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理解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袭源隐中特别指出了人的头脑对世界有多种不同的掌握方式,而“艺术的”掌握方式是与其他掌握方式不同的“专有方式”。关于这一理论观点,国外与国内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与阐释,对我们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了帮助作用。
他指出:“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
对同一对象的把握表现出差异性、多样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状况、生活习惯、经济、政治、文化大背景的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通常是需要全面加以考虑的。
(1)如何看懂世界艺术扩展阅读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它与实践—精神的、哲学的、宗教的思维方式既存在着某种联系,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仅就拍厅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而论裂手,哲学的推理和思维程序是从一般到个别,产生“思维具体”;艺术则是从生活出发,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塑造出“艺术典型”。
艺术概括不同于科学概括。它虽然离不开抽象思维,但主要通过形象思维,运用抽象化和具体化相结合的典型化的方法,以直观或直感的形式,创造出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艺术形象。
Ⅱ 如何读懂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90年代挣脱了政治“无形之手”的掌控,走向成熟,但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地落入了另一只更难以逾越的商业功利主义的“无形之手”中。
中国艺术要获得独立价值,只有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本土文化,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健全中国当代艺术从时间上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发生的美术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思潮影响下,青年美术家们怀着理想主义的热情,以群体性的对西方现代美术样式的模仿,像浪潮一样形成了对传统规范和专制文化理念的冲击。
当代艺术是与传统艺术有着不相同目的,是进入市场的艺术。
对消费者而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为了让生活过得轻松、多姿多彩。
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人们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就趋于泛泛的了解,因此,对大众而言,其艺术素养不免参差不齐或普遍偏低。
接近大众艺术不是去寻找生括深处的底蕴,而主要是为了获得感性的欢娱。
从感性世界去激括泛味的现实世界,希望轻松地不费复杂脑力地就能获得快乐,排斥艰深的思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中国社会结构开始转型。
艺术家感到过去曾经郑重其事对待的事情,在失去了神圣的光环后,显得滑稽可笑。
因此产生出政治波普、玩世写实主义、艳俗艺术等艺术形态。
在20世纪中期,大家熟悉有国、油、版、雕,年、连、宣,而现在就比较多样了。
再一个就是在渠道和结构上的多样。
过去比如美术家协会就可以把全国的美术家组织引导起来。
但是现在除了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而且也有体制内外之间的艺术家和艺术活动。
当代中国艺术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格局,是一个极度个性化的时代。
如从技法上看有(照相)写实、超现实主义、写意、表现、抽象等等;
从艺术现象上看有政治波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象、卡通艺术、艳俗艺术等等。
徐悲鸿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与画家,其长于国画,擅长油画,精于素描,为中国画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中西古今结合的改革思想。
在50年代,当李可染、黄胄这些人出来的时候,把写生、速写放到国画里,老的国画家对的作品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但现在李可然已经成为国画传统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代表的是新的观念,在那个时候也是有“前卫”色彩的。
而到现在,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油画有各种风格和样式,目前很难说哪种风格,哪个“主义”完全代表了中国的油画。
要比较客观和全面地理解当代艺术,不能放开它的时间性,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处的历史阶段。
Ⅲ 干货|如何看懂高大上的艺术展
身边总有朋友会问我们,最近又有什么好看的艺术展啊,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首先真的很欣慰,越来越多不搞艺术的朋友也开始看展了,虽然他们总说,其实去看展很多时候也看不太懂,更多是好奇,或者只是纯粹去感受下,看看艺术家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艺术,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艺术就是需要靠自己去感受的,只是有的人感受多一些,有的人感受少一些。
而看展本质就是一个艺术熏陶的过程,当你看过那些艺术大师们的杰作,看过足够多的好作品,当你感受得多,你的眼界和观念就会被打开,你的审美水平就会慢慢提升。
但是,当我们真的去看了一个不错的艺术展,有人可能排了老长的队,进去后茫然走一圈,然后感慨一声:“啊,真好看!” 或者疑惑一下:“哪里好看了?”传说中的顶级大师名作就在眼前,却又好像离它很远很远……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怎么才能看懂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呢?
