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俗世奇人艺术字怎么写

俗世奇人艺术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3-05-24 04:27:01

Ⅰ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俗世奇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1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埃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2

在今年的语文课堂上,我结识了许多人……

在冯骥才所书的《俗世奇人》中,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人物。这也使我对《俗世奇人》这本书充满了好奇。看完了书,合上书本,留在我脑海中的都是那一个个极富特点的人物名字: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七块等。记得这些都不如缓慧是他们的真实姓名,而是天津人给他们取的绰号。因为这些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行当,所以人们把他们擅长的绝活儿和姓氏连在一起称呼,久而久之,真实姓名渐渐被人们淡忘,而颇具特色的称呼却在民间传开。

书中介绍的这些人物都有天赋吗?不。原来他们都不是先天的奇才,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努力锻炼,才练就了现有的本领。正所谓“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汗水”。比如泥人张那高超的手艺,只要见过别人的模样,就能把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捏出来。这看似简单的手艺,其实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揣摩出来,以及自己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得来的。他们有着一手好本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在外界看来,他们像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可真正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自从看了《俗世奇人》后,终于明白:想要学好一项本领,乃至胜人一筹,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将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作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俗世奇人》里个个都是凡人,但个个都不凡。你我都是大千世界里普通的一员,可经过我们的努力,说不定我们也会成为俗世的不俗之人呢!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3

在天津这里,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上演了一幕不平凡的生活戏剧。不愿破规矩仍能行侠仗义的“苏七块”、刷漆不留衣服 白点的“刷子李”、喝假酒无事,喝不参水的酒丧命的酒婆“、因养好一只多嘴的八哥,自己却成为外号”死鸟“ 的贺道台、举起谁都搬不动的石锁,但却得不到赏钱,而又爽朗大度的”张大力“(原名张金壁),这些 有着独门绝技的渣答小市民们,为了养家糊口,展现着各自的一技之长。同样,他们都是俗世中的奇人,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虽身处于大街小巷之间,不过,他们都演绎着绚烂的精彩。

泥人张,有着独特技艺和鲜明性格的`民间奇人,哪瞎捏泥人时动作的灵巧熟练,变幻莫测,成型泥人的栩栩如生,堪称一绝。 仅仅是技艺的精湛还不足以表现泥人张的”奇“,面对海张五这样猖狂蛮横的权势,没有溜须拍马,没有阿谀奉承,而是勇敢地挑战猖狂的恶势力张海五。此时此刻,他显露出的是民间艺人的骨气!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用过人的智慧回应了海张五的挑衅,泥人张值得我们钦佩。

刷子李,在粉刷一行干出了自我的乐趣,刷墙时的悠然自得,似乎是在完成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绝妙的粉刷技艺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标新立异中,他制定了规矩,(衣服上有白点就不收钱)对自己严格要求,如此的精神,如此的决心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徒弟曹小三的”发现“更为刷子李的传奇形象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尽职尽责的华大夫,只记看病人的牙不记看病的人,虽记性不大好,但作为一名牙医,选择了这个职业,他就要对每一位病人负责,但也因只记牙不记人而帮助侦探破了案,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

奇人们的技艺并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而是通过他们后天不屈不挠的努力与磨练,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向着各自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迈进,没有朝三暮四、碌碌无为、空等想象,即使对自己掌握的这门技术已经滚瓜烂熟,他们也会不断地反复练习,坚持就是胜利!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作为生活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要拒绝做平凡无用的人!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必追求样样精通,完美无瑕,唯有在一方面做到精细,才是最优秀的。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4

《俗世奇人》讲述了在天津当地的各类奇异人物,比如: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张大力无边的力气,还有大回拥有精湛的钓鱼技术……他们都各自怀揣着自己独特的能力,在这一所大都市中生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这一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绰号为“张大力”的人。他的原名叫张金壁,身强力壮,力大无边,于是百姓们都称他为“大力”。在他的身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家石材店的门口放着一把青石大锁,锁上刻着“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但因为这家店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自然没有人能够举起。有一次,张大力路过看到了这把锁,竟单手就把铁锁轻松举起,可当张大力举起之后,他竟看到锁底下还有一行字“唯张大力举起不算”,旁人见到了这行字都大笑——原来是店家在称赞张大力呢!于是,张大力便没有去索要那百两白银,扔了锁笑着扬长而去。你瞧!他的力气多不寻常呀!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只有不同于常人的手艺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奇人吗?其实不然,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无论有没有寻常的技能,只要你有颗敢去挑战,敢去创新的心,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奇人!

就像在伦敦跑完最后一场比赛的刘翔,他明知道自己的脚受了伤,已经不能去争取夺奖牌。可是,他却不言放弃,依旧像个冠军一般踏上了起点。当他踏上那起点的一霎那,他就已经夺得了中国人们心中唯一的冠军了。虽然他没有跑完全程,但那超越常人的毅力同样使他成为了一位奇人。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就会成为如同书中一样的奇人,即使没有他们的技术,但我们在俗世中的心永远不会变的平淡!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同样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5

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许多有益的书籍,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数不胜数。可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俗世奇人》这本书了。

刚看的时候,我对奇人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所怀疑,再往下看就信以为真了,全都是真人真事。

书中有个正骨拿环的苏金散,技艺高超,但是有个规矩,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才肯瞧病,俗称“苏七块”,其实他心地善良只是力的规矩不能改。书中还有个泥人张,台下一边看戏,一边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啥像啥,一手绝活儿。他艺高胆大,智斗横行霸道的“海张五”。还有更绝的文混混儿刘道元活出殡,一连七天诈死笑看世间百态、人情寒暖······

书中着黑衣黑鞋刷墙,不沾一滴白点的刷子李,只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好嘴杨巴······一个个活灵活现,真实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堪称“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总共十八篇,每人一篇,各不相关。此书故事简短,语言通俗易懂,读完全书,让人惊叹不已:奇人妙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真值得一看,建议你有空也看看哦!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6

书伴随着我,不论何时,我身边总有书,放了寒假也一样,寒假里我结交了一个朋友--《俗世奇人》。

这本书中,作者冯骥才描绘了许多天津生活的“奇人”,“奇人”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虽然这里的“俗世”被解释为人世,但我有时又想,这里的“俗世”会不会指天津呢?

