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如何观察幼儿艺术表现

如何观察幼儿艺术表现

发布时间:2022-04-26 05:56:52

1. 如何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带孩子去百货商店时可以参观不同的柜台,问孩子柜台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售货员是怎样卖东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兴趣是美术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兴趣和爱好象催化剂一样,能不断地促使幼儿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开辟智慧发展的道路。幼儿对画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使之保持持久。当幼儿一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画画时,他们必然以更大的热情积极而努力地完成作业。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应注意几点: 1、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戏性。 2、教材难度要适中,教学要求要注意针对性。 3、教师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要浓厚,辅导的态度要亲切,辅导要注意启发性。 4、教师要同家长密切联系,不断沟通情况,注意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 一、 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绳子能干什么?……。 3、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4、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5、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6、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

2. 结合实际谈谈幼儿绘画表现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二、利用游戏时的口吻或有趣的诗歌、故事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
三、 通过观察、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四、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后的评价是激发幼儿持续兴趣的重要手段。
幼儿的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和欣赏,这种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客观认识,情感,具有幼儿独特的表现特征。幼儿是喜欢美术活动的,他们视美术活动为游戏。大部分幼儿拿起笔来会好奇地在纸上涂涂画画,随意画上许多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往往孩子事先都没有什么设想,而是根据偶然画出的图形去猜测它们像些什么,他们不在乎画得怎么样,像与否,只在于这种动作的本身而感到快活。但对于命题画,就不然,往往孩子不知所措。加之教育的误区:教师总要求孩子画得像,一味追求非得与教师画得一样。因而压制了幼儿刚萌发的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欲望,导致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为难情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动因。幼儿有了兴趣,才能对美术活动感到愉快,才能表现出对美术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因此,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通过引导,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把美术活动当成一种很快乐的游戏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特殊工具,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寓美术活动于游戏中,做到画画、玩玩或做做、玩玩相结合。
幼儿最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是最容易接受知识的。幼儿园美术教育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幼儿把美术当成开心的游戏,把线条、色彩当成一种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一般都是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以便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教幼儿顺着一个方向画圆圈,先让幼儿用肥皂水吹泡泡,幼儿自己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有大的,有小的,会玩得很开心。再引导幼儿把美丽的泡泡画出来,幼儿会很起劲地画,尽管画得不圆,但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泡泡。又如画青蛙,让小朋友想想小青蛙的本领,捉害虫的动作,然后将画好的青蛙做成头饰玩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幼儿会画出各种动态不同的青蛙。再如教幼儿调色,先玩会变的颜色游戏,为每位幼儿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小瓶子、吸管,让幼儿用吸管将其中的两种颜色混合,幼儿惊奇地发现颜色变了,再引导幼儿将两种、三种颜色混和的结果告诉大家,幼儿会争相将其说出。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地告诉幼儿利用颜色的变化,可以调出美丽的颜色,画多彩的图画,然后让幼儿学习调色,画美丽多彩的气球,画好了展览,看谁画得气球颜色多,且美丽,这样,幼儿会专心致志地画出多姿多彩的气球。还可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如开照相馆让幼儿画人物;开服装厂、制帽厂、制扇厂等让幼儿给服装涂色,画美丽的图案,制作漂亮的帽子和扇子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动手动脑,观察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可得到有效的培养。让孩子做做、玩玩、画画,始终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不会感到有任何负担,学习内容变得有趣,活动形式富于情趣,这样的学习自然会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游戏的口吻或有趣的诗歌、故事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
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用什么方法引入和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用游戏时的口吻引入教学和指导幼儿美术活动。例如泥工汤圆,教师以某小动物来我班做客,并出现木偶小动物,小朋友鼓掌欢迎,与客人互相问好,问幼儿用什么来请客人,我们来做汤圆请客人好吗?(拿泥制汤圆)引入,幼儿高兴地边搓泥边说:我们请客人吃汤圆。幼儿搓了一粒又一粒,真高兴。也可运用诗歌中情节简单的故事,引起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激发、鼓励幼儿对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如用听录音故事《龟兔赛跑》引入教学,请幼儿画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可利用儿歌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以丰富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一系列遐想和美好的记忆,激发幼儿欣赏与表现的热情,勾起其美术创造的愿望。再如幼儿画春景,先带幼儿观察园内花草树木的变化,做寻找春姑娘的游戏,让幼儿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春天的景象后学习诗歌《春天的秘密》,当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画春景时,教师用录音《春姑娘来了》的配乐诗朗诵引入,去启发幼儿形象思维,使幼儿对春天的认识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地进行美术活动,幼儿兴趣浓厚,创造性和表现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 通过观察、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愉快的创造性的活动,最能有效地开发幼儿的创造力。而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经常带幼儿去散步,游览,观察幼儿园内自然环境的变化,观瞻市容新貌以开阔幼儿的视野。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看事物,分析事物的特征,从结构特征、颜色、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方面,并适量地、恰如其分地授予一些美术活动的技能技巧,缩短观察能力和表现技巧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浓厚兴趣。教学中不断要求幼儿观察、记忆、模仿,而且还要鼓励幼儿直接通过自己在生活中探索和尝试去解决新课题,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创造力。例如幼儿小组创作画汕头电视塔,就是带幼儿乘坐幼儿园汽车到电视台去实地参观,还让司机开慢车带幼儿在各个角度较仔细地观察,欣赏电视塔及附近的马路景象,老师给予适当地指点,尔后,让幼儿画出汕头电视塔,完成得非常好。画面上是夜幕下的电视塔及周边的景色。幼儿画得起劲又显得轻松愉快,还会指着某辆车说,这是我们幼儿园的车,车上有司机伯伯、老师和我们。整幅画布局合理,内容丰富,色彩美丽,值得欣赏。
四、活动前的准备以及活动后的评价是激发幼儿持续兴趣的重要手段。
《规程》强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幼儿的美术活动,应该有一个丰富有趣的过程,往往美术活动前需要准备一些材料,要带幼儿采集树叶、废旧物品等,其实孩子们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本身就是活动的开始,也就是活动的初始过程。应让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这可使幼儿在具体形象、愉快的活动中产生兴趣,从而产生对美术活动的愿望和创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持续地发展。
再之,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后,老师对幼儿的作品应给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鼓励,让幼儿获得喜悦,使他们有再画一张的欲望和信心。激发再创造的兴趣和愿望。不论孩子的作品如何,好与差,都是孩子劳动的结果。在评价时,教师应尽可能正面评价每一个幼儿的作品,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对其不足的地方则可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孩子的作品得到肯定,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充满愉快的情绪和再创造的欲望。因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得到持续地发展。

