波及他那柳州“普通话”,让我们的语言交流不是很畅快,但是从他赠给我的画册和呈现在眼前的藏石以及石馆的装饰、展台制作布局、展品命名等方面渐渐地了解了他和他的赏石艺术。

黄云波美术设计的职业,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广西环华实业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及装饰设计的集团实业公司。2000年,当黄云波从澳大利亚归来时,当时柳州的赏石热潮如火如荼,极具艺术感悟力的他,很快就投身其中。

黄云波的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使他对奇石有着独特的鉴赏力。2000年,广西大化岩滩出现一种青灰色奇形怪状的石头,质地粗犷、色泽单纯,这种石头没有大化彩玉石艳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也无传统赏石所强调的包浆及皮质,更不具备传统赏石理念所推崇的瘦、透、漏、皱的形态,这种来自大化岩滩深水中的“奇石”,最初被称为磨刀石,并不被看好,造型较好的“磨刀石”一般也就是千八百元一方。然而,从小就热爱艺术,更喜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罗丹、列宾等西方艺术家作品的黄云波,对这些造型抽象、起伏跌宕、线面结构独特、简洁流畅、极富雕塑感的石头情有独钟,他从这种石头奇特的形态捕捉到了艺术的灵感,也成就了他的赏石艺术创作。这种石头后来被有鉴赏力的人改称“摩尔石”,这个命名正好切合了黄云波的赏石艺术理念。

亨利·摩尔是当代西方具有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不是几何形体的简单构成,而是空间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类似于中国画的意境;其雕塑作品自然流畅、独具亲和力,毫无造作,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正是摩尔的伟大之处。造型的多变构成了突出的艺术语言,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摩尔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追求“具象”和单纯追求皮质的赏石观念,使中国赏石文化的审美取向有了新发展;这些独具艺术特质的奇石,所包含的灵性、内涵、意境,其以线与面的自然过度,以动感和抽象形态取胜,忽而急骤,忽而缓弛的立面造型,构筑成三维空间的实体美感,近似于英国着名的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作品风格。

黄云波以一种现代审美的视角,用现代人的艺术观念、意识去探索和发现摩尔石新文化源。在摩尔石艺术创作中,掌握了它的自然性、人文性、时尚性、艺术性的创作基本要素,人与石的贴近与融合,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依恋之情,这也是他的摩尔石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黄云波认为,通过联想与想象,一旦试着把摩尔石的审美情感变成一种表达方式,其形式是多元的,有古典的、有浪漫的,也有抽象的。摩尔石看似平常,却蕴藏着千变万幻的意象。

黄云波的摩尔石艺术创作不光停留在殿堂陈设,也开始走上社会,装点人们美的生活。北京环贸大厦是矗立在北京北三环中路的一座现代化建筑,这座由美国与加拿大设计大师设计的大厦,其华贵的中央大厅,就有黄云波的三块巨型摩尔石与一颗金色玛瑙树组合而成的造型,与金碧辉煌大厅交相辉映,使一座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大厅平添了几分古朴的幽美。

21世纪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摩尔的雕塑与云波摩尔石艺术之间,体现西方美学观念与东方审美情趣的对接。东方美学是发现情结,而西方美学是创造激情;雕塑艺术是一种情结的创造,雅石艺术则是一种发现和探索。东西方的石文化,殊途同归,黄云波的艺术创作正走在一条东西方赏石艺术观念朝圣的道路上。

【名称】超越

⑷ 隋唐的赏石文化是怎样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我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隋朝虽只有短短的37年,但在赏石方面也丝毫没有停步。炀帝杨广沿运河三下江南,收寻民间的奇石异木。隋唐时期是赏石艺术,开始有意识地在园林中融揉诗情画意。观

赏石已被广泛应用,假山、置石造景在造园实践中得到很大发展。

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唐朝的赏石文化非常普遍,唐朝前期,由于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等人的文韬武略,从中更展现出一派大唐盛世的景象。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寿诞,得到桂州刺史送给他一块“瑞石”作为寿礼,此石有奇文“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

字样,唐太宗见了此石,非常高兴,向大臣李靖称赞桂林的奇石说:

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责之乡,观此瑞文,如符所兆也,公可亦巡乎?

