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传承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广府音乐文化
传承岭南文化,青少年是关键。老师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关键,“教师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岭南文化,如何传承?
广府民系人口众多,幅员广大,整个珠江三角洲并西江、北江、东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乃至广西的钦州、梧州、南宁等地区,多是操粤方言的,其人口占广东人群结构的70%以上。下面我也是列了三点。
第一,历史传承地位。广府民俗根在中原,它是在大量吸收中原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甚至是中原文化的直接再现,比如说吃饺子,还有人群结构,大部分是从珠玑巷过来的,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假的,我姓叶,我发现珠玑巷有三家叶氏宗祠,我问哪一家是真的,随便找一个屋子挂一个牌,希望你捐一点钱,所以要考究一下,看哪一个是真的。很多风俗跟中原是相同的,然而由于地缘、人群结构的关系,加上语言、经济发展等因素,使得广府民俗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态。它善于吸收外来民俗的影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企图超越传统的导向。
过去广东人务实不讲究穿,穿的很随便,过去人们说广东人是“顾食不顾穿”,现在变成了“要靓不要命”,不断引进千姿百态的时装,应该说广东的时装在全国也是有引领地位的。广东人选择比较多,而且追随时尚的心态跟内地人有一些不同,比如说刚刚改革开放时,喇叭裤穿进来,广东人也有穿的,但是过几个月没有人穿了,我到北方看,喇叭裤正在北方流行,并且在那里流行的时间比较长。半导体收音机刚刚传进来,广州也有,后来很快也就过了,到内地一看,很多人为了显示他的富有,拿着一个双声道的收音机,在街上晃来晃去。前几年报道温州是全国最富的城市,富的流油,我是93年去温州的时候,温州姑娘戴着很大的金牌在路上走,都是真的,要追一个女孩子,要送一个真金的金牌,显示一下,挂着。但是广东人不这样,即使有,也不会挂在外面,挂在衣服里面。这是不一样的。八大菜系粤菜是后起的,但是博取中西饮食之所长之后,今天的粤菜是比较闻名的,潮州菜也是比较闻名的。到北京去千万不要吃白斩鸡,酱油是不咸不甜的,我去北京他们请我吃白斩鸡,说你们不是喜欢吃白斩鸡吗,我说我们广东人吃的跟你们不一样,是要吃那些没有结过婚的小母鸡。这些方面都是有自己的特点,还有广东地区四大名镇、四大名园,广东政治、经济的优势,还有便利的交通,向外辐射,波及整个岭南地区。
第二,交融辐射地位。广府文化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民俗也不例外,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不是对等的、兼收并蓄的,因此辐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岭南画派、摄影、音乐等等,对岭南地区都是有很重大的影响。西方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方面的许多风俗,经过广府地区传入内地,如饮食方面,广州是最先开设西餐厅、咖啡馆,引进西式美点的商业城市,什么荷兰水(汽水)、冰淇淋等一概引入,在娱乐方面,歌舞厅、夜总会次递而来。衣着方面,西装、领呔、燕尾服、荷兰帽,“是的棍”(手杖),也逐渐推开。还有比如说“打波”(打球)、“士多”(商店)。我孙女的网络语言比我多的多,今年小学毕业,11岁了,很多网络语言都是她给我翻译,还有打电脑,也是她给我打。
第三是表率典范地位。由于广府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文素质较高,广州又为历代郡治、州治、省会所在,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是吸收中原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第一站,又是向岭南各地辐射的源发点,广府地区的器物、艺文以及风俗习尚,均为整个岭南地区所效仿和追求。许多地方都以“广州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为自豪,广府民俗成为岭南民俗的表率和典范。如中山的小榄、封开的江口,甚至广西的梧州、云南的河口,都以“小广州”自称。广州“饮早茶”的风俗,早已普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由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始创的中山装,也早已成为我们的“国服”。广州的年晚花市,中山小榄、佛山、江门、湛江、梧州都有举办,还有广州人的运吉风范。还有上门的话,不要空手而来,因为广东话“空”同“凶”,不太吉利。关公的刀不应该竖着拿,而应该是拖着,而且放关公的地方不要面向东,这是一个忌讳来的,向东就打败仗了。这些东西不管好坏,只要广州人一做,那么在全省各地就会很快推开,可见它在岭南的民俗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春喜庆民俗的内容,虽然随着社会的演进不断变化,但其深沉的内涵没有变,祈年、庆丰、祝颂、娱乐,不少事象传承千年,历久弥新。拜年风俗年年不同,年晚花街趋时变奏,龙狮技艺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样翻新,但都不离一根红线,在欢乐祥和中透出一种礼仪仁爱的光芒,这就是传统的根脉,必须守住,让其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最多姿多彩的、多元一体的民间节目——中国年。每逢春节,都有几千万人从各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这种年的情结,是亲情、乡情、民族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隆重的节日。现在我们国家也是准备把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相关工作的办公室。就象韩国申请端午祭准备了三十年,有大量的资料,我想我们要做这项工作的话,也是需要做大量的准备。
戏曲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主要有粤剧、粤曲和咸水歌等。广府文化戏曲音乐需要我们去关注她、了解她和保护她,让我们携手共创广府文化美好未来!
