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
我们的戏曲文化是国家的瑰宝。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喜欢听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如何把戏曲文化传承下去呢?
第一,我们要提升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戏曲在中国传承了几百年,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习惯于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静静地听上一段戏曲。现在只有一些老年人还在继续听戏。随着他们的离去,听戏的人也会变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加大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 我们要让他们从小接受戏曲。我们要让他们不仅爱听戏,还要让他们会唱戏。我们可以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多设置一些戏曲频道。我们也可以在小学课堂上设置一些戏曲课程。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就会对戏曲重新产生兴趣。
❷ 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❸ 戏曲音乐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1、夯基固本,彰显特色。有了国家、省、地方的多重政策支持作为坚强后盾,作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人,就应该勇于担当,抓住机遇进行发展。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要加强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戏曲的接班人。
以名家传戏来传帮带,把各剧种的艺术精粹传授下来,彰显各剧种的特色,也唯有特色,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历久弥新。
2、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在振兴地方戏曲的过程中,避不开对传统戏曲继承与发展的讨论,以及戏曲创新的争论。面对这个问题,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科学的发展态度。
活态艺术,是历代艺术家的不断再创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结果,今天的戏曲发展同样要关照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但是,必须警觉的是,发展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守住自己的根脉和剧种的特性。彰显自身的美学特征是评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标尺。
(3)戏曲艺术靠什么的方式来传下去扩展阅读:
1、传承学习的前提是有相应的资源和对象,如果没有将对象厘清,没有将资源充分的挖掘,只是一味传承,也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要积极挖掘一些传统剧目,做好剧目整理工作,将那些接近历史边缘的有价值的剧目和选段及时拯救,做好挖掘整理留存的工作。
2、像天津开展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对传统剧目进行拯救保存,抢救了一批已失传或接近失传的传统剧目,这种工作可以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还可以开展京剧老艺人的口述史工作,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京剧的认识和毕生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保存,作为资料永久的被铭记,让后人可以更加方便和广泛的进行学习。
❹ 戏曲的以怎样的形式来传递的你喜欢看戏曲吗
戏曲最开始起源于歌舞,因此戏曲没有稳固的文化艺术地址,每一个地区都是有代表性的戏曲种类。例如京戏起源于北京市,河南豫剧起源于河南省。京戏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戏曲剧种之一,情景重视写意画,风格往西皮、二黄为主导。它是之前好几个戏曲剧种的结合,才造就了今日被全球关注的京戏,是我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京戏用胡琴和唢呐锣鼓等伴奏音乐,被视作国粹,我国戏曲三鼎甲“第一”。
我国的戏剧博大精深,始至秦代,到明朝清代发展趋势出各种派系,再到现如今的电视电影的表达形式,原有的越粤豫昆剧梅戏这些已经归园田居。宋代阶段的百戏伎艺,大部分是以一种文学类款式为行为主体 , 融入消化吸收别的造型艺术营养成分进行丰富多彩发展趋势。戏剧自身当作一种综合型的艺术形式,只靠民间粗轿手工艺这一个人是不能独当一面的,还要专门的戏曲精英团队的支撑点。
❺ 当今社会,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鼓励支持张云雷就是传承京剧,不要打压甚至是禁止张云雷唱某派,姜昆高抬贵手给张云雷弘扬京剧的机会和平台
❻ 古代戏曲有乐谱吗,古代的戏曲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
中国古代戏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乐谱,因为它们是一代又一代口宴培头流传下来的。古代歌剧的旋律和伴奏通常由表演者记忆,并通过表演和学徒传承下来。
中国古代戏曲通常在皇宫、地方剧院或宗教仪式中表演。随着这些歌剧的流行,它们传遍了全国,成为娱樱祥衫乐和文化表达的主要形式脊腔。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主题、旋律和舞台技巧变得标准化,并被记录在书面文本中。这些文本为以后的表演提供了参考,并有助于保存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
近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复兴和保存中国古代戏曲,现在正在根据历史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口头传统为这些作品创作乐谱。这有助于确保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延续。
❼ 戏曲因何起源怎样传承的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由民间歌舞、说唱还有滑稽戏这三种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它经过时间的推移以及历史的改朝换代之后,已经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所具有的文学和美术等艺术特色一直被人们所赞叹,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的起源其实很简单,它是起源于古代时候的原始歌舞,传承其实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戏曲。
戏曲的传承别无他法,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学习这些戏曲的一点一滴,然后通过自身对于戏曲的理解,渐渐丰富了戏曲本身,然后再将其传承给自己的后来,也正是因此,戏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瑰宝。
❽ 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京剧的传承中有哪些行业话?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从萌芽状态开始一直艺人们是收徒授艺、口传身授,京剧也是如此。后来程长庚的“三庆班”名下的“小三庆班”,采取招收童伶跟班学艺的方式,由成年艺人收徒授艺,学成后即搭班演戏,这种方式也叫“大小班”。清末民初在民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科班,包括着名的富连成科班,直到1930年才有了官办的戏曲学校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要说明的是主要演员因故不能演出的是不能随便安排“钻锅”的,因为观众看的就是角儿,出现上述情况只能请更高水平演员来救场,至少是旗鼓相当的,个中原因,不言而喻。
主要配角演员出现需要钻锅的情况,一般也都通知观众,以便万一出现纰漏求的观众的谅解。
❾ 如何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对京剧了解少,接受起来有难度,学习唱段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受功利思想影响,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京剧学员必须坚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待遇不高,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它的内涵,它的扮相,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京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两者要齐头并进,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这令人很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培养了观众,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推行起来却很难,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到了高年级,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成立戏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票友大赛,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没有“好角儿”,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青年演员,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传承群体,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作者简介:
李宝庆,男,日照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多年来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303268.htm
❿ 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个人认为,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可能不会继续传承下去,会出现断档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中国戏曲几千年的传承中,如果一部戏能够长期保持繁荣,那么一定有一代优秀的艺术家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徒弟、学生和后人。大多数时候,戏曲的传承情况基本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演员需要向老师学习的原因。
今天的戏曲,如京剧,虽然充满了一些着名演员的噱头,但与“名演员”撑舞台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纵观当今戏曲界,以“演员”为主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些所谓的名人并不是各方面都合格的。我叫他们假名人。因此,这也是京剧、京剧没有被关注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