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豪放型山水画艺术大师傅抱石
生平与成就:
傅抱石像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他青少年时期酷爱绘画、书法、篆刻; 1933年得徐悲鸿鼎力推荐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迁南京,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庭,少年生活贫苦。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期间在治印之余开始研读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思想。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山水画融合了日本绘画技法,上追南宋梁楷 (生卒年不详) 、牧溪 (生卒年不详) ,并深受石涛的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大胆进行艺术变革,以破笔散锋在皮纸上绘山水,创独特的散锋 “抱石皴” ,下笔风驰电掣,又能小心收拾,创造出雄强、豪迈、诗情画意的新山水画风,雄震了近现代山水画坛。徐悲鸿赞誉其画是 “三百年来谨小慎微之山水突现其侏儒之态”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感悟,其画意深邃,笔墨豪放,善用散锋、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元气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近现代山水画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人物画受顾恺之、陈洪绶的影响较大,又能自成一格。人物形象多以古典名着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人物画之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风,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描写古人形象或其逸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其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还是博大精深的学者,毕生着述二百余万字,涉及中国画史论等各方面。
艺术地位: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化转型的代表人物、闻名中外的国画大师、“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傅抱石和齐白石曾被郭沫若推崇为画坛上的 “南北二石” ,可见其当时的艺术地位。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是独特分子,他厌倦墨守成规,对于中国画进行了一种内部改革。从他的绘画风格可以看出,他的画法、气韵、格调是古典的,但笔法、气势却是弯哪新颖的,而画风、个性又是独特而自由的。这种非同一般的中国画面貌犹如春雷乍响,震惊了中国画坛。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一面旗帜,傅抱石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他不仅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这个具有革新思想的口号,而且创作了一批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名作,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傅抱石的艺术创作不仅成就了其大师的地位,而且推动了新金陵画派的成功,钱松岩、魏紫熙 (1915-2002) 、宋文治(1919-1999)、亚链闹孙明(1924-2002)等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日渐被人们熟悉和喜爱,同时代还有一大批不错的画家深受傅抱石的影响。
技法特征:
笔法: 傅抱石的山水画早年师法石涛,用笔以中锋为主并带有金石味。风格成熟期棚链,主要用破笔散锋笔法作画,被后人称为“抱石皴” 。这种笔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梁楷、牧溪的画中,以后中国画家鲜有使用,未成为主流。这种散锋笔法,既不是中锋,也不是偏锋,而是用散开的笔毫,揿倒后以笔根触纸,随时重按疾擦,因势铺衍而成,实际等于数支极小的中侧锋同时作画。画出的线条既有中锋的圆劲、挺秀,又比中锋灵活多变、恣纵洒脱; 既有侧锋的苍茫、险峭、枯涩,又比侧锋更含蓄蕴藉、邃密丰润。这种散锋笔法,是以较粗犷奔放的线条和浓淡的墨块,构成奇谲多姿的山川形象,创造出一种既雄健飘逸又深莽妩媚,既深邃缜密又空阔疏朗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虽与作品的主题、意境、构图有关,但独特的散锋笔法却是主要因素。这种散锋笔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灵动活泼,自然奔放,淋漓痛快,能化去斧斫之痕而独领 *** 。傅抱石的人物线描虽从顾恺之和陈洪绶而来,以近于游丝、铁线描为主,但一些好的作品,却是在此基础上,运用飞动的散锋笔法,只勾取其动势,而不拘泥于形似的精确,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人物面部精神的刻画上。这种画法看似荒率含混,实际却反衬了面部的精神,焕发了人的风采。傅抱石常常于酒醉半酣时落笔,解衣盘礴,忘怀一切,自有我在地挥洒 *** 。这种笔性特征,从20世纪40年代初见端倪,不断发展至逐渐成熟,又从日臻完善到炉火纯青,在其以后20余年的笔墨生涯中一以贯之。
