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山东枣庄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东枣庄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7-18 22:59:57

‘壹’ 山东地区有哪些比较知名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山东作为齐鲁故地,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荟萃了戏曲、皮影、杂技、曲艺、舞蹈、剪纸、刺绣、年画、泥塑、风筝、雕刻、灯彩、布艺、服饰、漆器、瓷器、陶艺、神像、蜡染、编织、民绘、木艺、石艺、书画、酒品、饮食、家具等上百个民间艺术种类,其中,杂技、吕剧、刺绣、年画、剪纸、泥塑、黑陶等更是散发着浓郁馥香的民族艺术奇葩,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了数不尽的艺术珍品,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贰’ 枣庄峄城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泰山行宫庙会。台儿庄区四月初八(农历)泰山行宫庙会是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古会,不但是佛教信士较大的进香日,而且也是方圆数百里商贾云集、百货聚集之时。庙会期间,各地艺人也来助兴,热闹非凡。如今,这一庙会已成为苏鲁交界地区物资交流大会。
此外,还有千头山庙会、沧浪渊庙会以及山亭民俗村等。枣庄在生活、生产、节庆、礼仪、方言俗语等乡风民俗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6、成语故事
(1)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公子平原君向楚国求救,要选拔二十个随员,尚缺一人。食客中的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同去。赵胜说:有本领的人,好比袋里的锥子,锥尖会露。你在我这里三年,没有见到你有什么本领。毛遂说:如果你早就把我放在袋里,我这把锥子早就“脱颖”了。于是赵胜带他到楚国去,帮助说服楚国同赵国订立盟约,出兵救赵,保卫了赵国。后来就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2)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少年时家贫,夜里读书没有烛,就把墙壁凿个洞,把邻居家的烛光引来,照着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就用“凿壁偷光”形容勤学苦读。
(3)鸡鸣狗盗。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秦国扣留。他的门客中有擅长盗窃的人,夜里假装成狗到秦国宫里去偷了狐裘献给秦王的宠姬,由她向秦王说情,孟尝君才得释放。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夜里,按规定鸡叫时才开门。门客中又有一个会装鸡叫的人,假装鸡叫,骗开了城门,让孟尝君出了关,使他们得以逃回齐国。后来就用“鸡鸣狗盗”比喻不足称道的卑下的技能。
(4)焚券市义。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叫冯谖到薛地收债。冯谖便把债户找来,说孟尝君免了他们的债,不用交还了,当场把债券全部焚毁。孟尝君责怪他。他说:你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义,我这样做是“为君市义”。“焚券市义”意为焚烧证券,赢得人心。
(五)民间工艺
(1)阴平毛笔。由枣庄市阴平毛笔厂生产,主要产品有:狼毫、羊毫、斗笔等。阴平毛笔制作工艺精细,质量不断提高,深受海内外用户欢迎。产品除少量在国内销售外,主要远销港澳地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2)张范剪纸。张范剪纸工艺精巧,取材广泛。1987年,薛城区张范镇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民剪纸协会。协会每年都举办民间剪纸活动,会员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获奖,而且还远销南韩、美国、日本等地。
(3)伏里土陶。最早生产于小邾国,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形制和浓郁的汉代风韵。从1978年开始,经甘志友先生三十年抢救、发掘整理后,被专家誉为“中国土陶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作品流入2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国际日报》、香港《大公报》、《紫荆》杂志等国内外媒体多次给予报道。
(4)贺窑土陶。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贺窑土陶工艺,解放以后重放异彩。它以贺窑村东凤凰台下独特的红土为原料,烧制的土陶坚固耐用,物美价廉,很受用户的欢迎。专家对贺窑土陶的评价是:十分柔软,富有油性,耐火性强,是土陶制品的最佳原料。
其他工艺名品还有:薛城区张宗元的石雕艺术,峄城区吴林玉雕系列产品,滕州市的绢屏、仿古绣片、挂扇、折扇,峄城区的编磬,市中区的绣品系列、铸铜工艺以及石头工

