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中唐以后园林艺术出现了什么

中唐以后园林艺术出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18 13:42:35

A. 隋唐时期文人园林的代表有:

隋唐时期文人园林的代表有辋川别业,庐山草堂。

辋川别业是唐代袜贺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凯升的景物题名。

庐山草堂藏匿于庐山环境中,白居易造园时,绝不放弃任何机会,采用“叠石”的手法,将草堂北面的山崖引到草堂中,当做园林固有的景色,形成草堂的自然屏障。而草堂前面对着香炉峰,南临石涧,又把周围自然景色借到草堂中,这样的山石风景是城市园林不可比拟的。



隋唐时期文人园林的背景:

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

2、科举制度的兴起

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

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

3、科举取士

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告孙派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

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

B. 我国古典园林分为哪几个时期以及特点是什么

一、生成期(相当于先秦、两汉)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园林艺术兼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基础。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五代)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角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着作刊行于世。

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

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着作。

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2)中唐以后园林艺术出现了什么扩展阅读

园林分类:按占有者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亮行游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着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敬销,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带姿、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C. 中国园林中体现出了哪些传统文化与艺术色彩

1: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 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 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 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 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 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 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自古以 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2: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 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 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 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着称。据《史记·孝 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 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着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 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木空 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 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3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叫中国佛教宗派。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 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文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们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 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 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 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已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国园林与宗教色彩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林的创作中,从 而将园林空间“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 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厂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 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 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 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 某种审美体验。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 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 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 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 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木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了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 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早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 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结语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 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D. 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

1、囿——中国园林的起始时期

2、苑——告前中国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有手敬了进一步的风景组合,有土山等,已经开始营构自然山水园林。在园林中造亭筑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经基本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3、园——中国园林的转变、成熟与精深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袜薯清园林逐渐增加。自然山水园林形成。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
唐宋写意山水园林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都有了一定的程式。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E. 隋唐时期的国粹文化:园林艺术的发展及特色介绍

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殷末周初的萌芽期、秦汉之际的生成期、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期、隋唐两代的兴盛期,以及宋至清末的成熟期。

隋唐的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已达到完全成熟,反映大自然山水风景之美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门类,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歌大量涌现。在这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繁荣的社会条件下,隋唐的园林建造达到了全盛阶段。极具 皇家气派 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大为提高的私家园林,兼具城市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园林,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艺术水平,构成了隋唐园林发展的庞大体系。遗憾的是,这些优美的园林均已无存,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及有限的资料中去了解它们的原貌。

1、美如仙镜的皇家园林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另建新都——大兴城。在建城的同时,也同步开始了水系工程的整理与修建,先后开凿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告余告渠引水入城,并疏浚漕渠故道,开凿自大兴城至潼关长达三百里的广通渠,基本解决了城市供水、宫苑用水和水路运输,同时也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此基础上,隋文帝杨坚于大兴城北建造了大兴苑。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在汉魏洛阳故城以西约8公里处营建东都洛阳,并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运河之便,开渠引来谷水和洛水,在城西修建了规模极其宏大的 西苑。公元618年李渊代隋,建立了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仍以此为都。除继续进行了城市建设外,又进一步修建和完善了隋代水利工程。在园林建造上除保留和继续修建隋大兴园(唐改名为禁园)、西苑(毁册唐改名神都苑)外,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公元613年)修造了行宫御园九成宫,贞观八年修建了大明宫,贞观十八年修建了离宫御园华清宫。此后,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长安城内兴建了兴庆宫,随后又在城东南隅修复扩建了曲江池和御苑芙蓉苑,并于城东北部和东侧修筑御用夹城通道,将城东北的禁园、城东的兴庆宫和芙蓉苑连在一起。以上众多皇家园林大多在隋代、唐初和盛唐修建。唐代皇室游园生活多样化,园林的规划布局也各具特点,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大内御园主要有西苑、禁园、大明宫、兴庆宫。

西苑在洛阳城西侧,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它方圆100公里,地势为一片略有起伏的平原,洛水、谷水和涧水从苑中流过,水源非常充沛。园内分山海区、渠院区、无水宫室区、山景区等几大部分。每一景区都各成体系,同时又相互联系映带。其中尤以山海区和渠院区最具特色。