用墨、设色: 笔性与傅抱石的墨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用笔的节奏感是构成傅氏独特笔性的极其重要的特征。这种节奏感通过用墨被化迹于纸上,这种节奏感源于傅抱石作画的状态,与散锋笔法一起组成了傅氏独到的 “笔性” 。笔中有墨、墨中带笔、用墨的明润、淡墨重叠、反复积墨、色墨混用、干湿并举、染墨结边造型等,都是傅抱石用墨的独到之处。尤其是积墨到浓黑后,又能小心收拾,以焦墨提醒,达到透明腴润的效果,给观者一种经营再三又巧夺天工的感受,真可谓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傅抱石作画以墨为主,色彩为辅,喜欢用泼墨和重墨,当焦墨、浓墨用过后,还要用淡墨轻染,最后才用一点颜色渲染,但十分讲究用对比色,如红绿相配的鲜艳色彩应用等,从而使画面明快、醒目。
造型: 傅抱石山水画的造型,既不同于传统的程式化,又与西画的写实有别。他注重对实景写生,往往都是用硬笔以简单的线条,乱笔勾勒出山水的大致轮廓的速写式草稿,作画时根据草稿,加以润色,最后,解衣盘礴,以 “抱石皴” 的笔墨尽情挥洒完成。由于他受过一定的西画训练,造型能力较强,画名山大川能抓住特征,做到神形兼备,尽管风格强烈,但观者还是能够看出画的是何山何水,这一点,造型能力差的黄宾虹是做不到的。傅抱石的人物画主要师法顾恺之,人物画造型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都能找到痕迹。此外,初唐阎立本 (约601-673)的 《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也是他人物画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又汲取明末陈洪绶的造型、石涛的意态等优点,形成自己高古典雅、生动感人的艺术风格。其仕女画还借唐代仕女画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形象来塑造传统女性温情典雅、仪闲态静的气质。
图128 傅抱石1925年作 《松崖对饮》
构图: 傅抱石的山水画构图也与传统山水画不同,比较强调气势、连贯、虚实、动静结合,山水多画正面主峰,变幻莫测,整体的美感强烈。他打破门户之见,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全景式、分段式、边角式以及一水两山式的自然分疆法都采用,不拘一格。傅抱石的作品多采用传统的卷轴画形式,同时也根据画面的需要吸收了西画中的焦点透视法。
不足与遗憾:
傅抱石属于极具才气的 *** 豪迈型艺术大师,其艺术成熟于40年代的重庆金刚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屡次政治运动对他的整肃,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束缚,有时会使他陷入苦闷、尽失创作 *** ,在这种情况下画出的作品反而不如他重庆金刚坡时期的作品感情真切、生动激昂。出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对领袖的热爱、崇拜,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画过不少 *** 诗意图,但这些作品却不能代表他的最高艺术水平。因长期嗜酒,使他于艺术创作的盛年溘然长逝,极为可惜! 但也避免了在接踵而来的“文革”中可能受到的迫害与折磨。
图129 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初作《仿梅瞿山笔意山水》
图130 傅抱石1943年作《竹林七贤》
画作点评:
一是傅抱石1925年作《松崖对饮》 (图128)。此画是傅抱石早年山水画,构图饱满,用繁多的细笔勾勒,笔法放逸、洒脱,迅疾,充满了豪气。师法石涛,又有自己的笔法。画法虽不成熟,但已看出“抱石皴”的端倪。若将这些细笔的线,改为大笔散锋,就是后来的“抱石皴” 。
二是傅抱石20世纪40年代初作《仿梅瞿山笔意山水》 (图129)。此画是以梅瞿山之笔法画石涛绝句诗意。梅瞿山即清初黄山派的代表人物梅清。这是傅抱石40年代初期的典型作品,用笔盘转激昂,看似粗头乱服,率性为之,却能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水墨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淋漓尽致,将石涛诗意阐发得尽善尽美,又深得梅清“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之韵。此画为抱石精品。
三是傅抱石1943年作《竹林七贤》 (图130)。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纵酒昏酣,遗落世事,故有“竹林七贤”之称。他们大都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生性放达,为世外之人所推崇与艳羡。魏晋以降,画家们常常将他们的形象入画,借以表达对七人的处世方式、个性精神以及人生追求的认同。此画作于1943年,正是傅抱石 “金刚坡”时期,作品突显了晋人洒脱不羁的飘逸韵致。人物开脸气息高古,细观人物面部的神情却不复轻松,七贤的面目表情平淡,看似未喜未忧,而眼神却是暗淡的,带出几多神伤。傅抱石的人物不媚、不漂亮,招牌式的表情是 “冷漠” ,在冷漠的背后,是作者丰富内心世界的挣扎冲突与哀痛。在纷乱的抗战时期,傅抱石借竹林七贤的形象,抒发出对于和平安宁的深切祈盼,希望能有快乐悠闲的生活,能有谈天说地的自由。《竹林七贤》抱石一生画过多幅,唯此画最精!
