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祝土族《格萨尔》,陇东红色歌谣,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穗察与语言,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保安族口头文学与语言,河西宝卷(武威宝卷张掖宝卷酒泉宝卷),东乡族小经文与民间叙事长诗,敦煌艺术,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新城花儿会张家川花儿会),佛宫音乐"道得尔",清水县道教音乐县,唢呐艺术,裕固族民歌,天祝藏族华锐民闷族肢歌,甘南藏族民歌,敦煌艺术-舞蹈技艺研承,高高跷,兰州太平鼓舞,攻鼓子舞,旋鼓舞,荷花舞,巴当舞,甘地蹦子,多地舞,尕巴舞,巴郎鼓舞,傩舞蚂世(文县傩舞-池歌昼永靖县傩舞西固军傩),锅庄舞等等。
更多关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226b171615826307.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Ⅱ 甘肃民间艺术有哪些 工艺艺术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从生产方式看,民间艺术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乎碧方式世代传承的。
从功能上看,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作品的岁蚂举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物敬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Ⅲ 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一、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赵璇、苻坚年间,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朝代,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场所。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配孙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40公里的积石山大寺沟西侧悬崖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在黄河北岸大寺沟悬崖上开凿,西秦蹇宏元年(420年)正式立碑,上下四层。它原名唐树洞,羌语意为“鬼洞”。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永乐后称炳灵寺。凌冰是藏语“仙巴凌培衡链冰”的简化,意思是“千佛”拦好和“十万弥勒佛”。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次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请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路网》中的一处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Ⅳ 甘肃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2.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团慧西征,久攻敌人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3.祭祀
甘肃民间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丧礼似乎更复杂、隆重,单从形式来说,就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喊或颂木土葬等等。时间均以农历郑郑为准。三月清明上坟扫墓,献以芽面包子(麦芽面做馅),并焚化纸钱;七月十五上坟烧纸,献以葫芦包子;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献以麻腐包子(萝卜加麻籽汁做馅);腊月三十上坟祭祖,献以过年供品。
Ⅳ 甘肃的地方戏是什么
甘肃的地方戏是陇剧。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5)甘肃省有哪些民间艺术形式扩展阅读
演唱方式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Ⅵ 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Ⅶ 甘肃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
Ⅷ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兰州文化蕴含着淳朴的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那么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呢?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甘肃省兰州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举让、靖远等地。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苦水高高跷
苦水街高高跷是甘肃省永登县的汉族民俗文化。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汉族舞蹈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镇粗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御答镇演。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至3.3米,居全国之冠。
黄河水车
黄河水车,位于黄河河湾,距沙坡头约6至7公里。水车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而今多被淘汰,现有的6个巨型水车是专供游人欣赏娱乐之用。
Ⅸ 甘肃省地方戏剧曲艺
甘肃戏曲艺术是指以敦煌丝路、多民族文化为发展核心,依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作,具有独特甘肃表演风格、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戏剧。简言之,表现甘肃这方水土和人文精神,体现甘肃气派、甘肃精神、甘肃特色的戏剧。甘肃戏曲发展从古代文献上看,从明朝初年已经初见端倪,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甘肃戏曲一直处于一种自发、没有过多政府行为干预的状态。
一、绚丽多彩的甘肃戏曲艺术
