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国美术史简答题罗丹的艺术思想
罗丹所处的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时期,工业化大生产创造了大量的剩余物质财富,“贵族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批评家们夸夸其谈、胸无点墨;拿破仑三世仍然抱着帝国的野心贸然于1870年和普鲁士交战,结果自喻为“文明”的法国人没有打败“野蛮”的普鲁士人,普鲁士作为胜利者割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兴起,而平民依旧穷困。
在艺术界,伪古典主义死抱前人传统不放,墨守成规,反对艺术创新,严重桎梏了青年人的创造力;沙龙艺术追求表面形式的典雅和激情,缺乏创造所必须的热忱和真切的感受。而罗丹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如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杜米埃、库尔贝等遵循另一种美学法则,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普通生活,努力提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2. 简述罗丹的艺术风格
罗丹的艺术风格:
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或亮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
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衫姿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键衫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
(2)罗丹形容的是什么艺术风格扩展阅读:
罗丹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负重、现实生活的内涵写照,他的艺术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义的表露,是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自然爆发。
他的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狱之门》这一与建筑紧密相连的巨大艺术工程,耗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着作有《罗丹艺术论》。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
3.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罗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艺术理论家。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小职员家庭。早年进过工艺美术学校,从事过装饰品雕刻,临摹等手工艺工作,还曾一度进修道院作修士,在艺术方面,受到神父的鼓励。1864年在动物雕刻家巴里工作室工作,受其熏陶,后又进学院派雕刻家卡里埃·贝勒兹工作室作了六年助手。1871——1877年,居住在布鲁拆册塞尔,其间于1875年访问意大利,先后受到多那太罗和米开朗基罗艺术风格的影响和启发。1880年始至逝世,受但丁《神曲》启示,致力于大型浮雕构图《地狱门》的制作。1917年,罗丹与相爱五十年的露丝女士正式举行婚礼,不久去世。
罗丹创作注重对对象的研究,强调构思,力图创新,追求“灵魂的相似”,其作品造型精确,形象生动,意味深长,评论界称他是“以石头为表现手段的思想家”。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 《思想者》、 《加莱的市民》、 《巴尔扎克》等。罗丹同时猜御凯热爱音乐、舞蹈、绘画,注重文学修养。他的理论着作有《法兰西大教堂》、 《艺术论》。其中《艺术论》是由葛赛尔根据他口述记录而成。罗丹基本属于人性论者。从人性论出发,夸大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艺术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些观点自身也不尽一致。他认为“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看见的东西抄录下来”,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信仰自然,忠实于自然,因而不满于当时法国社会充斥着矫饰的雕塑艺术,主张尊重“自然”,强调写实,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对美与丑的问题,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不都是美的,真正的美在于通过“外部的真实所表现的内在真实”,真正的丑也不在“外部的真实”而在“内部的真实”;艺术中反映的自然才是美的。籍此,他力图将生活中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形体的美丑与灵魂的美丑区别开来,说“世间唯独有一种美,即宣示真理的美”,主张美与真的一致性,用美表现真。
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他强调苦练,掌握技巧,但更注重以此表现内容,在形象中蕴藏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他的名言“艺术就是感情”, “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即由此而发。罗丹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基本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与当时的学院派艺术迥然不同。从他创作《青铜时代》至晚年创作《巴尔扎克》,多次引起艺术界争论,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罗丹不仅给当时死气沉沉的雕塑艺术带来生机,而且使之成为大有可为的艺术,创造了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典范。又因他创作过于强调明暗的不稳定对照,减损了形象质感,加之他的作品同印象派画家莫奈作品一同展出过,曾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雕塑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主义,认为穗唤“艺术是一种宗教”,影响到后来的颓废派艺术。
4. 简析罗丹雕刻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在石料中幻视到美好形 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沉入遐思中的少女头像。她那恬静、执着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仿佛这些人物的内在精神被千年积淀的石质紧紧包裹着,给人以难以捉摸的诱惑力。《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下面一方块未经多少加工的粗糙石头,令人感到迷惑。它决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这样作的。据罗丹解释: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要抛弃一切无关的局部。他认为,在一些和主题无关的细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主题的阐述。艺术灵感顿促他雕凿到此部位而停刀,这就是罗丹在雕塑语言上的独特创造。 这尊《沉思》作于1886年,尺寸较小,75×55×52厘米。 裸体艺术是西方时尚,罗丹非常熟谙这些“裸体的语言”,他的至理名言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认为“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而且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因此,在罗丹的雕塑中,自然而然地人体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个幽灵》、《吻》和《永恒的偶像》等等,都是用这种“语言”来宣泄人类的感情的。大理石《达尼娜》雕塑是罗丹中年时期的作品。那匍匐稍带扭曲的少女身躯,节律匀称,光洁细腻,线条流动,与粗犷的底座的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坚软相间的美感。与美相反的是丑,《丑之美》,是罗丹又一代表作。《丑之美》,又名《欧米哀尔》,青铜,创作于1885年。
《欧米哀尔》这座雕塑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一诗所创作的。欧米哀尔曾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在情场上风流一时,而今风光不再,不堪回首。这个比木乃伊还要皱老的老妓,正在悲叹她的丑陋。她弯着腰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干瘪如柴的胸部,一道道布满皱纹僵硬的肚皮,四肢筋节犹如枯干葡萄藤。当一些妇女在展厅里看到这座雕像时,都惊叫到:哎呀,太丑了!