我又想起天津的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这大概就是《俗世奇人》的来源了吧!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泥人张那一段: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看完这段,我深有体会,体会到当时人们惧怕有钱人,又势力,也敬佩泥人张的魄力和高尚的品德,不怕有钱人,不势力,还敬佩冯骥才的才华,能把泥人张和那些人作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出神。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7

听过一句话“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凡的生活”,我当然是一个平凡人,没有特别华丽的外表,十分聪慧的头脑,过人的才艺……

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到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我想这谁也说不准,因为奇人的生活是难以揣摩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然而,这些不同的活法始终吸引我的眼球,他们的谋生方法有奇怪的,有奇妙的,有奇趣的,或是与众不同的,反正字里行间都突出了一个“奇”字。他们各有各的绝活,也各有各的不同。

就拿开篇文章苏七块来说。在我认为苏大夫并不是求财心切。也许,他早就想过破坏这个规矩,让大家认识认识真正的苏七块。要不然,他不会还给华大夫大洋。而是在,天津卫当时这个混乱的局面中所破逼无奈的,他若坏了这个规矩,以后,他的话别人是不会听的。在这个局面中、这个环境中无发生存下去,这样,他也是想为自己谋生。

还有华大夫这篇文章中。作者将华大夫那种记牙不记人、对自己行业十分尊敬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华大夫虽然记性不好,但他作为一名牙医,他要对每一位病人负责任。要记住顾客的每一颗牙齿,以免耽误顾客的时间。

看了这些奇人,我小小的心也不免被触动,这个触动不是对深情文章的感动,也不是对幽默文章的羡慕,而是我对这些奇人绝活的佩服。其实奇人也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所以,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8

又见面了,今天讲的还是《俗世奇人》,可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这个码头上的人,不强的活不成,一强就生出个样空前绝后得人,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齐穿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今天又来介绍一篇故事——《泥人张》。

这个故事首先吸引我的是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所以我要看看这泥人张到底有多绝。

看完这个故事,我很吃惊,因为泥人张令我佩服到极致。那里的海张五很是霸道,他去一家饭馆吃饭,泥人张正好也在,海张五认识泥人张。见泥人张对自己不理睬,张海五那里得人说:台上演戏,他边看,边把手放在袖子里捏泥人,台上啥样,他就捏啥样。张海五粗嗓子说道:放在袖子里,我看是放在裤裆里。泥人张很淡定,从鞋底抠了一块泥,在那里捏。吃完饭后把泥人往桌上一放。扬长而去。那个泥人就像一个活生的海张五。第二天大街上都买开了海张五的泥人,上面还写着:贱卖海张五。海张五马上把所有泥人和模型都买走了。

这个故事给我了很多道理:对人不要太凶,不要开一些不该开的玩笑;而且,做人要踏踏实实、诚恳,不要太霸道,欺负比自己弱的;还要学习海张五遇事冷静的品格;而且,你如果就像海张五这样爱开玩笑,那么受伤害最大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9

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将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将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将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读后感10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俗世奇人》,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酒婆》,它让我记忆深刻。

故事是这样的:在首善街有一家九等酒馆,酒只卖给穷人。这家酒馆没有菜,没有桌椅,只卖酒。买完酒后只能站着喝,这个酒馆只卖一种酒,是用山芋造的,价钱贱,酒味大。和入嘴里如镪水,得拿上喝下去,喝下去又上头,就像一种炮仗“炮打灯”于是这种酒叫“炮打灯”。这些酒鬼里最洒脱的是酒婆,酒婆喝酒就像把酒倒进桶里,出门后摇摇晃晃,但一到路口,酒就醒了。不是酒婆厉害,而是酒里添水了。后来,老板娘有喜了,老板去拜佛,发誓不再掺假。酒婆又来喝酒,可真货有真货色,酒婆摇德呗以前更厉害了,可她到了路口,竟没有醒酒,酒婆习惯性的向前走去……从此酒婆再没出现。

对于这件事,我有我自己的看法,酒婆之所以会被车撞死的原因很明显出在老板身上,酒婆会喝真的“炮打灯”还上马路的原因是她已经习惯了,而以前为什么没事?因为以前的就里有水,不浓,没多大酒劲,所以酒婆一到路口,一惊,酒马上醒了。可毕竟后来是真的“炮打灯”酒劲大,没那么容易醒,其实老板有两种做法可以使酒婆不被车撞:一、老板一开始就用真货,这样酒婆一开始喝,就知道它的酒劲大,会在酒醒后过马路。二、老板一直都掺假,一样可以让酒婆不被撞。

然而当今社会还有许多像“炮打灯”这样的假货,像问题奶粉,问题疫苗、小厂家生产的气压椅等。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如某些婴儿喝了问题奶粉,的了肾结石,许多家长泣不成声;还有一个婴儿喝了高钙奶粉,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严重缺钙,而且将来有可能展业站不起来。还有一些儿童接种了各种疫苗,本想预防疾病,谁料这些疫苗非但没有起到预防作用,反而制造了疾病……

Ⅱ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概括

40字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海张五讽刺泥人张,泥人张捏了海张五的泥像,并打出“贱卖”旗号,海张五花大价钱买走。

课文通过泥人张与海张五的交锋,体现了泥人张高超的记忆手法和智慧,泥人张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回击了海张五对自己的讽刺。

(2)俗世奇人艺术字怎么写扩展阅读:

一、冯骥才《俗世奇人》艺术特色

冯骥才以境写人,即以社会背景写人,包括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生活环境等,所写文字真实地刻画了天津卫在晚清光绪年间所特有的社会风貌,是当时咐早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携简带存,弱者淘汰受窘的规则加以佐证的作品。

二、“泥人张”艺术特色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着。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辩芦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Ⅲ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一:俗世奇人读后感】

在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个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而这本书正好写了他们的绝活!

刷子李一身黑衣刷白浆,刷完以后身上一点白也没有,还说如果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你说绝不绝!

苏七块,一双巧手,你若是骨折了,就去他那,在你胳膊上一摸就只打你的各部怎莫回事,在上下捏一捏还没等疼就好了!但是有一个规则,那就是必须有七块大洋,不然,免谈!

还有张大力,一身的力气,那石材店门前的大青石锁,没人呢让他移动一丁点,而他,手使劲,好不费力的举了起来,你说他力气大不大?

要是说我最喜欢的,那就是绝盗了,在一家的新婚之时,来了一个爹和几个兄弟,一边骂他说他没良心不给他妈看病来这享清福,一边搬东西,邻居见了,也说他没良心,自认没人管,等人家回来了,看见几门大开,物理什么都没了,旁边的人都理他远远的,他很奇怪,有个老人跟他说了事情的经过,他一听蒙了,大喊道:“我哪还有爹啊,我三岁时爹就死了!”你说好不好笑,不仅丢了东西,还给人家当了儿子!

这些奇人各有各的的本事,各有各的绝活,而且都是真的,有的好笑有的可以然你明白一个道理,是一本和有意义的书!

