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战斗的艺术是什么

战斗的艺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30 08:46:51

⑴ 关公温酒斩华雄艺术特色是什么

“温酒斩华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扩大了表现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既不至于陷于孤立地去表现一个人或一件事。

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人或一个件事巧妙地揭示诸侯联军内部的复杂性,使中心人物的形象在复杂的矛盾关系突现出来。

2、从会场的角度去写战场,有利于节省墨笔,又便于取舍,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战场描写。

按照一般的写法,描写战争总是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战场上将士们如何与敌搏斗、厮杀﹑战鼓催、战马叫﹑大战几百回合、你追我逃、人仰马翻、火光一片、杀声震天……

“斩华雄”则不是这样,不一味去写。如华雄与俞涉、华雄与潘风﹑关羽与华雄的交战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恶战,交战的场面无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作者在这里把这些具体交战的过程一概省去了,为的是抓住传神之处,突出精彩的侧面,收取以虚写实、以实补虚的效果。

3、这种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有利于创造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中心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威力。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该融合在人物的一切行为当中。一个战斗英雄,在他是战斗行为里自然会带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在“斩华雄”这个情节里,作者为了突现关羽“神速”的战斗风格,运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使中心人物关羽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可谓是匠心独具。

(1)战斗的艺术是什么扩展阅读:

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⑵ 有关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鉴赏

【从军行 杨炯】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⑶ “天安门诗歌”作为一种战斗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种战斗艺术,“天安门诗歌”巧妙地运用了以谐音达到隐喻目的这一传统民谣、儿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使之在诙谐与幽默之中透露着机智与锋利,有效地表现了主题。如一首题为《向总理请示》的诗这样写道:

黄浦江上有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

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

这首诗把“四人帮”几个头目的姓连缀在一起,构成一个人人都能心领神会的丑恶形象,并在揶揄嘲讽中写出严肃的战斗内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斗争才能。此外,还有一些“藏头诗”,通过诗句头一个字的巧妙安排,连读起来便构成了诸如“江青靠边”、“迟群早晚得完”等战斗口号。无疑也是作者智慧的表现。