① 观看作品旁的介绍
宽宏的约翰·弗雷德里克顿萨克森候选的肖像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33年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每一幅作品旁边的作品介绍和背景资料。通常一个好的展览,都会配上相关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介绍信息,对作品和艺术家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而此次展览策划中,每一幅作品都配上了200~400字的介绍,算是比较深入了,这也是清华此次策展中非常人性化的地方。毕竟很多人除了达芬奇、梵高、莫奈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之外,对其他大师可能了解的比较少。
② 相互比较着去欣赏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加国•安格尔《朱庇特和忒提斯》(左图)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穿红衣的年轻女子》(右图)
当我们看完作品旁边的文字介绍之后,再看这些名画可能还是有点懵,这时候,我建议大家相互比较着去欣赏。因为时代的不同,同一个展厅内,两幅相邻的作品,就有可能相差50年-100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通常会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比如,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当你相互对比的去欣赏,你会发现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当我们用比较大眼光去欣赏这些画作时,艺术鉴赏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③ 以历史时间线纵向去宏观感受
每个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立体空间的表达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也就是大家理解的素描。虽然立体素描已经开始成熟,但是,当时的色彩语言并没有那么丰富。这和当时的工业发展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颜料还是以手工磨为主,而像现在这样丰富的锡管颜料一直到19世纪末,印象派时期才开始普及。正因为开始普及了便于携带的颜料,才使得外出写生成为可能,否则以前像罐头一样的颜料,带出去写生可就太费劲了。
按照历史发展纵向观看作品,远远比单独看一张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能明白其中的变化。比如,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变化,我们就可以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朦胧和梵高《向日葵》的生命热情中看到。
而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这次展览,正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策展,就像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一次短暂巡礼,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艺术流派都清晰呈现。一个展看下来,你就可以对西方艺术史了解得更透彻了。
④ 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保罗•亚历山大医生肖像》
布面油画 100.5×81.5厘米 1909年
如果不了解一定的绘画语言,哪怕是大师的杰作摆在你面前,你也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因为心里没有共振的基本元素。绘画就像是一个媒介,它将艺术家的性格、情感、过往的经历、当时的情绪,通通注入到艺术作品中。当你也懂这些绘画语言,才更容易获取艺术家在作品里表达的情感、注入的能量。
绘画是有一定门槛的,油画就有油画语言的门槛,而跨过这个门槛的关键是要去尝试了解一些基本的绘画语言,比如“轮廓线的虚实变化”、“明暗对比”、“色彩的层次变化”,否则,我们去看再多的画展,艺术欣赏水平可能还只是停留绘画形象的美与丑,却看不到绘画作品中的音乐节奏。
⑤ 找一个懂油画的朋友或艺术工作室一起看展
克劳德•莫奈 《睡莲》
布面油画 101.0×90.0厘米 1908年
对于绘画语言的了解,最快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跟着懂绘画语言的朋友一起去看展,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讲解。比如这次的“西方绘画500年”特展,作品都是油画,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是陌生的,因为我们不懂油画的绘画语言。如果你不想让看展变成凑热闹,如果身边刚好有懂油画的朋友,或者遇到靠谱的艺术工作室,那就跟着他们一起去看展吧。也许,当你懂了一些绘画语言,你的眼界才真正被打开,艺术观念的更新也会让你的生活不一样。
比如,莫奈的绘画语言中,他看到那么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真的超出常人么?其实不然。我们做一个小实验:面对一面白墙,去看白墙的中间和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用心感受,你会发现四个方位的白色均有颜色的变化,比如右边可能在白色的基础上偏红,上方在白色的基础上偏蓝。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你的这种色彩感知是对的感受,也是最好的感受,而莫奈只是将这种视觉感受放大,展示给了观众。
⑥ 用心去感受再感受
乔治•莫兰迪 《静物》
布面油画 30.0×35.0厘米 1948-49年
当我们不看任何文字介绍,也不懂任何绘画语言,没有别人的专业讲解,我们看一幅作品,怎么看?也很简单,用心灵,而不是用眼睛。
绘画语言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可以不经过大脑的解码,就让你感受到艺术家的品格、特质、当时的情绪、情感。解码这种语言最基础的就是“用心”俩字,而并非眼睛本身。当你伫立在一幅作品前,用心感受的时候,也许你没有多么大彻大悟的感觉,但你一定和这位艺术家在情绪和情感上走得更接近了。比如梵高的作品,你能够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挚爱,而莫奈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平凡生活中的惬意和自在。
用心去看去感受,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最容易丢失的,而这才是看展的关键,因为,欣赏艺术,你的感受最重要,那是别人没有的。
在人世间活着,就有诸多的烦恼,坑坑洼洼的人生旅途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如果在低谷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树木丰富多彩跳跃的颜色,擦肩而过行人嘴角上的微笑,普通瓶瓶罐罐投影上虚实相生的美,你就有了一双艺术的眼睛,而艺术的眼睛可以让你的人生感受到更多幸福和满足。