【篇二:俗世奇人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看不懂,这可以理解,但书里总有一些不吉利的话,明明是有价值的书,为什么会有这些话呢?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体会到书中的价值。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一个故事叫人着迷,它就是《神鞭》。

里面的玻璃花真叫人生气,不但瞧不起别人,还想方设法的陷害别人,她最恨的人是神鞭,她想出来一个有一个的办法,但始终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请了一个政府的人来盘问神鞭,好让他出出丑,谁知神鞭一甩鞭,把政府的人达到在地,是好多人都来帮神鞭说话,玻璃花因陷害人,被关了起来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俗世奇人》读后感听过一句话“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凡的生活”我当然是个平凡的人,没有美丽的外表。

每个人都有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玻璃花已经全部拥有了,山败族玻璃花现在内心只想着复仇,它有找了个人枯侍叫三爷,专门来对付神鞭,神鞭不想和他打。哎,神鞭可是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勇斗病残、百折不挠、终于战胜玻璃。玻璃花终于改邪归正了。

一个勤劳坚强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终却成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玻璃花善良,政治,他不断地追求,最终她还是毁了自己的前途。漫长的一天又一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决心以后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

【篇三: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本奇书,不仅各种人物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讲述的故事也是非常有趣奇妙的。

比如书中有篇《绝盗》的故事,那两个盗贼偷东西的本领可是离奇又高超,别的小偷大都是在夜晚贼头贼脑偷偷摸摸地偷,他们却是在光天化日大大方方地偷,不仅如此,还冒充成主人的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失主的家都搬空了。我觉得他们不光是盗贼,还是骗子,太可恶了,他们那“高超”的本领,并不值得称赞。

还有一篇《苏七块》,我也很感兴趣。苏七块是个脾气古怪的医生,任何人要想找他看病必需先交七块大洋,否则苏大夫可是眼皮也不会抬一下的,要不得名“苏七块”呢!一天,苏七块在和人玩牌,一个人着急慌忙地来找他,因为此人受了重伤急需医治。但是因为一时拿不出七块大洋,苏七块对病人根本就不理不睬,连旁边和他玩牌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医生的职责不就是治病救人么,苏七块这是见死不救啊。其中有个好心人华大夫(注:这也是俗世一奇人),悄悄地给了那病人七块大洋,病人交给了苏七块,只见如有神助,苏七块精神抖擞地几下子就把病人的伤口处理好了,还包了一包药给病人。事后,苏七块拿出七块大洋还给了朋友,朋友很费解,苏七块称,他并不是狠心不善良,而是因为“规矩”是不能随便改的。

是呵,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一旦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否则,那就不叫做规矩了。我们平时学习、做事、做人,不也应该这样吗?

【篇四: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是由民间奇人的故事而写的奇逗弊人故事。死鸟、酒婆等奇人的故事加入书中,每个奇人故事的名字都是由此人的外号命名。

我喜欢的故事有:“泥人张”、“小达子”、“绝盗”、“苏七块”、“酒婆”、“张大力”等奇人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泥人张”的故事。在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本名叫张明山,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另一处是北关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瞧人世间的各种角色。此处就开始讲文中插入的一个小故事了,是一个他在天庆馆中饮酒,边在看吃客们的饮酒,边捏泥巴,一会儿手停了,将泥巴往桌上一放,走了。第二天,摊子上是海张五的全身像,人来人乐,有的拉人来一起乐,后来,海张五将模子什么的全都买走了。

《俗世奇人》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书,很好看。

【篇五:俗世奇人读后感】

真正能深入人心的书其实很少,但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却做到了。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泥人张,有着独特技艺和鲜明性格的民间奇人,捏泥人时的精湛熟练,变幻莫测,成型泥人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手法堪称一绝。仅仅是技艺的精湛也不足以表现泥人张的“奇”,面对海张五这样猖狂蛮横的权势,没有溜须拍马,没有阿讷奉承,而是抬起头,挺着胸,勇敢地面对恶势力。他显露出的是来自民间艺人的傲骨,默默无言却出奇制胜,凭借过人的智慧回应了海张五的挑衅,值得我们钦佩。

刷子李,在粉刷这普普通通的行业里竟干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刷墙时的悠然,似乎在完成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品,绝妙的粉刷技艺好似艺术之海中磅礴的浪尖,令人啧啧称赞。标新立异中,他却对自己严格要求,如此的自谦,如此的决心确实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没有真本事,岂止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独一无二的才艺。奇人的技艺并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后天不屈不挠的努力与磨练。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必追求样样精通,完美无瑕,唯有在一方面,做到精细,才能做出最优秀的自己。

【篇六: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是由民间奇人的故事而写的奇人故事。死鸟、酒婆等奇人的故事加入书中,每个奇人故事的名字都是由此人的外号命名。

我喜欢的故事有:“泥人张”、“小达子”、“绝盗”、“苏七块”、“酒婆”、“张大力”等奇人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泥人张”的故事。在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本名叫张明山,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另一处是北关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瞧人世间的各种角色。此处就开始讲文中插入的一个小故事了,是一个他在天庆馆中饮酒,边在看吃客们的饮酒,边捏泥巴,一会儿手停了,将泥巴往桌上一放,走了。第二天,摊子上是海张五的全身像,人来人乐,有的拉人来一起乐,后来,海张五将模子什么的全都买走了。

《俗世奇人》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书,很好看。

【篇七:俗世奇人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和一个同学在老师家补习,他有一本书,一听是冯骥才写的,我就向他借。一看,名字叫《俗世奇人》,我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俗世奇人》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讲得都是发生在码头上的。

动作干净麻利的苏七块;力大无边的张大力;手巧灵活的泥人张;刷墙技术高超的刷子李……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后,书中觉得让我最佩服的人是——张大力。一听到这个就觉得他很有力气。他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赴赴武功,身强力蛮,力大无边,所以那里的人都故称他大力。天津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之所以力气大这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的原因就是:侯家后有一家石材店,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做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两百。旁观的人不停地嘀咕着,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而猜出它有多重吗?

一天,张大力到侯家后,看到这把锁,也看到了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竹篮子,人们看到了,都赶紧围上来看。只见张大力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遍布笑容老板上来笑嘻嘻的说:“张老师,您没看锁下还有一行字吗?”张大力怔了一下,石锁下写着:唯独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张大力大笑起来,扔了石锁,扬长而去!

我最后的感受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出生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啊!

【篇八:俗世奇人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听到“中国的梦”这个词。暑假,我读了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分成许多个小故事,里头的故事十分有趣,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履行中国的梦的道理。

这本书讲的是民国初年,天津卫那一带的奇人故事,这些故事还带有一些天津土语,就像当地人在给你讲故事呢!