西苑的布局以人工开凿的大湖—— 北海 为中心,湖面周长十余里,湖中有用木石筑成的蓬莱、方丈、瀛洲等岛山,山高达35米左右,上面分别建有通真观、习灵观、总仙宫、风亭、月观等台观殿阁。湖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婉蜒曲折流入湖中,沿渠建有16院,院院有名,各院自成一组建筑。院外有水渠环绕,院内植杨柳修竹、名花异草。秋冬之际以彩锦袜明结花缀于其上,池沼之内结彩锦为荷,色败即换。各院住四品夫人一位,美人20。各院东西南辟3门,各门皆临渠而开,渠上架桥。此外,苑中还开凿有五个小湖,东为翠光湖,南为迎阳湖,西为金光湖,北为洁水湖,中为广明湖。湖中皆积土石为山,山上构筑亭殿。各湖之间开有沟渠并与北海相通,水深数丈,能通行龙凤舸,隋炀帝常泛舟湖中。

据记载,隋炀帝建西苑之时,曾诏天下各方送花木鸟兽入苑,苑内金猿青鹿动辄成群,草木鸟兽繁息茂盛。为便于皇帝游园,又自京城开御道直通西苑,道旁植高柳长松。

从上述可见,这座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当初是经过周密规化、精心安排的。

园中水景龙鳞渠、北海、曲水池、五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河湖体系,它不仅具有观赏作用,而且还起着组织园林空间和各景观的艺术作用。16组建筑群以渠水为纽带,联成一个有机和谐的大景区,景区之中各院又自成一个独立小景区,园中有园,这种构图方式是前代所没有的。水系与山体的结合,又构成了层次丰富的立体式山水空间。西苑这座秀美的园林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已步入全盛时期。

禁园位于长安宫城北面(隋为大兴苑),东西27.5里,南北23公里。

南面苑墙即长安的北城墙,北至渭河南岸,东临核,西面包括汉长安旧城。

苑中树木茂密,建筑疏朗,皇帝多在此游憩娱乐,狩猎放鹰,此外还兼驯养野兽、马匹,供给宫中果菜鱼禽。苑内有鱼藻宫、九曲宫、望春宫、梨园等24处重点建筑。

着名的 鱼藻宫 在大明宫正北。引灞水入 鱼藻池 ,池中堆筑山岛,岛上建鱼藻宫,皇帝常在此宴乐或观彩舟竞渡。

东内苑在大明宫东南隅,南北1000米、东西约500米,苑内有龙首殿、龙首池及教场、马坊、马球场等。

大明宫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面积约32公顷,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地势居高临下,气候凉爽宜人。站于此处,长安市内街道坊市皆了如指掌。宫城南部为宫廷区,北部为苑林区。林苑区地势低下,中央有分东西两他的太液池,中间以3米宽渠道相连,面积约1.6公顷,池中有蓬莱山,山上广种花木并建有亭阁。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内东南面的兴庆坊,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府邸所在。公元714年改建为兴庆宫,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玄宗皇帝移居此宫听政。宫的北半部为宫廷区,南半部稍大为苑林区。

苑内中心有一长圆形湖,面积约1.8公顷,经龙首渠引核入湖,湖中植有荷花、菱角等,玄宗与杨贵妃常泛舟湖上。湖西南有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两座主要建筑,楼前广场遍植柳树。湖东南有长庆殿、长庆楼等建筑。

苑内种有上百种杨贵妃喜欢的牡丹。湖东北有一土山,山上建 沉香亭 ,亭周围牡丹尤其出色,玄宗与杨贵妃常到此亭赏花。

华清宫为离宫御苑,位于今西安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由宫廷区和苑林区组成,周围随山势筑有廓墙。宫廷区为一长方形宫城,坐南朝北。宫城分中、西、东三部分。中部由此向南有左右朝堂,弘文馆、修文馆。入津阳门,有前殿、后殿,再向南为内廷。内廷除殿宇建筑外,还建有16处温泉浴池,即 十六汤。西部有功德殿。东部主要有瑶光楼和飞霜楼,向南有莲花汤(又名九龙汤),是玄宗皇帝的御池,也是杨贵妃赐浴的地方。此池建筑豪华考究。另一御用汤池为 长汤 ,面积有数十间屋之大,池中用玉石雕成莲花状喷水口,汤中垒瑟瑟(珠宝名)及沉香(香木)为山,状似瀛洲、方丈。宫城之外筑有罗城一重,东部为嫔妃居住的宫院,西部为百官邸宅及衙署区。

