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增强教育的言语艺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工作方法。可以说语言表达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然而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一些现象让我们做老师的感到困惑:我们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甚至很抵触。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师生双方沟通的不畅,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因此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的艺术性,以增加教育的实效,增强教学的魅力,强化教学的效果呢?
一、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
教师语言艺术的根就是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用动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唤起学生的信任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小王因病请了三天假,今天刚来上课。班主任老师微笑着迎了上去∶“嗬!小王来了!你的病好了吗?高烧退了吧?以后可要当心,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然后,老师转向全班∶“同学们,小王恢复健康了。瞧!他今天来上课了,让我们欢迎他!”说完带头鼓起掌来。在掌声中,小王感动得流泪了。试想学生请假好几天,回到学校上课。如果你对他说的头一句话是:“小王,你已经缺了不少课,要加倍努力呀!”或者说∶“有医院的病假条吗?那么家长证明呢?……没带?!回去拿!”让学生离开教室。无庸置疑这位班主任老师是用爱护关切的询问,饱含真情的话语使学生深受感动,这同时也教育了全班同学。相信孩子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是非常高涨的。
教师在话语中注入丰富的感情,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深情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做到情到深处自然流露,才能产生像磁石一样的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必然也会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热情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激励。因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性为主,又由于年龄小,喜怒哀乐的情感很丰富,情绪也易于波动,所以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宽容和厚爱,教学中要多用褒扬性、肯定性的语句,“你做得真棒!”“你进步真快!”;少用贬义性、命令性尤其是斥责性、讽刺性语句。当学生失意时,“我想你一定尽力了,只差一点点,重新再来一定能成功!”“我想你一定不会服输,你会暗暗努力,老师会为你加油!”这样的话一定能如同一轮暖日,促使学生学习起来兴味盎然,精神专注,情绪饱满, “陶陶然乐在其中”。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激励语适时表扬。相信老师热情的激励,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鲜明的准确性。
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使用的一切语言都必须准确,尤其是教学语言。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望文生义地说,“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法律责任的人”等,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解释。如果把这样的知识教给学生将会贻害无穷。
四、教学的语言应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教师语言修养的更高要求,是当好一名出色教师的重要条件。如果把讲台比喻成教师的舞台,那么每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自编自导的艺术珍品,而在这艺术珍品中,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而富有特色则是奠定这一堂课能够成为艺术珍品的先决条件。一位教师不论上哪一门课,如果他的语言不但能做到准确、鲜明,而且能做到生动、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那一定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如何体现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第一、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
课堂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要以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刺激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注意力稳定,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试想如果一节课只是一味地围绕课文内容去干巴巴地讲解,那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认真听讲。长期沉浸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免会感觉单调、乏味、缺乏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相反,教师只有在讲课时用生动、精妙、新颖的语言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亲切、真实,趣味横生,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
例如有位教师这样向学生解释“乐观和悲观”二词:“乐观就是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的意思;悲观则指的是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另一位教师同样解释“乐观和悲观”这两个词语,其方式却截然不同:如一个饼吃到一半,乐观的人认为:呵!我还有半个呢!而悲观的人却觉得:唉,只剩下半个啦!吃完了怎么办?”这种解释不仅解释清楚了两个词的词意,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产生了共鸣。
第二、教师语言应富有幽默感。
幽默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不仅能使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情绪学习知识,而且在笑声中得到启迪,领悟其中蕴含的睿智和哲理,从而激起自身的幽默细胞,打开思维和创造的大门,灵悟顿开。莎士比亚说过:“幽默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教师应该把幽默看成是教师职业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地学习和模仿。首先要坚持收集和积累各种幽默素材,包括口头笑话、轶事趣闻、格言谚语、幽默故事等,以备在教学中随时运用。其次要掌握好修辞技巧,以增加幽默感。许多修辞技巧都可以对幽默有帮助,如比喻、夸张、双关、曲解、歇后语等。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适时补充引用,使学生在愉悦之中增长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得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小崔说事》,崔永元用他的幽默和主持机智缓解了小嘉宾的拘谨不安,崔永元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崔:聂利同学,你是怎样做实验的?