这其中,我最喜欢打头的那一篇:《苏七块》。这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姓苏的骨科大夫,他的手艺可厉害了,不过他有个奇怪的规矩,就是接骨之前一定要见到7块银元才会伸手相助,因此大家才叫他“苏七块”。一次,他与牙科医生华大夫一起打牌,一个穷人手骨折了,拿不出7块银元,读到这,以为这“苏七块”会大发慈悲的大破常规,帮帮这个穷人,结果他没有!不管那人叫疼叫痛,苏大夫还是不闻不问的在打牌,看到这我都为那个病人着急了,苏大夫怎么能见死不救呢!最后,华大夫为病人付了钱,苏大夫才全心全意的为那人治病,他还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里的规矩不能改!”

读完这篇故事,正如他自己想的那样,做人怎么能这样,一点良心也没有,但是再读读他说的话,的确,我们自己里的规矩不能改,否则会误了大事,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的法律。

我们国家有十分详细的法律,但总有一些人铤而走险为了赚黑心钱违反法律,我们也要像这位苏大夫一样自己立下的规矩,不能改,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呐!

再读冯骥才的这个故事,更加让我知道了不能违背法律,否则会有不好的结果。遵纪守法才是迈出我的中国的梦的第一步啊!想到这我可真钦佩“苏七块”!

Ⅳ 俗世奇人内容概括50字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肆亮,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版本包含18篇小说,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2016年版本包含36篇小说。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





(4)俗世奇人艺术字怎么写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小说中既有作家想要肯定的人物,比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俗世奇人》里还有一部分是褒贬都有的,比如苏七块,妙手回春的同时,缺少点医者仁心;蓝眼,火眼金汪镇睛的同时,缺少点自信。

还有一部分则是作家讽刺批判的对象,比如死鸟贺道台、酒里掺水的酒店老板、靠卖嘴皮子的杨巴等,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了良知和道德的欠缺。作家用看似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艺术特色

作者以境写人,即以社会背景写人,包括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生活环境等,所写裂陵宽文字真实地刻画了天津卫在晚清光绪年间所特有的社会风貌,是当时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受窘的规则加以佐证的作品。

Ⅳ 俗世奇人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着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俗世奇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世奇人读后感1

《俗世奇人》这本书从小学开始就有了,一直到现在。这本书在初中好像还是必读书目,现在再次阅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书本的封面很朴实颜色很素,就像书中介绍的人物一样虽平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封底有这么一行字“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出现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书中的正骨医生苏七块对于来看病的人,无论贵贱亲疏,必须先拿七块银元放在桌上,不然他不给他们看病,连理都不理睬;粉刷匠刷子李刷浆时必定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若有,则白刷不要握激激钱;蓝眼关灯看画,也能够看出真假,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等等。浓浓的乡土气息与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这听起来神乎其神,可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

平凡世界里面铅早的人不平凡。故事发生在光绪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典型城市。西方的文化习俗渐渐在天津和当地的民间习俗融合在一起。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社会状况才会涌现了这么多奇人。冯骥才笔下的奇人们有些生活在天津的上流社会,也有些混迹于市井之中。他们为了生存,不断学习新的本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最后只剩下真正技艺高超的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生存的实力。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并且获得了他人的钦佩。但是不管命运怎样,终归也是平凡人。

“生活可以平凡,但是不可以平淡”得有真本事,才更够有资本把生活过的不平淡!没有本事,那不仅仅就是平凡,生活会越来越糟糕。现在的我们就是很平凡,学习生活困难也是特别特别的枯燥平淡,但是我们要做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要自己创造快乐,让生活变得不平淡,让自己变的不平凡。我们所需的才华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让自己足够强大足够有才华。有才华的人是不怕遇不上伯乐的,适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大自然永恒的定律,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有生下来就很有本事,他们是在不断的探索、追求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会有如今的作为。若想成为生活的强段袜者,必须拥有赖以生存的实力,而实力离不开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不但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任何妄想着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会沦为俗世俗人被历史所淘汰。

作者冯骥才在书中说的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得有绝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学的一技之长。

在俗世中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愿我们都能成为俗世中那个不俗的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2

中国有句俗话:高手在民间,亦有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世奇人》说的就是在天津民间的各类奇人高手。相比详尽、通俗的人物传记,《俗世奇人》短小精悍,每篇不过寥寥数语就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才华奇事描绘得栩栩如生,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短短十八篇小文,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天津卫的热闹非凡和藏匿于街头巷尾的能人异士的奇闻趣事。

书中的手艺人都是各路行家,如刷墙不落漆的刷子李、去伪辨真的蓝眼、手艺高妙的泥人张以及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等等。他们从事的行业都关于民生实际,故而因好手艺被人熟知。然而,书中在强调各位能人手艺精湛的同时,也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不同能人迥异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差异所产生的奇闻趣事才是这些能人名声远扬或流传的关键。这不禁让人思考性格与能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的性格对个人能力的树立有着怎样的化学效应?

其实,看完全文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奇人如何练就了一身绝技:是天赋高超还是后天以勤补拙?18个小故事、18个不同的行业,白道、黑道。遂再次翻阅、细细品味。未料到,作者在开篇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好好学本事吧!”原来,好本事是学出来的!文中没有交代能人们是如何学得了这些个好手艺,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他们必然属于立长志的那类人,选择了一个行业就把它做到了最强最精,受到社会的认可。反观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大爆炸和分工的日益细化,很多人常立志,这山望着那山高,已然没有了精心钻研、干一行爱一行的那份心境了,哪里还会“好好学本事”?

对能人们的性格描述,最经典的一句话莫过于《大回》章节中的那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死鸟”贺道台、蓝眼江棠,敬古斋的黄老板、小达子或多或少都是这句话的应景。他们都因为自己的好手艺享受了好处,最终又因为各自性格败在了手艺上,甚至不得不放弃了赖以生存的技艺,另谋生路。他们多少有些刚愎自负、固步自封,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创新进步才能长足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人的失误/失败,又往往在于忽视了对自我性格的调整对能力的影响。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应该能够时常反思自我的性格特征对所在行业所需的能力培养中的影响,并及时做出调整的。正所谓能力决定饭碗稳固程度,而性格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俗世奇人》是一本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书籍,短短篇幅,让人尽看世间冷暖和民间技艺,虽然说的是晚清光绪年间的市井人物,但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使人常看常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俗世奇人读后感3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俗世奇人》,看着颇有趣味,细细品读起来也有不少道理。冯骥才的文章感觉着是真真实实的、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看着他的书,就好似有着人在给你讲故事一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个故事的舞台,就在那小小的、不起眼的天津码头上,一群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发生了那么些不普普通通的事。

