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日本和西班牙的艺术有哪些

日本和西班牙的艺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6-20 05:59:19

① 日本建筑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有哪些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人们在一幢建筑物里睡醒后,到另一座或者更多建筑中度过忙碌的一天,晚上又回到建筑物中安寝。
同时,建筑也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物凝固着人的需要、情感、审美和追求,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之一。
对古建筑的考察、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呈现给现代人的客观存在,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类审美创造的动机。以古建筑为媒介,人们仿佛可以跟远古的祖先进行交谈。这种可能性使得古建筑的风格、精神和技术可以融入到现在以至将来的建筑活动中乃至精神生活中去。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寻求自我的连续性发展过程。
古建筑是一门四维艺术,与二维的绘画、三维的雕塑不同,它不仅占有空间,而且要经历时间因素才能展示出来。
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
虽然如此,日本古建筑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体现在它们的美学特征上。它们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古建筑艺术的实际魅力因人而异,如对某个人来说,他可能注重实用,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更注重美观。因此,本文除了从艺术史学出发,介绍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还以一个设计者的方式去理解问题的隐喻含义,即它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如果能够揭示出其中一些原因,诸如历史的、政治的、宗教和社会愿望的影响等,人们可能会更明了日本的古建筑。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
日本的古代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6世纪中叶到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
中期,12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
近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
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经朝鲜百济传入日本,同时带入了中国南北朝与隋唐的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活动,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671年-8世纪初),佛寺的布局与形式呈多样化。至奈良时代(710-784)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即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日本化过渡。到平安时代(791-1191),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
12世纪后,地方势力兴起。在镰仓幕府(1192-1333)和室町幕府(1338-1573)时代中,宫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筑形态逐渐推向全国。在奈良的仿中国宋式做法被称之为“唐样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的风格,与“和样建筑”一同传播到各地。此时日本建筑一面继续受到中国影响,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如奈良时期的粗大构件缩小了,柱子越来越细,枋子成为不可缺少的构件,佛堂内广泛使用天花板,门板演变为隔窗等等。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现了“主殿造”,即简化了的“寝殿造”;还出现了适宜于武士与僧人生活需要的“书院造”,即在居室旁另设披屋作为书房。
从12世纪到19世纪,幕府首领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他们掌握着最主要的权力。幕府的权力和火药的使用,对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本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守备城楼,取代了作防御用的中国式城墙系统。城楼常常建在花岗岩台基上,并有城壕围绕以防火攻,因为火攻是木质结构的主要威胁。
佛寺自16世纪后已不再是主要的建筑活动,府邸、城楼成为重要类型。1630年,德川幕府时代的家康,曾驱逐所有的外国人,封闭边境,对贸易者实行重罚,导致了16世纪初随荷兰、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探险者传入日本的基督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段时间日本也进入“流动”世界时期,进入中产阶级富裕起来和艺术上的黄金时代,日本已准备重新与外界联系。过去在战争中兴建的城堡到江户时代(1603-1867)已演变为地方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城郭上筑有象征城市统治者威严与用于防卫的城楼。城市住宅府邸大量兴建,其规模与风格按业主的身份等级而异。此外,由中国传入的饮茶、品茶成为贵族、武士等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茶室往往采用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窗,并在周围布置步石、树木、桌凳、灯笼等,称为“草庵风茶室”。另外,在住宅中又出现了混合有“书院造”与“草庵风茶室”格调的“数寄屋”(Sukiya)。“数寄屋”的传统至今仍强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筑中。