图131 傅抱石1943年作 《巴山夜雨》
四是傅抱石1943年作 《巴山夜雨》 (图131)。傅抱石善于以诗意入画,此画即描绘李商隐名作《夜雨寄北》之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写尽蜀中旅人之感。傅抱石以此诗入画,尽得天地苍茫雄浑之气概。此时正值深秋月夜,巴山之中淫雨连绵,不见月明。傅抱石把画幅大半都布置成重重山峦,形成了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画家从金刚坡的山水中发现,川东是土石混积而成的山脉,平时无水,而在一场大雨后,迷雾即起,此时的山石、树木、溪泉混沌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自然风貌。抱石以破笔散锋大胆入画,连皴带擦,营造出天地一体,苍茫混沌的景象,通过渲染,把线和皴统一成面,将整幅画面的调子和谐起来,于是山水云雾交汇糅合在一起,成就一个山雨交加的世界。此画为抱石最为激昂的山水画之一。
图132 傅抱石1944年作《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五是傅抱石1944年作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图132)。此画为大条幅,这样大的作品,在金刚坡时期颇为罕见,那里的条件太艰苦了。大约是傅抱石酒后挥毫,横涂竖抹,痛快淋漓! 画家用的是四川土皮纸,毛且有韧性,格外增加了沧桑感和莽野的趣味。选择了传统山水皴法中最不规律,最自由,也是最洒脱的两种——乱柴皴和乱麻皴,又取了其顶礼膜拜的石涛上人的拖泥带水皴,并加倍地用水晕染。这种选择,不是出于技法上的取巧,而是因为性格、性情方面的一致,所以能够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的艺术风貌和标志。雄壮磅礴的气象,淋漓苍茫的韵致,强烈迅疾的律动,是这幅作品给观者的整体感觉与印象。画的下方山坡树林间,画七高士、一小童。高士之中哪一位是杜甫,有待详查。画中人物,皆用洒脱的细线疾写而出,神采奕奕,错落有致,与前后景致浑然一体。顾恺之的古韵,石涛的逸兴,傅抱石的 *** ,杜甫的诗意,被画家融合于一画。此画为罕见的抱石山水代表作。
图133 傅抱石1945年作 《柳荫仕女图》
图134 傅抱石1950年作《湘夫人》
六是傅抱石1945年作《柳荫仕女图》 (图133)。傅抱石画仕女始于抗战入蜀后。抗战爆发后的岁月,兵荒马乱,百姓生活水深火热、颠沛流离。傅抱石的仕女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心灵最受压抑的时候,挣扎在死亡线上时,给人以信念、温情与希望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美,美最能感化、安抚人的心灵,而女性美又聚集一切美于一身,更是灵魂的寄托之处。傅抱石在抗战时期创造出他理想的美人,可见他心中的希望之泉从来没有干涸过。此画以其自在潇洒的笔触,不经意中能把人物描绘得那样精致、安详,人物的精神和画家的精神融合到了一起,使画具有使人倾倒的生命力。此画为抱石仕女画中较激昂的精品。
七是傅抱石1950年作《湘夫人》 (图134)。《湘夫人》是傅抱石一生所画屈原《九歌》题材中的作品之一。屈原的《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殷切思念以及不能相遇的怨怅,叙述的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傅抱石画《九歌》题材是受郭沫若的影响,傅抱石也十分崇拜屈原,《九歌》成为他经常画的题材。据考他的第一幅《湘夫人》绘于1943年,以后画过多幅《湘夫人》。每幅画都反映出画家不同的心情。此画中湘夫人侧立江边的秋风中,淡墨勾勒的体廓,下笔肯定,线条轻快、流畅,似乎已无重庆金刚坡时期的 *** 。衣袂、发辫随风飘动,侧身凝望间,眸子里蕴含着渴望与思念。抱石作此画时似乎 *** 不足,应是一般的应酬之作。
八是傅抱石1956年作《清荫雅集图》 (图135)。1956年傅抱石被增补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此时 *** 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还比较宽松,抱石的心情也较为愉快。在这种心情下,傅抱石为 “光炜先生”画了这幅山水画精品。“光炜先生”即着名书法家胡小石,是傅抱石的老朋友。描绘的是高山流水,雅士观瀑,傅抱石以其前无古人的笔墨将壮观山色由近及远往上画去,而流水出涧一路击石跌宕的涛涌之下,上下之间画的气势豁然眼前,令人有置身画中之感。近景密林浓荫处透出光亮,观瀑亭里雅士闲谈,几位高士作为画眼,点缀出古幽深邃。此画给人一种浑然苍茫令人置身画前仿佛不知古今的感受,而表现出这苍茫之气的正是画家那前无古人的 “抱石皴” 。此画是抱石为好友精心绘制的杰作。
图135 傅抱石1956年作 《清荫雅集图》
图136 傅抱石1957年作 《海天落焰》
九是傅抱石1957年作《海天落焰》 (图136)。1957年,傅抱石率中国美术家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无意间躲过了反右一劫,不然像他这种率真的性格,很可能被打成右派。此画是根据写生草稿整理而成的小品。抱石写生一般是用铅笔或钢笔,对景很潦草地勾勒出草稿,然后根据草稿和记忆,再用笔墨在纸上画出正式的国画稿。此画正是观景勾硬笔草稿后3天,在布加勒斯特根据草稿和记忆整理完成的。海边树木画得有些草率、粗糙。