‘叁’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2009年9月27日公布) 一、民间文学(24项) 大舜传说 济南市历下区、诸城市 尧舜传说 菏泽市牡丹区 泰山传说 泰安市 秦始皇东巡传说 荣成市 徐福传说 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龙口市 扁鹊传说 济南市长清区 范蠡与陶山的故事 肥城市 颜文姜传说 淄博市博山区 庄子传说 东明县 奚仲造车传说 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 公冶长传说 诸城市、安丘市 琅琊台传说 胶南市 柳毅传说 潍坊市寒亭区 鬼谷子传说 淄博市淄川区 牡丹传说 菏泽市牡丹区 伯乐传说 成武县 长勺之战传说 莱芜市 丘处机传说 栖霞市 刘备在平原的传说 平原县 凤凰山传说 东阿县 柳下惠传说 兖州市、平阴县 临淄成语典故 淄博市临淄区 大禹治水的传说 宁阳县 蒙山传说 蒙阴县 二、传统音乐(12项) 韶乐(箫韶乐舞、齐韶) 曲阜市、淄博市临淄区 博山锣鼓 淄博市博山区 商家大鼓 淄博市淄川区 石岛渔家大鼓 荣成市 黄河号子 滨州市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 阳谷县 东平硪号子 东平县 挫琴 青州市 章丘扁鼓 章丘市 张氏吹打乐 莱芜市莱城区 牛屯鼓乐 定陶县 薛城唢呐 枣庄市薛城区 三、传统舞蹈(19项) 梆鼓秧歌 济南市历城区 地秧歌 高密市 德平大鞅歌 临邑县 莱西秧歌 莱西市 小章竹马 昌邑县 加古通 平阴县 月宫图 寿光市 火虎 邹城市 羊抵头鼓舞 东明县 担经 鄄城县、成武县 三皇舞 鄄城县 柳林降狮舞 冠县 蹉地舞 莱芜市莱城区 猴呱嗒鞭 苍山县 闹海 寿光市 独杆轿 枣庄市峄城区 四蟹抢船 枣庄市市中区 盐垛斗虎 东营市东营区 福山雷鼓 烟台市福山区 四、传统戏剧:(2项) 周姑戏 莒县、临朐县 蛤蟆嗡 冠县 五、曲艺(7项) 评词 济南市 山东渔鼓 汶上县、单县 东路大鼓 安丘市、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 西河大鼓 无棣县、阳信县 小曲子 东明县 枣木杠子乱弹 广饶县 临清时调 临清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9项) 东阿杂技 东阿县 梅花拳 山东梅花拳学会、梁山县 文圣拳 汶上县 子午门 梁山县、东平县 徐家拳 新泰市 孙膑拳 青岛市市北区、青岛市李沧区、安丘市 大洪拳 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滕州市 二洪拳 鄄城县、曹县 佛汉拳 东明县 二郎拳 巨野县 崂山道教武术 青岛市崂山区 济南形意拳 济南市 青州花毽 青州市 傅士古短拳 青岛市城阳区 临清肘捶 临清市 临清潭腿 临清市 吴式太极拳 莱州市 戚家拳 蓬莱市 牛郎棍 乳山市 七、传统美术(9项) 济南面塑 济南市 泰山泥塑 泰安市岱岳区 曹县木雕 曹县 威海剪纸 威海市 茌平剪纸 茌平县 黄县窗染花 龙口市 莱芜吕家泥塑 莱芜市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 高密市 鲁绣 济南市、文登市 八、传统技艺(41项) 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 潍坊市 棒槌花边技艺(临淄花边、青州府花边大套) 栖霞市、淄博市临淄区、青州市 微山渔家虎头服饰 微山县 五莲割花技艺 五莲县 枣庄民间缝绣技艺 枣庄市薛城区 曹县戏文纸扎 曹县 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 长岛县 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潍坊市奎文区仿古铜印铸造技艺) 潍坊市、潍坊市奎文区 曹县龙灯制作技艺 曹县 曲阜大庄绢花制作技艺 曲阜市 威海锡镶技艺 威海市环翠区 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 即墨市 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 聊城市东昌府区 高密菜刀工艺 高密市 德州古埙制作技艺 德州市 济南石家老陶烧制技艺 济南市槐荫区 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 曲阜市 桑皮纸制作技艺 曲阜市、临朐县 柳编编织技艺 博兴县、曹县 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 胶南市 草编编织技艺(枣庄市薛城区庞庄麦秸手编技艺、垦利县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博兴草编) 枣庄市薛城区、垦利县、博兴县 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 曲阜市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青州市 黄县民居雕刻技艺 龙口市 武定府酱菜制作技艺 惠民县 成武酱菜制作技艺 成武县 蠓子虾酱制作技艺 荣成市 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桓台县 兰陵美酒传统酿造技艺 苍山县 玉堂酱菜制作技艺 济宁市 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 淄博市周村区 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 平原县 仲宫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济南市 宏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寿光市 扳倒井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高青县 清梅居香酥牛肉干手工技艺 淄博市博山区 聊城铁公鸡制作技艺 聊城市东昌府区 济南油旋制作技艺 济南市 糖瓜制作技艺 文登市、莱芜市莱城区 滕州张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艺 滕州市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淄博市 九、传统医药(7项) 宏济堂中医药文化 济南市 赵培印面瘫膏药制作工艺 淄博市张店区 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 淄博市 接骨膏制作工艺(全鸡接骨膏、活血接骨膏) 曹县 安驾庄梁氏正骨疗法 肥城市 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安丘市 健脑补肾丸制作工艺 临清市 十、民俗(10项) 千佛山庙会 济南市 仿山山会 定陶县 桃源花供 曹县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 长岛县 宁阳斗蟋 宁阳县 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 淄博市周村区 章丘铁匠习俗 章丘市 转秋千会 莒县 胶东花饽饽习俗 烟台市、文登市 淄博花灯会 淄博市张店区