事后,唐太宗派李靖到桂林,授李靖为岭南抚尉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到桂林后,在桂林七星岩普陀山,找到出“瑞石”的地方,并上奏朝廷,李世民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匾额。后来庆林观发展为我国南方名刹之一。

唐太宗时大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中,几名番人将几方修长玲珑的奇石或掮或捧,这是异域贡石的图景。此外,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也有宫女手捧树石盆景的画面。

唐人嗜石成癖,有的甚至倾家之产网罗奇石。据《李商隐集》载,荥阳望族郑瑶外任象江太守3年,所得官俸60万钱全部用于收购象江奇石,“及还长安,无家居,妇儿寄止人舍下”。

⑸ 如何欣赏奇石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一些奇特的石头:

结语:

怎么样?是不是想到河边溪边去转转呀,也想捡起一块属于自己的“奇石“玩玩呢?

我们新手玩石,跟它的好坏,价值无关,只要觉得“奇石”好,在心里能升起一种幸福感就足矣!

⑹ 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点

Blending of cultur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

文/杨松年

by Yang Songnian

中国观赏石.3

【名称】孤台清江水

【取材】山水盆景

【规格】盆长150cm

【作者】符灿章

东西方赏石文化由于双方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是,东西方赏石文化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相同点在不断扩大,差异点在不断缩小。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得到交融,在发展中得到交融。不断扩大东西方赏石文化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双方赏石文化交融的切入点。

从东西方赏石文化的异同中看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有很多差异之处,例如东方赏石以岩石为主,注重主观体验、形象思维,讲求诗情画意;而西方赏石以矿物晶体及古生物化石为主,强调远观陈列。

东方赏石文化诞生于中国魏晋,成熟于唐宋,并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它是一种文人、士大夫感性的文化活动,追求其形似、神似,甚至把赏石神秘化;它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

西方赏石文化诞生距今已有200年的时间,基于工业革命时诞生的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科学理论而产生的,所以一开始就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更注重赏石本身的科学内涵,强调美感与科学的统一,容易普及并建立通行的鉴评标准。

东西方赏石文化从本质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欣赏的对象都是天然的岩石、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关注的是天然性和独特性,强调天然成趣、原始完整,不允许拼凑嵌接,刻意加工。而西方赏石则以矿物晶体、化石为主。中国至少从宋代起,矿物晶体中的玛瑙、化石中的硅化木等早已成为特定的赏石对象,一直延续至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欧美国家也开始对东方赏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现了许多赏石组织和爱好者;而东方赏石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赏石者对矿物晶体和化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东西方赏石相互具有渗透性与亲和力。

东方赏石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是相通的。上述这些相同之处,也是东西方赏石文化相融之基础。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冲撞中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存在很多的差异,必然带来相互的冲撞。西方人虽然接受了中国的庭园艺术,但从来没有接受过中国的供石艺术。直到20世纪60年代,继承了中国传统供石的日本赏石家,有独创性地发展了日本的盆栽、水石艺术,并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融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赏石文化在冲击中继承传统赏石文化的精华和吸收日本、韩国及欧美的赏石理念,最终才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与西方赏石文化互相交融。

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

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发扬光大,不但要古为今用,而且还要洋为中用,东西方赏石文化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交融。

1985年,美国纽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赏石为主题的展览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代表了早期西方学界从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赏石所做的研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伴随收藏、展览和出版,以美国学界为主的对中国赏石所进行的文化、历史、断代、分类、欣赏、功能、地质诸方面的研究,将有关赏石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相比之下我们在赏石理论研究方面尚不够深入。

自唐宋以来,涌现了不少关于赏石方面的书评论着,但是流传下来的甚少。直到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观赏石观摩研讨会”,是观赏石理论研究的新纪元,会上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这些论文虽有一定的广度,但其深度尚不够。近年来对观赏石鉴评标准的研究,为推动观赏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拓发展观赏石品种,能有效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的交融。随着爱石、觅石、玩石、藏石者不断增加、发展,越来越多的赏石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今,东方赏石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五大名石”、“四大玩石”,所谓东方国家喜欢造型石、纹理石,西方国家推崇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传统观念,开始趋于淡化,二者已有逐步交融的趋势。

发展与创建国际性的赏石组织、举办国际赏石博览会,对我国观赏石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东西方赏石文化在发展中交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的赏石文化要得以发展与创新,必须走向世界。

1990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观赏石观摩研讨会图片提供/蔺红婴

阅读全文

与赏石艺术怎么结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