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等。教师必须根据各类语言的作用、特点,把握好运用的艺术。
1.导语的艺术——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其作用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教学导语的最基本要求是引人入胜,最大忌
讳是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来设计教学导语。导语的设计方法很多,但要使导语引人入胜,最重要做到以“趣”入境,以“情”入境,以“奇”入境。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视野、充实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只要能培养并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促使他聚精会神地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兴趣要教师通过设计或提一些有趣的设问等方法来实现。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正如小说写得精彩处却嘎然而止,来一个“且听下回分解”,让读者更想知道下文。这样便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论语》中有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实质上就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所以,只有引发情趣,使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置身其中,才能获得亲切的体验,愉悦身心,从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这在文艺类作品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激发情感关键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情境,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每个教师都应以自我激情的触动,作为感染学生情绪的起点。教师通过自己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以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生理基础决定了人的大脑皮层不仅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而且能对外界刺激进行综合分析即思维活动的过程。大脑的这种反应效率与所接受刺激的强弱有关,刺激的多边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脑皮层快速反应的强刺激特质。所以教师的导课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环境条件,具体的学生素质等灵活多变地进行。
常见的教学导语有谈话式、激发式、故事悬念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可以采取猜谜式。这些类型都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轨道。常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张:开讲五秒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导语,是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位老师在教《益虫和害虫》一课时,教师先打了个谜语:“是半球体,背背几颗星,蚜虫见了它,休想再有命。”让儿童猜一动物。儿童很高兴的猜出是七星瓢虫,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追问道:“蚜虫见了七星瓢虫为什么就会没命?”儿童更加活跃起来,就这样自然地导出了“益虫和害虫”这一课题。
教师用简短的谜语开头,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儿童通过谜语的分析综合,培养其思维能力。
2.提问语的艺术——提问语难易适度
提问语是以发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与回答问题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抵制着教学过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怎样提问是大有学问的,要想运用好提问,应注意这几点。
2.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所提问的切入角度都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切忌“满堂问”。应当重视提问的浓度、节奏及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直入重点。这可借鉴系统工程办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2.2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的问题。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性的学习任务,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乐。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依据个人的能力、主观的努力选择好的方法来解决,获得成功,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决心,产生快乐,并增强意志力。
2.3提问要有顺序性;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有条理的进行。
2.4提问要难易适度;这点是关键,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相应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调整提问过程的局面,教师可以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间的坡度学生回答了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则一步步解决了难以解决的大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教师提问的步步深入,学生一步步地思维、回答,接受知识,教学活动渐渐推进。
2.5提问的方法要灵活;有些问题,从正面直接提问可能难度较大;倘若教师能从侧面间接去问,可能学生会答出。这就是教学中的曲问。
一位教师在一年级自然课教学中是这样采用提问组成的问答来教学生形成“动物”这个概念:
师:为什么说鸡、鸭、猪都是动物?
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叫动物。
师:鱼不会爬、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动。鸟会飞,不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师: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
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的,它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做动物。
教师用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通过比较的方法解释概念,使学生“思而后得”,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准确地讲清了问题的实质。
3.阐释语的艺术——阐释语通俗易懂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学生,讲好阐释语是重要的。教师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所以,阐释语要规范、明了、准确、流畅,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其中做主要的是做到通俗易懂。所谓通俗,是指教学语言能够与人民群众的常用语言接近或沟通,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常用词汇所译解或消化。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为广大教学对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除了要求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既所用词汇和句法易于被人理解之外,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也要想法让广大教学对象所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要求教师善于调控教学语言的表达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怎样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阐释语,使听讲成为学生的享受呢?这不仅需要老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的把握,而且需要老师有很高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技能、技巧。事实上,这种把深奥变通俗的过程,有如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变为科学普及读物一样,是需要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技巧的。
一位教师在解释“美”的含义时,用一篇寓言开头,作了如下阐释:“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向它说道:我的大地上的姐妹,是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么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久恒的。”在引导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归结道:“我认为虹和桥都是美的。虹美在壮烈灿烂,美在短暂;桥美在默默奉献,美在长久。美的内涵是丰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广大。她丰富多彩,无所不在。我们不能因为有虹在,便鄙夷脚下的石桥;也不能因为踏上了石桥,便不愿抬头看天上的彩虹。美,决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句所能包容。我们要积极地发现身边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欢蓝色的辽阔,便排斥绿色的生机勃勃;也不能羡慕轰轰烈烈,而忽视了默默无闻。应在自己生活的时时刻刻中,自觉地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用美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段阐释语从具体实例中引导学生辨证地看问题,不仅将属于较高层次的思辩性问题透析,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达到发展智力的作用,使学生学到尝试用辨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睥本领。同时,在老师生动优美的语言的阐释下,形、情、理交织在一起。学生因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语言艺术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了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