‘肆’ 山东民间艺术

民间美术

1.杨家端口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端口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杨家端口年画——门神杨家端口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喜庆吉祥是杨家端口年画主题,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杨家端口年画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2002年,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高密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既谐调了色彩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美感。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围绕中国传统习俗,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禄寿喜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

扑灰年画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时期,图腾艺术中的物象开始以图案的形式显示意的寄寓,出现了简练夸张的锯齿纹、月牙纹、水波纹、弧形线、弦线、圆点等表现手法。汉以后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等。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却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高密剪纸在形象刻画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善用拟人手法表现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凶猛的老虎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纸牛风格迥异,巧妙运用砖砌纹装饰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涡形风动纹与周身整齐的锯齿毛发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正面的牛只有两条腿,像人一样站立着,拟人手法令人叫绝。

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在山东人中广为流传。进入农历六月,“秃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时常有人提及,特别是遭遇冰雹天气时,人们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驱龙”,所有这些,都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还有许多其它的演绎与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东人闯关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与东北当地风土民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情节和内容。小黑龙被砍掉尾巴后,负痛逃到东北黑龙江。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小黑龙来到后,在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帮助下,打败了白龙,白龙江从此改名黑龙江。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船家会双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如果山东大旱,秃尾巴老李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

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家人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

秃尾巴老李系列传说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反映,同时也体现了乡土大众艺术特色。

(二)民间音乐

1.聊斋俚曲

俚曲即唱词曲牌采用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传地区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以当时流传的俗曲时调,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也有人称“蒲松龄俚曲”。

聊斋俚曲曲目有《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等。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如《寒森曲》、《姑妇曲》等;一种是代言体戏剧体裁,如《墙头记》、《磨难曲》等。其思想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性的,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抨击和揭露;一类是伦理性的,通过对家庭成员间的反常关系描写,揭露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丑恶。这些俚曲的唱词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饰的民间语言,乡土气息浓厚,诙谐幽默,泼辣爽快,感染力很强。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具有极高价值。