19世纪以后,明治天皇的维新(1868-1912)使日本建筑转而接受西方影响。日本古建筑的特色:
日本古建筑的类型有神社、佛寺、府邸住宅、城池和天守阁等。本节不试图对日本的古建筑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和回顾,只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建筑。当然,这可能是有失偏颇的。“钓鱼台”、蓬式屋顶
中国最早采用的建筑形式,是建造在木桩支撑的平台上的长方形建筑。日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外部游廊,通常叫做“钓鱼台”,因为只要有可能,日本的住宅一般都建造在湖边或池塘边上,而且鱼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之一,这样在食用鱼时既方便又新鲜。
日本建筑中最古老的蓬式屋顶至少持续沿用了2000年,其显着特点是屋脊横木两端的V形木柱。但最为普遍的屋顶形状,是山墙与半脊的结合形式(类似中国的卷棚),山墙的底部稍向后弯曲继而消失在抱合的屋脊后面。这样在建筑的正面获得了一个奇特的轮廓线,象是一个农夫头上的宽大斗笠。日本塔
日本塔的塔顶有5条直线,比中国的塔顶处理更为精练。日本的塔顶样式严整、苗条,整个建筑物由于宽大的翼展显得翱翔欲动。有时这种挑檐达2米以上;有时多重塔顶出檐尺寸参差不一,密积在一个方形塔的塔顶之下,像是串在纺锤上的一些圆盘,纺锤顶上有又高又细的尖顶饰,叫“和硕”(Hosho)———神圣无上的、象征王权的宝石,这种纺锤形的塔顶由显现到消失,像是一只在天空中鸣叫的鸟。这类塔顶的轮廓往往有类似书法或者松树这类日本景色的象征特点。
令人注目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虽在奈良时代,但还是继承了飞鸟时代的布局和形式。它的塔顶尺寸依次向上精巧地递减,其比例为10:9:8:7:6。该塔艺术造型秀丽,建筑结构古朴,结合完好。铜件的加固与装饰,通排的棂窗,浑重的灰色瓦顶及莲纹大瓦当无一不显示出精巧。
奈良药师寺的东塔建于公元730年,为飞鸟时代原建筑物,是日本国宝。东塔高三层,为楼阁式木塔,下层为较矮的塔身,辟板门,大檐下复加小檐,皆用斗拱。二、三层双檐之下均加置平座栏杆。只有底层的入口才能进入塔内,塔上各层的入口及回廊都是假的。神社
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筑,史于原始时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阳女神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纪成书的《占事记》和《日本世纪》为经典。
神社纵深布局,富有层次,入口处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横架在一对柱子上,两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点的位置再横架一根木枋子,这种牌坊叫做“鸟居”(Torii)。进了牌坊,沿正道向前走,到达“净盆”,参观者在“净盆”处洗手漱口后再走向本殿。本殿里供奉着神的象征物,如神镜、木偶像、“从云剑”等。
日本最神圣的神社是伊势神宫,位于三重市。它分为内外两宫。内宫称为“皇大神宫”(图11),祭祀天照大神,建于公元纪元前不久。外宫大约晚于内宫500年。称为“丰受大神宫”,丰收大神专司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内外宫形式大体相同,公元7世纪的天武天皇确立制度,每隔20年依原式重建一次,所以现在的建筑并非早期原物。内外宫相距不远,都是以“本宫”为中心的小建筑群,地段为长方形,外面围一圈栅栏。神宫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坚鱼木呈梭形、柱身顶端卷杀,鞭挂截面原是方的,但在前端渐变成圆的。它们使简洁方正的神宫柔和丰润起来,更有人气和人性。在坚鱼木两端、千木、门扉甚至地板上,恰当地装饰了镂花的金叶子,给温雅的素色白木和茅草点染上高贵的光泽。黄金和素木、茅草相辉映,既朴实又华丽,足见审美力的敏锐。木结构的精湛技艺
日本在木结构工程方面的技艺甚至超过了中国。这是由于他们实践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风之后就需要重新建设,同时由于在公元710年将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
奈良法隆寺,原建于7世纪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为中心,绕以回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承着檐口,并采用了勾栏和大字拱等。整个建筑群既雄壮又美丽。
京都的清水寺,建于奈良时代后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圆柱支撑的悬空“舞台”,气势宏伟。木柱等构件不施彩绘,显示出木质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筑特点十分突出,如柱头为小覆盆式,斗拱为偷心造等。
京都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着名寺院之一,临湖而建,景色秀丽。寺的主题建筑是高作三层的金阁,平面方形,上下阁檐为灰瓦覆盖,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结,座上立一展翅的凤凰。此阁的上两层柱子、墙壁和斗拱均饰以金箔,光耀夺目。非对称性的空间布局