4.应变语的艺术——应变语因势利导
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应变是教师用以应付教学形势的变化的教学语言。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双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教学形势常常由于意外情况而出现新的变化。如何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形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语言,驾驭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语言艺术。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锐的发现能力与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结症所在,因势利导,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点醒“梦中人”,三言两语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发展。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症下药,冷静机智,耐心和蔼,善于点拨调控,妙语惊人;切不可因教学陷入困境而手足无措,指责学生。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上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只蝉突然闯了进来倾刻间同学们的眼光全集中在蝉的身上。先是一阵骚动,继而有人起哄,有声音说要“捉住它”。这时老师有力地插入一句:“同学们,我们现在讲关于蝉的问题。”学生听到老师要讲蝉的问题,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师要讲点什么。老师趁势说:“首先得考一考大家看谁能说出一些带有蝉字的词语。”立即有学生举手。有人说“金蝉脱壳。”有人说“蝉联……”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被引了过来。
小学生的性格是好动的,课堂上出现外来干扰事件时,免不了要起哄,常使教师措手不及。如果处理不当,必然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进度。这位老师随机应变,借“蝉”发挥,马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
5.结语的艺术——结语简明扼要
结语是对一堂课或一个问题进行总结的教学语言。其作用是使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理清思路掌握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结语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且要耐人寻味,意味绵长,如橄榄在口,如音绕梁;切忌简单机械重复所讲,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创造简明扼要而意味绵长的教学结语,这需要教师切实把握教学对象特点和知识体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这方面,很多特级教师的教例为我们提供了榜样。成功的“结尾语言艺术”可通过对一节课上教学内容梳理、概括、规律揭示、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及引导探索等形式,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交给学生,使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其中,运用最多的是紧扣全文、突出中心的总结语。
比如有一位教师教《绿色的办公室》一课,是这样结束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题,本课题目为什么叫“绿色的办公室”?又什么在题目上加一个双引号?(学生回答——略)同学们说对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办公室,“绿色的办公室”指的是“湖边的森林”。这是用一种专有事物的名称指代列宁当时艰苦的革命斗争环境。所以,在题目上用双引号。下课。
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画龙点睛,简洁明快,具体新鲜,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回忆,联想和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结尾的归纳总结,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进行归纳,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纳,还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教师归纳纲要,学生复述内容。这种结语艺术主要表现在能用扼要的语言,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明确重点,掌握主线和关键内容,产生提纲契领的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佳处纷呈,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B. 教师语言的特点有哪些【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交流联系的工具,是架起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由于学生不识字,学生教师在教育学中合理地运用语言艺术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的发展。
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谈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启迪心灵是教师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
语言的艺术在于能在活动的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学生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魅力呢?
一、教师的语言应富有趣味性
教师趣味性的语言是应该贴近学生的心理,能使语言更具活力,比空泛的说教更具有效力。
有一次做完操回到教室里,学生要喝水,很兴奋,很吵闹。我就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来了那么多小喜鹊,叽叽喳喳的,好吵呀,我们把他们请出去吧。”学生听完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地喝水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特点,使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感染力,贴近生活,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的语言应避繁就简
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避繁就简。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应使用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
我班有个叫王媛的同学,不爱吃饭,对蔬菜更是拒之门外,长得很瘦弱,面部发黄。因体质较差,经常感冒、发烧。她姥姥很着急,对我说了这件事,希望我能帮助她改掉挑食的毛病。于是,我就向媛媛介绍不要偏食及多吃蔬菜的好处,还告诉她:“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你身体有好处。”过几天,媛媛的姥姥对我说,她外孙女不挑食了,也爱吃蔬菜了,尤其爱吃胡萝卜。如果说我对媛媛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为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能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人都要吃。这样讲,学生很不容易理解,自然效果就不尽人意。
得体简明的介绍,学生不仅爱听,也乐于接受。正如媛媛的姥姥说“老师一句话,胜过家长千言万语。”可见,老师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艺术。
三、教师的语言应诙谐幽默
教师的语言具有教育功能。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历饥,体现出说者的情趣和语言魅力。
一次数学课上,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听到诚诚说:“单老师,明明写字时手里还拿着陀螺玩。”我走过去,把红黄兰绿四个漂亮的小陀螺放到盒子里,然后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学生书写。过了一会儿,等我再次回到座位上时,发现红色的陀螺不见了。我看看盒子旁边的明明,我猜出是怎么回事,但没有直说。我摸着盒子里的三个陀螺,笑着说:“淘气的红陀螺,你跑到哪儿去了,也去检查小朋友做练习了吗?”这时,明明轻轻地对我说:“单老师,它跑我鞋里去了”,说完从鞋里拿出了红色的陀螺。
由此可见,用幽默的语言,寓情于理,寓理于情,不仅轻松地达到想要的目的,同时又保慎嫌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启迪了他们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心灵。
四、教师的语言应体现人性化
学生虽小,但自尊心也很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到他们,给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方面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做,同时也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态度,神色的少许变化,学生都会看到或感受到,教师思想、语言上的一切变化无形都会影响到学生。”