苑林区为骊山北坡山岳风景地带,沿山势地貌,规化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山麓遍植若干花卉、果木,修有马球场、赛马场。山腰地势险峻,有溪谷、瀑布,山林之中放养驯鹿。山顶朝元阁及其侧老君殿为道观,御道循山而下直抵宫城昭阳门,途中建长生殿供皇帝进香前斋戒沐浴。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巧节在此殿内海誓山盟,愿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记述的就是此段佳话。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隅,隋初曾引黄渠之水而入,扩大了曲江池的水面,隋文帝改名芙蓉池。唐开元年间又重修,池水更加充沛,复用曲江池旧名。池南有紫云楼、彩霞亭和芙蓉园,西有杏园、慈恩寺。芙蓉园隋代为御园,唐初曾赐与魏王李泰,后又赐东宫,开元之时又改建为御苑,平民百姓不得进入。

开元前,曲江池不同于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平民百姓春天踏青、重阳登高,天旱祈雨,平时游赏都可到曲江进行。其中尤数中和节(二月一日),上巳节(三月三日),重阳节(九月九日),最为热闹。此时皇帝率嫔妃到曲江游玩并赐宴群臣,沿岸张灯结彩,池中游船画舫,百姓熙攘,车马填塞,长安城中几乎半空。这种在城市里面具有公共游览性质的园林,在封建社会皇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2、清雅简素的私家园林自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兴起后,发展至唐代更加兴盛。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广泛兴建,其造园水平、艺术特色都有很大提高。唐代私家园林多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当时公卿贵族几乎皆有园林。在长安城南杜曲、樊川一带,园林方圆达数十里,泉石胜景,布满川陆。陪都洛阳有伊、洛二水穿城而过,城中沟渠纵横,水源丰富。达官贵戚凿池引水,置宅筑园之风不亚于京都长安。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后》中记载: 园囿之兴废,洛阳兴废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在隋唐之时虽无六朝兴盛,但扬州、成都等地,也都存在相当数量风格独特的园林。

隋唐之时的私家园林,因大多建在城中和近郊,因此面积一般较小。在造园风格上,皇亲贵族、官僚世家的园林豪华绮丽,建筑物较多,士人园林则清新幽雅,简朴素淡,自然野趣较浓。士人园林的这一特点,对北方园林影响很大,后来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在造园手法上,因园林面积所限,所以更多地偏重象征性手法和借助于想象。在穿池堆山,模山范水上努力追求小中见大,此时用单石代山的作法更为普遍。山池是城市私园必不可少的主体景观, 山池 二字一度成了私园的代名词。为突破高墙深院造成的视觉局限,城市私园往往在靠近楼阁或在假山上建亭,以作远眺之用。此外郊野之园、文人之园,唐时已集观赏性和日常生活为一体,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如白居易曾对自家的洛阳私园做了这样的描写: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睡,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时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于其间。 文人造园不仅继承了搜集奇花异草以做观赏的传统,而且取花木之品格以言志,如取松柏之高寒不凋,取梅花之冰清玉洁,取青竹之虚心劲节,取莲花之不染、不妖。

唐代着名的私园很多,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 辋川别业 ,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等等。