曾以对称为特点而先入为主的中国建筑形式在日本逐渐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筑布局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南北轴向布置。当公元670年大火之后重建法隆寺时,建筑师们把一个原供停尸的庙堂合并到金堂的境域之内,并在其旁建了一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内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华堂。与金堂一样,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拥有早期那种典型的空间分布不匀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顶模式那种平缓的屋顶、银灰色的瓦和曲线优美的檐口,因而显得更优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东朝西的传统,是有其实用目的的。为了避免下午令人难耐的西晒,所以将建筑物的长边定为东西轴向,起居室朝南或者东南。此外,依据季节调整起居室已成为常规,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搬入房屋阴凉的一面。这种变化最后摆脱了中国模式,超越了轴对称的范围,日本的建筑在尝试中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的轴向特点。模数的运用和灵活的住宅体系
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日本的世俗建筑却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型制。世俗建筑,主要是住宅,服务于日常生活。它们既要在可能条件下满足生活的需要,又不能不考虑节俭。因此,和宗教建筑相比,它们不大墨守成规,而能适时变化。
与此同时,对肌理的兴趣是由禅宗信徒们掀起的,他们极力主张简朴的思想,已影响到现代西方建筑艺术的线条、色彩和装饰的风格。这也是一种从属于日本建筑艺术的古代仪式,即模数的运用。房屋本身、室内面积和屏风沿房屋的立面形成开间,开间是以6英尺宽、3英尺长为模数的。6:3英尺是地板上榻榻米的尺寸。最初,是将榻榻米一个挨一个地随便置放在一起的,只到首都在1615年迁到江户以后才形成模数的标准化(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在那个时代,早期用来将单体建筑连接起来的回廊(走廊)已被纸屏风形成的走廊所代替。12世纪之后,在地板上安装了屏风门的滑轨,以便将屏风推到一侧,创造出一部分新的空间,在夏季还可以使房子某一面全部向庭院敞开。在早期,日本并没有传统的家具,他们坐在脚后跟上,用浅浅的钵子吃饭,在榻榻米上睡觉。这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由于天花板很低,在室内可以观赏高出地面2英尺左右的庭院美景;第二种更为重要的后果,是这种住宅使室内的空间有了极大的灵活性。住宅通常有两块较高的地方:一块是房间地板上铺榻榻米的一块地方,供起居和睡眠,进屋前须脱掉鞋;另一块地面是用木板做的,作为回廊、走廊和盥洗室;较低处地板上不加铺设的地方是餐厅、浴室和厨房。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住宅体系,在建筑构件大量生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个性。源于茶道的日本古建筑精神
日本的茶道是由禅僧倡导起来的。禅僧饮茶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他们在打禅时能保持头脑清醒,而茶室就是为茶道而建造的。由于禅僧们在茶道里注入了寂灭无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贵胄黎庶一律平等的思想,茶室就以淡雅与之相呼应,追求自然天成。广泛流行起来的是草庵风的茶室,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类型之一。
草庵风茶室一般都很小,若以榻榻米为度量单位,茶室大多是四席半,最小的只有两席。它们小而求变,内外都避免对称,也有床和棚。常用木柱、草顶、泥壁和纸格扇。为了渲染天然,常用不加斧凿的毛石做踏步或架茶炉,用圆竹做窗棂或搁板,用粗糙的苇席做障屏。茶室的墙壁和门板是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为的是让地面的反射光透进来,在如此深的屋檐下,地面的反光是采光的主要来源。地板上铺着席子,家具只是狭窄的架子和陈列主要艺术品的凹龛。艺术品可能是一幅油画、一只碗或一瓶插花,或者只是一套茶具。
在草庵风茶室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称为数寄屋(Sukiya)。作为住宅,它比茶室多讲究一些实用,比较整齐,因此更显得自然平易。在室町时代已经传到日本的中国水墨画,这时候成了障壁画的主流,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这是数寄屋的特点之一。数寄屋的风格同样也影响了当时大型的书院造府邸。数寄屋是后来和风住宅的前身。和风住宅吸纳了西洋式住宅的许多特点,就是日本的现代民用住宅了。
由茶室提炼出来的这种日本建筑精神也体现在庭园上。禅宗佛教认为,人需要与自然和花园融为一体,他们认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同中国的庭园,是在极小的范围内再现世界,即小中见大,而日本在这方面的艺术是更具特色的自然设计。观赏日本的庭院不能走进去,应从走廊或游廊来观赏,如其插花艺术。日本的庭园一般需要大画家来设计。天守阁
随着16世纪西洋文化的输入,日本建筑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和风住宅外,重要的还有城楼,叫“天守阁”。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是天守阁建设的高潮时期。这些天守阁已经不像封建内战时期那样兼作番主的府邸,而是纯粹的军事堡垒了。
天守阁里通常有武器库、水井、厨房和粮仓。还有投石洞、射箭孔和铁炮孔等作战设施。天守阁仍然是木结构的,木材粗壮。随着火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有些天守阁加上了砖石的外围护墙,下部用大块蛮石砌筑,上部抹白灰。
位于兵库的姬路城天守阁是最着名的天守阁之一。细腻明亮的白灰和粗犷的蛮石对比强烈,产生了极强的力的冲突的视觉效果。为了扩大防卫者的视野,便于射击,姬路城的天守阁在墙上设了几个凸碉,像歇山式的山花,被称之为“唐破风”。 日本古建筑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模数为基础的建筑构件标准化;
采用地毯或垫子来铺设室内、运用凹室或床轮来取代家具、以及使用屏风使室内成为可以灵活分隔的空间等,这些方法,建立了灵活的住宅体系;
运用不加处理的天然材料形成纹理对比,而且运用天然材料本身的色彩配制(白色、黑色、本木色)常常能突出结构;
房屋和庭园建筑艺术间的内部交流,这种内外空间的交流强烈地影响了欧洲20世纪的建筑艺术。

