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成为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条件与因素
成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与因素有:
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创新意识。
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由作品的题材、体裁以及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风格的形成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着特征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法国作家G.-L.L.de布丰有一句名言:“风格即其人”,黑格尔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也是讲造成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观条件。
环境因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艺术和文学是一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艺术的创作,比如说毕加索的画作,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1937 年4 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着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 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对艺术的执着热爱,锲而不舍。齐白石是一位中国着名的水墨画大师,大家对齐老的鱼虾蟹画集想必非常熟悉不过。齐白石自小学画,16岁习花鸟、人物画。但是齐白石早期的话并不出名,齐白石的名画都是齐白石晚期的作品,60岁成名,90岁丹青妙笔,齐白石就是以对艺术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成就了这么一位国画大师。
Ⅱ 要成为艺术家要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具有自己独具的规律和特征。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各自不同的艺术分工。艺术家既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交响乐等这样一些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中,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发愤着书,写出了将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巨着《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晚年在“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石头记》 ( 即《红楼梦》) 的创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讲:“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执着的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往往转化成为强烈真挚的感情,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内在动力,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讲,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异于常人的丰富情感,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应当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觉生活的能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汇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它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生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已故着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着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
Ⅲ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良好的规划。
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在画家这条道路上,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做任何事贵在坚持,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也是一样。
根据这个目标,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每一个阶段都朝着目标和规划,一步一步地坚持去实践,坚持去努力学习。
这样,才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而优秀的自己。
Ⅳ 傅雷: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最后当钢琴家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上面的两段话均出自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里,相信阅过《傅雷家书》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
在第一段话里,能看到大多数父母的影子,对于长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父母就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成才有所用。但是,等到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
总想着打个电话问问近来可好,却几度踌躇,最终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电话。
在父母的心里,可能不打扰,给予子女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也是一种爱吧。
而第二段,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地忏悔。傅雷在教育儿子傅聪时管教甚严,虽说是望子成龙,但太过严格的教育在一定程度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会有不利的影响。打个简单的比方,中国人自古至今一直信奉“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不能说毫无道理,只是这样的信条之下,有多少父母子女渐渐疏离、甚至反目成仇。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无间的亲人,却变成最不能吐露心声的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条微博。
不知道多少朋友小时候曾被父母揍过、被父母误解过、被父母强加的思想压得喘不过气,现在的你释怀了吗?
“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谁都懂,但傅雷并不是一味的严教,在对于艺术方面,傅雷更多地是对儿子的鼓励与适时的指点,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傅雷与儿子在一纸家书中探讨着着人生、艺术、世事,“先做人,其次做艺术,最后做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儿子的要求,他曾说“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抛开《傅雷家书》不谈,傅雷还是一位作家、美术评论家,更是一位翻译巨匠,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着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傅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向国人译介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傅雷一生痴爱艺术,他欣赏艺术的美,常常有独到的发现和感悟,似乎比别人多了一双慧眼。他总能感受到艺术美的精魂,引发起感情的汹涌澎湃,因为他有一颗天真单纯的心灵。他像是活在艺术美的世界里,孜孜地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太唯美太理想化了,他就显得很孤独,也很痛苦,与世俗似乎有点格格不入。最后,也是为了美,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傅雷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自成一家,他翻译的某些作品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他“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风格,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大批翻译家。翻译不是简单对语言的转化,必须表明文化立场、文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追求。傅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作用于文学,作用于文化的意义不可忽略。翻译是打开外面的世界,通过文化交流,丰富自身世界的一种渠道。
拆句之难,普通话是人工的,缺少方言的生命与灵魂,翻译时总是胆子太小,真正爱好,定能译好。
旧译《高老头》改得体无完肤--极尽方法传达原作意义,而不在字面或句子结构上。
数一数二之书,落入不三不四之手。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翻译不易有成绩、风格最难讨好,翻译仍需熟读旧小说。
中国人的审美观与西洋人出入很大,译者的个性、风格,作用太小了。
空谈理论没用,主要是自己动手。
吃足苦头,决不能有好成绩。
艺术最难的是完整,译的东西过了几个月看就不满意,非细细研究不能动笔。
天资不足,只能用苦功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