2. 广州文化特点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
广州,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这里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广州文化艺术概览
粤剧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为首的一个画派。他们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国画更新,反对清末民族画坛的摹仿守旧,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所以被称为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兼工带写,彩墨并重。岭南画派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粤绣
粤绣,又称广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
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着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
广彩
广
彩是广州彩瓷的简称,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着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
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干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干隆年间,为了给欧洲各国加工彩绘瓷器,将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器运到广州,仿西洋画彩绘,再售于外商。广州十三行商开办时已设专营广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范围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中南部地区,而以广州最具有代
表性。盆景始于明清,形成特有风格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岭南盆景的特点是:因材而就,树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横枝、朴树、榆树、入地金等,多来自山野间。造型独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态顺乎自然,枝与干间比例得当;且擅长修剪,讲究用盆,以及题名托意。
岭南盆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喜爱盆景,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天台、阳台都种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进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带来乐趣。
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至迟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
岭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另外,影响较大的琴人还有:云志高、何洛书、何耀琨、杨锡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谱和琴学论着方面,有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何斌襄的《琴学汇成》。
粤曲
广东曲艺首推粤曲演唱。粤曲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约有150年历史。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曲种。粤曲音乐性强,注重听觉艺术,讲究唱工,不长念表,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主要喉腔。粤曲流行区域极广,以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为主要活动基地。凡在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增城榄雕
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此榄核大而仁小,适合雕刻,从而孕育了广州榄雕这门精妙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干隆时代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以及清咸丰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 。
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广州灰塑
广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广
州市区以及增城、从化,是广州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根据《广州市志》,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证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龙船脊。广州灰塑在明清两代最盛,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广州灰塑的特点鲜明,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为主。选材上,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湿热气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上,广州灰塑必须到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艺人会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传承方面,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即独立施工。
广州木雕
广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广州汉墓》着录,它作为工艺品出现,始见于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前期汉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骑马俑。唐代,由于外贸发达,东南亚国家的贵重木材经广州入口,刺激了广州木雕业的兴起。
明清两代,广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更受重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清末,由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吸取西式家具的造型结构、装饰纹样的风格,形成了广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广州砖雕
广州砖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广州砖雕到了明代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
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见。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执着地追求着。
广州玉雕
广州玉雕工艺历史悠久,广州飞鹅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已有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1件,距今约4000多年。汉代广州官办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据皇帝喜爱或宫廷需要进行生产。唐、宋时期的玉雕工艺品主要用于祭祀神器、宫廷装潢、玩物珍宝佩饰。明、清两代,玉石雕刻业渐趋繁荣。清初废除“匠籍”管理制度后,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生产蓬勃发展,并出现了行会组织,制定了严格的行规和学师制度。
粤语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当是直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
沙湾飘色
沙湾飘色是流传
于广州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3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主要流传于番
禺区市桥镇、沙湾镇等地。古时,屈大均《广东新语》里有大洲龙舟水上扮故事的记载;清人檀萃所着《楚庭稗珠录》里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有关市桥凤船表演的情况;清同治版《番禺县志》中叙述有关凤船情况时写道:“船后则彩艇络绎,缀引水色,皆用娈童扮演故事。”这是目前明确有“水色”二字记载的最早文献。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进行的巡游活动,以水上表演为主,体现出岭南水乡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随波飘动,如幻如真。其表演,与越南水傀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艺术结合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成为清廷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艺术风格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胜利以后,家具行业逐渐复苏。
中华老字号-"陈李济"药业
陈李济由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于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从创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处于小规模的前店后厂状态。但其“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的制药传统却一直得以流传。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老铺毁于炮火,暂迁佛山,战火平息后,复厂广州。后陆续开设香港、上海、澳门等分店,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后,经“公私合营”,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1998年易地扩建,新厂落成在广州市海珠区。
中华老字号-"潘高寿"药业
作为岭南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潘高寿以立足传统、大胆革新为主要特征。潘高寿首创了独特的川贝枇杷露制作工艺。同时,名列“中华老字号”的潘高寿,又是岭南商业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最突出的维护知识产权的百年老店.