美也,带你去看展,希望你在生活里有艺术的眼光。
Ⅳ 什么是民族艺术 什么是世界艺术
民族艺术:体现本民族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一般是只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项有特色、有历史背景的技艺,可以代表某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世界艺术:包含了各个民族的艺术,相当于一个大杂烩,让人认识各种各样的艺术,感受艺术的美好。
Ⅳ 如何看待艺术
如何看待艺术
1、时空·地域·人种·观念
艺术是什么,如何看待艺术,已经是文明进程中以及当今热爱艺术,探讨研究艺术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历史进化至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着人类制造工具和应用工具的开端。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就产生了,艺术的产生应该是与人的智力进化、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步的。其实,已经无须探讨艺术是产生于劳动、游戏、巫术还是其他的缘起,人的生存直觉自然而然会诞生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创造行为,世界的古文明,几乎是在相差不太多的几个千年段中延生。基因人种、生存地域、自然物产、隔绝程度决定了人类不同的进化与文化、习俗与艺术(习俗是艺术的人为土壤),现在的黑人、爱斯基摩人至今依然保存着他们原始性的艺术形式,而西方各国的艺术形式已经更迭翻新,与缘起相比,显然是面目全非,东方艺术从古至今仍然尊崇对自然意象的抽象解读。
在日光朗丽的地中海之滨,远古的希腊人把自己作为神一样的崇拜,他们的艺术体现他们人性的追求,在力量和完美理想境域之中,他们把神和人放在同一个刻度上进行塑造,由此诞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战和诺亚方舟、阿波罗与阿芙洛狄忒、拉奥孔这些不朽的艺术经典。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山林湖泽与猛兽的搏斗之中,造就了狂放耕逐猎捕的东方民族,在弓矢急流石斧之中,形成了东方民族的形意和抽象意念,诞生了青铜隶篆,诞生了风雅颂,诞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原典时代。
艺术的进化离不开文化、哲学和宗教方式,其形式所体现出的视觉、听觉、触觉,无不包含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也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存工具——陶器——泥土在火中的涅盘,技艺的结合中,承载着漫长的科学探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进了艺术的进程,特别是造纸业的出现使水墨艺术找到了良好的载体。关于这一点,艺术早先的多维视觉方式走进了二维空间,这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佛罗伦萨的杨凡爱克兄弟的油性化工颜料发现开启了西方近600年西洋绘画先河,列澳纳多·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实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骨骼肌肉雕刻在科学认知中升华为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工业革命、现代信息光电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科技进步使人们将对艺术的核心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产生观念性的蜕变。
当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哲学观念、宗教方式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艺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些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从来也没有离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决定着艺术形态,艺术形态的演进也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更高程度。艺术,一定的程度上使人的行为意识得到改变,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平衡,似乎在人的所有感官和意识中,艺术与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艺术和接受艺术基于人们永远是不同步的,所以人类文明之初是没有艺术概念的,随着社会分工就出现了被称之为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界定,当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对所有的视觉物都会产生极高的要求,那所有的视觉物都是最美的,其实,那个时候艺术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2、门类·延生·作用·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蛮荒时代,只有追逐和获取兽类数量记录的快感,于是在原始艺术中,有了岩洞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受伤的野牛群大概就是先民们庆祝这种胜利所留下的印记。非洲黑人强烈的音乐节奏和夸张变形的传统木雕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黑色人种特有的生存气候、生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综合性的张力、躁动以及旱土、热风的赤道意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然所流传的南音,记录的是两晋时期晋人衣冠南渡和闽越人融为一体而又怀念故土那种丝丝哀怨、委婉而又切切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或是具体的艺术样式,都是人的意志与理式的产物,傅雷先生在翻译《艺术哲学》一书中反复表述出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永远离不开时代、民族、土壤等这三个基本关系。回望艺术长河,无论是拜占庭时期的壁画、罗马时期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是17世纪法国的洛可可装饰、 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在艺术视觉描述上很难以找到不是对物象的描摹。