聊斋俚曲生动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长期在当代社会中传唱流传,成为山东地区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1998年冬,磁村镇和淄城镇泉龙村分别成立俚曲剧团,排演剧目,创作现代聊斋俚曲戏。2002年,聊斋俚曲戏还被拍摄成实景电视戏曲片在电视台播放。聊斋俚曲也以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单以戏曲为例,俚曲故事改编剧本的就有五音戏、柳子戏、川剧、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

现存聊斋俚曲手抄本15种(原着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誉为我国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鼓吹乐分布很广,鲁西南鼓吹乐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嘉祥鼓吹乐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依赖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而存在。

鲁西南鼓吹乐的历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唢呐、锡笛主奏部分)经常演奏的曲目来看,有些是宋、元以来的杂剧曲牌,如《混江龙》、《滚绣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锁南枝》、《一江风》、《明天子》、《叠断桥》、《采茶儿》等。因此,鲁西南鼓吹乐有可能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在当地流传。

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鲁西南鼓吹乐形成了丰富的曲目家族、多样的调类系统、精湛的演奏技艺、数以百计的民间乐班和数以千计的鼓乐传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一枝花》、《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等,曲目总数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贾瑞启、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乐班仅嘉祥一县就有以杨兴云为代表的“杨家班”,演奏风格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以曹瑞启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时音色纯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时音色明亮,感情细腻;以赵兴玉为代表的“赵家班”,演奏时音色宽厚,高昂明亮;以贾传秀为代表的“贾家班”,演奏时音色清脆,激荡起伏。

鲁西南鼓吹乐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6年,嘉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

(三)传统戏剧1.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广大地区。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称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柳子戏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

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经过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相比其他剧种,柳子戏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戏

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地方剧种,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俗称拉魂腔。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显得异常独特。柳琴戏的唱腔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姐进花园调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叶琴、笛子、坠琴、二胡、板胡、唢呐、笙及板鼓、大锣等是柳琴戏主要的伴奏乐器。

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

柳琴戏传统剧目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

3.五音戏

五音戏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以流行地区不同分东、西、北三路,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少见的一个剧种。

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咬字清楚,曲调口语化,旋律变化多。演唱时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极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王林休妻》、《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等。

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着名演员。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出众着称;高桂芳以唱词华丽闻名;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淋漓享誉;邓洪山以唱做俱佳称雄。李、高、王、邓被称为四大名旦,尤其是邓洪山作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

茂腔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洲”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乐唱腔,基本上以当地说唱小调(老拐调)为骨干,又广泛吸取了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诸城秧歌调等曲调,形成一种大调式的板腔体系,因而具有乡土特色和群众基础,尤其是“大悠板”(又称悲调)中的哭头声腔,酷似当地妇女哭的腔调,“冒调”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旷神怡,唱词运用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二是所演剧目内容,一般取自当地民间生活,尤以“二小戏”、“三小戏”为基本戏。这些戏大都真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最能引起妇女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茂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其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八大记”。

胶州曾有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表现了茂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誉为“胶东之花”。

5.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山东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戏等古老剧种近似,身段工架粗犷健壮,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帅发兵用“五马”,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很多,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录》、《马龙记》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

”一勾勾“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

新中国成立后,临邑县成立一勾勾剧团。在音乐唱腔和伴奏设计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推陈出新,新创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同时在整理保留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7.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了中国戏曲弋阳腔的戏剧唱腔,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以及其他成分长期演变而成。

蓝关戏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这个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

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

蓝关戏诀有”七分帮、三分唱“的说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过来”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过程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谚语。唱”高腔“时,全套的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当唱到”悲调“的时候,减去大锣伴音,衬托出低回缠绵的感情,当地有谚语说”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句幅如出一辙,其传统性可见一斑。