聂:(拘束的)我先用剪刀剪去蜜蜂的翅膀。
崔:这时它还会发声吗?
聂:蜜蜂还在发声。
崔:这不是蜜蜂在发声,这是它在哭泣,你剪去了它的翅膀。
聂:(面带微笑)我接着用针刺破蜜蜂的小黑点。
崔:他还在发声吗?
聂:不发声了。
崔:你知道它为什么不发声了吗?如果发声害怕你再刺它啊!
……
崔永元信手拈来的“这是它在哭泣”、“害怕你再刺它”几句幽默,不留痕迹的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的距离,活跃了对话氛围,缓解了嘉宾的拘谨心态;让观众与主持人产生互动的心理效应,使人感受到尽管是谈话节目,但没有说教的感觉。崔永元在这里并非娱乐节目中那种“搞笑”式的幽默,他为后面节目的开展“搭桥铺路”。我常想,在课堂上,我们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幽默吗?
五、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含蓄的启发性。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语言应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启发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得以充分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巧于引导、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效果的实现进而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都具有切实的作用。
记得一位优秀教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适时、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引导,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茅屋里的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又回答不出来。稍等一会,老师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
她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看到她是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回答得多么精准呀!可见适时、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引导,把握最佳的启发时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的语言艺术还包括亲切、优雅的态势语。
教师的语言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是通过人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教学中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教师的意图和情感,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亲密的、和谐的。教师亲切、优美的姿态动作,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各种体态暗示,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微笑的表情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和谐、亲切的气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支持和信任,感受到努力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亲近教师,听取教师的教诲。所以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增强活动的效果,千万不要吝啬运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因为教师的态势语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语言是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知识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B. 怎么让配音社团转型为工作室
首先是必须要有流量才能用户群体,不然的话一开始就这么不合适,可能是一般的。没有收益的。
配音是在话筒前说话,这点与舞台表演不同,配音时的语言要放松,因为话筒的性能高度敏感,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空间。不要求音调与音节的伸展,别刻意追求音色响亮清甜,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失真,声音状态应依照生活自然。
控制声音,使声音自然。用自然的生活语言来说话,但是自然不能失去控制,不能四声混乱,不能吐字含混,还要强调语言的分寸感,注意语言的规范,有时比生活中还要收敛。这种所谓的自然是在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听众找不着人工雕琢的痕迹。
配音前需要准备充足的材料来了解原片的时代背景,掌握原片的思想内容,认识原片的风格体裁,分析原片的语言特征,找准剧情发展的脉络,理解剧中人物的感情,摸清人物的气质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作用。这些材料包括画面的和文字的内容。有了丰富的材料准备,才能准确生动地为原片中的角色配音。
话筒的位置一般是录音助理负责摆放的,但一样可以调整话筒与自己的相对位置。话筒是语言创作的工具,应学会驾驭话筒的技艺,距离远会造成声音虚空,距离近会造成声音发劈,若大声疾呼应远离话筒,若窃窃私语就调近距离,平时以一尺为最佳间距,特殊效果须用特殊处理。
同演戏一样,一切从角色出发。向片中的角色演员靠拢,任何企图表现自己嗓音洪亮,技巧超群的杂念都应抛弃。因为银幕上已经有一个形象在演戏,只能顺着演员的行为逻辑去配音,就连音色,哭笑声都要模仿,只要把自己变成了演员才能实现第一步的形似;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才能配出有生命的语言。
C. 如何提升个人的语言艺术水平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切莫用来逞强斗胜,我们要随时保持平静、祥和的心态,心平气和的倾听别人或与人谈话。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去指责埋怨他人,不带着冲动与负面情绪为自己据理力争。这一点大概很多朋友都有体验:有时,看似理直气壮、滔滔不绝的一番话却无法赢得人们的认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表达的太生硬、太冲,缺乏慈悲心造成的。阐述观点时冷静、客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则会让听者如沐春风。即使逆耳之辞,也会达到令对方心悦诚服的效果。可见拥有一颗温柔的善心,讲出的话才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善心、善言方能交善友,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