⑷ 战争艺术概论的主要内容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根据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该书涉及的范围广,主要内容有: 军事政策就是政府和统帅采取的一切既不属外交领域,也不属战略领域的军事手段。军事政策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敌对国家的经济资源、军事地理状况、军事实力统计(含军事组织、现役兵力、预备役兵力、兵力编成、武器装备等)、总参谋部的主要作战原则、民族的战斗意志及对本国政府和制度的忠诚程度、可能得到的一切支援和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当然也包括本国国王和统帅的特性与才干、政府或国防机构在首都可能对战争施加的影响、军队的体制、兵力编成和武器装备,以及一切可能的援助和阻力等。
一个英明的政府的军事政策应保证:国家元首文武双全,既受过政治训练,又受过军事训练,若不能亲自统率军队,则应选择一个优秀的代理人;常备军要经常处于战备状态;建立充分的物质储备;高度重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总参谋部平时集中力量进行战备,周密组织侦察,根据敌我双方情况拟制作战计划。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培养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军队的士气,那么它为建设军队而采取的一切最好的措施也都将是徒劳的。
鼓励尚武精神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使军队受到普遍的尊重和关怀。第二个方法是,保证那些曾为国家服役的人对政府官员的空缺享有优先候补权,甚至可以规定某些职务必须由服役满多少年者始可充任。为此,必须鼓励和钦佩勇敢精神,必须尊重军人。 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域的艺术,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域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总之,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抓住全部战争的锁钥,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人的一翼或者一点。战略的重要任务在于:正确判断敌方的战争区;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决定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机动和快速性取得优势;集中主要兵力,协调一致地对具有决定意义的敌军中央或一翼实施攻击。
只有兵力占无限优势,方可对敌中央和两翼同时采取攻势,否则,将犯极大的错误。战略原则是不受自然条件、武器装备和军队编制的影响的,是永恒不变的,从西庇阿、恺撒到弗里德里希二世、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一世,战略原则都是一样的,如都是集中使用兵力。 交战是在重大的政治和战略问题上相互竞争的两军具有决定意义的冲突。凡是交战,总有攻防两方,对攻者来说是进攻交战,对防者来说是防御交战。此外还有一种交战称遭遇交战。而大战术正是巧妙组织和指挥交战的艺术。大战术的组织指导原则同战略的组织指导原则一样,就是把自己的主动力仅用于对付敌人的一部,仅用于能保障获得最大战果的决定点上。归根到底,交战就是战争的主要和具有决定性的行动。
为了进一步贯彻这一组织指导原则,大战术要求军队统帅: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把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巧妙指挥各兵种为胜利作战。大战术研究的内容包括:战斗中选择阵地和防线;战斗中采取攻势(积极)防御;决定攻击敌人防线时的战斗队形和机动样式;两军遭遇交战和不预期交战;对配置在野外的敌军的突然袭击;指挥投入战斗的号令;对阵地和营垒的攻击;进行突袭等。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包括钳制攻击与大支队、渡河、退却和追击、军队行军宿营、登陆作战。钳制攻击是在远离主要作战地区的战区边缘采取的辅助行动。而大支队就是执行钳制攻击任务的,它的行动对整个战局的成败有重要关系。在欧洲陆战场,要流过像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等大河流,因此渡河问题就值得研究了。诸如渡河点的选择、架桥艺术、架桥部队、器材等,都要认真准备。退却是一切战争行动中最困难的一种行动。因此,定下退却决心、退却方法,搞好退却保障,就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了。
当一支军队退却时,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敌方通常总是要追击的。追击的勇气和积极性,当然决定于统帅的大胆性格和两军的物质及精神状态。追击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大胆和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交战取胜后实施追击时更应如此。在战争期间,不论是在行军时,或是在执行监视任务时,或是在待机恢复进攻时,军队都完全可能在所占领的战略位置上保持集中宿营或舍营。登陆作战是一种很少采取的军事行动。但要登陆作战,必须迷惑敌人,隐蔽已方登陆企图;选择好登陆场,保障所有部队能同时上陆;要以最积极的行动登陆,并力求迅速占领一个依托点,以掩护部队逐渐展开;立即使部分炮兵先行登陆,以保障和支援登陆部队。 该书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的科学,是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也可以说是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战争勤务涉及范围很广,含参谋学、后勤学,甚至司令官的领导艺术(包括组织行军、宿营、准备初期作战计划、编组战斗队形、组织战略侦察等技术性细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勤务也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实际执行。战争勤务在保障战争胜利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战争中实施巧妙机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无疑是在下达命令之前必须切实掌握敌人行动的情报。其方法,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间谍网;二是由精干的军官和轻装部队进行侦察;三是审讯战俘获取情报;四是相互印证,进行推测;五是信号法。其中,要弄清敌人的意图,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间谍活动。 书中说,作者已尽全力叙述了战争基本规律的主要原理。战争是一门艺术。交战中,个人素质、精神力量以及万千种其他因素有时起着主要作用。冲突双方士兵的激情和军事素质,指挥官的性格、毅力和才能,甚至还有民族的以及时代的尚武精神,总之一切可称为战争的诗意和纪想的东西都将对战争的结果产生持久的影响。
《战争艺术概论》关于战争问题的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一书问世迄今,虽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而深过错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书以战争实践为基础,在不少问题上强调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问不在于博,而在于精;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确认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的关系;根据情况运用战争艺术原则;战争绝不是数学行动;反对绝对论,承认相对论;攻防可以互相转化;依据情况修正作战计划;精神力量能产生物质效应;对群众的意见既重视,又不依赖。凡此种种,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辩证法的思想。