但是18—19世纪的西方音乐传统中所再现的交响乐却已经离开了对大自然的模仿,而从抽象的符号替代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奏鸣曲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不能不让人们走进生活与自然,又从琴弦中感悟到艺术与生活的升华。中国秦代的兵马俑既是秦汉时期对征战和守卫勇士的刻画,又是秦始皇称雄天下的永恒理想。也许那个时代的兵勇就是那样的单纯、执着与一往无前。汉代的艺术粗犷雄浑、大器而又洗练,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灵兽,实际上是对战将武功不绝的纪念和猛士浩气长存的延伸,现在看来,不妨认为是当时凝固的行为艺术,秦始皇所留下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就是当时最为现代的大地艺术雕塑。尽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存环境传达着不同的艺术方式,传统与现代在艺术信息的传达方面并不存在差距,可以说,人的感知因素与表现因素对于艺术而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艺术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巡视,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的民族和国度都离不开实用、愉悦、游戏、典式的作用。青铜时代的中国,钟鼎饕餮夔纹传递的是不可抗拒的神的权威,也是统治阶级震慑和稳固社稷的工具,没有任何一种怪兽的力量可以与想象和创造中的神兽相比拟。东汉末年以降,佛教的兴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先后出现的云冈、龙门石窟石佛塑像蔚为壮观,敦煌壁画瑰丽而超逸,工程浩大,寺庙经幢石塔星罗棋布,使中国的石窟与建筑,石窟的壁画、雕刻,在艺术形式和人的心灵教化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最富有传统艺术特征的水墨画,仅用单一的颜色,却要表达有色的视觉感官,是世象的抽象,是镜象的灵动。中国的京剧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用一种套式和唱腔表达,固执地改变人们对原本世态的视听方式,让人们津津乐道,余韵缭绕,老少皆宜且透出对生活与艺术的激情与自信。令人神往的欧洲古堡坚固、神秘,基于当时是建筑材料、实用安全的需要,既是中世纪王公贵族的堡垒与家园,同时又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我们现在还可以欣赏到的却是一种历史的回声与经典建筑之美。民俗布饰“布老虎”寄托当时中国山东农村习俗中希望下一辈儿孙都成为虎虎生气的人,其抽象的装饰样式、稚拙的造型、鲜明的色块和线条至今仍然传达着民间布艺装饰的审美信息。
3、技艺·经验·传承·更新
艺术长河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正因为隔绝,如今的艺术才多姿多彩,也正因为缺少交流,各种艺术门类的延生基因才可能出现平衡式、个性式的生态,在各自的萌芽和成熟传承当中透射各自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以及民俗伦理内涵。技艺是各种艺术门类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各种社会属性的寄托和反映,技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艺术的综合尺度,在技艺家的身上凝结着某种个性化艺术属性的展示点,同时也是技艺者生理特异、心理意志、个人化训练的结合体,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极其个人化的诠释,在通俗人们的眼中称其为绝活。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当中,艺术教育是非普遍化,许多艺术样式仅仅是师傅教徒弟或亲缘繁殖,甚至一脉单传。现在看来,艺术教育涵盖着教育的共性和审美的普及意义,对于某种经典式艺术样式的传承,可能会留下一定的遗憾。当我们重新审视积淀我们崭新文化的各种辉煌成就时,我们会对创造新的文化艺术样式产生由衷的迫切,于是不断重复的艺术样式会给新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阻碍,不断的更新是艺术自身新陈代谢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艺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造型艺术样式的成熟需要的相当的积累过程,艺术的积累与固守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要面对和经历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人的认识观和人的情感需求是艺术样式存在的风向标,但是并不等于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可以忘却锻造青铜、烧制陶器、弯弓骑射的年代所诞生的艺术遗产。继承和尊重所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创垫的艺术足迹,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创造物都具有艺术化的概念,所不同的不过是被承认与不被承认而已,有没有被传播,有没有可以被认同的机遇和可能,这是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是什么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新的社会状态,视觉造型艺术的样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翻新。新石器时代,先民一个石锛的进化要经过漫长的时期,也许是上万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的当今,一个造型设计的创意,只要把思路和想法输入计算机,或者复制一个造型物件,再经过数码扫描分析,瞬间便可得以实现理想的造型效果。这种创造性的速度和时间差异,使我们和古人似乎就在今天和昨天,毛泽东有一句着名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与新的科技工艺方式的重大突破,过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构,我们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古人的石锛来应对今天的生活,这样说来,现代艺术中某些超越现实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从全新客观的角度看待艺术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理性超越艺术情感的可能性正在产生,但是人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需要人文的、愉快的视听觉概念。