广州民俗风情概览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广州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的。广州的年宵花市形成于19世纪
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设两个花市,一个在藩署前(今中山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另一个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称迎春花市,在每年农历年的最后三天举行。在这三天里,花市从清晨到午夜向公众开放,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时结束。花市期间,教育路、多宝路、滨江西路、东川路、芳村陆居路和荔湾路一带,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话,热闹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头、盆头和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梅花为主,吊钟花居多;盆头的名目繁多,诸如金桔、四季桔、大红桔、朱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兰花、芍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则有菊花、鸡冠花、剑花、银柳等。
广州饮茶习俗
广州饮茶习
俗,以早茶为中心,饮茶与广州特色的茶点结合,包括一系列茶礼茶俗、民风民情、民间文化。
东汉时,已经有广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记载。清代出现的各种茶馆茶居茶楼,特别是由于社会交往、生意洽谈需要,在出口贸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区产生的三元楼、陶陶居等一批茶楼,承担了饮食、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作为饮茶习俗的载体,成为广州人重要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会
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
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语)。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盘古王诞
盘古王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他生于天地浑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
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分变成。后人为纪念他,于是选风水宝地,大兴土木,请能工巧匠,画栋雕梁,建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历年香火不绝,远近闻名。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的盘古王诞,南海、番禺、顺德、广州、清远、三水等地民众,成群结队,擂鼓舞狮,前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朝拜者沿盘古王庙后面的山路拾级而上,庙后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侧有巨石异突,名为干坤石,俗称盘古王卧石。干坤石高约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条裂缝,裂口宽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邻近有几块错叠的大石,石底终年涌泉,名龙口泉,人们称此泉水为“圣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驱邪消灾,合家平安。
波罗诞
波罗诞始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十三为波罗诞时间。二月十三为正诞。这几天,南海神庙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陆上的,邻村的都热腾起来。
舞火狗
相传在
石滩镇麻车建村之初,人们为了祈求平安,消除灾害,家家户户便扎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门口熏烟,以祈消灾辟邪。此后,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绳等模拟龙、凤、麒麟,插上香火,在村头巷尾舞动,祝福吉祥。并在每年九月都举行,一直沿袭至今。民间童谣道:“火狗到门来,添福又添财。”形成独具特色的火色游行活动。
3. 羊城绘粹,传承之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广州的绘画有着美学价值的传承。
“碧姿旦羊城绘粹,传承之美”是一个广义上用于广州文化、艺术和历史传承的口号和标语。其中,“羊城”是广州的别名,“绘粹”则意味着绘画中的唯美精华,而“传承之美悔扰”则指的是广州的历史遗产、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的传承。
这句话的意图是表册亏达广州市文化底蕴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可以作为当代广州在文化、艺术、景观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传承和创新。
4. 广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
1、广绣: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有名;2、象牙雕刻:广东象牙雕刻起源自于清朝,其中象牙球以制作精细而闻名海内外;3、广州彩瓷:彩瓷是在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制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色彩绚丽明亮。
广东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广绣
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广州为中渗纤拍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其针法主要分为7大竖帆类共30多种,成品构图饱满、针法多样、纹理清晰、色泽富丽。
2、象牙雕刻
广东的象牙雕刻起源自清代,指的是用象牙为材料制成的雕刻工艺品或者是象牙制品。广东象牙雕刻最为出名的是象牙球,以制作精细而闻名,在国内外都非常受欢迎。
3、广州彩瓷
彩瓷也是广东民间艺术品中的得意之作,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制而成一种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上面采用的大多都是中国的织锦图案,色彩绚丽明亮,是我国釉上彩瓷中独树丛羡一帜的品种。