F. 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时期的主要成就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 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肢姿,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桐岁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历轮绝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长安城与洛阳城之对比
对长安、洛阳遗址实测图进行研究发现,在规划中都以皇城、宫城之长宽为模数,划全城为若干大的区块,其内再分里坊。这两座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城,从规划到建成都不超过两年,在规划中运用模数控制,当是能快速完成规划的重要原因。
三、皇家园林
(一)长安皇家园林
1、唐城三大内
唐长安城中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三大内”是唐代各个时期政治活动的中心,是建筑宏伟壮丽,山水花木配置恰当,又各具特点的三个园林胜区。
(1)西内太极宫
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为太极宫并加以扩建。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南与皇城相接,北抵西内苑,东临东宫,西界掖庭宫,据考古实测,面积约1.9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的2.7倍。
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的原则,把宫内划分为前朝与内庭前后两部分。
太极宫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主要建筑有太极殿、两仪殿、万春殿、凌烟阁等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庞大建筑群,加以山池水榭构成宫内园林胜景。
(2)东内大明宫
东内大明宫是唐太宗为其父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因地势比太极宫更利于军事防卫,小气候凉爽也更适合于居住,故,唐高宗以后即代替太极宫作为朝宫。
地理位置: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唐两京城坊考》记其南北五里,东西三里,为长安城在大内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宫殿群,据考古实测,面积为3.3平方千米。
大明宫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3)南内兴庆宫
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将于开元二年将兴庆坊扩建为兴庆宫,并移住兴庆宫听政。
建筑布局:是唐三大内中较为特殊的一处,不硬套传统的“前朝后寝”和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而呈不规则状,颇类似于后世的自由式建筑布局。
2、大内三苑
唐朝皇帝“三大内”既有园林之胜,又专门辟地为苑,专供皇帝游观和狩猎。因此在都城之北建三苑,即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亦称大内三苑,成为着名于世的皇家园林风景区。与宫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相邻,又在都城的北面,就位置而言,属大内御苑。
禁苑
禁苑的范围辽阔,是三苑中最大的一苑。据《唐两京城坊考》载:禁苑东界浐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汉长安故城,南接都城。东西27里,南北23里,方圆120里。南面的苑墙即长安城墙,因此可以说,禁苑实际包括西内苑和东内苑三部分。
禁苑是唐长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地形地貌:高下参差,坡原起伏,林木葱郁。建有宫观、楼阁、殿院、台亭等20处。因此也是重要的军事防区。
主要建筑有望春宫、鱼藻宫、梨园等。
(二)洛阳皇家园林
洛阳是唐朝的东京,洛阳山水甲天下,皇家园林素称发达。
洛阳宫(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之宫城。唐贞观六年改为洛阳宫。隋唐东都洛阳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时期,也是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如图)
宫城四面有10个城门,正南门原名则天门,后名应天门。
二、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一)长安
长安的行宫、离宫御苑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等。
1、玉华宫
位于今西安北面的铜川市玉华乡,位于子午岭南端一条风景秀丽的山谷——凤凰谷中。总面积2482公顷,森林覆盖率90.4%,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大功能。
2、仙游宫(避暑行宫)
仙游宫在今周至县城南15公里,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环境:青山环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临幸、避暑。
3、翠微宫(避暑离宫)
翠微宫在长安南25公里之终南山太和宫,唐武德八年始建,贞观十年废。
4、华清宫(唐代离宫御苑)
华清宫在今西安城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骊山北麓。以温泉汤池着称。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5、九成宫
九成宫在今西安城西北163公里的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竣工于开皇十五年,原名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
(二)洛阳园林
洛阳行宫、离宫御苑代表作有西苑、上阳宫等。
1、西苑 (又称显仁宫、会通苑)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西苑在洛阳城的西侧,隋大业元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
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神都苑。
西苑园林特点:人工山水园。
总体布局:大体上沿袭汉以来“一尺三山”的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北海周长十余里,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据《隋书》记载:“西宛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塔山上。海北有渠,萦纡注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大业杂记》载:“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十丈,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
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既定的规划进行。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2、上阳宫
园林特点:建筑密度较大,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
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的建设已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于“相地”独具慧眼,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同时也反映了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第三节 私家园林
盛唐以后,中国园林已由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即文人山水园。主要以长安、洛阳两地为盛。
一、城市私园
1、长安
长安城内大部分居住坊里均有宅院和游憩园,叫“山池院”——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
2、洛阳私园
洛阳城内私家园林多以水景取胜。城内私园,纤丽和清雅两种格调并存。前者如宰相牛僧儒的归仁里宅园,后者多见于时人诗文的吟咏。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园。
履道坊宅园
位于履道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经此处,被认为是城内“风土水木”最胜之地。
A:位置、规模和布局
《池上篇》云,园和宅共占地十五亩,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布局:分南园、北园、西苑。
B、植物配置
宅院的绿化配置非常好,树合荫交户,池分水夹阶。”其中尤以竹取胜。南园有竹园,府第有竹院,“新篁千万竿。”乔木十数株均为老树。
白居易诗文中记述的植物有如下二十余种:有国槐、梧桐、榆树、杨树、柳树、桃、梨、杏、桂花、樱桃、藤萝、木槿花、芍药、牡丹、白牡丹、菊花、兰花、莲花、夜合花、迎春花、枣树等。