就像立下规矩的苏七块、力大无穷的张大力、卖东西卖成精的蔡二少爷以及机智勇敢的泥人张等等,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住处,不知道他们的习惯,也没真真实实地看见或听见他们,但我们似乎能看见他们的容貌,听见他们的声音,就仿佛是活在我们的周围一般,是平常打过招呼或擦肩而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即使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们,也过着不普通的生活。不怕官,不怕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吃饭,手艺人怀揣着自己的手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一块护身符,不怕抢不怕夺,不像钱和权一般,有的多了便担惊受怕。他们,是用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闯出了一片天。他们用尽自己的全身力量,在这伟大磅礴的宇宙里,散发出一片一片微小却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不妨让我给你讲讲我遇见的那些俗世奇人们吧。

绍兴,安昌镇,河流旁的小路上。来往匆匆的行人们,都路过老人们的身旁。河流潺潺的水声,乌篷船悠悠的划了过去,阳光温和的照在老人的身上。老人身旁熬着的一锅白糖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晶莹透亮的金黄色,像是吸收了阳光的温暖,香气十分吸引人。他终于决定站了起来,拿起大铁锅中滚烫的白糖,放到了木架子上,围成一个圈,拉长,又重新在绕回去。不一会儿,透亮的金黄色变成了雪一样的纯白色,散发出麦芽糖的浓浓气息,这一下子,许许多多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好多好多的小孩叽叽喳喳的想拿糖,原本寂寞的老人家一下子受欢迎了起来。塘栖,运河旁,一棵硕大的古枫树下。每每都会有一个捏泥人的,早就忘了他叫什么,他也早不来做泥人了。但就是他,陪伴我度过长长的童年岁月。在他那儿买来的泥人。也早已是数不过来,等到干裂了还是舍不得丢,所以至今我的桌子上还摆着一个唐僧,一个孙悟空,一只像会唱歌一般的鸟儿,还有一个小小的我。每一次,当我们没有事情做的时候,那许许多多的孩子们就涌上了他的.摊位,用积攒了两天卖鸡蛋饼的钱去买一个小小的泥人。有一次,他说他要走了,回老家了,临走前,总要给我们些礼物,留个念想。他捏了每一个我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到现在还是仍旧记着这段回忆。

更多更多的俗世奇人们,我想,我根本就讲不过来,买兔子的人,蘸糖画的人以及养花的爷爷,都是一个个的俗世奇人。

我想,每一个人抑或都是这样,用自己的力量,焕发光芒,感染着身边的我们。

俗世奇人读后感4

我读完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心中情不自禁的澎拜出一股敬佩之情。

《俗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在平凡的世间生活着各式各样的、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的本领的人,起初我也有点疑惑:这些人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本领都是天生的吗?

在《俗世奇人》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绝技,在天津,通常人们都喜欢给那种人取一个绰号,而这绰号,一般都是把那个人的绝活放在名字的前面,把那个人的姓放在名字的后面,就如: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等等。人们叫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就只知道这个绰号,一般很少有人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和《认牙》这两个故事。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他呀,在粉刷这一行里的名气可是响当当中的响当当呀!他干完活后,身上绝对不会留下任何一个白点,就是连芝麻大的粉点也不会留下。后来他还对他的徒弟说了几句有些人一辈子都未准能明白的话:“你认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认牙华大夫,是个医术可谓顶天了的牙医,家家户户人人知晓,他呀,人善、正派、规矩,而且他向来都是只记牙,不记人的,把全部的心思都使在牙上了,你说医术能不高吗?

读完了这本《俗世奇人》,我才解开了之前的迷惑,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天才,而这些绝活则都是靠后天的努力付出才换来的。这也正应了爱迪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总是会使我想起曾经,我刚刚开始练钢琴的时候,总是半途而废,有时一首曲子合了几段,就不想合了,哭着闹着不想学了。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首新曲子,让我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它搞定。第一天,我刚开始合就给卡了:这里的旋律有这么多,竟然没有一条是有重复的,记起来十分难记。都弹了整整有三天了,都是合好了,又忘记,合好了,又忘记……始终记不住,到了第四天,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最终,我放弃了!这首曲子,我索性就直接扔在一旁不管了。又过了一天,妈妈来找我谈话了:“小朱,就这样半途而废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付出努力怎么会有收获?难道人人都可以一出生就有一手绝活?所以说,你还不够努力,别人能弹好说明他们努力过了呀!”我很受启发,于是我就天天练、天天练,最后终于成功了!

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努力,把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全用上,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那“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5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更何全世界几十亿人呢?前几天拿到一本书,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真是让我吃了一惊。

《俗世奇人》这本书,把一个一个神奇的人物故事集到了一起,能让我一睹这世界之奇,更是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与感想。

自古以来,做生意之人,且生意做得好的,无一个不能说会道。小说里就有一个杨巴,口才极好,还因此得到了李鸿章的喜欢。杨七杨巴共开了一家茶汤店,杨七手艺好,杨巴口才好,主意也就一直红火。一次李中堂来这里,府县道合费尽心思。杨七杨巴做了一碗亲手送去,李中堂把汤里的芝麻当成了黄土,一把把汤拍翻了。多亏了杨巴的巧口,既让李中堂明白了那是芝麻,又给了李中堂面子,于是便得到了中堂的一百两赏银。

这说话的艺术还真不容小视,短短一句话,就使杨巴得到了李中堂的喜欢,并一炮成名,仅仅一句话,他就亮了。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样一个意思,从知识份子口中出来的就如此文艺。又如自我介绍,需要让别人尽可能地了解你,并记住你不是短短的一句“我叫XX”就可以的,就要用那语言的独特魅力了。

人们每时、每刻、每分都在说话,都在运用语言,它可以礼貌、也可以粗鲁,我们要像杨巴那样运用好语言,才能成为文明、有吸引力的人。

除了这杨七杨巴的故事,我还特别敬佩那蓝眼的奇招。

蓝眼有一双神奇的眼睛,看画一看一个准,一下便能分真假。有一天有人来他店里卖画,蓝眼一看是真,便买下了,后来人们传在针市街一个大家里有真画,蓝眼这里的是假画。蓝眼便去那人家看画,眼中闪出两道蓝光,的确,这才是真的。他为了保住名声花天价买了下来。眼到店里与本来那幅一比,傻了,原来本来那幅才是真的。从此,他便离开了他的店,有人说他得了一场大病,死了。

蓝眼先前二十年没看错过一幅画,并且看画都只看半尺,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这功夫我也实在是佩服。可最后却看错了一幅,使自己的人生一落千丈,我觉得自身的骄傲与不谨慎有关。

蓝眼因为名声大了,自然也就越来越相信自己,当他看到假画的时候,便十分断定这幅一定是真画,却不与先前那幅比一比,显然他是十分骄傲,不谨慎的,所以落得如此下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我们之前有多么成功,多么受人尊敬,当我们迎接每一次新的挑战时,都要抱有谨慎的心态,绝不因骄傲、自大而放松。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还有好多神奇人物的存在。他让我开阔了眼界,并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我也希望,他们的奇,你们能与我共同领略。