3. 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想象力和表现力

一、 营造艺术氛围,让幼儿与大师作品"对话" 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感受是基础与前提。如感受生活中美好事物,感受自己与周围人良好的情感经验,感受艺术作品丰富的美等等。因此,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美的观察及情感体验外,适当开展名作欣赏活动,对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培养创造表现力,具有重要影响。 (一) 选择名作,提供艺术欣赏 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与智力发展水平,我们选择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美术作品;提供色彩明快强烈,构图简单流畅、形象夸张的艺术作品,供幼儿欣赏、感受、想象、创作。例如,亨德尔瓦塞尔的油画作品《日落》,色彩绚丽,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线条大气夸张;波洛克抽象画,没有具体形象,只有颜色与线迹合成,颇有泼墨效果,作者将其联想为《聚会》,这些作品表现手法多样,风格不拘,色彩表现力强或画面抽象留有丰富想象空间,有利激发幼儿的表现激情与灵感。 (二) 领悟意蕴,萌发创作激情 选择好的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与感受。首先,要鼓励幼儿积极思想、大胆想象,谈论自己的感受。例如我班幼儿欣赏几米作品《月亮不见了》时,幼儿争论着变化的托起高悬黄色辉点的大弧光环为"银河"、、"月亮洒下的彩条"等,充分体验着色彩与形象带来的冲击力;其次,要把幼儿想象与思考的重点,放在作品画面语言及表现手法的理解上,向幼儿作适当分析与解释,帮助幼儿理解图形间关系、造型特点。例如欣装饰画《地毯》时,幼儿惊讶地感受到密集的线条是大师在告诉我们"线与色在热烈地举行Party呢"。欣赏《树叶拼贴》画,则拓宽了幼儿的思维方式,知道原来剪贴的形式能如此传神地述说作者的情绪。幼儿充分想象、体验美好的情趣后,会逐渐产生创作的热情。幼儿尝试创作,能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内心的感受。有的端起画笔,挥洒自如地用色彩表现自己心中的"月亮印象",或冷或暖,还加进了自己;受《树叶拼贴》启发,展开并想象添画,欣喜地发现树叶变成了小人,小鱼,舞动的蝴蝶等等。 幼儿与教师、艺术作品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这样他们不必拘泥于原创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作品与欣赏、再创作的融和,拓展了表现的空间,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 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象"大师"一样创作 (一) 表现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大师们正是善于捕捉与汲取生活中常人不被注意的细节引发灵感,并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因此,教师也应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与独特的构思,适当选择幼儿提出的想法作为创作题材。尊重幼儿,让他们积极地投入以自己的想法为主的创作活动,这样能强化幼儿揭示自我内心反应和独立提出见解的习惯。 (二) 创作方式要满足幼儿需要 幼儿对具有美感的东西充满好奇与追求,教师提供幼儿进行创作表现的形式与工具也应多样化,以开拓幼儿视野,感受各种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的艺术美,发掘与探索儿童在多种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潜能。除传统的美术形式外,我们选择适合幼儿能力的其它多种形式:写生、撕纸、剪纸画、点彩画等。在层出不穷的创作形式中,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幼儿探索着不同作画形式与工具的不同效果;同时,提供给幼儿的多种形式暗示着幼儿可创造性地选用创作方式与工具表现。单一的表现方式满足不了幼儿多变的需求,我们利用幼儿爱想象爱探索的天性,鼓励他们运用新方法,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成人开放式的引导下幼儿能发现并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逐渐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习惯。 三、充分肯定,让幼儿敢于想象,敢与表现 无论是谁都希望自己所做的得到肯定。幼儿也一样,他们的画稚嫩。要想象也许要等到他对物体熟悉后才敢走出的一步。教师如何让幼儿敢于想象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关注多评价他的作品。即使是很细微的地方,也许你的一点评价会让他"敢"于想象。 综上所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是要用一个漫长的阶段去培养的,这与我们的尊重及幼儿自身探索热情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渴望孩子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的美。我们自己也应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笔下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美。幼儿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拘无束的气质与他们的作品的新颖的感觉,正是富有艺术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人才的最高境界。