二、郊野别墅
别墅园即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在唐代通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据文献记载,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分三种: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拥有对象:⑴两京的贵戚、官僚。⑵一般文人官僚。
别墅特点:贵戚、官僚别墅,格调华丽纤秾;一般文人官僚别墅,朴素无华、富于村野意味的情调。
长安:作为首都,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贵族、大官僚多集中在东郊一带,如太平公主、长乐公主、安乐公主等;一般文人官僚的别墅多集中在南郊。
洛阳:南郊一带风景优美,引水方便,别墅园林尤为密集,同长安园林一样,多由达官显宦修造。例:
①平泉庄
园主人:李德裕
位 置:位于洛阳城南三十里。
园林特征:
园林用石的品类,怪石名品甚多。
树木花卉数量多,品种丰富、名贵。
“台榭百余所”,有书楼、瀑泉亭、流杯亭、西园、双碧潭、钓台等,
珍禽异兽
②浣花溪草堂
园主人:杜 甫
位 置:成都
园林特征:
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唐代,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陆续开发建设,其中尤以名山风景区居多。如李泌的衡山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
庐山草堂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依附于庄园而建的别墅,与唐朝的制度有关。许多官员有城内的宅院、郊外的别墅,同时还拥有庄园别墅,成为显示其财富和地位的标志。
唐代的庄园别墅,对唐代文坛中“田园诗”的长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和卢鸿一的嵩山别业。
三、文人园林的兴起
唐代科举取仕,许多文人以文入官,入官后又不忘吟诗赏景。
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经营,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第四节 寺观及其他园林
佛教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13个宗派都已经完全确立。
一、寺观园林从世俗化到文人化
主要表现在:
1、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
2、由于世俗活动的参与,成为城市公共交往活动的中心,肃穆的环境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促进了庭院的绿化与园林的经营;
3、寺观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遍及于郊野。
二、其他园林
1、中央政府的衙署园林
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的小园林。
2、公共园林
多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
长安城内开辟的公共园林有三种情况:
①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
②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
③街道的绿化

G. 盛唐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唐代是继秦汉以后我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此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比以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南内苑”、“东内苑”、“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等孝毁。着名的“华清宫”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园林艺术风格,是极为珍贵的。这一时期的园林也大为发展。北宋时期的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唐贞观 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造的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唐朝文人画家以风雅高洁自居,多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追求抒情的园林趣味。说园林是待,但它是立体的诗;说园林是画,但它是流动的画。
中国园林从仿写自然美颤慎雹,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形成为写意山水园阶段。如白居易、王维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后因五代十国的战乱,池塘竹树被兵车蹂躏,皆废而为丘壑,高亭大榭也都为烟火焚燎化为灰烬,唐代洛阳的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与唐共灭而俱亡”了。据《唐书》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歌湖,竹里馆,茱萸汴,辛夷坞”。《山中与裴迪书》中有:北泺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网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水,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步厌经,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卷山可望。轻倏出水,白鸥骄翼。这种入画的描绘再从《辋川集》的诗句中,更可体会到王维别业的诗情画意了。华子冈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等茄帆诗句,说明园林建筑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惘川山谷,隐露相合,是王维很得意的好居处了。在文杏馆一景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用文杏木作栋梁,香茅草铺屋顶的文杏馆是山野茅庐的构筑,更富山野趣味了。
唐代树木绿化题名的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虽然惘川别业今已不复存,但但从题名和诗情来看,辋川别业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别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未必胜过南方,但由于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再加上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有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
唐朝所建着名园林之一是华清官,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它位于陕西临潼县,离西安东约王十公里的骊山之麓,以骊山脚下涌出的温泉得天独厚,和以杨贵妃赐华清池的艳事而闻名于世。华清官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我国早期出现的自然山水园林的艺术特色,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是因地制宜的造园佳例。这里青松翠柏遍岩满谷,风光十分秀丽。绿荫丛中,隐现着亭、台、轩、榭、楼、阁,高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登上望京楼,还可远眺近览,远望山形,犹如骊马,故名“骊山”。造园家利用骊山起伏多变的地形布置园林建筑,大殿小阁鳞次栉比,楼台亭谢相连,奇树异花点缀其间,风光十分秀丽。尤其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犹如给青秀山岭抹上一片金色,更加神奇绚丽。所谓“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H. 唐代园林的唐朝文人园林的萌芽期