② 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特色及成就(戏剧,电影)

我不知道你说的民族是什么民族,所以我随便说你个!
日本佛教雕刻: 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是日本文化史上乃至日本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件。日本以融会、集合、汲取外来
种种教义、戒律和仪轨创立了自身的佛教。佛教对日本文化的结构,对建筑、绘画方面的长足进步,作出了丰富的贡献。由于绘画易损难存,所以,经过沧桑变迁而幸存的雕刻就成为日本早期艺术成就最强有力的代表。
从7~14世纪的日本佛教雕刻之鼎盛期,其间亦反映了从传入到民族化、繁茂与衰落。由于日本雕刻保
存的比中国雕刻更完好,常有人认为日本雕刻遗存了中国雕刻的形式和技术,实际上这只是仅着眼于初传时7
~8世纪的作品。如果纵览艺术发展之过程的话,就能看到日本人民的卓越创造才能。
7世纪最初的雕像面部单纯,形式朴素天真,反映出佛教尚未得到透彻理解,至8世纪情况就不同了。从对雕像面容、比例的写实处理及衣纹上唐代艺术的影响可以看出已越过了最初阶段。有趣的是这时的重要作品
几乎都是主神——佛和菩萨的偶像,而在印度和中国极为普遍的佛传和本生故事的丰富内容却从不普遍。这是
否反映出日本距佛教发源地的距离之遥远呢?
日本雕刻在材料和姿态处理上与中国有很多区别。在山崖上开凿出石窟寺的印度式方法很早就传入了中国
,5世纪以来在中国非常普遍的石刻在日本从未成为主流,佛教雕刻传入日本时以供奉在寺庙中为主。8世纪
时泥塑和干漆非常流行繁荣。从9世纪起,日本雕刻就几乎全部用木材刻制。选用木材很明显是由于其便利,
但更深的内在原因似乎是日本民族对木材特别的喜好。
日本式的木雕手法是表面处理达到了极为细致深入之效果。如9~12世纪平安时代的雕像之精妙、革新
的技术所含极致的美感促进了风格的发展。9世纪中期教义变得更高深且礼仪化,密教带着整整一殿堂愤怒神
传进来了,如不动明王和多头多臂的神像,十一面观音和如意轮观音等等。具有沉思、严肃之神情给人以深刻
印象。如桔寺的日罗像和东大寺的弥勒像。这些整块材料的宏大作品常常必须挖空以减轻重量,甚至还要使木
材干燥。平安早期的雕刻家们发挥整块木材体积巨大的优越性,探索雕像表面潜在的表现力。他们创造出仿佛
“巴罗克”风格之繁丽,如波浪般起伏卷绉的衣袍褶纹,而且在表面留下斧錾痕迹以直接传达坚硬木质之情调