五、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学生是使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当学生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感到灰心失望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肢孝返去探索。
如有些学生体育课练习过河时不敢自己过,总想依赖老师。这时我就会耐心地鼓励他们“勇敢地跳过去!没关系,失败了,再来一次。”等话语来激励学生。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的力量。可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你真行。”“你最棒!”“你的想法很特别。”等语言。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
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韵律美
富有诗化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生叠衣服时,我告诉学生:“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节奏明快,琅琅上口的儿歌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叠衣服的技巧。“自己来,自己来,自己起床坐起来,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帽儿自己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得牢固。苏果是我班最小的男孩,他的父母送他时,总是把书包给他送到座位上才走开,学了儿歌第二天,他高兴地走进教室就笑着问:“老师好!”还只见他嘴里小声念叨着什么,走到座位上时非常懊恼地说:“老师,我忘带书包了”。我笑着问:“你背上背的是什么?”他看了看说:“我忘了自己背了”。他说很喜欢“自己来,自己来”这首儿歌,一路上背着儿歌,忘了自己背书包了。
一首韵律优美的儿歌能帮助孩子动手动脑,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锻炼他的自立自理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师在活动中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艺术,用轻柔的语调和语气鼓励学生,教师的语言就像一本厚厚的“网络全书”如何使这本网络全书像童话一样美,教师要用美妙的语言艺术这本书,让孩子在纯净的童话世界尽情遨游,用心灵来体验着语言的艺术美。
C. 教师资格评定教学风格和特色怎么填写
教学风格是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风格。
特色是课堂上诙谐幽默,并不会一成不变,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
教育是全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只要教会学生怎么考试,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处事。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教师的资格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少国家建立了教师许可证制度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D. 语文教师教学特色
突出语文特色 尽显学生个性 使教、学成为快乐
形象地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次“福利”——为我们每一个敢于改革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回首以前的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语文教学竟成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吹来了改革的春风。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觉得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的特色,尽显学生的个性。就此而言,我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的口语要艺术化,体现汉语言的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普通话,口语更要艺术化,要体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有那些要求呢?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除了要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导和陶冶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日和学生交往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自身语言的示范性,达到言简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此其一。
其二,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由于教材用的是规范化的语言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看过后未必能理解记牢,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直观性很强的语言表述得具体形象。例如议论文中论据间应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做到有理有据这点,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样做有何好处。我就形象直观的将写议论文比做盖房子,事实论据好比砖,若事例堆砌,毫无分析,就如同将干砖垒在一起,无水泥粘合一样,一推就倒,站不住脚。这一比喻,学生豁然开朗,清晰的理解了这一难点。同时,语言还应幽默风趣,易于引起听者的兴趣。
其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各有不同、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学生,是一个个信息复杂的小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或条理清楚连贯,或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或语气庄重,或语气平和。总之,必须做到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
其四,点播启发,富有激励性。鲁迅曾说过“音美以感耳”这样一句话。的确,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使人感动,听起来入耳,要收到音美之效。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去打动学生,这就需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与激情,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去接受知识,得到启发。教师的一句点拨话语有时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之言,有时能让学生终身铭记。要做到这些,关键教师要情真。情语动人,既可以策人奋发,又可以催人泪下,这应是教师口语艺术的最高境界。
其四,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课堂上的口语音速要快慢适宜,节奏分明适度,使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的刚柔与内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起伏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扬如天女散花,顿是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使课堂教学深刻形象、生动感人。
二, 学生的阅读要个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随着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增加,阅读范围进一步扩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阅读教学应注意那些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出自己的评价”。有人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条件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是对话阅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学都是一种快乐。
回顾以前,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难点,课堂形式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一本教科书,学生一个笔记本,一个讲:文章大意,大家记:段落层次。千篇一律,课课如是,想来也觉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春节晚会之所以为大家所期盼,所回味,是因为里面的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如果也形式多样的话,语文也会成为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的科目。那么,语文课可以采用那些形式呢?
1, 诗歌,散文朗诵会。适合诗歌、散文的学习,因为这种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情,节奏感比较强,最适合朗诵。
2, 主题辩论会。适合议论文的学习,在辩论中,既丰富了大家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严密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3, 戏剧演出。适合小说、戏剧的学习,把书面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既提高了表演能力,又掌握了文体知识。
4, 受抄报展评。适合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
此外,还有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和成语接龙等形式。课堂形式多样化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何乐不为呢?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关怀”,学生们才会在学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个满足看生命成长需要的人。这样的语文学习,有谁会说不快乐呢?其实,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