4. 如何指导幼儿表现色彩深浅细微变化

一、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色彩的美
观察是进行美术活动的源泉,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为美术活动积累素材。幼儿园环境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小班幼儿学画时,先不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经常带他们参观红的、黄的、紫的等颜色的花,去玩色彩鲜艳的积木、滑梯,带幼儿参观幼儿园各个班布置的墙饰,欣赏作品中色彩的美,从认识最基本的三颜色(红、黄、蓝)开始,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色彩的艳丽,让幼儿接受周围环境中色彩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色彩还是比较敏感的。
二、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
在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时,他们能及时地发现环境中有意思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启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引导幼儿学习搭配和谐的颜色进行绘画。比如中班观察学画池塘里的小金鱼时,主体完成之后,涂色时有的幼儿画面基本呈现的是淡蓝。有的红、黄又稍加几片绿色的叶子浮在水面上,从画面上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在用色彩告诉你这是夏天里的一条清澈见底的池塘,小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躲在水草下面,有的在和小伙伴比游泳,有的在和水草说悄悄话……这些幼儿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他们主观观察的结果。
三、引导幼儿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经常有针对性地带幼儿进行一些户外观察,感知自然与艺术作品的形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在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中,每进行一个步骤我都是从幼儿最感兴趣、最易掌握的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为幼儿提供色差明显、对比强烈的工具材料,吸引幼儿换色作画的兴趣。并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这时不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了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色。例如:“用红色画太阳,绿色画树”。否则,反而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表现,失去对色彩刺激的敏感。从而激发、加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有的孩子在画一个秋天的果园时,在每一棵果树上画了几种不同种类的果子,有香蕉、橘子、苹果、梨……把它们涂成五颜六色。这其中包含了孩子的幻想,谁能保证今后的果树经过人工嫁接后不能长出很多种类的果实呢?幼儿这种带有想象成份的色彩感觉是宝贵的,我们应该注意发现,更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
四、创设良好地环境来增强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美术材料的投放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效果。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的美术材料,让幼儿能愉快地参加各种游戏活动,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培养绘画的兴趣,进而提高对绘画的自信、胆量和魄力,只有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创造力、想象力需要老师的点拨才能更好地发挥,我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来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色彩。如幼儿在听了我的故事“三只蝴蝶”之后,我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故事内容,孩子们画出了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画。我都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的用色用得好,有的形象大方,有的涂色认真,有的画面整洁,有的想象得好等等。由此,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只要是有想象力、有生活情趣、有独创性的就是好作品。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幼儿他的能力会逐渐提高,自信心越来越强,画得越来越好。因此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使他们相信:我会画,我画得很漂亮。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和创设环境,让环境发挥它的隐性教育功能,幼儿从认识颜色,了解颜色的冷暖、深浅的不同,初步学习配色,了解颜色的转化过程。懂得只要色彩搭配得好就能达到美的效果。从而创作幼儿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美的感受。