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讲,1949年以后的甘肃戏曲剧种从完全的民间艺术形态分化为职业戏剧和民间戏剧两种形态。这种人为性质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戏曲种类众多。仅就本土主要戏曲剧种而言,有甘肃秦腔、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喊牛腔等。外来戏曲剧种有昆曲、京剧、豫剧、蒲剧、越剧等。本文主要涉及的是本土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秦腔是西北影响最大,流布地区最广、发展最全面的戏曲剧种。关于秦腔的源流至今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但是甘肃、陕西是秦腔艺术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最早沃土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甘肃秦腔最初见于历史,是以西秦腔的称谓出现在明代戏曲文献中。从清朝中后叶起,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止,是甘肃秦腔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流布地区和艺术特色上粗分为东路、中路、南路。东路秦腔流布于平凉、庆阳地区,以杨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国栋的董志源四大班社最为享名,演出剧目多为东周列国和三国戏,表演豪放粗犷,多武戏。中路秦腔的流布则是以兰州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及河西;其特色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表演考究,构成了甘肃秦腔艺术舞台表演的精髓;耿忠义、郗育德、文汉臣、岳钟华等名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客观地讲陇剧作为甘肃的代表性剧种由于其先天不足,缺乏广泛的代表性。不论从剧目建设、舞台艺术、影响范围、流布地区,陇剧都不能和秦腔比肩。陇剧的前身是陇东道情,本来是甘肃庆阳地区的皮影戏。1957年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以真人上台的形式表演了《刘巧儿》等戏;1959年以一出《枫洛池》风靡全国,从而奠定了新型戏曲剧种的地位;陇剧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多以三小戏和移植剧目为主。
甘南藏剧是甘肃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主要代表,是广大藏族艺术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具体成果体现。作为甘肃多元民族文化的甘南藏剧,主要流布于以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为核心的安多藏区。甘南藏剧是广义藏剧的主要分支,同时也是舞台艺术成分最重、现代化气息最强的藏剧种类。甘南藏剧曾被称为甘南藏戏、安多藏戏、“南木特尔”藏戏等不同称谓,是中国藏剧艺术系统中具有鲜明艺术特征和价值的主要分支,也是甘肃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最完善、文化底蕴最深厚的独特剧种。其剧目中《松赞干布》、《智美更登》、《格萨尔王》最有代表性。另外,拉卜楞寺的宗教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则尤为引人瞩目。
甘肃从东到西,流布有各类称谓的曲子。这些民间曲子中既有依然属于曲艺形态的,也有进化到小戏形态的艺术。小曲戏自始至终基本上延续了民间发展的模式,因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亲民性;其中很有典型意义的是民勤小曲戏。民情小曲戏的发展,由于所在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广泛吸收和借鉴了江南、陕西、山西和本地民歌的优长,又大胆引进蒙古族民歌中的“西调”,形成了新调变老调,常唱常新的良性循环,所以深受百姓喜爱。比如《二瓜子吆车》用今天的时髦话讲就是戏说《苏三起解》;曾以这出戏闻名的是艺术家周玉文,他的丑角表演诙谐幽默,矮子功利落干净,为世人称道。
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节上,不少外地专家私下认为不虚此行的最大收获是看到了高山戏的独特表演。高山戏、陇南花灯都属于民间戏曲的典型代表。前者具有明显的地蹦子和社火痕迹,后者发展受邻省川剧高腔的影响,行当较全,剧目丰富,较为成熟。搬山戏流布于静宁、庄浪一代,演出剧目的内容是目连戏;演出时间间距较大,有“三十六年一小搬,七十二年一大搬”的说法,每次演出长达八天;这个剧种今已绝迹,但是如果结合青海目连戏和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目连戏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甘肃戏曲剧种发展现状
甘肃职业戏曲剧团的新时期改革,在县一级已经完成了调整,省、地市两级的剧团至今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剧目匮乏,人才短缺,艺术水平整体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急需转变等诸多因素。从业人员的数量虽然整体下降,但是幅度还不够。国营剧团的发展处于走一步看一看的小脚走路阶段。
甘肃民间戏剧是一种质朴艺术,不象文人那样重视戏剧文本,文本的存在只是为演出提供了一个基础,也可能没有文本,它侧重于戏剧行为,戏剧的演出,其结构自由开放的,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交流互动、相互融通,有时甚至就是一体。灵活的现场发挥,更能激发演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更能营造现场的演出气氛,也更符合戏剧的行为规律。民间戏剧的艺术价值、艺术精神是在共同的集体表演活动和表演活动形成的热烈场面、气氛中体现、升华的,演出是民间节庆的组成和核心,是民间生活最具有狂欢意识和精神的仪式。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艺术品种的正常发展轨迹始终面临一个前提,就是为生存而竞争。竞争的结果,不外乎要么被淘汰或替代,要么更加繁荣和发展。从战略上讲,竞争是为了发展,而生存首相是第一位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自然规律如此,艺术创造规律,同样也遵循这个自然发展的法则。就戏曲艺术而言,就是一个如何能使它的艺术发展做到“簇簇能新”(见张岱《陶庵梦忆》),从而使其本体达到历久弥新。甘肃戏曲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在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冷静地面对和处理好生存与竞争的关系,树立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大力强化戏曲本身艺术结构调整和革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原有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开掘。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发展观,才有可能少犯错误,真正为甘肃戏曲的前进开拓一条地基坚实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