http://news.iqilu.com/shengqing/shuxie/2010/0613/257476_4.html

‘伍’ 山东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最新非遗名名录一览

山东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最新非遗名名录一览
一、民间文学(17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1梁祝传说 济宁市
21-2孟姜女传说 淄博市
31-3崂山民间故事 青岛市崂山区
41-4陶朱公传说 定陶县
51-5麒麟传说 嘉祥县
巨野县
61-6董永传说 博兴县
71-7孟母教子传说 曲阜市、邹城市
81-8鲁班传说 曲阜市
滕州市
91-9 孔子诞生传说 曲阜市
10 1-10闵子骞传说 济南市历城区
鱼台县
111-11炉姑传说 淄博市张店区
桓台县
121-12牛郎织女传说 沂源县
131-13八仙过海传说 蓬莱市
141-14秃尾巴老李传说 文登市
即墨市
莒县
诸城市
151-15卧冰求鲤传说 临沂市兰山区
161-16东方朔民间传说 陵县
171-17女娲神话 枣庄市
二、民间美术(29项)
序号编号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82-1 杨家端口木版年画 潍坊市寒亭区
192-2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市
202-3 宗家庄木版年画 平度市
212-4 东昌府木版年画 聊城市东昌府区
222-5 张秋木版年画 阳谷县
232-6 清河镇木版年画 惠民县
242-7 东昌葫芦雕刻 聊城市东昌府区
252-8 曹州面人 菏泽市牡丹区
262-9 曹县江米人 曹县
272-10郎庄面塑 冠县
282-11聂家庄泥塑 高密市
292-12苍山泥塑 苍山县
302-13惠民泥塑 惠民县
312-14伏里土陶 枣庄市山亭区
322-15莒县过门笺 莒县
332-16五莲剪纸 五莲县
342-17滨州剪纸 滨州市滨城区
352-18高密剪纸 高密市
362-19烟台剪纸 烟台市
372-20胶州剪纸 青岛市黄岛区、 胶州市
胶南市
382-21潍坊核雕 王绪德(潍坊市)
392-22鄄城砖塑 鄄城县
402-23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县
412-24西关村王家锡雕 莱芜市莱城区
422-25滕县松枝鸟 滕州市
432-26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市
442-27嘉祥石雕 嘉祥县
452-28掖县滑石雕刻 莱州市
462-29洛房泥玩具 枣庄市薛城区
三、民间音乐(1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73-1聊斋俚曲淄博市
483-2鲁西南鼓吹乐嘉祥县
菏泽市牡丹区
49 3-3道教音乐(崂山道教音乐、青岛市崂山区
泰山道教音乐、胶东道教音乐、 泰安市
腊山道教音乐) 烟台市
东平县
503-4山东古筝乐 菏泽市
513-5菏泽弦索乐 菏泽市
523-6临清架鼓临清市
533-7鱼山梵呗东阿县
543-8鲁南五大调(郯马郯城县
五大调、满江红) 日照市东港区
553-9海洋渔号(长岛渔号、长岛县
岚山渔民号子) 日照市岚山区
563-10 运河船工号子武城县
573-11 山东民歌(沂蒙山山东省文化厅
小调、包楞调) 费县 成武县
583-12邹城平派鼓吹乐 邹城市
593-13大杆号吹奏乐 蓬莱市
603-14诸城派古琴 诸城市
四、民间舞蹈(2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14-1鼓子秧歌商河县、济阳县
624-2胶州秧歌胶州市
634-3海阳大秧歌海阳县
644-4龙灯扛阁 临沂市河东区
654-5芯子(周村芯子、 淄博市周村区
阁子里芯子、章丘芯子) 临淄区
章丘市
664-6商羊舞鄄城县
674-7花鞭鼓舞 广饶县
(陈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 商河县
684-8磁村花鼓淄博市淄川区
694-9鲁南花鼓枣庄市台儿庄区
704-10莘城镇温庄火狮子 莘县
714-11颜庄村花鼓锣子 莱芜市钢城区
724-12百兽图 新泰市
734-13独杆跷 新泰市
744-14抬花杠 武城县
754-15绣球灯舞 齐河县
764-16逛荡灯 新泰市
774-17阴阳板 邹城市
784-18手龙绣球灯 济南市长清区
794-19栖霞八卦鼓舞 栖霞市
804-20踩寸子 淄博市临淄区
814-21柳林花鼓 冠县
五、戏曲(2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25-1柳子戏 山东省文化厅
835-2五音戏 淄博市
845-3茂腔 胶州市 高密市
855-4蓝关戏 莱州市
865-5一勾勾 临邑县
(四音戏) 东平县
875-6柳琴戏 枣庄市 临沂市
885-7京剧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青岛市
895-8吕剧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东营市东营区
广饶县 博兴县
905-9柳腔 即墨市
915-10山东梆子 泰安市 菏泽市 嘉祥县
梁山县
925-11莱芜梆子 莱芜市
935-12东路梆子 惠民县
945-13枣 梆 菏泽市
955-14大弦子戏 菏泽市
965-15两夹弦 定陶县
975-16大平调 菏泽市牡丹区
东明县
985-17四平调 成武县 金乡县
995-18 皮影戏
(黄墩皮影戏、 日照市岚山区
山亭皮影戏、 枣庄市山亭区
济南皮影戏、 济南市
定陶皮影戏、 定陶县
泰山皮影戏) 泰安市
1005-19木偶戏 莱芜市莱城区
(贾家洼村傀儡戏、宁阳木偶戏)宁阳县