5. 教师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一直以来,大家对区域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儿活动的指导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区域中幼儿的活动状况却很少进行观察和评价。因此,幼儿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及时鼓励、推广的?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指导和干预的?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放手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教师用心的观察和适当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和评价。
一、幼儿是否能按规则提示约束自己的行为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宽松、自主等特性,能更多地体现幼儿个体的游戏愿望和自主行为。因此,游戏离不开规则。在区域活动中,除了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规则外,还可以把礼仪教育、品格教育融入到区域中去。比如:在幼儿学习了基本礼仪和良好的品格习惯以后,我根据区域的规则要求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每幅画的右下角写上序号,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区域规则所要求的内容,对幼儿进行隐性教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戴入区标志、填写入区表等形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比如:在操作区活动中,我发现杨东傲小朋友在玩钓鱼游戏时,把鱼上面的曲别针掰直了,把鱼嘴也撕坏了,我当时问杨东傲小朋友:你知道区域规则中,有一条是爱护公共物品和材料的规则吗?答:知道。我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它撕坏呢?这样做不是违反游戏规则了吗? 杨东傲说:我是看到盒子里有曲别针,还有的鱼嘴上没有曲别针,我想把曲别针别在鱼嘴上,没有做好,就把曲别针和鱼都弄坏了。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让他也试一试,看到他成功后,我及时的鼓励他是好样的。这时教师采用的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同时也提醒其他幼儿注意爱护物品和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使活动更有理、有节、有序、有意义。
二、幼儿是否与同伴、材料积极互动,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以个体、自主学习的方式活动并建构经验的。然而,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同伴的影响,同伴互助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背景和资源。同时,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因此,不同的活动区域、不同特性的操作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在建构区,要求幼儿能利用不同材质的积木、半成品,运用搭高、铺平、对接、围合、对称等方法 ,搭建出一定规模的建筑造型,说出作品的名称及用途。在阅读区,要求幼儿能主动选择图书,细心观看图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并和同伴互相交流。在角色区,幼儿能扮演各种角色,与人交往,语言使用贴切,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互相尊重。在美工区,幼儿能主动选择和处理材料,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作品有一定的创造力,爱惜自己的作品。在操作区,能积极尝试各种玩具,会排图、会分类、会排序、给小动物喂食、练习系鞋带、编辫子等。教师除了要适当调整幼儿的活动外,还要注意从新、奇、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经常更新区角材料,启发幼儿对同一种材料不断变化出新的玩法。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酸奶瓶、纸盒、果壳、旧纸筒、蛋壳等材料,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投放在区域中,形成资源共享。教师还应该支持幼儿兴趣的持久程度,并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只有这样的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表格,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定期对幼儿进区频率、与材料互动情况进行统计,适当调整幼儿的活动。
总之,教师应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与材料互动,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三、幼儿是否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
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的前提是幼儿有良好的常规。区域环境包括两部分:1、是物质环境。幼儿要知道如何恰当使用、爱护、归还材料、玩具、设备,保持区域的整洁、有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整理的方法,既轻松又愉悦。2、是精神环境。幼儿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友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另外在活动中,注意安全,小心剪刀等物品。因为幼儿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活动的材料应该是安全的,无毒的。并定期更换,清理和消毒,让幼儿在活动时有安全感和舒适感。有操作性的教师应通过观察和研究为幼儿创设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改善的空间及宽松的生活氛围,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并针对不同幼儿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多样化的观察和评价。
四、幼儿是否能对区域活动进行正确评价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及观察收集到的幼儿操作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这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的。1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讨论,评一评谁做的好?与谁一起合作?结果怎样等进行评价。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合作好的幼儿,给与表扬和鼓励。对表现差的幼儿,教师要加以引导和提示。2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写出反思。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而获得的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使之条理化、理性化。
总之,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仔细观察、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目标和材料。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更加有序和充实。