4、精英·大众·艺术家·工匠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分清楚的,那就是艺术同时具备几个概念,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特别是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相当份量的时候,艺术同时具备精英与大众不同的区分。大众化艺术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上占据了起码有95%以上的份量,而精英艺术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少的,况且精英艺术中还有大众化的一些过渡成分,当然大众化艺术中也大众化的精英部分。无论如何,代表社会科学之一的文化艺术之中必然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合奏,大众艺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所包含的是社会普遍的视听觉审美认同,其中社会伦理、主流政治、民俗文化、民族传统、装饰潮流、科技环境、语言文字、影视图像之中的审美表达方式均带有通俗化特征,而精英艺术所包含的是纯艺术审美的理论创新,纯个性化的艺术和边缘化的艺术,以及纯形式化的艺术,没有大众艺术也就不存在精英艺术,但是精英艺术是对大众艺术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在20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假如没有柴可夫斯基、毕加索、卓别林、凡高、柯勒费支、邓肯、梅兰芳等的精英艺术,过去的一百年将显得非常的寂寞。在社会文化舞台上,离开了大众化艺术的支撑,精英艺术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精英艺术的引导和批判,大众艺术会在通俗之中更加“悠然自得”。工匠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技艺和非创造性的艺术理解方式得以保存和维护艺术样式的个体生态,一个没有艺术匠人的社会,是无法延续艺术积淀的。现在艺术家的身份标签也具有多重性,基本界定在大众艺术的层面上,被社会认可的艺术家既有与社会认同相适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充斥在社会艺术层面上的绝大部分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是社会艺术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努力,社会艺术会变得非常平淡。随着社会艺术普遍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中已经离不开经过设计的美,大到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小到一个打火机、茶杯、纽扣。人们已经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在实用性的背后,寻求美感的附加值,这都需要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协调与努力工作。假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感官都要非常费劲地去猜想艺术概念和艺术的深刻性,那么普遍民众的艺术需求将显得十分的负重,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情趣还是人的第一审美需求,人的审美是不能回避功利性的。其实,深刻的审美潜藏在通俗之中,一件日用品具有实用价值后,如果离开审美价值,显然与人是有相当距离的,因为的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商业社会为什么会把香车与美女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摩登与前卫,观念与行为,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对现行的观念和方式产生强有力的怀疑、批判与破坏,然后重构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形式。艺术方式的多维化基于艺术门类是一个泛艺术的概念,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在一个平面的关系上进行多维空间的描绘与塑造,现代艺术观念却告诉我们一个方式,那就是绘画艺术必须从架上绘画的神坛上走下来,必须加入行为与过程,必须离开单一的描绘方式,而用更多的综合去满足和适应工业与信息时代人们眼前所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现代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逆反思维和心理情绪的综合性表达,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对单一的固定的既定的艺术方式,从而使人们把艺术和人的资源、自然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糅合在一起,实质的意义在于人的艺术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去。人的艺术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必须从科技理性中回到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方式上来。
Ⅵ 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纷呈,你如何理解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迎来了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也随之而改变。随着人们对世界及对自然的认识,特别是对东方世界艺术的认识,欧洲的艺术家们得到了启发。他们纷纷从民间艺术、中世纪艺术、东方艺术、非洲艺术、中东艺术中汲取营养。打破旧有的传统模式是当时欧洲艺术家的普遍愿望,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使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被摄影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魅力四射的东方艺术在线造型的平面写意中充满巨大表现力,更令渴望革新的艺术家们惊奇与清醒:模仿写实只是一种艺术观,不冲破这种传统,艺术的天地难以拓宽。于是后印象派画家率先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主观精神表现,塞尚开始以主观概括对象,远离客观模仿;凡·高则以极富激情的色彩和笔触表现个人内心的强烈情感;高更却以象征性、神秘感表现自己思索中的可视形象,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先河。