5. 传统手艺应如何传承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发展,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各类手工艺非物质文化,以及工匠面临着困境,弃之可惜,但是面对未来又很迷茫,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在手工艺行业里面得以发展下去,甚至提升壮大。这也是要求手工艺者匠人们需要重新思考行业的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既能让手艺行业继续发展,不让从事这些行业的手工艺者和匠人们失业,同时又让手艺行业得以发展壮大,开出绚烂的花朵。
作为手工艺者我们都知道,手工艺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设计,打磨我们的作品产品,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是最珍贵的,时间的成本是最高的,所以如果手艺人还是抱着老思维,设计的产品作品还是偏向实用性,就会被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同类型产品所代替,市场会越来越狭窄,所以手艺人一定要先改变思维,在提升手工技艺的同时,我们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不再专注于它的实用性,要考虑它的文化性欣赏性传承性。
手工艺人在设计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祖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融入到里面,比如我们的作品可以把4大名着,我们民间很多优美的传说,我们的大好山水展现出来,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来记录整个制作的过程,里面手艺的技巧,我相信这样的作品出来既具有文化性也具有欣赏性。我们记录手艺的技巧,设计灵感的源泉,整理成册,分门别类,后辈们通过这些文字图片和视频来学习,这也就具有了传承性。现在很多民间手工艺和工匠们都是有绝活的,面临着没有继承人困境,不能等,不能靠。作为手艺人和匠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把它记录下来,将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能力的人有想法的人可以通过先辈们整理的这些资料,重新再来继承先辈们的精华手艺。少走很多弯路。另外,也可以去考虑休闲念信性和未来去对接。现代人生活节奏非常的快,需要通过手工艺慢生活慢节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可以设计一些项目满足这一个群体的需求,这也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方向。所以手工艺人只要肯动脑筋,不要闭门造车,和年轻人学习,探索出走出困境走出深闺的路径,相信好的东西一定会是流传千古的。
1.融入现代生活对接社会需求
不管何种手工艺,从产生开始就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在传统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民间手工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现代社会,与人类生活的疏离造成了民间手工艺的没落。因此,仔喊轮要振兴民间手工艺,从根本上讲,就要让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用性。
2.引入现代设计激活内生动力
设计系统的创新,是振兴传统手工艺的重渗扮中之重,这已经是学界、业界的共识。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工艺样式,以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转化当代设计语言,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工艺,在设计实践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让传统民间手工艺走出“深闺”的可行路径。
6. 广州传统文化的文化起源
广东木偶戏 我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传入。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1956年,广州市创办广东省木偶剧团,创作出富有南国特色的木偶艺术。木偶造型精雕细刻,神采各异,传神逼真,栩栩如生。剧目有:《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广东木偶剧团的木偶艺术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名,曾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银质奖章,深得各国艺术界的赞赏。
八音班—锣鼓柜 粤曲产生、衍变和发展的150年,大体上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八音班时期”。八音班演唱粤曲始于道光初叶。当时的粤剧未能满足广大农村观众要求,便出现了以粤曲清唱为主,人数不多的八音班。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达500多人。除为民间的喜庆、迎神等活动演唱外,还常到农村或小城镇演出,有些较小型和业余性质的八音班,将乐器放置在一个如花轿模样的大柜里,演奏时抬着柜“游行”,只奏不唱,人称锣鼓柜。
7. 如何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
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陵信,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呵护,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尺蚂轮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物知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比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着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8. 如何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1,首先不能滥用这个名词,否则会被一些坏人利用;
2,正确理解与宣传其真正含义,传统民间艺术在本世纪受到极大的冲击,正在走向"消亡",同时后继乏人,能够演绎古老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优秀的文化正在不断流失.