6. 如何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

1、为孩子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孩子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孩子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2、与孩子一起做音乐游戏
在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中,让他体验音乐的乐趣。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
3、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孩子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孩子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孩子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孩子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4、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不能只注重孩子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孩子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

7. 如何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现代解释学美学关于“艺术作为文本是无限开放的”的观点。德国现代解释学美学大师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那种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不同地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有创作者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还有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淀于他的意识深处的那些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创作者没有意识到,也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这一观点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学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所揭示。所以,艺术作品的意义远非创作者本人的意图所能限制。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被创作以后,并不是只存在于它被创作出来的那个时代,而是在此后的时代中继续存在着。这样,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这样艺术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艺术文本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来。

“依据之二是长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灌输法直接表现就是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即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而对话法却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儿童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和感受,其潜力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由于美术作品是开放的,因而,经过对话,就可能生发多义。

一、对话法的特征

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不同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表现为单向的和非对称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处于客体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而对话则表现为多向的和对称性的,相互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因而都具有能动作用。正如加登纳所说:“这种交流是通过第一个主体所创造出来的符号对象进行的,而第二个主体能以某种方式去理解、作出反映或加以欣赏”。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人们之所以拒绝说教型的艺术作品,就是因为这类作品的作者否定了欣赏者的主体地位。可见,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要达到的目的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在艺术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时的艺术家和人物交往,因为艺术交往在想象中展开,它使人摆脱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而且,艺术使人的关系摆脱偶然性的控制,让每个人在无限的艺术世界里

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朋友。”通过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以审美期待为中介,欣赏者的现今视界(指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与艺术作品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而这种新的视界又将成为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

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一般来说,语言信息沟通表达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而非语言信息沟通则反映了我们所讲的含义的“无穷无尽性”。它超越了语言的范围,变成深不可测的感觉和感情,因而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欣赏者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多通道的相互交流,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把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弥散、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欣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欣赏中的对话与一般的现实的对话区分开来了。

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是欣赏主体各心理功能的整体直觉。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通过幻想,交流和沟通生命的情感和艺术意味,它在直觉过程中把人的心理诸动力激活,使之丰富、充实、秩序化。

二、对话法的实施
对话的基本结构是问和答。在美术欣赏的对话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问。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作为欣赏者的学前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美术作品进行问和答。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作为引导儿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儿童,而应承认,在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因为,美术作品作为艺术文本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作者原初的视界与欣赏者的现今的视界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种历史的差距是任何欣赏者都无法消除的,即个体不可能完全理解美术文本的全部意义。虽然教师

在引导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作品意义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儿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教师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东西。儿童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因此,每一次与美术文本的对话,都是一次意义生成的过程。美术文本的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而对于美术文本的理解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中,问题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理解始终是一种对话和交流,是一种不断的探求和询问。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伽达默尔说:“……我们对于流传给我们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对意义的预期”也就是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教师个人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3.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提高其欣赏的现在“视界”。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我们的偏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们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们总是无法摆脱理解的历史性,而对理解的历史性的承认,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理解者带有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欣赏者的特殊视界。因此,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
>应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的材料,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的样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

因此,这种抽象的形式语言并不仅仅服务于抽象艺术而具有普遍意义。在具象写实作品里,这些抽象的元素通过隐藏在被再现的事物中也在发挥作用。加登纳也认为:“只有当人们对这些层面恰当地理解了以后,他们的情感生活才会受到影响。随着欣赏成熟起来之后,他与较多的经验熟悉了,于是就有了较细的情感。

这样,他便能与创作者的兴趣及含义发生共鸣。”可见,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我们认为,对形式欣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目标之一。
学前儿童对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顺应首先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当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例如:对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引导儿童对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进行感知、体验以后,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引导他们体验、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的周围有一些人,他们发出隐隐约约的声音……有各色各样的人……但在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阳光……树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这里……”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

5.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理解,即‘让文本说话’并不是一种任意的由我们主动采用的方法,而是一个与期待在文本之中发现的回答相关的问题”。因而,美术欣赏对话中的关键一步不是学会提问题。教师可以问儿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

的问题。以《大碗岛的星期天》为例,就作品内容的描述上,可以这样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了人以外,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

