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什么艺术逐渐失传

什么艺术逐渐失传

发布时间:2023-06-15 03:33:10

① 中国有哪些民间艺术正在渐渐失传

捏面人,绞面,弹棉花等。
泥人面塑(捏泥人)是我国古老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形象。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② 面临失传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许多的民俗民风也在逐渐的面临失传。比如剪纸艺术、虎头鞋、草编、纸塑狮子、麻绳等等这些手工艺品,无法机械化,量化生产,没有很高的利润的这些民俗民风的民间手艺人正在面临着生存危机和消失。

三、草编

草编是用柔软植物的表皮或茎杆部位,经过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草编的款式、品种多种多样,草编的材料也是十分的广泛。从人们的服饰品到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到草编的存在。手工艺人也根据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手法来创造出不同的草编艺品。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耗时长,产出价值不高逐渐慢慢的失传。

民俗民风的消失跟文化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民间艺术的根是在民间,现在城乡一体化将民间艺术向工业技术方向靠拢,导致了民间艺术的瓦解。艺术品工业化和外资文化的引入更加抹杀了民间艺术的形成,我们要重视民俗民风,为民俗民风的传承出一份力。

③ 中国有哪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龙从发:刻刀下“浮出”玲珑宝船 龙从发今年69岁,满头白发,精神矍铄,12岁便从父学艺,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艺术的探索之路。 聋哑父亲教出绝活传人 说起木刻船艺术,不能不提及龙从发之父——原武汉市工艺雕刻厂的聋哑老艺人龙云华。龙云华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长在长江边,生前一直靠制作船模的手艺来养家糊口。 龙老说,老父亲虽然身有残疾,但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先后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宁波三帆船、湖南平顶船、龙凤船、贵州客船、巡抚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种不同风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的历史题材创作的《梁红玉战船》,着意渲染船上的战斗气氛和梁红玉屹立船头的飒爽英姿,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龙舟》,与儿子龙从发等多名艺人一道,耗时一年有余方制成。长约1.2米的龙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划船的、击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达72个,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珍贵陈列品。 作为龙氏木刻船的继承人,龙从发自12岁起便从父学艺,19岁便出师自带徒弟。1959年12月,龙从发随父举家迁至武汉,开始着手制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摆件。随着木刻船——“端午龙舟”在大会堂亮相,龙从发和父亲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便一举奠定。 精湛技艺倾倒国际友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龙从发的木刻船艺术便迎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代表作“郑和宝船”、“隋朝五牙战舰”、“龙凤舫”等,以其精湛技艺令许多国际朋友叹为观止。 1985年,他创作的“郑和宝船”参加中国商品秋季交易会展出,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之后,被一来自荷兰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战舰”是应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邀请,专门为该馆战争馆制作的,该战舰由另一位船舶设计专家席龙飞设计,至今仍在该馆陈列。 “龙凤舫”是龙从发的一件得意作品,现陈列于国家博物馆,该船长约1米,宽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华、精巧的装饰品。船身高6层,首、尾各设两座船楼,颇有黄鹤楼的神韵。该船上部全部镂空通透,有亭台轩榭、牌坊壁画,不少廊柱只有头发丝粗细。 据龙老透露,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长在恩施州深山里的黄杨木制作,树龄在100-200年之间,胸围约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长于东北长白山的椴木制作,树龄小,纹理光滑细腻,颜色纯白,与船身的微黄色相得益彰。 龙老介绍,从下料到制作完成,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光各种用于切、雕等的刀具,就用了100多把,因为有许多特殊要求,这些刀具也是自己打铁锻造的。 绝技传承成燃眉之急 由于木刻船制作又苦又累,加上没有长期稳定的订单,效益不佳,龙氏木刻船如今面临尴尬——他的4个儿女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艺。 “我父亲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制作陈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国外展览,但现在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愿学,还谈什么传承?”龙从发有些落寞地告诉记者。 据省工艺美术协会介绍,武汉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曾相当发达。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曾经十分红火的工艺美术企业经济效益日渐下滑,本地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许多优秀的民间绝技濒临失传甚至灭绝,让观众惊叹不已的绝技仅能糊口,本地艺人对此颇感无奈。 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方敦记介绍,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地工艺美术行业,在省有关领导和行业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龙老在内的四个国家级“大师”将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获得经济补贴,将绝活发扬光大。 路光荣:用贝壳“编织”玉宇琼楼 如果和路光荣坐着聊天,估计谁也无法知道他是个“手艺人”,他的谈吐之间,一句句妙语总是关乎美学、文学。 