俗世奇人读后感6

俗世奇人,指的是人世间里那些不寻常的人。我在寒假里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后,觉得这些人真是不同凡响。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写人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写得十分生动有趣,比如“皮大嘴”用巧法卖黄金;知恩就报的卖药人“四十八样”;从没笑过的“冷脸”;愚蠢至极的“张果老”等等。这些人中最让我震惊和佩服的是“神医”王十二,“神医”王十二不但医术高明,而且还特别爱动脑筋,别人想不到的点子,他却能想到,并且法子还很多。

有一次,王十二在街上散步。忽然间听到有人大声呼叫,神医闻声赶了过去,发现大声呼喊的是一位铁匠,王十二一打听才知道,有一小块黑黑的小铁渣子掉进了铁匠的眼球里,铁匠的眼眶里又是泪又是血的,场面十分吓人。铁渣子如果不及时拿出来的话,铁匠的眼睛就要瞎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神医”王十二镇定得往街道两边张望,发现这条街全是经营各式洋货的店,他急中生智地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因为王十二平时比较喜欢洋人的一些新鲜玩意儿,所以他立刻想到了洋货店里有他需要的东西)。于是,“神医”严肃地对铁匠说:“两只手千万别去碰你的眼睛,我一会儿马上把铁渣子拿出来。”说完,“神医”扭头向一家洋货店奔去,一进店门,他伸手从柜台上拿了一块吸铁石,再把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放,认真地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一用,等会儿马上就还你。”说话间,王十二已经夺门而出了。“神医”王十二跑到铁医面前,对铁匠说:“把眼睛睁大!”铁匠使劲睁大眼,只听到“叮”的轻轻一声,王十二道:“铁渣子已经拿出来了,现在没事了。”铁匠眨吧着眼睛,眼睛果然跟往常的一样了,一点事儿都没有了,围观得人都竖大拇指道:“真神了!”等铁匠想要道谢时,王十二早已匆匆走了。

还有一次“神医”王十二遇见了一位大汉,这大汉被马撞了,肋条被叉进了墙缝,拨不出来了。大汉痛得呲牙咧嘴,围观的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只见王十二拿起毛巾捂住大汉的鼻子和嘴,大汉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住,就是不肯放手。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已退了出来。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真乃神人也!

看完了王十二的精彩故事,我觉得王十二是一位聪明机智,品德高尚的人。他平时十分热爱学习,喜欢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为贯通,活学活用;他还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学习和做人处事的方法:(一)学习上勇于刻苦专研,要静下心来读书,静能生慧;(二)遇事要临危不惧,具体事情要学会具体去分析;(三)要乐于帮助别人。

Ⅵ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讲述了旧时天津卫的十八个人物,十八个职业,十八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传奇特色,也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死鸟、泥人张、蓝眼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这些故事都能成为闲谈的好料。本书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供诸君一阅。

第一部分 故事概况

1.苏七块

苏七块是有名的正骨医生,但凡有人来瞧病,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便绝不搭理,不给看病。

有一次,苏七块与牌友打牌,有个三轮车夫拖着胳膊来看病。三轮车夫哪有七块银元那么多?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苏七块置之不理。一位牌友华大夫看不过去,便偷偷给了车夫七个银元,让他去找苏七块正骨。

苏七块看见银元,很快给车夫的胳膊正骨、涂药、夹上夹板,又回到了牌局。直到牌局散场,苏七块拉住华大夫,把七块银元往他手心一放说:“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底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虽然不明白苏七块的意思,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2.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有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他对师傅的绝姿首活一直半信半疑。一次去刷浆,刷子李刷完一面墙,曹小三就看看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三面前刷完,刷子李黑衣黑鞋上果然没有一个白点。但是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忽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对师傅的绝活 更加怀疑。

刷子李却说,这不是白点,而是抽烟时烟灰把裤子烫个窟窿,里面的白衬裤就透了出来。

曹小三这才明白师傅的绝活不是虚的。

3.酒婆

酒婆是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她在酒馆喝了酒,每每东倒西歪地回去,一到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便“噔”的一下醒了过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酒馆老板是个奸诈之人,在酒里掺水,卖给前来喝酒的酒鬼。干这行当干到了六十岁,没儿没女,忽然老婆有喜了,老板便从此发善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喝了真酒,醉醺醺地走出去,这一次,到了十字路口她仍旧迷迷糊糊,结果从此绝迹。

酒馆老板心里有个疑问,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4.死鸟

死鸟是贺道台的绰号,单说他伺候鸟儿的能耐。无论什么鸟,到他手里一弄,个个毛儿鲜亮,活蹦乱跳。立夏的时候,有一位林先生送了他一只很难驯服的八哥。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纤册肢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

九月九日那天,贺道台好不容易把直隶总督禄裕请毁世到了家。禄裕一进门,八哥就叫:“给大人请安”。禄裕十分高兴。等到茶上来,八个就叫:“这茶是明前茶。”禄裕哈哈大笑起来,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接着禄裕便与贺道台笑说道:“有什么好茶,也请我禄裕尝尝。”

哪知八哥听了“禄裕”二字,竟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禄裕那王八蛋!”接连说了几次。禄裕愤而离去。

这句话本是贺道台平时生气后说的,哪知就给八哥记住了呢?

5.张大力

张大力是一元赳赳武夫,身强力壮,力大无边。

侯家卖石材的店铺前有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上可这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自从石锁放在这,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张大力过去,两手一抓便举了起来,然并不放下。

等到侯老板来了,亲眼看见张大力举起石锁,张大力才把石锁放下了,并索要银子。

侯老板笑着说,您把石锁举起来看看,下面有一行字。张大力重新举起来,仰头看去,果然有一行字:

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侯老板早就知道他能举起石锁,而这字也是对人间表示佩服的一种方式。

6.冯五爷

讲的是文人开饭店遇到内鬼的故事。

冯五爷开了一家“状元楼”,生意好得很,但是账上居然出现了赤字。冯五爷发誓要找出这个人来。

第一次,有人报告说,厨子伙计隔墙把鸡鸭鱼肉都扔了出去,外面有人接应。冯五爷马上换了一拨人,只留下从老家带来的胖厨子。

第二次,赤字仍然出现,有人说,他们把上好的铁皮罐头、好酒好烟放在垃圾下面拉出去,居然是内外勾结。于是又把伙计换了一拨人。

第三次,有人说胖厨子才是最大的偷,无日不偷。冯五爷决心抓他,然而当胖子厨提着灯笼从自己面前走过去,冯五爷并未发现异常。等到别人告诉,冯五爷才明白,胖厨子的诡计竟在灯笼底座上,那是一块冻肉。