⑸ 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

(一) 统观全局,把战役放在战略的高度去考虑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作为战略区指挥员,每酝酿筹划一次战役或战略行动,都是从华东战局甚至全国战局着眼,结合作战地区的客观实际,全面权衡利弊,既考虑到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又预见到作战行动的后果给战局带来的影响,使每个战役行动都有利于战争全局,有利于总的战略意图的实现。1947年5月,在国民党军以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时,华东野战军进行了孟良崮战役,选歼整编第74师这个强敌,就是首先从战略上考虑的。粟裕认为,歼灭整编第74师,可立即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获得最有利的作战效果。因为该师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又经过美国军官训练,具有相当高的指挥、战术、技术水平,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曾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把它消灭了,将给敌人实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击,将宣示人民解放军既能歼灭整编第74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他不受“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束缚,不是首先从弱敌打起,而是直接向敌人最强的主力开刀。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出其不意,“猛虎掏心”,从敌人作战阵势的中央楔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74师与其友邻的联系,经过三昼夜激战把整编第74师全部歼灭。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在战略全局上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是打击了当时国民党军最强大的和几乎是唯一的进攻方向;二是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最精锐部队;三是这个打击出现在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敌统帅部的“鲁中决战”计划,严重挫败了敌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军内部,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配合了陕北及其他战场上的胜利攻势。
(二) 缜密运筹,正确地选择打击目标和作战地区
在战争中,选择作战目标,是指挥艺术的基本功。打强敌或者打弱敌,是指挥员对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和地理、气候条件分析的结果。在通常情况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或者说“拣弱的打”,是一条重要原则。粟裕一方面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又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说,“选弱敌打,这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这样的决心也并不少见。”除了前述孟良崮战役外,1940年10月黄桥战役歼灭顽军最强的独立第6旅,1947年1月鲁南战役歼灭敌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都是在敌重兵集团中先打强敌的战例。其中鲁南战役歼敌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首先被歼的整编第26师,是国民党军中全(90页)部美械装备的主力师。第1快速纵队是美国与国民党合建,由美军装备和训练,并在印缅战场对日军作过战的部队,国民党称它是“国军精华”。华东野战军先打这个强敌的依据,正如粟裕所说的:首先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要在鲁南作战。如果在鲁南打一个大歼灭战,鲁南巩固了,以后我军南下北上或西进,都会取得行动的自由。其次是战争正在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歼灭该敌,就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使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汇合,实现华中、山东两个战区的统一作战,进一步集中兵力,开辟战场,调整布局,为尔后在山东战场作战和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创造良好条件。第三是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优势在我军方面,特别是战役一开始即可集中27个主力团打敌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6个团,是绝对优势,可以实现战役上的以多胜少。最后是该敌孤军突出,态势不利,而且与其它敌军有矛盾,在它受攻击时,有很大可能不会来援。战役的结果证实了粟裕的上述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作战地区的选择,粟裕认为,也是打胜仗的条件之一。他在选择作战地区时,有时选在根据地前部,有时选在纵深,有时选在山区,有时又选在平原地区。但不论选在哪里,都是依据战略意图、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而定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苏中战役,是初战。通常情况下,在强敌进攻面前,应实行诱敌深入,把歼敌战场选在解放区腹地。而粟裕却把战场选在苏中解放区前部。粟裕说,这“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的,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条件的。”首先,华中解放区的存在,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对广大军民是不好交待的,对士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当时的土地改革更为不利。其次,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中解放区在总体上是有准备的,但和平麻痹思想也有所滋长,战争准备发展尚不平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各项转变,这也需要在根据地前部作战以作掩护。三是苏中战役要起战略侦察作用,必须在根据地前部作战才能迫敌提早实行战略展开,暴露其战略意图。粟裕分析在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分析它的可能性。他指出:“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我们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的。”这些条件是: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的人民群众,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水运便捷,支前工作健全。第二,华中主力部队在这一地区打仗的时间较长,有丰富的水网、半水网地区作战经验,军政、军民关(91页)系密切,同地方武装和民兵相当协调。第三,敌人恃强,以为在其大军进攻时,我必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根据上述分析,定下了在苏中解收区前部作战的决心,并实现了七战七捷。
(三) 审时度势,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
创造和捕捉战机,是指挥艺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运用计谋造成敌人的错觉,逼迫敌人就范,不仅需要智慧和胆略,而且还需要积极与主动。粟裕在战争中既善于捕捉战机,更长于创造战机。例如豫东战役,就是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毅然放弃原定作战方案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豫东战役之前,预定的作战计划是由粟裕率部南渡黄河,会同仍在外线作战的部队在鲁西南地区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5军。但此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尚未集中,阻援兵力不足;原定作战地区狭窄,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而且离黄河较近,处于背水作战的状态。为此,粟裕又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他认为开封是当时的河南省会,我攻开封敌人必援,便于在运动作战中创造战机;开封守敌孤立,战斗力较弱;作战部队有攻城经验,攻克开封较有把握。当粟裕率部渡过黄河之后,敌集中9至11个整编师急速增援,粟裕当机立断,放弃歼敌整编第5军的计划,迅速定下转向豫东作战的决心,战役第一阶段仅用5个昼夜即攻克开封,全歼守敌。战役第二阶段着重于寻歼援敌。为分离邱清泉和区寿年两兵团,粟裕;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诱敌邱兵团南下,一路隐蔽待机,寻歼区兵团。待敌两个兵团拉开距离之后,诱邱兵团的一路突然回头东转,改诱敌为阻敌;一路突然包围并歼灭了区兵团。粟裕捕捉和创造战机,不但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心应手,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曾说,要打胜仗,很重要地是靠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靠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指挥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捕捉和创造战机方面。战机不是“守株待兔”可以得来的,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指挥得当,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战机,就是制造敌人的混乱,制造敌人的疑虑和错觉,暴露敌人的缺点、弱点,使敌人犯错误。他还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指挥员充分了解和正确判断敌人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士气,以及敌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个性。所谓作战个性,就是说,他在作战时是猛打猛冲,敢于打硬仗的,还是巧于智谋,能够随机应变的,或者是懦弱胆怯,犹豫多疑的,等等。要善于根据敌人指挥官作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打法。”