与此同时,新型的学校音乐教学模式日趋西化,音乐课中传统民间艺术模块的缺失导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何去何从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量的.
9.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
一、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和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促进其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其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对于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要大力支持,给予多种名誉上的奖励,比如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奖、市场开拓奖、理论研究奖、组织奖等进行引导,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要把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提高名牌产品知名度,进而促进民间工艺在文化产业中的发展。
通过打造民间工艺亮点产业,实现区域文化产业与全国乃至世界接轨,通过实践,有效的战略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业务优势和环境机会,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地域民间工艺的特殊优势已经开始凸现,它的内在文化动力是最具爆发的生产力,因此,要深入生产性保护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通过生产性保护,将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作为我国要立足“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性保护,在保护中必须维护民间工艺资源“整体性”特征,基于其中的诸多要素存在于相互联系、作用、制约和促进的复杂关系链中,所以要全方位协调好产业集群的整体区位,引导好民间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产业属于城市发展的软实力的范畴,而软实力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抓住重点文化资源项目的保护性再生产,即是抓住了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耍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在破与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确立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产业集群,真正把我国民间工艺资源潜力变成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的互推互动,培育市场,激活消费,实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政府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我国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投入?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划拨专项资金进行项目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确保地方财政对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要积极借鉴民间资本在其他产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降低民间资本跨入门槛,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民间工艺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消除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不断完善优化地方民间工艺资源发展的决策,营造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氛围。
三、从艺术的角度解决民间工艺品的质量问题
产品占领市场的首要要素是质量,没有质量的产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工艺品也不例外,而且,质量要求更为特殊,为此,一是民间工艺品必须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其表现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异。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比如剪纸在图案设计上可以表现世界古典神话图腾,以加强国际民族文化的认同交流,同时外销产品要考虑世界各地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
四、积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要大力培育我国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不论哪种工艺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国扬中竹编在艺术手法上,编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长,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
和流派,从而增加自己的艺术魅力。要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民间工艺制作行业为重点,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我国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
要积极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民间工艺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民间工艺项目产业集群的开发创意建设。并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间工艺产业品牌。一方面,要加强网路资源共享及与媒体的合作宣传。进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专业化的科研信息机构。联合组建一批民间工艺产业教研基地。共同开发一批核心品牌项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间工艺精品资源,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可以通过专家的评价、大赛的评奖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同时对民间工艺家创造的品牌要注册商标,要申请专利,专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产品。避免抄袭,又要学会用专利打开国际市场。
五、加强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管理?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企业,管理人员的水准要求高于一般企业。因为工艺品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否则只懂市场,企业难以创新发展,只懂工艺艺术容易走入“象牙塔”。现在大多数厂长,虽对市场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难开发出高品位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因而生产企业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场、又精艺术的人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规模小,艺术人才单打独斗。形不成技术优势。面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必须提高艺术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难以吸收到新东西,立足点低,进步困难,所以发展工艺品产业,必须走开放式发展路子,艺术与市场的研究至少需要两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业要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集中人才进行开发。
六、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现在的民间工艺品市场正从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现是:高档产品的出现和价格的回升。随着经济的复苏,艺术品市场已从前几年的成本销售,转向为高档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加大技术、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重复抄袭。
民间工艺品多用于馈赠。由于它大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属自产自销产品,所以消费也均在本地区,是过年过节、婚庆喜宴、庆典之日的一种增加喜庆氛围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市场局限,几乎所有的手工艺品在很少的范围内流通,其数量很少,有些则属季节性销售,如我国丹徒挑花女红制品,多在农闲季节制作,为贴补家用销售,这种经济营销模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已无用武之地。所以民间工艺品未来的出路在于走进都市生活,走向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大市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间工艺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剪纸已在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看好,开发国际市场是它今后的又一发展出路。
民间工艺品市场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培育市场要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民间工艺品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然而。现在的消费者,仅仅是个人喜欢,谈不上欣赏,所以导致消费市场混乱。可见,民间工艺品要走进千家万户,需要抓好大众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这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和培训,