于是,冯五爷三天没说话,第四天便把状元楼关门。

7.蓝眼

讲述专门看假画的蓝眼被骗的故事。蓝眼去市场上买画,看中了一幅画,卖画的告诉他:“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蓝眼确认这幅画是真的,便买了下来。没多久,便由许多人说这幅画是假的。

有一天,某街的店铺里有这幅画的真品。蓝眼过去看,悔恨不已,才发现这幅画更加有神,自己竟被地摊上的伙计刷了,打了眼。又辗转多久,花费重价才把画作买下来。

然而,买回来把两幅画并排放在一起看,才发现自己最初买的是真的,第二次买的是假的。这分明是黄三爷的诡计。他败给了黄三爷,并且,连人家面儿都没见过。

8.好嘴杨巴

讲的是好嘴杨巴卖茶汤,遇事随机应变、口才出众的故事。

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费尽心思,找到了杨巴兄弟。等到李鸿章听过曲子,饶有兴致的时候,知府大人命杨巴兄弟上茶汤。

李鸿章端过来茶汤,只看了一眼便摔在地上。里面好似有灰尘之类的东西漂浮。

杨巴连忙跪下,心想,李中堂不知道那灰尘其实是碾碎的芝麻,可如果这样解释,不是让李中堂下不了台?于是他就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喜欢碾碎的芝麻,请恕罪。

李鸿章这才明白过来,但也看出来杨巴的机敏,非但没有罚他反而赏了钱。

9.蔡二少爷

蔡二少爷有一个本事很特别——卖家产。

常常与蔡二少爷打交道的是黄老板,他不知倒卖过多少蔡家家产。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到人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都是派人叫他。五年前,二少奶奶自己拿着旧衣服过来,黄老板理都不理。

然而,这两天蔡二少爷忽然有了好东西。黄老板本以为蔡二少爷山穷水尽,没想到他还有好东西,便高价买了回来,等到转手再卖可以赚一笔。

有次,一位毛老板到店铺里看货,居然认出了几样自己卖给蔡二的古董,还问黄老板买价几何。二人对质之后,黄老板发现,过去以为自己坑了蔡二,谁知道真相是被蔡二骗了。蔡二低价从毛老板买货,高价卖给黄老板。黄老板不知情,还以为占了蔡二的便宜,到底水坑谁呢?

10.背头杨

背头杨本事个小姐,革命的时候,她也赶时髦留了男人的发式,人称背头杨。

有天,背头杨听完课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正好碰见道边上有茅厕,便一头钻进去。女厕所的人见进来个男人,连声尖叫:“流氓!流氓!”背头杨提着裤子跑出去,后边人跟上来,连带着路人,一起把背头杨打了一顿,直到巡警来,认出是杨家的二小姐,这才救出来送回家。

从那以后,背头杨再也不敢进外面的茅厕,但有人假冒她进女厕所型猥亵之事。

于是背头杨竟然两月没出门,慢慢地长了头发,恢复了女相。这一下女厕所自然能进去了。

11.认牙

华大夫是有名的牙医,绰号认牙。有一次店里来了两个侦探,问有没有见过一个黑脸汉子。华大夫说不记得了,他看过的病人,从不记得是什么模样。

没过几天,华大夫居然跑到巡捕房说,他看见那个犯人了。

侦探问:你不认识人,怎么就知道是他?

华大夫:他张嘴喝酒,我认得牙。

巡捕去酒馆里抓人,果然抓到了犯人。

12.青云楼主

青云楼主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酸文人,自己想了个斋号叫做青云楼,还写了一副对子: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可是他的书斋从来没人进过。

忽然一天,居然有个美国人来拜访,见到了青云楼主的字画,啧啧欣赏,还寄信说中国的艺术家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于是挥笔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装裱邮寄给了美国人,并请他把这几个字挂到墙上,拍张照片发过来。

等到美国人发过来照片,青云楼主哭笑不得,原来那四个字居然挂倒了。

13.小杨月义结李金鳌

讲的是小杨月与李金鳌意气相投,相互帮衬的故事。

在天津时,发了大水,小杨月赔了钱,就拿行头当了钱养活戏班子。后来准备返回上海,买了车票,就差自己的行头。于是他就去求李金鳌,李金鳌与当铺老板一说,小杨月真的拿回了行头。

在上海,小杨月唱戏,有一回李金鳌找过来说,自己的兄弟没饭吃,想替小杨月卖票赚钱。他们邀请了上海的名角过来,票卖得很火,李金鳌的兄弟也都安稳了下来。

14.泥人张

讲述泥人张凭借捏泥人的技艺,“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在一个酒馆里,海张五嘲讽了泥人张。泥人张伸手从鞋底扣下一块你把,单凭一只手,喝着酒,酒喝完,海张五的头便被捏了出来。

第二天,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一二百个海张五泥人,摊上贴个白纸条,上面写着:

贱卖海张五

海张五花费不少钱才把所有泥人都买下来。

15.绝盗

有一对小夫妻在街里租房结婚。他们白天去上班。

一天,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小夫妻房子前,正好碰上小夫妻上班去了。老头子骂骂咧咧数落儿子不孝,不给老娘看病居然在外面养女人等等。两个儿子砸开门,尽情地拉东西,拿不走的东西,统统砸碎。

等到下午小夫妻回来,他们一看家里惨状傻了眼,怎么回事?邻居告诉说你爹来了。把事情说了一遍。可是,新郎的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也在前年过世。

大家这才知道,遇到贼了。

16.小达子

小达子是个偷,在电车上,就是小达子的天下。

一天,小达子在车上,看见一位中年男子,看见了那人脖子里纯金的怀表链。等到快到站时,小达子靠上去,趁着电车拐弯时,趁势向那人身上一靠,那表就到了自己手里。

下了车,小达子走着走着,看见了人,面容有些熟悉,不正是方才被自己偷的人吗?他的脖子里,居然戴着金的表链。小达子一摸自己的口袋,原来那人竟然投了自己的表链,更栽跟斗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偷走表链的。

那人走过来说:你笨手笨脚也想干这个!随后扬长而去。

17.大回

大回是钓鱼的行家,他用面团钓两根绳的鲤鱼,用小孩的巴巴钓三个红绳的鲤鱼,有水坑的地方都被他掉过。远近钓者都称他“鱼绝后”。

有一天,大回趴在大街上睡觉,一个车夫驾着马车过来,马车夫也睡着了,于是马车便从大回身上碾了过去。他手里的鱼篓子居然没扎住,里面的鱼居然都还活着。

那马车上拉的什么东西?活蹦乱跳的一车鱼。

有文化的人说: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18.刘道元活出殡

刘道元善写状子,谁用他的状子谁赢。但他只给大买卖写状子,局部管小店小铺的事情。挣得钱多了,他也讲义气,走在街上听见谁家哭哭啼啼,说穷道苦,他便把钱扔进人家去。人家要感谢他,他和谁翻脸骂人。

