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古短调的特点与代表作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迟早强宴旦档。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晌乱的代表作。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俩匹青马》、《美酒醇如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
❷ 蒙古族短调的资料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
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铅悉余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都是优秀的短调民歌。
短调歌曲旋律上口,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题材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蒙古族各种艺术中首屈一指的 ,其内容几乎涉及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常言说民歌伴随了蒙古人的一生,是毫不夸张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摇篮曲入睡;玩耍时,唱着儿歌嬉戏;青春年少时,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恋情;女儿出嫁时,双亲唱起送亲歌;远嫁他乡的姑娘,在思亲怀乡的歌曲中,寄托自己的眷恋;离开家乡的游子,只有在歌声中,才能缓解心中的愁思;长辈们用饱含哲理的训喻歌教导子女。
艺术特点: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陆老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槐滚,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❸ 蒙古族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怎么区分分别有那些实例
一、区别
1、流行地区不同
长调流传于牧区,短调民歌流行很广;
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
2、特点不同
长调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
短调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
3、表达情感不同
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而对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绝妙地加以表现,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
短调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二、区分
可根据长调和短调的不通电,从唱法、歌曲歌词、旋律起伏、节奏、题材等来区分。
三、代表作
长调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饶辽阔余拦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辞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流行于锡林郭勒的《小黄马》、正厅《走马》等,流行于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等。
比较着名的短调民歌是《白色的远山》、《黄骠马》、《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竖清胡》、《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
❹ 蒙古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着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