8. 幼儿园如何让幼儿感受艺术的美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一个不会感受美、不会欣赏美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
在培养孩子美感的活动中,首先考虑到小儿的情绪,因为小儿的美感与情绪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在积极的情绪下就对美的事物产生快感。另外还要考虑到小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安排的活动总要和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具有表面性和行动性特点。
在小儿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处处都有美的内容,成人可以引导孩子感受美的存在,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欣赏环境美儿 让孩子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家庭室内要清洁,室内布置要注意做到色彩协调,整洁大方,墙壁装饰要富有艺术性,家具、用品、玩具的选择与放置也要有艺术性,使小儿的生活环境整齐、舒适、美观,潜移默化地提高他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
(2)欣赏自然美儿童 大自然的美,是对小儿进行美育的极好的现成教材。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鸟虫鱼兽,变幻多端的自然景色,对小儿都有无比的吸引力。成人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启发和引导小儿欣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从他们的色彩、形态、声响的变化中领略大自然的美。成人可以用小儿能理解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其中的美,并教给孩子用艺术语言描写自然景色。
(3)欣赏艺术美 在孩子游戏时以不刺耳的音量播放精湛的名曲,使孩子从极其自然的气氛中接受。音乐有明快激昂的,也有阴郁低沉的。婴幼儿时期以明快的充满希望的音乐为好。另外还要拿出小儿感兴趣的乐曲,由他们自发地欣赏,成人给以指导。在愉快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出音乐要表达的感情。这时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一般来说,供小儿欣赏的音乐最好是节奏性强,能跟成人一起哼唱的名曲段落,以此培养孩子主动欣赏音乐的欲望。对于音乐不光是听一听,还要促使孩子用心灵的耳朵去领会。
美术作品形象生动优美,色彩鲜明,造型具体,因此小儿有强烈的感染力。给孩子看美丽的画册,欣赏名画,也会提高孩子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他们对所描绘的对象的感觉、情感和反应,它是在幼儿从事绘画、剪纸、塑造等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种能力的形成不能强迫,只能在没有竞争和成人干扰的、无忧无虑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成人应该按照幼儿不同年龄的表现,提供各种机会,多和孩子讨论对大自然、对周围生活、对艺术品的美的体验。成人在作出自己的判断时,就在影响着孩子,因而也应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用简单化的方式去否定孩子的看法。幼儿只有独立进行评价时,才能形成他们的审美能力。
孩子小时候喜欢看色彩对比强烈的东西,但不能一直给他们看同一类型的艺术品,应该选择高质量的、各种创作方法、各种类型的艺术品给幼儿欣赏,有抽象的,有写实的,有鲜艳的,有暗淡的,逐步发展他们的艺术趣味;但要注意内容健康和幼儿所能够理解接受的。
要注意各种艺术形式的互相感染。一段好听的音乐会引出一幅好画,一个好的泥塑会引出一美丽的童话;不要孤立地从事某一种美术活动。