20世纪初,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节奏。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类的眼睛从宏观世界延伸到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绘画“不再作为自然的奴仆”了,要“为艺术而艺术”。现代哲学直接影响了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对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人们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弗洛伊德,他对人的精神领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强调人类本能需求的重要性,主张情感与感观,尤其是无意识的冲动,要远比主导人类行为的理性思考更为重要。这些理论都成为现代艺术创造的源泉。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美术。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察春束;第二阶段是二战后一直到今天。第一阶段是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派的艺术,这一阶段的中心是法国的巴黎。巴黎几乎成为欧洲现代派美术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也培养出众多具有先锋意识的现代派画家。《亚维农少女》作为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美国的纽约。二战后的美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商业化社会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出现的新风潮比欧洲变异的速度更快、更频繁。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出现了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唯没迟派。
20世纪的西方美术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与先前的西方美术流派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流派此起彼伏,指李新的艺术局面不停地被更新的局面所取代,其纷繁与芜杂的流派变化,为世界美术史前所未有。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发展的历程,即使是传统的写实主义美术,它从文艺复兴开始也就从未间断过发展与变化,如巴洛克、罗可可、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直至19世纪末的后印象派,可说是新风格、新流派不断涌现。追求变革创新的艺术精神一直引领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史。而20世纪初出现的流派纷呈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其实就是西方美术发展的必然与延续,只不过是求变求新的艺术精神以“反传统”的姿态表现得更集中、更强烈、更明确而已。后印象派画家率先决裂传统,在绘画中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创造出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并首先在绘画中运用明亮的色调和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炽烈的思想与情感。他们首开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以其理论和实践引领着19世纪美术向20世纪美术的过渡。从此,众多的现代流派相继相继登上了西方美术历史的舞台。
Ⅶ 求艺术概论中的艺术世界的含义是什么!!!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主体观照的主要对象。
(7)如何看懂世界艺术扩展阅读:
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形状独特而美观的,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Ⅷ 介绍世界艺术知识的
立体主义:
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
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
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
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于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
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 、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什兹 、布朗库希。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
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
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
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
,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
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
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
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
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着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
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
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
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 。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是:公牛象征残暴的法西斯;马象征悲惨的人民大众;马头上方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电灯在发光,画中还有惊恐的妇女,高举呼救的双手。画里没有画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着全画。画家以黑、白、灰三色为色调对比,强烈中有和谐,运用具象与抽象和超现实等手法结合创作而成,具有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
,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