(四) 气度宏伟,敢打大仗、硬仗和连续作战
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处在何种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从来无所畏惧,敢于同大敌强敌作战。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苏北地区归他指挥的国民党军总兵力有16万人,其中属韩德勤系统的约8万人,号称10万。韩德勤还与日寇信使往来,狼狈为奸。1940年10月,韩德勤指挥顽军3万余人,向黄桥地区新四军7000余人发动进攻。在大敌进攻面前,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全部情况之后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并决心“采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歼灭进攻之敌。粟裕只用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当进攻之敌逼近黄桥时,突击部队突然进行反击,首歼顽军1个主力旅,再歼顽军1个师,最后又歼顽军1个军部和1个旅,共歼1万余人。黄桥决战的胜利,导致新四军完成挺进苏北、夺取抗日领导权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约20万人,而敌军参战兵力达25万余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5军和3个快速纵队。粟裕以其特有的坚强决心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率领外线兵团在河南东部的广阔战场上,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持续20昼夜的大规模的战役决战,其艰苦、紧张的剧烈程度是空前的,超过华东野战军以往进行的各次战役。当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是否按原定计划进行第二阶段作战,当时存在两种意见,粟裕坚决主张连续作战,在睢杞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粟裕号召部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继续投入新的战斗。经过两阶段作战,共歼敌9万余人。在淮海战役中,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和指挥下,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的36万余人,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协同下,歼灭敌人4个兵团计44万余人,又一次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范例。粟裕不仅敢打大敌强敌,而且善于组织指挥部队连续作战。如苏中战役连续打了七仗,历时一个半月;鲁南战役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18天;豫东战役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20天。粟裕敢于打大仗、硬仗和连续作战,是因为他有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强敌大敌也摆脱不了被歼的命运。
(五) 变被动为主动,在困难复杂的情况下扭转战局
粟裕在战略指导上,善于洞察全局,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使战局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面发展。1947年9月鲁西南沙土集战役之前,外线出击部队在鲁西南的处境是相当困难的。7月1日,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刘邓大军于6月30日开始的战略进攻行动,以5个纵队分别向鲁南和泰安、兖州出击。8(93页)月初,两路出击部队会师后进入鲁西南地区。这时敌人调集5个整编师和8个旅与我4个纵队纠缠。华东野战军由于从内线转到外线,离开根据地作战,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都很困难。又逢连绵大雨,洪水遍地,桥梁倒塌,人员、马匹、重武器长时间浸泡在齐腰齐膝的泥水中,行动十分艰难。,敌人多路围追堵截,空中有飞机轰炸扫射,地面有追兵近距离尾随,部队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战斗减员严重,思想也比较混乱,对战略进攻产生怀疑,有的指挥员对无后方作战缺乏信心,有人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9月初,陈毅、粟裕率两个纵队渡黄河南下,与在鲁西南的4个纵队会师。粟裕分析了当前敌我双方的情况,提出作战方案,经陈毅同意之后,下达了歼灭敌整编第57师的命今,并立即召开纵队领导干部会议,找外线部队的一些领导同志谈话统一思想。粟裕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只有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补充;只有打,部队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在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之后,又周密地组织各部队的协同动作。9月7日沙土集战役发起,至9日就将整编第57师全歼。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恢复了鲁西南根据地,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迫使敌人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整编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部队的战略行动。粟裕在总结从被动中夺取主动的经验时说,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处理好走和打的关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对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是避免被动,保持主动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运用起来颇不容易。打得赢就打,还比较好办一些,打不赢就走,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有个走得了走不了的问题。一支游击队还好办,一个大兵团却不好办。大部队天天被敌人咬住尾巴,被迫打掩护战、撤退战、遭遇战,不但供应补充困难,士气也受影响。这时要处理好走与打的矛盾,关键是要打个好仗。在敌人前堵后追,对我实行分进合击时,我们可以逐步地把兵力向弱敌方向转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果断地打掉他一路,敌人就不那么轻进了,间隙就大了,我们的自由就多些了。这时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起主导作用,如果指挥得当,就可以从被动中夺取主动。反之,如指挥不当,不但不能夺取主动地位,接下去就可能是失败。
(八) 果断收兵,适时巧妙地撤离战场
大兵团作战,撤出战斗、撤离战场,特别是打了硬仗、恶仗之后,能否顺利地撤离战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粟裕说:“它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很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反之,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就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例如豫东战役,攻克开封和歼灭了大量援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战役目的。这时,部队经过连续半个月的恶战,减员相当大,十分疲劳,下一步主要是怎样组织部队撤出战斗,撤离战场。当时,敌黄百韬、邱清泉两兵团仍由东西两面对攻,胡琏兵团也正由南向北逼进。为了在三面援敌的夹攻之下,将大批伤员和军用物资运走,使敌人不敢尾追而来,粟裕决定先声夺人,在歼灭被围残敌的同时,给增援积极、战斗力较弱、而又立足未稳之东路援敌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经三昼夜的激烈战斗,既歼灭了被围之区寿年兵团残部,又歼灭了黄百韬兵团3个多团。在与敌脱离接触时,惊魂未定的黄百韬兵团,一动也未敢动。邱清泉兵团在遭到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的休整地区。当敌人查清情况时,我军已休整一周,并开始了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