9. 如何帮助幼儿进行艺术表达

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儿的创造力。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唱好一首歌,说好一句话或者画好一幅画对孩子来说就是艺术创造。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文一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这也说明了想象力是迈向成功的翅膀,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会有创造,也不会有科技进步,不会有牛顿定律、不会有相对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所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剩下的20%则可能在8岁到17岁这个年龄阶段获得。这说明早期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尽可能早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艺术创造教育,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培养幼儿的
创造力,特别是利用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如音乐、画画、故事等活动更好地启发孩子,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音乐是幼儿欢乐的源泉,孩子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创造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因素,对于幼儿的一点一滴的创造性活动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及时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发展下去,充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只要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材料与活动,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的角色中,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歌曲和动作。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孩子在演唱歌曲的时候,经常搞不清而串了歌词。这时候可通过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来帮他们记忆歌词,表达情感。如歌曲《种瓜》:我在墙根下/种了一个瓜/天天来浇水/天天来看它/发了芽/开了花/结了个大西瓜/大西瓜呀大西瓜/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这首歌曲的歌词具体生动并完整地讲述了我是怎样种瓜的。我充分利用歌词,让幼儿想象我当时种瓜的心情,自由创编动作来表现。我还鼓励幼儿大胆地创设情景,几个人合作表演。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他们创造的激情同样也是高涨的。通过这样边唱边表演的活动,孩子们既不会忘记歌词,又便于表达歌曲的情绪,还有利于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有些音乐的旋律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孩子往往在欣赏的过程中就能被音乐的气氛感染,并粗浅地理解到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例如《狮王进行曲》的音乐,在节奏、音高、结构和乐句的安排上,都表现出明显的艺术形象。如趾高气扬的狮子王,整齐有序的乐队,轻巧的小兔子等等。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倾听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利用明显的艺术形象让幼儿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了解音乐的象征意义,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并用动作节奏等音乐手段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有的音乐的情节带有明显的感染力。幼儿往往被音乐的情节所吸引,并且在情节中创造性地表现其内容。例如音乐游戏“小兔乖乖”中,由幼儿扮演大灰狼、小兔子以及兔妈妈。在音乐情节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下,幼儿被歌曲中大灰狼那种凶狠的样子、声音及小兔子沉着的表现并与大灰狼斗智斗勇的游戏情节所吸引。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参与游戏、扮演角色。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动作表情,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适时提供话题,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和游戏一样是儿童童年不可缺少的。德国诗人歌德,从两岁开始,妈妈每天将故事讲到关键处就让歌德给故事编结尾。歌德妈妈的这一教育形式,对歌德以后从事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运用“续编”“创编”的方法可以激发幼儿对想象的兴趣,积极互动地进入想象的空间。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思绪是来去无踪的。很多时候他们是不满意故事的结尾或一些诗歌的内容的,也不完全认同我们的想法。在故事和诗歌文学中,我尝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我在教诗歌《梳子》的时候,让幼儿认真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大胆的想象,创编出这样的诗句:抹布是玻璃的梳子,梳着玻璃的头发;拖把是地板的梳子,梳着地板的头发;白云是天空的梳子,梳着天空的头发;小鱼是小溪的梳子,梳着小溪的头发……幼儿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无穷的想象创编了许多精彩的诗句来。还有我在上《小花猫的铃铛》的时候,孩子们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创造出这样的情节:当主人给小花猫戴上铃铛后,小花猫很神气,走起路来也把脖子伸得直直的,胸挺得高高的,到朋友们面前到处炫耀自己……在创编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就提出疑问:小花猫戴上铃铛,铃铛发出声音后肯定抓不到老鼠,那它的主人还会喜欢它吗?它还会像现在一样神气吗?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开了。在创编、否定、再否定、直到肯定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慢慢地我又适当地让幼儿给有悬念的故事进行创编,让他们进行更大胆、更广阔的艺术创造。我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提供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想象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奇思妙想,发掘他们的创造力。
三、挖掘各种材料,提供幼儿创造的广阔空间
艺术有它的不随意性,也有它的随意性。只要有艺术的效果,就不必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毛线、各种纸、布条、空瓶子、木板、各种瓜子壳、鸡蛋壳、吸管、树叶、树枝、棉花、颜料、墨汁、水粉等等。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去进行操作、创造。如在纸上拼贴布条、布块。开始,当孩子们把布条或布块随意进行摆放时,我就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这像什么?”房子、电冰箱、饼干、马路、树干、小狗、裙子、椅子、汽车……当孩子们海阔天空地进行想象时,我们要持肯定的态度。积极鼓励每个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每一位幼儿的想象的欲望,让他们从单一到复杂,不断地创新。
事实也证明,孩子们在玩废旧物品时,总是非常地投入,他们的创作空间也更广阔。也可以利用各种环境布置,让幼儿在各种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如利用各种布条拼贴图画;在纸上撒点水粉或墨汁进行吹画;用树枝在沙子里画画、写作、垒城堡;在木板、鸡蛋壳上进行创作……这些东西都是每位幼儿百玩不厌且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每位幼儿不在乎自己所创作的东西有多么的形象,多么的逼真,他们只在乎这些东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活动中能把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就行了。还有如利用散文欣赏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记得我们有一次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这首散文描绘的是春雨过后大地万物复苏、万紫千红,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活动中我及时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大胆用色,把对散文的理解、感受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幼儿画了“大草原”,有的画了“美丽的花园”,有的画了“一片大森林”等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我们的幼儿再创造的能力。每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艺术家,他们那敏感的心灵,细微的感觉,思想的火花都是最真实、最有价值、最富创新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善于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善待每个幼儿的想象,并给予最真诚热情的评价。让孩子在感受教师的爱意和期待中乐意去想象,让幼儿稚嫩的想象伴随着他们年龄的成长茁壮发展。

阅读全文

与如何观察幼儿艺术表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