到平安后期,情绪沉重的雕像全然改观。四天王寺的阿弥陀三尊像,优雅的胁侍菩萨更衬出主尊的慈祥和
美妙。普渡众生的阿弥陀佛声望日隆,富有的施主大量地捐造,结果产生了流水线装配的方法并以粘合的木材
凿造作品。
由定朝1053年在平等院所刻的主尊阿弥陀佛,以形式上惊人的完美和神态上的宁静优雅成为雕像史上
空前绝后的高峰。高超的凿空与粘合技术使造像仅具一层薄壳而不能深雕,衣匹处理成褶折平而贴体,身体形
成光滑优雅的流线型,环绕阿弥陀佛的52个云上菩萨亦是平安晚期艺术之精品。这些菩萨充满魅力的美好姿
态辉映并渗透到11和12世纪的各种艺术甚至扩大到社会习俗中。这些菩萨飘浮云间,演奏着各种各样的乐
器,环绕着高达16米的镀金木雕主尊——阿弥陀佛像,俨然是一幅迎取虔信者灵魂的圣众来迎图。持莲台的
菩萨、弹瑟琶的菩萨和舞姿菩萨都使人不仅感到其身姿的姣好,还给人一种乘云浮空的心境情绪之美。而且这
些菩萨在全壁面的构图也充分考虑了观者从下方且移动的角度与变化。从这些菩萨造像可以看出,日本匠师不
单单在形式之完美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且在表达个性的美学趣味上同样取得了成功。
虽然平安晚期雕刻之无穷无尽的重复造成了千篇一律的贫乏,但给12世纪末13世纪初佛像的多样化及
创造带来了复苏,镶嵌水晶眼珠的新技术,更强更深的手法,使雕像的心理情绪之广度和表现手法的范围都更
加写实。镰仓时代之艺术可由庆派艺术家作为代表。爱知县地方寺庙里一对梵天和帝释天证明了年富力壮的大
师运庆的创造力量。西方院的阿弥陀佛立像展示了快庆发展的独特洗练风格。莲华王院另一对精彩的仁王显示
了出自湛庆之手的优雅形式。还有些较小的侍从形象,如随侍在阎罗王之侧的一个暗黑童子,体现出以前从未
有的轻松幽默气质。
镰仓时代雕刻的特有面貌是现实主义的,许多佛像与部从像明显地暗示出雕刻家习惯用活生生的人物为模
特。一批肖像式雕刻尤能代表这个写实趋向的新面貌。青年释迦——悉达多太子和日本佛教第一个赞助人圣德
太子之像虽是以想象刻成,但这些偶像被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以致于被认作肖像。彩塑木雕的圣德太子像由庆
真造于宽元五年。描绘了圣德太子16岁时护理其父阳明天皇时,绝食断水以祈父亲康复的孝顺形象。太子眉
宇间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又流露出忧虑的神情。他头发在耳朵上方束髻,白色的长袍上披一件高领的斗蓬,手
中执一个长柄的香炉。刚毅威猛的表情,稳定的体积感和大而深的衣纹处理和题铭都使这件作品成为13世纪
最典型的雕像之一。
京都东福寺的高僧像极有个性和特点。像等身大,身着僧袍,双手作合掌印。虽然没有铭文,但从雕像右
眼有些斜视之特性可以辩出,他是着名的圣一国师,即禅院东福寺第一个主持圆尔辩圆。
日本写实主义雕刻可归因于从8世纪复苏的古典风格。12世纪渗入日本的中国宋代新风格也极重要。纵
观整体之雕刻传统,写实的佛教雕刻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从7世纪单纯抽象的形式,到12世纪逐渐写实化,
在高度繁荣的光辉展示后,14世纪的雕刻突然明显衰落。其原因也很复杂。当时佛教正值兴盛,四处都有僧
侣传教,但镰仓幕府倾心于禅宗,禅宗则将审美趣味着重置于文学和水墨画。另一方面,宗教中的写实主义自
身可能就包含衰落的种子。镰仓时代雕刻之情趣在于外表的美色,使人们更沉迷于艺术品的魅力而不是供奉这
些神像。偶像是为崇拜用的,但神圣形象全然以活生生的人之面目出现,就难以受到尊崇。人们不禁想问:是
否镰仓时代艺术的高超技巧和成就,反而带来了日本佛教艺术的衰落?