1015-20渔鼓戏 沾化县
1025-21扽腔 博兴县
1035-22鹧鸪戏 淄博市临淄区
1045-23王皮戏 平阴县
六、曲艺(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56-1山东大鼓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1066-2山东琴书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菏泽市
1076-3山东快书 山东省文化厅
济南市
1086-4胶东大鼓 烟台市
青岛市
1096-5山东八角鼓 胶州市
聊城市东昌府区
1106-6山东落子 单县
1116-7山东花鼓 菏泽市
1126-8莺歌柳书 菏泽市
1136-9端公腔 微山县
东平县
1146-10鼓儿词 枣庄市市中区
七、民间杂技(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57-1 聊城杂技 聊城市
1167-2 宁津杂技 宁津县
1177-3 孔楼杂技 巨野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8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188-1 潍坊风筝 潍坊市寒亭区
1198-2 彩印花布 山东省文化厅
1208-3 蓝印花布 山东省文化厅
1218-4 鲁锦 山东省文化厅
(鲁西南民间 鄄城县
织锦技艺) 嘉祥县
1228-5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
冶炼技艺 招远市
1238-6周村烧饼 淄博市周村区
1248-7龙口粉丝传统手工
生产技艺 招远市
1258-8郓城水浒纸牌及雕版
印刷工艺 郓城县
1268-9郓城古筝制作技艺 郓城县
1278-10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 淄博市周村区
1288-11临清贡砖制作技艺 临清市
1298-12潍坊嵌银漆器 潍坊市
1308-13柘砚制作技艺 泗水县
1318-14柳疃丝绸技艺 昌邑市
1328-15潍坊刺绣 邓华(潍坊市)
1338-16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 荣成市
1348-17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 安丘市
1358-18莱州草辫技艺 莱州市
九、消费习俗(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369-1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德州市
1379-2孔府菜烹饪技艺 曲阜市
1389-3鲁莱烹饪技艺 烟台市福山区
1399-4济南烤鸭制作技艺 济南市
十、岁时节令(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010-1宁阳端午彩粽习俗 宁阳县
十一、民间信仰(2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111-1泰山石敢当习俗 泰安市
14211-2桃木雕刻民俗 肥城市
十二、传统中医药(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312-1阿胶(东阿阿胶 东阿县
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 平阴县
十三、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413-1蹴鞠 淄博市
14513-2查拳 冠县
14613-3梁山武术 梁山县
14713-4螳螂拳 莱阳市
十四、文化空间(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4814-1祭孔大典 曲阜市
14914-2惠民胡集书会 惠民县
15014-3泰山东岳庙会 泰安市
15114-4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 泰安市
15214-5渔民节祭祀仪式 荣成市
15314-6渔民节 日照市
15414-7周戈庄上网节 即墨市
15514-8渔灯节 烟台市
15614-9海云庵糖球会 青岛市四方区
15714-10 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青岛市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58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59项),现予公布。

‘陆’ 山东有啥民风民俗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阅读全文

与山东枣庄的民间艺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9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2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0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9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7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9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