路光荣今年59岁,能获得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说,自己当初也没料到。 贝壳是他的天然“画布” 1947年,路光荣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农家庭,从小,他在美术领域里就显得很有天赋,不仅绘画和雕刻有模有样,还制作过皮影、剪纸,从小就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1966年,路光荣狂热地爱上了绘画伟人像宣传画,只要能找得到机会,只要挤得出时间,他就会找来一两枚伟人像章,对着细细揣摩、描绘,江汉平原上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他的天然“画布”。 1973年,全国掀起工艺美术热,出口创汇的热潮席卷全国,名声在外的路光荣受命筹办贝雕工艺厂。在大连贝雕厂学习了一个月的设计制作后,他开始向贝雕业进军。很快,路光荣就在这个行业里崭露头角——1974年,他设计制作大型贝雕画《双凤牡丹》、《黄鹤楼》,参加广交会获得外商首批订单。 巅峰之作耗去一吨贝壳 在路光荣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黄鹤楼。对此,路光荣解释说,在他心中,能表现荆楚文化的标志性建设就是黄鹤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就四处收集黄鹤楼的资料——当时,蛇山还没开建黄鹤楼,路光荣找来一部老式相机,对于能找到的资料,一一拍下来,在他的早期作品里,黄鹤楼一直是三层的,一如同治年间的黄鹤楼。 路光荣创作的黄鹤楼是多变的,这得益于路光荣对黄鹤楼资料的收集———楼体慢慢加高,黄鹤楼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994年,路光荣迎来了生命里的巅峰之作——由他设计创作的大型淡水贝立体贝雕船《黄鹤玉龙舟》由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付出与收获是对等的,这句话在路光荣身上得到验证。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约1280多个工作日,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不惊叹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全贝壳材料晶莹洁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这件作品,塑造了中华龙的形象——双龙昂首欲飞,龙身上耸立着黄鹤楼主楼、长廊、亭阁、牌楼、太白楼等建筑物,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玉栏环抱,画栋雕梁。整个作品采用园雕、浮雕、透雕等工艺手法,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荆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荣的女儿记得非常清楚,这件作品耗费了一吨多重的贝壳,因为损耗大,作品完工时,剩下的边角碎料堆积如山。“《黄鹤玉龙舟》上的小鳞片有几万个,都是手工精制的。” 女儿结婚嫁妆是贝雕 路光荣有两个女儿。和路光荣小时候一样,两个女儿从小也对美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大女儿在读初中时,曾经用父亲的篆刻刀刻过名章。 但他决定让大女儿放弃这一行,“手工量大,粉尘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个女孩子想在这一行成名成家,太难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路光荣一生带过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艺师之后还是放弃了。 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荣的女儿说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贝壳,种类达到十几种,但船却有棱有角,怎么样才能让很薄又有弧度的贝壳变厚变直呢?这个就要因材施意,每个地方用的贝壳都不同,从选料,到分块,到拼贴、组合、装饰,到打磨……仅做一个很直的杆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长15cm、直径1cm的杆,需要用很细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路光荣的女儿笑着说。试想一下,在一片贝壳上,要雕刻出一个个套在一起的拉环,环环相扣,还要打磨,抛光……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路光荣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风格,两个女儿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妆就是父亲亲自设计制作的贝雕船《黄鹤玉龙舟》。 “不过,妹妹在这一行的天赋使她顺利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我也努力在帮助父亲将他的这种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路光荣的大女儿路明就这样兜了一圈,还是回到父亲的老行当。不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还要研究他的人生历程。 这个行业有多苦?路光荣曾经有过多少次动摇?面对记者的追问路光荣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罢。” 相关链接 剪纸大师:蒋再谱 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从事剪纸制作。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先后担任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等职。代表作有《百花齐放》、《蝴蝶团花》等。 玉雕大师:袁嘉骐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大师。1975年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幸运地被分配到工厂车间学习玉雕艺术。 1980年,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拍卖底价高达180万元,袁嘉骐在玉雕届名声大噪。 1998年11月,历时两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轰动。 微雕大师: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常世琪大师早年学习玉雕,经20余年历练,其玉雕技艺炉火纯青。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均如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尤其在头发丝上刻的书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称奇,他曾在4厘米长的发丝上,刻上《兰亭序集》327个字的全文。

④ 天津的哪些民间艺术马上失传

:天津剪纸天津剪纸的艺术风格、制作方法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南方剪纸的纤细秀丽,也不同于北方其他地区剪纸的粗犷淳朴,而是偏重写意。天津剪纸...