欧洲美术:迄今所知,欧洲最早的美术作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
晚期的前段,距今约2.5~3万年前,即地球处在玉木冰河
期。这种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约在公元前1万年随着冰河
期的结束而消失。中石器时代美术的类型有所增加,随
着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美
术传统,不同程度地演化为新石器时代的美术。
旧石器时代美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前,虽然缺乏
人类对于形象的模仿表现的证据,但实用的工具制作和
改进,已经显示了许多审美因素。如手斧的几何化造型、
对称感,刃口的细小修饰以及刻痕,都不无初级的装饰
价值,而且制造工具的过程也为创作艺术作品准备了造
型的技巧。
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地划分为4个主要的文化期:①
奥瑞纳文化,②佩里戈尔文化,③梭鲁特文化,④马格德
林文化。奥瑞纳文化得名于法国上加龙省的奥瑞纳洞窟。
佩里戈尔文化得名于法国的佩里戈尔,它们合成旧石器
美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莫尔多维亚附近的维伦多夫文
化层里,发现过女性小雕像,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同期刻画过的骨片、石片,可以在洞壁画上找到对应的
风格,着名洞窟拉斯科就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代表。梭
鲁特文化得名于法国索恩-卢瓦尔省的梭鲁特,马格德林
文化得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马格德林洞,它们构成旧
石器美术的晚期阶段,其典型为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
旧石器艺术的创造者是克罗马农人,他们属于晚期
智人阶段,在体质(特别是脑的容量)上同现代人几无差
别。当冰层覆盖欧洲大陆的时候,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
北部集中了许多草原动物,如长毛犀、猛犸和驯鹿,以法
兰西-坎塔布里连地区为中心,以狩猎为生的克罗马农人
也聚居在这里的天然溶洞中,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积累
了技能、经验和知识,加强了人对自身及其生活环境的
了解,发展了精神文化,在洞窟上画画,为工具加饰雕刻。
这种艺术活动流传到广大地区形成不同的地方差异风格,
但从整体来看, 它们的意义和风格是统一的。有些图形
显然出自一人之手,证明这些洞中绘制的各种图形是少
数专门人(可能是巫师)所作。
旧石器时代洞窟艺术创造过程是完整的,最早发现
一些画在洞壁上的指痕,可能是模仿熊的爪痕留下的,从
这些指痕中逐步出现简单的、局部的动物形象。早期动
物只勾粗拙的轮廓造型,渐次精确,手法日益丰富;到马
格德林文化期用多种色彩绘制了富有体积感、透视准确
的大型动物,姿态生动。人们常常是依赖石壁上天然的
隆突缝隙作为造型基础。在洞口透进的光线照射下,或
在洞深处摇曳的火光中,凹凸不平的石块看起来非常像
洞居者日常接触的动物形象。这种心理的投射在洞窟艺
术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旧石器时代艺术的作用,一般被看成是一种狩猎巫
术,利用图画或雕刻达到控制狩猎对象或增殖动物资源
的目的。在克罗马农人时代,装有木柄的长矛和弓箭已
经出现,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萌芽的巫术,作为一种
“观念的生产”,此时发展得相当完整。在许多洞窟壁
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完后,举行仪式时矛戮箭射的
痕迹。有的动物身上刻上了箭簇、矛头或陷阱。许多动
物都集中地画在特定的壁面上,大概认为这些壁面具有
魔力,各种形象常常相互重叠在一起,可能它们像真实动
物一样,一次“杀死”就得重新再画。在同时期的可携
带搬动器具艺术,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处理。有些动物
和人的形象画在代表大地之母的生殖器的岩壁的孔隙附
近,这是为了促进它们诞生、再生和增生。洞居人的日
常生活区在洞口部,而绘画和雕刻常常绘制在洞窟深处,
意味着狩猎巫术仪式本身是在大地母腹中进行。这种图
画的写实追求,是为了提高巫术的感应效果。
旧石器艺术的题材以动物为主,人物占了相当大的
比例,植物形象只有极少几例,还有手印和几何纹样。动
物中主要是欧洲野牛、野马、野羊、猛犸、犀牛、鹿类
和一些肉食类动物,驯鹿在当时人的生活中占了极大的
比重,其角、骨、皮、肉、血都被广泛利用,但描绘得
不多,可能因为驯鹿性温、体拙,易于捕杀,数量又多,无
需借助巫术的缘故。同样,植物是人们生产(木制工具)
和生活(花果叶浆)中的重要依赖对象,却几乎未加描
绘。人物的描绘常以面具遮脸,或者人身兽首,以此推论
当时人们对自己的形象描绘存在着特殊的禁忌。有些可
能是巫师作法的真实写照,有些巫师画在动物集中的地
方,是为了体现强大的控制力量。人物在某种场合下也
是作为被伤害的形象,有的身上插了箭,更多的人物形
象(特别在器具艺术中)是作为增殖种族的偶像而创造
的,这些形象以女性为主。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分布范围相对集中,洞窟艺术以
法兰西-坎塔布里连地区为中心。西班牙南部,意大利
半岛南部和西西里也发现一些有壁画的岩洞,最早的洞
窟壁画发现于苏联乌拉尔地区。器具艺术分布范围要广
泛得多,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部
分地区均有发现。器具艺术和洞窟艺术时间和风格相同,
可能游猎于这些地区的克罗马农人找不到合适的洞窟作
画,或者画在岩壁上未能流传下来,只剩下器具艺术。器
具艺术便于携带,也利于他们的传布。
中石器时代美术 产生于公元前1万年以后。随着冰
河时期的结束,气候转暖,陆地动物和植物都经历了变
化,影响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也适应新的环境发生了改
变,产生了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制作了壁画、刻凿、小
雕刻。此时动物北迁,以描绘动物为主的旧石器洞窟艺