平常的人总以为凡是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但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 认为是丑陋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和思想,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美要好得多。《欧米哀尔》是"化丑为美 "的上乘佳作。
罗丹一生中凡是杰出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总要引起激烈的争论。尤其是他晚年创作的几件作品。 罗丹创作了一系列着名文学家、艺术家雕 像:如巴尔扎克、雨果、萧伯钠、莫扎特等,其中最为着名并引起极大争论的是晚期作品“巴尔扎克像”。此尊塑像是罗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托,为当时作家协会所作的。罗丹保证18个月完成任务,并预支了10000法郎的稿费。可是罗丹用了六年时间才完成。
罗丹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为了将这一伟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罗丹重读了一遍巴尔扎克的主要着作,寻找并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 当时法国已对中国的造型艺术产生兴趣,东方美术中的达摩祖师、钟馗以及佛雕像中的架裟僧披等,都给罗丹以新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罗丹又以现实生活中的相似者为模特儿塑造了七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于穿着睡衣工作,在深夜写作时沉醉在创作激情的情景与神态,巴尔扎克身披宽大的睡袍,身躯微微后倾,整件作品,没有细节,没有身段,没有四肢,只有略微有点夸张的形象,在蓬松的头发下面,是充满着的人类智慧和创作的高昂头颅。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2周年。
罗丹认为《巴尔扎克纪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纪念碑作品之一。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现今广大美术欣赏者也是这样看待的。具有划时代成就的艺术大师,往往难于得到同时代人的承认,直到他预示的思想和方法为社会所接受时,人们才认识他是一位先躯,然而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欧美国家的个人博物馆为数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受这种荣誉的实在寥寥。而罗丹还在世,他的博物馆就巳建立起来了。可是,这里面包含着他多少苦心。罗丹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市区的瓦雷纳大街,一座老式的两层小楼,楼前拥有草坪,楼后带有花园。早年这是一座修女院,后来成为比隆么寓,1880年,罗丹租用了楼下的几间房间作为工作室。晚年罗丹感到已临垂暮,急于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法兰西共和国,请求政府将比隆公寓就地辟为罗丹博物馆,谁知事情一拖就是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就更无人过问了。1916年9月13日,76岁高龄罗丹重病昏迷而复醒之后,法国美术部派人到床前,与他签订协议,接受罗丹的捐赠。罗丹捐献青铜、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腊作品和德加等人作品多幅,改建比隆公寓为罗丹博物馆。到翌年十一月,时值笫一次世界大战,环境恶劣,他在饥寒之中与世长辞,结束他辉煌的艺术生涯。
5. 罗丹在艺术上的风格为何
很多人喜欢把罗丹称为印象派雕塑家,因为他正逢印象派的时代,实际上罗丹的风格与印象派是大不相同的。印象桥团派画家只关心纯粹的敏灶橘艺术语言,莫奈就明确表达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然而,罗丹在艺术上所体现的,是反叛与爱的冲动交织在一起。在罗丹看来,爱是一片蒙眬辩并,意识到了爱的存在,也就体验到了欲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