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民间工艺品的艺术点评、具有艺术欣赏的广告宣传、艺术培训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间艺术产品的推介销售中,让全社会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扬。
七、大力培育民间工艺人才?几年来,通过在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也再一次证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保护措施中,重中之重强调的保护措施依然是为艺术遗产“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求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所有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都是以传承人带徒传艺活动的保护为核心的。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民间艺术后备人才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保护。应该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间艺人的资料,建立人才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如定期举行民间工艺活动或相关的竞赛,对优秀的民间工艺传人应给予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保护,政府或企业可设立类似“工艺创作设计室”的专门机构,集中地方上优秀艺人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给民间工艺企业或家庭作坊予以经费补贴并提供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制作出顶尖的民间工艺精品。
当然,如果仅靠家庭传承这种方式培养人才来留住我们民间工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传统民问工艺的境遇,我们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并在院校艺术教育中渗入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知识培训。建议对未成年人加强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学校、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增设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选修课,举办民间工艺的讲座和组织民间工艺兴趣小组,一些民间工艺的专业性博物馆、陈列馆应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从中让他们了解本土优秀文化,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的道理。只有这样,民间工艺的传承才能具备不断拓展的空间,我们的民间工艺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现今将面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国民间工艺在发展中的作用时不我待。我深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支撑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引领的我国民间工艺,必将会在文化产业复兴的春天里首冠群芳,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10. 广绣的历史源流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广州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独立欣赏品与日用绣品分开,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立艺术——刺绣画。到了明代,刺绣业更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手工业行业。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受到国王的重赏。广州绣品从此开始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扬名海外。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
清代时,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高档绣品则已有条幅、挂屏、台屏等。
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雀嫌和日用衣饰上。
清代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干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干隆年间,广州刺绣业形成了行业——锦绣行,广州有绣坊、绣庄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
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聘请岭南画家高剑父担任缤华艺术学校校长,校内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之妻宋铭黄亲自在刺绣班任教。又开设缤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刺绣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针、乱针法以最纤细的细丝线绣成,绣工精致,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国初时,刺绣劳动中已实行简单的协作、分工,产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场,刺绣手工业分成了男绣工、女绣工上下两道工序:女绣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称下手工,以广绣针法绣针和铺针按图稿绣上简单的图案后,交男绣工刺绣。男绣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称上手工,专绣重要部分,如人物的头部、手部,鸟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
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另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铭黄以高剑父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
此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已有会员1000多人,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的黄洪;构图凯冲新颖、针法独特,能画还能绣的周云笙。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盯岁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
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广绣也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绣品参展,再一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1926年,余德、黄妹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名,产品多为镜画、褂群、会景(大幅绣画),远销海外。
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刻苦钻研,使得广绣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惜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手艺人们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
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广绣艺人才再度组织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从私营绣庄向合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成功达到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
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从此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绣业成功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
从1950年左右,解放后开始,广州刺绣艺人已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广绣绣画,这些绣画享誉中外,如: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的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这里面就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等;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的《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而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岂料广绣渐上高峰之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刺绣艺人四散,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曾经辉煌的广绣技艺几乎又成为一种绝艺。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珠绣品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并,定名为广州绣品工艺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制作广绣的艺人年事已高,纷纷退休,或是转行,这段时间,曾经辉煌的广绣工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
幸而,2003年以来,广州绣品工艺厂抓好广绣技艺的传承工作,召集了出身刺绣世家、广绣技艺高超娴熟,有丰富的创作和刺绣经验的艺术大师回厂带徒授艺。根据市场需要,钻研、设计、开发和生产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艺术创新的广绣绣画。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广绣焕发出蓬勃生机,绣品销向全世界各地,广绣技艺延续并发扬光大。
2010年3月,广州绣品工艺厂正式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