术和器具艺术的传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衰弱
的美术。
中石器时代美术可分为3个区域。第1个区域是法国
南部、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洞窟艺术的繁荣地区,称阿齐
利文化,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代表作品是一些小卵石上
用红或黑颜色画的点和线,这是旧石器马格德林时期几
何形风格的延续,但是具体的用途不明。
第2个区域是北欧,主要是岩石艺术。即在露天的山
崖巨石上画或刻的作品和活动艺术(在可以移动的石块
或其他材料上刻画的作品)。有些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
代小雕刻,可能是冰河期间温暖阶段游猎到此的人群创
造的,也有些是被中石器时代开始时追随草原动物北迁
的人们带到北欧的。法国阿伦斯堡发现的刻在木头上的
小型图案化人像,和莱茵河与德国南部兴盛的马格德林
晚期文化和阿齐利文化的程式化作品有相似之处,约在
公元前6000年,还有一些刻在骨棒上的半写实的图样。
在斯堪的纳维亚,特别是挪威,出现了一种生动的写实
雕刻,深得旧石器时代西南欧洞窟美术的遗风(出现于公
元前6000~前5000年),是北欧史前美术的第1阶段。后
来约在公元前3000年逐步被半写实的风格取代,画有野
兽、鱼类和人物,造型比较生硬,常刻画出动物的内脏。
采用刻出凹线然后在线中填色的技法,属于第2阶段。第
3阶段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是高度简化的程式人物和动
物,这种风格向苏联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发展。这些创
作都与当时人们的狩猎巫术有关。此外,还发现一些未
能解释的符号,很可能是初期的文字。
第3个区域是西班牙东部的黎凡特。因此,这时的美
术又称黎凡特美术。这一地区在冰河时期结束之后,生
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流存在露天岩石和岩洞里的壁
画,其母题和表现形式都与从前大不相同。题材上以人
物为主,但又不是单纯地表现人,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
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如狩猎、采集、祭祀、行刑以及农
牧生活的情景等。画面上动物形象仍占很大比重,而动
物与动物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联系。形象的尺寸一般在
15~20厘米之间,最小的不到2厘米,极少数与旧石器时
代洞窟壁画上的动物一样大。人物和动物形象采用单色
平涂,色彩均匀,颜料是赤铁矿、高岭土,调以树脂等。也
有勾线的造型,线条熟练。黎凡特岩画都绘在举行宗教
仪式的“圣地”。这些“圣地”一直延用到罗马时代。
人们常常选择专门的岩壁重复绘制,几个不同时期、不
同内容的画叠在一起。最早黎凡特人的特殊巫术观念是
创作壁画的动力。也有人认为黎凡特岩画仅仅是再现人
们的生活或者是对战争或重大事件的纪念。
黎凡特美术在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飞
跃,不仅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内涵,较为注重构图处理,而
且在画面的审美方面已有明显的追求。
新石器时代美术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普遍存在一
种以巨大石块构筑的建筑物,其壁面多有几何装饰,这
种艺术被称为巨石文化,是人类史前创造的文化类型之
一,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分布。欧洲的巨石文化产生于
新石器时代,它不用灰浆粘合,而完全用石块垒砌。这种
石块建筑大体上分石圈、石柱、巨石坟墓和神庙 4种类
型:①石圈。以大块石头围成,分布在爱尔兰和英国,以
英国南部的斯通亨奇最为着名。“斯通亨奇”在古英语
中意为“吊起来的石头”。它在等距离的直立巨石上,搁
上巨石横梁,以中间的石祭台作为圆心,共有3圈竖立的
石块构成的圆圈,在外围还有一圈壕沟,里面洒了白色的
土,壕沟与立石圆圈之间,还有些经过计算而后设置的
零散石块。斯通亨奇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东面 2块
立石的间空与靠近壕沟另1块石块所构成的直线,正好对
准夏至日出的方位,由此推论,斯通亨奇与太阳崇拜有
关。②石柱。为直立的巨大石块,最高者达20米,重300
吨。有的几块聚立在一起,有的是若干块排成行列。法
国布列塔尼省的石柱行列最为壮观,共有3000多块巨石,
间隔排列了3公里长。对石柱用途的解释有几种:一说是
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说是界石,一说是为了纪念死
者。③巨石坟墓。有些建在地上,有的埋在大土丘下,常
常为一个家族的坟墓。在法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英
国、爱尔兰均有分布,结构多为水平砌筑,墓顶采用梁
柱式。巨石坟墓的墓壁上和部分石柱上,刻有花纹,呈现
为云雷纹、螺旋纹、菱形纹、同心圆纹等几何图案。④
神庙。是用石块构筑的比较完整的建筑物,里面供奉神
像。马耳他岛的巨石神庙最有代表性。巨石文化还包括
同时期的巨形石刻人像和巨石神庙的小型雕刻神像。前
者多为按石头原来的形状,稍加凿刻而成,造型古怪;后
者多为女性人体像,强调生殖器官,是举行生殖崇拜仪式
中供奉的神像。其风格与新石器时代岩画有共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岩画,完全脱离了旧石器时代洞
窟艺术和器具艺术中的写实传统,这种状况在中石器时
代已经有所预示。欧洲史前艺术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主
导趋势是逐步程式化、简括化、符号化,在北欧史前美
术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渐次的演化过程。黎凡特地区写
实风格盛行时,也已经并存有符号化艺术倾向,这种倾向
可能最早产生于地中海东岸,后来扩展到伊比利亚半岛。
在西班牙的南部和西南部,集中了许多几何化、程式化
图形的岩壁和洞窟。葡萄牙、西班牙北部也有所发现,同
时还出土了雕像、凿刻过的石器以及带有花纹的陶器。
好了 !~我学的是美术,我只知道美术方面的 ~~~其他的你查下吧!~~!
http://www.artcn.org/neirong1/16/160.htm