十是傅抱石1963年作《镜泊飞泉》 (图137)。60年代初傅抱石彻底摆脱了政治整肃,此时他心情宁静,画技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师法造化中,丰富了 “抱石皴” 。1961年他曾到东北写生,此画应是在两年后,根据写生和记忆画成。以焦点透视结合中国画传统的 “高远法”构图,更显飞瀑的雄伟壮观之气势,瀑布之水之字形奔涌下泄,成滔滔泉水,配以险绝、峻峭的山崖,山崖上、泉水边点缀现代人物,突显出瀑布的汹涌澎湃,画中的“抱石皴”已剔除了狂野,代之以豪放中的老到、成熟与稳健。此画为抱石晚年成功的代表作与精品,类似题材的作品,抱石画过几幅,都不如这幅精到。
图137 傅抱石1963年作 《镜泊飞泉》
图138 傅抱石款 《高士图》
图139 傅抱石款 《风雨归舟图》
图140 傅抱石款 《山水》
鉴定要点:
近20余年来,傅抱石的伪作猖獗。有些甚至是专人仿题款书法,专人仿画,专人仿印,专人作旧,专人制造假出版物,分工合作的集团作伪。千百年来,气韵生动一直是评判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鉴定者水准优劣的试金石。傅抱石的真迹都有气韵生动及强烈的笔墨节奏感,而伪作绝无这种感受。另外,对于作品的纸张、用墨、用色、用印、印泥、印色、印文、落款内容,以及是否有作旧的痕迹等细节,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些对准确鉴定傅抱石作品真伪都大有裨益。一件作品流传有序,考证明确,有时甚至其他都可不考便能断定其真迹无疑,而且还可以作为日后鉴定的 “参照物” 。傅抱石在世时有大量作品问世,并在当时就被出版,无疑这些都是鉴定的标准参照物。虽然现在已出现伪造这种有参照物性质的印刷品的例子,但有 “气韵生动” 、“笔性认定”和 “流传有序” 的考证,这种假印刷品伪证也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赝品举例:
一是傅抱石款《高士图》 (图138)。此画题款的书体与抱石款倒有几分相似,但印章粗糙,明显为翻刻。人物的画法虽略似抱石,但线条功力不足,后面人物衣服的勾勒出现明显败笔。人物后面的大树更是笔弱、墨乱,一派躁气。应为近十余年来仿造的赝品。
二是傅抱石款《风雨归舟图》 (图139)。此画的题款,从字形到用笔都与抱石书法差距较大; 印章虽盖了多枚,但都与抱石真印有差异,为伪造仿刻。仿款的年代写的是1962年,而画的风格却仿的是抱石20世纪40年代的画风,驴唇不对马嘴,而且笔法乱、无章法,混沌一片。为赝品无疑。
三是傅抱石款《山水》 (图140)。此画的题款写得较相似,画法与 “抱石皴”也相近,唯独画面上三座山的构图无远近、大小,平行排列于画面上,感觉很不和谐。大师级画家是绝不会出现这种构图的。此画应为近年来学抱石画法臆造的高仿品。
Ⅱ 1967年提出解构主义的艺术家是谁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而它的这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反对国际式风格的探索中,一些设计师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理论,而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学.
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等.80年代,屈米以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设计声名鹊起.该组构架由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点、线、面“叠印”而成,其基本的部件是10m*10m*10m的立方体,上面附加有各种构件,形成茶室、观景楼、游艺室等设施,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概念.
盖里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特别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的设计反映出对整体的否定和对于部件的关注.盖里的设计手法似乎是建筑的整体肢解,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离破碎的空间造型.这种破碎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势,具有更加丰富,也更为独特的表现力.
在工业设计中,解构主义也有一定的影响.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设计了一盏名为波卡﹒米塞利亚的吊灯,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了灯罩,别具一格.
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尽管不少的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零乱,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不过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构成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