⑹ 战争是科学也是艺术

【核心提示】伴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行之有效的战争预实践方式,虚拟演兵日益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在人类军事斗争进入智能较量的时代,战争正在从“黑箱艺术”大步流星地步入“科学艺术”的殿堂。

从传统的沙盘推演、图上作业、实兵演习,到今天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室推演,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行之有效的战争预实践方式,虚拟演兵日益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这深刻地揭示出,在人类军事斗争进入智能较量的时代,战争正在从“黑箱艺术”大步流星地步入“科学艺术”的殿堂。美军对作战实验室的深度关切,也从另一个侧面给予了印证。

从兰彻斯特到杜普伊

作战模拟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对作战环境、作战过程及作战结局等进行推演的战争预实践活动。自有人类战争以来,无不受到各国兵家重视。中国古代曾有墨子与公输般推演攻守战法的经典案例,近代德国也曾创立了一整套严格的作战演练体制,如普鲁士总参谋部所开发的沙盘作业。然而,受限于特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军事作战模拟探索之路上,人类长期徘徊不前,直至进入20世纪,才有了较大进展。

首先是在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创立了着名的兰彻斯特方程,最先完成了地面战斗的数学模型,开始用科学的定量方法来研究作战过程。1916年,他又提出了描述交战过程中双方兵力变化关系的微分方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约翰逊创立了蒙特卡洛(MC)方法,该方法以随机变量的抽样为主要手段,描述了作战的随机过程。二战之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作战模拟技术进一步成为制定全面作战方案的重要工具。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退役上校杜普伊基于大量战史资料分析,与其同事一起,在美军历史评估研究室(HERO),为美国陆军战斗发展司令部(CDC)开展了一项题为“关于武器杀伤力之历史发展趋势”的研究。最终,杜普伊得出了一个经验公式,并从中导出一个“理论杀伤力指数”(TLI)计量模型。然而,由于该模型的假设作战环境过于简单化,因此,无法实际用于作战模拟。1960年3月,美国陆军少校斯图阿特在《军事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火力、机动性和疏散的相互关系》的论文,在斯图阿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杜普伊建立了“应用杀伤力指数”(OLI)计量模型,开发出了对军队战斗力进行评判的“定量评估模型”(QJM),从而为作战模拟奠定了坚实的数理科学基础。

在杜普伊看来,作为一种数学表达式,定量评估模型可以作为军事演习的依据。对于其潜在价值,美国陆军上将约翰·R.高尔文曾评述道:“作战模拟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数学分析,又在多大程度上总是依赖于主观判断?计算机究竟能否帮我们解决作战模拟这一复杂问题?毫无疑问,杜普伊的研究在其概念设置和数学公式的细节上,可能会受到挑战,但他为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一重要课题——战争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而作出的探索,却值得充分肯定。”