③ 绘画方面有那些艺术流派(国内和国外分别有哪些……)

西方主要有这样几种艺术流派:1古典主义 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为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

2浪漫主义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3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 后欧洲文艺 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代表人物: R.罗兰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莱塞

4印象主义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 、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代表作:《日出印象》-莫奈

5野兽主义 1907年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美术流派。发起人为P.毕加索和G.布拉克。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端。
代表人物:毕加索

6表现主义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

西方的流派我给你总结了下,就是这几个,这都是比较简单的介绍

④ 日本传统艺能有哪些

日本传统艺能有歌类、日本舞踊、演剧、音曲、演艺、人形剧、琉球艺能、工艺、艺道。

日本传统艺能是日本自古代流传下来艺术与技能的泛称。自特定阶级的教养、娱乐、仪式、祭嗣等活动的特定形式而来,经系统化的传承而尚未消失的蠢旦有形、无形之物,如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带烂扰艺历梁、艺道等。

为了与现代艺术有所区分,在西洋文化进入日本以前的艺术与技能称为传统艺能。虽然其中许多起源于自中国传入的文化元素,但在日本发展出来的东西,已经成为日本固有的文化。

(4)日本和西班牙的艺术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大批汉人从朝鲜移民日本,雄略天皇(457-479年)时期,在日本的大陆移民达18000人之多。

阅读全文

与日本和西班牙的艺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0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8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2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