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参加当代油画艺术展览啊怎么知道那些赛事信息啊
有个全国范围的油画双年展,到时组织者会发邀请函,你可向当地美协咨询参加展览相关事宜,也可向中国油画家协会提出申请,加入该协会,最好办法是,看看身边谁是油画协会的,问他具体时间。
㈡ 看展有什么实际意义该怎样正确的看展
看展的实际意义:
1、培养正确的鉴赏态度
艺术教育适用于人的各个领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孩子性格的发展的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看展能够培养孩子的鉴赏态度,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该由他来评定。
2、培养审美情趣
美育,是培养孩子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础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带领孩子去参观画展有助于积累视觉经验,提升审美眼光。
3、培养良好的观光习惯
在展览上一般需要保持安静,一个安静的场合里小朋友也不会发出声音破坏这一切,对未来的公共场合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培养。
正确看展方法:
1、获取展讯,挑选适合自己的展览
及时获取展览信息,才不会错过想去的展。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重要的是筛选出真实的、准确的、时效性高的资讯。另外,每个人的时间安排、观展目的、个人喜好都不尽相同,因此挑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事前做功课
无论是朝圣喜爱的艺术品,还是只为打卡作为朋友圈素材,为了避免观展时一头雾水,建议大家在选定想去的展览后提前做好准备。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功课就是了解展览或博物馆的背景资料,例如展览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策展人、参展艺术家等。
3、制定适合自己的游览路线
游览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因此最好是提前制定适合自己的游览路线。时间安排比较紧的小伙伴们可以直奔自己的心头好,看完最感兴趣的展品再回头浏览一些经典的或是吸引眼球的,避免逐个逐个浏览,以至于无法在限定时间内鉴赏到感兴趣的展品。
4、穿着舒适
为了缓解疲劳,建议大家还是轻装上阵,穿着舒适、轻便又得体的衣物来观展。
5、不要触碰展品
艺术品展现的形式多元化,很多展品并不像文物是在玻璃柜的保护下进行展示。这就使得很多展品为了更好地进行展示、表现与观众的互动性而缺少严密保护。
现在流行的展示用具主要有3大类:
一次性使用展具、循环便携式展具及循环租用式展具。 一次性使用展具一般是由较有实力和较具创意的展览工程公司为客户度身订造,所选材料多为木制品,但其不足之处是一旦成形就不易改变,而且单次使用价格非常高,通常不可多次使用。
循环租用式展具通常由于材料很贵,使用者并不必拥有器材的物权,可向专业展览工程公司租用。优点是结构坚固,器材耐用,通过钢制支架拼制造型,在三维视觉上丰富多变而且可随时更改,即使在同一次展会里亦可每日变样,不足之处是价格便高,不易携带。
最普遍使用的要数循环便携式展具。拆卸折叠后一人就可以进行搬运,十分适合长途运输。总的来说,对国内一般厂家参展来说,较适合使用第3种便携式展。
㈢ 普通人如何能更有意义地参观美术馆
作为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想要更有意义:
首先,要找准什么是值得一去的美术馆,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钱。
并不是所有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值得一去,也不是一个美术馆里的所有作品都值得看,都是最好的作品。那怎么能知道哪些是好美术馆,不妨问问身边了解艺术行业的朋友,或者上网搜寻一下此类的信息。像我2017年一月就去了一次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完全刷新了我的三观,在我理解的应该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东西基本都没有出现,而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了一大堆。而如果你要去纽约就一定不要错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的话就一定要去芝加哥艺术学院,或是去费城就不要错过了费城美术馆,若是去旧金山就不能不去SFMoMA——总之,去专业的大美术馆看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浪费时间。
Edward Hopper的油画,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
第二,明确自己的参观目的。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参观,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遇见一个神奇的人工景色,成为拍照的神器,回来可以发朋友圈,这是一种参观的模式;“有意义”的观看,也可以是近距离的参观大师的作品,看到原作的细节,启发自己的创作;“有意义”的逛美术馆,也可以是看看艺术界的最新花样,看看有哪些新的视觉传达方案,有哪些新的艺术议题。
这三种“目标”的指导下的获得的参观体验都是不同层面上的“有意义”,你在选择美术馆和展览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义”要求来选。
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拍照,希望刷新朋友圈的逼格,不如去看看最近有什么新媒体艺术展和装置艺术作品,例如龙美术馆的James Terrell的灯光装置展,就很适合拍照,或是北京Pace Gallery的日本新媒体团体TeamLab的展览,也是营造了一种人工数码美景,或是纽约的New Museum去年上演的Pipilotti Rist的大新展览“数码森林”(Pixel Forest)也能充分满足你拍照的需要。这些大型装置艺术,新媒体的“沉浸式”的展览,都很好看也很好玩,参观作品基本不需要任何专业艺术史知识,艺术家会给你制造好一个梦境,你去感受,去做梦就好了。
第三,我觉得“好奇心”和“包容心”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任何人来说,一种open-minded,开放性的对话是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面对我们的不理解的作品时,不要有抵触和诋毁的心态,而是用一种好奇和包容去打开对话。很多时候,一件作品的确会于你的个人审美,个人趣味,甚至是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这不是你去质疑这件艺术品是好还是坏的标准。
对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抱有不满和不理解很正常,我们要记得它的功能是反思,那么这件作品点燃的你的不满和不爽、不喜欢与不解,也许都是让你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激发辩论的一种手段。
我觉得提出问题可能是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第一步。不要因为一秒钟的看不懂就放弃,就蔑视,也许多看几次,瞅一眼做的说明,读一读艺术家的文字,可以引发出你的思考,也许还能激发出很强烈的反应。
第四,请在遵循美术馆的规定和艺术家的指导下,尽情享受这件艺术品。
一般来说,美术馆的基本守则是:不要触碰展品,不要大声喧哗。在这两项基本原则之下,请你尽情观察。同时,你也知道,现在的一些作品是可以被触碰,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所以美术馆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你还可以咨询或者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或者最好去阅读一下这个作品的信息,看看这个作品是否是可以触碰和互动。
如果是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作品,就请大胆使用,融入作品环境,然后动用你的一切感官,调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如果可以触碰,也请放心地按照指示去触摸这些作品。然后用你的身体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告诉自己这是一个什么体验。
它是否可以启发你的一些联想?或者是让你丧失一些感觉,从而掉入艺术家设计好的圈套?例如那些利用烟雾和光色让你丧失方向感的装置艺术。
作为观众,我们在构建一件艺术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罗兰·巴特早就用他的书《作者之死》告诉我们,艺术的意义现在归于观众了,而事实证明,观众的想法和参与很多时候真的会影响到一些艺术家的作品。
观众通过提供他或她的个人反思,经验,意见和解释来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所期待的对话。而例如像是互动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了参与者,没有了观众,这个作品就不完整,甚至不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