战争进入智能较量时代

我国军事技术哲学专家刘戟锋在深入研究科技进步与战争演进互动史后,认为人类战争正在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步入智能较量时代。具体而言,在二战之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展开。这场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密集的最新科技知识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它在军事上引起的后果,就是将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变军队的作战能力,未来军事系统的主要元素间将由功能互补走向智能互补,成为一个既能发挥人的主观创造性,又能发挥机器系统高速度、大容量等特性,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特长的“综合人机智能系统”。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到智能较量,是人类认识战争本质规律的一次飞跃。当然,这次飞跃是借助了科学技术的“翅膀”。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总是与这种概然性或偶然性成反比。当现代科技的光芒照亮了战争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概然性与偶然性的领域也就逐渐缩小,传统谋划决策中的“艺术”开始走向“科学”。时至今日,无论是作战决策的思维方法,还是组织控制的物质手段,无不在科技巨浪的推动下,开始由单纯的“精于权谋”向“器良技熟”转变,更加侧重于用数理科学——特别是各种新兴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去研究如何指导战争。如现代利用高度信息化的测量技术手段,已能构建出精确到厘米级的数字地球模型。在这个储藏着海量数据的“人造地球”上,不仅可以融合全球地理、气象、水文、电磁等自然信息,而且可以融合各国人口、建筑、交通乃至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类社会信息。这就为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战争提供了重要依托。

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我们才敢于断言,计算机仿真技术正在为探索军事世界的奥秘提供着“望远镜”和“显微镜”。如由于缺乏信息资源与手段,采用沙盘推演、实兵演习等传统方式进行战争研究,无法克服实物模拟、物理等效、经验参照的时空局限性,而目前运用作战仿真技术就能以较高的逼真度虚拟战场、虚拟军队及虚拟作战,从而在数字化的作战仿真环境中,直观展现风云变幻的全维战场。亦正因此,近年来,美国把军事建模与仿真技术列为战略性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开发与资源整合,打造先进的作战实验室,现已初步构建了由各类作战仿真系统组成的作战实验平台体系,其中有支持作战分析的JWARS系统、支持指挥推演的JTLS系统以及支持作战训练的JSIMS系统等。这些系统普遍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与C4ISR系统互联,具有平时实验、战时实战的平战转化功能。

搏杀从作战实验室开启

发端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确立了科学活动于社会生活中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将科学实验活动引入了军事领域。从此,西方各国便开始相继探索建立作战实验室。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创造,并将所得出的知识及方法在军队中推广运用。进入20世纪后,各种作战实验室开始在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如二战时的法西斯德国,率先建立了以作战实验室为支撑点的作战模拟推演系统,秘密进行战争准备,使闪击战理论与军事斗争准备达到了较好的结合。时隔50余年后,1992年5月,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实施的“战斗实验室计划”,则标志着现代美军作战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正式启动。很快,美国陆军便先后建立起包括“战斗指挥”在内的多个现代作战实验室。根据三军联合作战原则及作战方案,美国陆军又建立了“空中机动战斗实验室”、“空间和导弹防御战斗实验室”。这些现代作战实验室的建立并投入使用,在美军军事转型中正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首先,作战实验室是武器装备的试金石。如美国建立在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附近的空军无人机(UAV)作战实验室,与附近的MQ-1“捕食者”无人机使用单位密切合作,利用该地区各种试验场所及南部地区的宇航工业研发机构的技术优势,为美军试验新型无人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作战实验室是复合型军事人才的孵化器。信息时代的战争更趋一体化,相应地对复合型军事人才提出了需求。鉴于现代军事人才还是主要由军事院校先期培养,然后才分到各军兵种岗位上,尽管也有跨部门的人员流动,但有限的交流依然难于培养出高度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而现代作战实验室的出现与不断成熟,从某种程度上将解决这个难题。因为来自诸军兵种部队、拥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军事人才聚合到一起,必将产生1+1>2的系统效应,有助于培养知识广博、能力复合及思维创新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最后,作战实验室是创新军事理论的演练场。如美国陆军先后建立了多个作战实验室,对新型作战理论进行全面实验,从而为军事转型探路导航,之后,美国空军、海军及陆战队也先后组建了多个作战实验室,以探索未来军事之路。

总之,充分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作战实验室,在美军军事转型中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出,现代战争的搏杀从实验室打响,已不再是传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虚拟演兵所指引的作战模拟发展动向,因为今天虚拟演兵场上的惊心动魄,很可能就是明天真实战场上的腥风血雨。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谢谢。

阅读全文

与战斗的艺术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0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8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2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2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5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