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其知游二,兴起科举制度,广空模大的庶族地主斗猛缓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就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园林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风格的发展趋向也是十分明显的,皇亲贵族、世家官僚的园林偏于豪华;而一般文人官僚的则重在清新雅致。后者似乎较多地受到社会上的称道而居于主导地位,其间的消长变化足以说明文人园林早在唐代即已呈现萌芽状态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文人有白居易、柳宗元、王维等。文人官僚开发园林、参与造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这对于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及其风格特点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I. 哪位大哥知道唐代园林的特点和资料! 最好是西安地区的!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 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 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 山峰峦是由许掘中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慎灶,尽量减少人工 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 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静、因与借、真与假、有 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 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 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 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 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 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 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 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 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弹-28212里盛开 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 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 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 根本原因。

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别业
别业一词是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称为别业。称别墅时,则是突出其园林气氛以区别于一般住宅。
别业和庄园有时含义相同,有时不同。别业建于业主所属领地或田产范围内的,与庄园相同;有的别业是一所包括有住宅的独立的园林,业主也不一定是地主或领主,这种别业就不是庄园。
别业和宅园的区别在于:前者位于郊区,是以家宅为主体的园林;后者位于城市,宽散扮是在家宅用地中划出一部分用地专门布置成园林,供游憩之用,同家宅隔开。宅园研究者,通常不考虑家宅部分,仅以园林部分为研究对象。别业同庄园和宅园虽有区别,有时并不严格划分。
中国园林史上最着名的别业当推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
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701-761)在辋川山谷(兰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今已湮没。根据传世的《辋川集》中王维和同代诗人裴迪所赋绝句,对照后人所摹的《辋川图》,可以把辋川别业大致描述如下:
从山口进,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残存古城,坳背山冈叫“华子岗”,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因而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和“落日松风起”句。背冈面谷,隐处可居,建有辋口庄,于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结庐古城下”句。
越过山冈,到了“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的背岭面湖的胜处,有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大概是山野茅庐。馆后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题名“斤竹岭”。这里“一径通山路”,沿溪而筑,有“明流纡且直,绿筱密复深”句,状其景色。
缘溪通往另一区,题名“木兰柴”(木兰花),这里景致幽深,有诗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溪流之源的山冈,跟斤竹岭对峙,叫“茱萸片”,大概因山冈多“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的山茱萸而题名。翻过茱萸片,为一谷地,有“仄径荫宫槐”句,题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冈岭,至人迹稀少的山中深处,题名“鹿柴”,那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山冈下为“北宅”,一面临欹湖,盖有屋宇,所谓“南山北宅下,结宇临欹湖”。北宅的山冈尽处,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从这里到南宅、竹里馆等处,因有水隔,必须舟渡,所以“轻舟南宅去,北宅渺难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如泛舟湖上时,“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为了充分欣赏湖光山色,建有“临湖亭”,有诗这样描述:“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沿湖堤岸上种植了柳树,“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绮”,“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丝”,因此题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栾家濑”,这里是“浅浅石溜泻”,“波跳自相溅”,“汛汛凫鸥渡,时时欲近人”,不仅描写了急流,也写出了水禽之景。
离水南行复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据称“潆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从南宅缘溪下行到入湖口处,有“白石潍”,这里“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跋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馆”,得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外,还有“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胜处,因多辛夷(即紫玉兰)、漆树、花椒而命名。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阅读全文

与中唐以后园林艺术出现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