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可可艺术的三位代表画家
我觉得应该是画《热尔桑花店》的华托,画《沐浴的狄安娜》的布歇,画《秋千》的弗拉戈纳尔。
2. 洛可可时期的代表画家
1、华多(法国画家)
让-安东尼·华多(Jean-Antoine Watteau,1684—1721) 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时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画了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而且还发明了一种浓郁的富有哲理的爱,而且都有背景相衬托。
168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朗谢讷,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手工业者的儿子。他于1702年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
为趣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荷兰的古典作品。后来,在舞台美术家吉洛(Claude Gillot,1673—1722)的工作室当助手,这使他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2、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国画家、版画家和设计师,是一位将洛可可风格发挥到极致的画家。曾任法国美术院院长、皇家首席画师。出版过《千姿百态》画册。3、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其代表作品有《秋千》《读书女孩》《闩》《狄德罗》等。
(2)有哪些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扩展阅读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者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秀美的自然景色或精美的人文景观。
洛可可画家喜欢选用清单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爱情神话等来点缀画作,使得画面变得优美而又神秘。
洛可可的风格细致地表现在人像画中,画中人物不再是神灵、骑士或者圣人,而是宫廷的朝臣和贵族等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部分画作显现出当时的美学开始脱离宗教和国家等倾向,逐渐摆脱端庄神圣、古板沉闷的气息,开始表现贵族男女游山玩水的田园诗式的风情。
3. 洛可可的代表人物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着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的灵气和秀气,无人可及,他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推到了顶点。他凿下的年轻女性,个个都是娇小玲珑,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充分体现法兰西的品格,而且她们不再是吉拉东的宁芙,虽然娇美却尚不许凡人触动,而是以玉温香馨的青春之体在邀人爱怜了宽告携告。法尔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动,而且人物情态丰富细腻。蓬帕杜夫人的时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
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18世纪堪称是马车的黄金时代,达官贵族都拥有代表自己权势和等级的马车,相互攀比、竞相争艳。具体表现为:选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马车的款式奇异,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穿插一些优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画,色调常以红、黄为主,再以金色统一整体,以昂贵的造价获得华丽气氛。这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们也为匠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慎隐明,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另外,洛可可风格也在17、18世纪的法国音乐作品中发生影响,但远不如在造型艺术上那样显着。法国作曲家F.库普兰所作、深受国王路易十四欣赏的许多室内乐和哈普西科德曲,多玲珑纤巧,装饰华丽,与当时的建筑式样、室内修饰以至于家具构成等各方面在风格上颇有共同之处,这些作品常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在音乐上的早期反映。法国作曲家 L.-C.达坎所作的许多哈普西科德曲也多带着洛可可色彩,特别是命名为《杜鹃》的更为典型。法国作曲家 J.-P.拉莫所作的许多芭蕾舞曲,以和声手法新颖着称,在风格上也属于洛可可一类。
洛可可风格迅速地由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国。在德国,G.F.亨德尔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一些装饰富丽的复调写法,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海顿和W.A.莫扎特的一些逗人喜爱的轻松小品中,有时也还存在着洛可可的余音。
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致,装饰富丽,是具有明显的洛可可风格的作品。这种风格延续至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达到高潮,18世纪后期逐渐消亡。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