一天,刘道元和徒弟金三和马四说,师傅我活了五十六,人间的事情看透了,就是不知道阴间什么样,我装死活出殡一次,你们好好给我招呼着。

接着,全天津卫都知道大文混混儿刘道元死了。于是,来刘家吊唁的真不少,门口排成长龙。

来的都是哪些人?都是平常受到刘道元救济的穷苦人,刘道元的弟兄一枝花没来。过了一七,金三把供桌上的判官金笔放进棺材,还说这支金笔只配他师傅一个人使用。出殡的时候,竟有一帮人拦在棺材前面,这些人平日跟他一向讲理讲面,等到他一死,怎么也翻脸了。

里面居然站着一枝花,一枝花叫喊着:那支判官笔就该归我,他算个屁!不交给我,甭想过去!

刘道元脑袋轰的一下,心里倒豁朗开来了,双手一发力推开棺材盖,哐当一声,他站了起来。这一下把出殡的和看热闹的全吓得四散而逃。

只有刘道元站在灵车上大笑不绝。

第二部分 原书结尾“题外话”

本书受到冯梦龙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

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

三是“语言”。小说的语言很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第三部分 艺术分析

1.书中,以传奇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各行各业的绝活,或者讽刺了一类人。这十八篇故事可以概括为:正骨妙手,刷浆绝活,酒婆醉酒,死鸟害人,大力扛锁,五爷开店,蓝眼打眼,杨巴卖嘴,蔡二败家,背头笑话,认牙辨贼,青云自嘲,杨月结义,泥人绝技,绝盗猖狂,达子打手,大回害己,道元出殡。

2.本书的艺术手法大都采用“抑扬”的模式,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总之,结尾处需叫人会心一笑,或是出乎意料。

3.十八篇故事读完,我们见识到了各样市井人物,人间冷暖,民间技艺,正所谓俗世中不乏奇人,尘世里不乏奇事,高手往往在民间。我们从《俗世奇人》的字里行间,发现那语言的精炼,故事的干脆,不拖泥带水。这是本书的语言特色,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4.人物描写上,遵循了特点识人的原则。人有所长,便把他的长处当做名字,人也好记,更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主人公有一些自己的习惯,才能更令读者印象深刻,增加代入感。

5.故事写的是生活,故事也不脱离生活,但是从生活中升华而来。这就要我们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奇人奇事,哪怕是小人小事,只要有闪光点的地方,就可以做记做传,写一篇故事出来。细心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故事的素材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Ⅶ 搜集关于《俗世奇人》的资料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瞎蚂令人惊叹不已。

艺术特色

冯骥才移植天津相声语言的特点,在《俗世奇人》中运用大量的富于诙谐、嘲讽和节奏性的语言进行叙事,给小说笼罩上了一层“津味”色彩。如《死鸟》中有一段对贺道台伺候上司“心得”的描写,堪称经典,“摸透上司脾气,知磨搭埋道嘛的时候说嘛,嘛的时候不该说嘛;枝启挨训时俯首帖耳,挨骂时点头称是……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吗”这段宛如相声开场白即“垫话”的叙事方式活生生地“画出”了贺道台阿谀奉承、巴结上司的丑陋嘴脸。

其中“嘛”、“撒气篓子”、“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等方言俗语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不少喜剧效果,减少了阅读时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膜,增加了亲切感。另外,冯氏小说语言“节奏性与音乐性都很强”,上述一段层次分明,第一层是伺候上司的“准则”。

第二层是贺道台伺候上司的“天性”;而且每个小句舒缓自如,不急促,不突兀。这种别致的语言风格正如相声语言一样,富于节奏感。而《洋相》一篇则通过“抖包袱”的语言形式来讽刺崇洋媚外的中国人。

Ⅷ 俗世奇人的其他题名

比如说;【蓝眼】 【酒婆】 【死鸟】 【苏七块】 【认牙】 【冯五爷】 【好嘴杨巴】 【张大力】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刷子李】 【蔡二少爷】 【背头杨】 【青云楼主】 【泥人张】 【小达子】 【大回】 【刘道元活出殡】 《俗世奇人》之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干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着。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大穗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着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俗世奇人》之冯五爷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惟独冯五爷卜圆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端口,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滚弊卜,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于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上一长,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
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俗世奇人》之:蓝眼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不姓蓝,他姓江,原名在棠,蓝眼是他的外号。天津人好起外号,一为好叫,二为好记。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关灯看画,也能看出真假;话虽有点玄,能耐不掺假。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之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扰得咱铺子整天乱哄哄的。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
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打来尤小五。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到处乱钻,嘛事都能叫拿耳朵摸到。他们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和蓝眼都不知道这崔家是谁。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看真假画这行,看对一辈子全是应该的,看错一幅就一跟头栽到底。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黄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两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缕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有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书生打扮的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自此不单天津古玩行他这号,天津地面也瞧不见了的影子。有人说他得一场大病,从此躺下,再没起来。栽得真是太惨了!
再想想看,他还有更惨的——他败给人家黄三爷,却只见到黄三爷的手笔,人家的面也没叫他见过呢!
所幸的是,他最后总算想到黄三爷的这一手。死得明明白白。
《俗世奇人》之:杨巴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俗世奇人》之: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Ⅸ 《俗世奇人》作者是什么

《俗世奇人》作者是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的市井题材小说在反思传统民族文化弊端对闷渗和人性残害的同时,对“奇”字误导人性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冯骥才指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导致了他对中国的陋习感兴趣,并提起笔来进行创作的。冯骥才主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和文化的神秘性。

《俗世奇人》艺术特色: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创作了大量的奇人奇事,这种情节的描写也借鉴了相声表演的模式,这在书中主要表现为“捧哏”、“逗哏”的情节模式。对口相声就是两个人一起表演的相声,一个是“捧哏”,一个是“逗哏”。

一个“逗”,一个“捧”(但大多以反对或拆台为主),绿叶衬红花,在双方交锋中引起喜剧效果。其实,在冯骥才先前的一些小说中也表现出了这种情节设置上的二元对立模式,有的研究者对此进行指出:“冯骥才的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这种处理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立的结构样式。

所谓的对立结构,就是在小说的叙事过程当中,在情节的安排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突转’。”而《俗世奇人》中就有很多篇小说延续了这种对立的情蚂盯节模式,并且完成了“突转”的效果。

以上喊森内容参考:网络-冯骥才,网络-俗世奇人

阅读全文

与俗世奇人艺术字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