⑤ 有哪些民间艺术衰败

衰败的民间艺术很多,比如吹糖人、皮影戏、猴戏等。可自行查阅词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目前共有37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还有数不清的民间艺术也亟待保护。
吹糖人:
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猴戏:
猴戏,古老的汉族表演艺术之一。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先期演猴戏具有独特风格,在脸谱、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中国猴戏做出贡献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杨小楼、郝振基、李万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郑法祥,盖叫天、张翼鹏、张二鹏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⑥ 失传的民间艺术,有哪些,其原因

顾绣、顾振海墨、谈仲和笺、瞿壶、王懒轩铜鼎、张六官银器、高桥锡器、孙雪居的宋嵌、鸽铃、丁娘子布和濮刀。上海的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露香圆的顾绣和顾振海墨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顾绣是将一根丝线劈成十数根,因配色匀称而闻名于世;顾振海墨更是一墨难求,只送不买,送过一锭的不再送第二次;而谈仲和的纸笺,首次把花纹印入纸中,是我国最早的水印花纹。这些民间工艺美术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流程,大多是家族传承,没有文字记载,因此一旦失传,即使再制造出同类产品,也很难达到同等水准和原有韵味。 北京惟一一个能唱故宫萨满调的常瀛生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民俗学家常人春是北京地区惟一会道教北方调法式的人,现在也已七十多岁;北京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簇球、抖空竹、夹包、踩铁环等都慢慢消逝;北京八角鼓曲调只有几个票友;一些露天表演的仪式、子弟书、岔曲、古琴、摔跤、拉洋片、庙会等民俗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⑦ 民族技艺失传的原因

1、传统手工技艺被淡化,文化内涵被误读以及工艺失传
近些年来,为迎合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手工艺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为民间艺术品市场带来短暂的繁荣,由于急功近利心理的驱动,在发掘的过程中也弥漫着只重速度、轻视质量的风气。这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行为,被从业者视为一种捷径。有些手工艺品改为机器流水生产,粗制滥造,大失水准,完全丧失原有的审美品味,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充其量只是低劣的手工旅游商品,使传统手工艺品处于开发一样毁坏一样的窘境。反观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工艺大多由于缺少继承人而岌岌可危,面临绝境;或由于缺少地道的材料,创作人缺乏深层次的创作心理而造成品质下降。
有些民族手工艺人自己制作的产品没有量化标准。在经营上或互相压价或漫天要价,严重冲击市场,错失发展的良机。同时,存在冒充名家名店产品的行为,极大的打击了消费者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信心。由于其中的一些高难技术只有内行才能识别,这些购买者除少数人外,对传统
工艺品的内在质量不仅不懂行,大多仅关注外在的形式和价格。
被誉为民族文化“活的图书馆”的民间艺人多已去世或年逾古稀,当面对着需求的日益减少和轻便省力的新技艺时,许多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技艺了无兴趣,或放弃传统的技艺或改学新的技艺,使这类技艺的持有者逐渐减少。有的技艺由于传承面狭小,往往因技艺传人的死亡和后继乏人,而造成技艺失传,导致技艺消失;有些技艺则逐渐丧失持有群,成为仅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和持有的技艺类型。
2、品牌知名度不高, 宣传力度不足, 存在“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现象
手工艺品基本上是作坊生产,多是单件加工,分散制作,生产能力弱,产品质量差异很大。这种家庭作坊的小生产方式,在运作中与现实中乡土社会社区村落的生产分工传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正经受着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冲击。在现代工业用品的冲击下和生产方式变化的
大背景下,使这种分散在广大农村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总体上呈衰退之势。再加上生产者缺乏资金,无力承担宣传的费用,即使有新开发上市的名特产品,也因厂家的规模小,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引起顾客的兴趣和重视,形不成营销气候。
由于工艺技术创新不够,适应市场的招数不多,营销方式简单,品牌知名度不高而面临难以做大做强,只能局限在一部分地区。手工艺品普遍存在“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缺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商品的外包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手工艺的设计观念和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既缺乏深入系统的调研,又因急功近利的心态指引,难以在各个环节把关,导致目前相关配套的手工艺术商品匮乏平庸。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面临强烈的文化冲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在逐渐加大,传统工艺面临工业社会的逐渐渗透和挑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冲击呈加速之势。传统手工艺逐步被机器化生产、机械工艺、电脑工艺在内的现代设计工艺取代,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极大动摇。传统手工艺因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创造大量经济效益而退缩在广大农村, 这种冲击更加强烈、广泛。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出现同化、汉化的现象,原有的民俗风情也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
失。反映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上也有刻意汉化、西化的现象。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数民族旅游地,虽然表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品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刻意夸张甚至扭曲。与民族本色已有相当距离,而是将传统文化仅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商品经济的刺激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民族艺术者的价值观念,积极融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刺激民族手工艺者对艺术商品化的热衷,扩大中国民族民间手工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粗针大线、偷工减料的次品,民族传统手工文化的内涵与色彩丧失殆尽。属于商品化的民族艺术品成为旅游商品,对民族艺术本体的发展可能有某种保护作用,但也会因质量低下而毁坏民族手工艺品的声誉。

与什么艺术逐渐失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8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