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急用请各位帮忙!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作活动中不断地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的探索与创新。艺术语言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艺术语言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二是审美的功能。
(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它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
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进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3)意义意蕴。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是艺术作品的深层层面。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在典型或意境中,艺术意蕴往往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当然,在有的艺术作品中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是有独创的艺术语言,或是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是有发人深省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层次完美的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2. 简述艺术设计的三个境界层面,并举例说明
艺术设计的三重境界:一、技术二、思维三、气质。
这三个境界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怎么做,从什么地方开始做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技术,是最容易的,只要跟着现有的书本学专业就行了,和高中的文化学习没有什么两样。目前市面上的几乎所有声称培训或者什么机构,包括所谓的资质和证书,协会等都是在做这件事情。
二、思维,这一点可以捧出很多人,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后维出来,思维表现的是纯理性的,做思维的人也离不开技术的基础训练,因为如果没有技术基础训练就没有载体表达出自己的思维和思维内容。所以,技术+思维也可以出来很多的艺术设计人了。
三、气质,拥有气质的人,拥有对自己的100%的自信和信任,包括信赖,热爱专业,直接做自己的东西,然后,他/她根据这个气质来创造自己的体系,创造属于自己的体系,无论去上什么课,接受什么内容,他/她能体会到彻底属于自己的气质和气氛,并用自己的体系和系统吸纳他们给予她/他的知识。
3. 艺术的境界
整体的意思有三层:一是艺术本身的个性;二是个性来反映社会,三是各艺术品种之间的个性与相通的社会化特征。(此处略,不展开)分论1 :社会化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社会化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的交集;(此处略);二是社会化是指社会的共性,即为大众所接受;三是社会化即同种艺术相通的平台,如京剧有京剧的行话,等;(此处略,不展开)分论2:个性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区别于古人与今人的个性;二是区别于过去自我的个性,即不断突破自我而入无我的艺术之境;三是在艺术载体中各个单元之间的个性所在(个体单元的灵性,如朗诵出字的精微);四是个性扒迹背后的社会意义;五是地域性个性(民族的,即世界的);六是时间维的个性如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等(阶级斗争与民间爱好);七是突破、创新、代谢或对传统的背叛与颠覆;八是选择即个性的代名词;九是指艺术受众的个性化分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此处略,不展开)人文化的自然有如下几层意思:总论: 一是人文为艺术之母。(此处略,不展开)二是自然为艺术之父;(此处略,不展开)分论:人文有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含宗教观、政治观、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艺术观、人的命运观、生存环境观、对艺术的认真与游戏态度观等;(此处略)二是“观”背后的文明与文化:中国现在处在半工业文明半信息文明时期,对于文学来说,我们相当多的人醉心于“农耕文明”时期所创造的文风、文化及理念。。。。。。(此处略,不展开);文化是指中国古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如社会主义改造与革命及改革文化等、西方文化);(此处略);三是从人文的层级来说:有三个层次:一是人工;二是艺术;三是与某人某地某境相结合的独特人文;(此处略)自然有如下几个层次:自然即和谐统一、不人工、气韵流畅。。。。。。(让我们进入朗诵至殝之境的方法:是无念诵,即心无所碍,一心想把人生阅历挤进朗诵,或滑只会是诵不高诵;艺术有一个悖论:越是求精越是想挤入更多的东西,反而会人工化,而不是自然化。。。。)一是创作时的状态自然(浮、沉醉、沉而不醉);二是作品本身的自然状态;(此处略) 三是受众的参与状态;(此处略)浮、沉醉、沉而不醉及朗诵背后的心智方法:
常听到在聊天室,一些朗诵爱好者朗诵文章时,是一种“浮”的状态,即只是在朗诵文字字面的情绪状态,有时朗诵声音是相当的好听,但其没有运用“心智的力量”。有人问我在朗诵文章时如何“沉醉”,我在聊室也没办法说明,只好说“沉醉于画面,看着画面朗诵”。这其实只是运用“心智力量”的一种方法。“沉醉”,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文章烂熟于心,一些朗诵爱好者爱即兴朗诵,选到一篇就开始朗诵,连文字都没完全熟悉,谈何朗诵出高水平(当然,聊博一笑的除外,娱人而乐已,双赢以思维)。我只能说,其朗诵的水平是不高的,是对自己也是对自己朗诵的受众的不负责任。只有对文字熟悉,在朗诵时,才能不被文字所缚,或者不去找文字,生怕念错文字。二是对文章的理解要透彻,每篇文章都有一种情绪的风格,在运用“心智”力量时,要选用一种与文章相符的情绪状态,举几个例子:如朗诵《海燕》时,可运用心智力量,想象一幅画,即海燕高傲在海面飞翔的画面,然后按画面朗诵,要体验“海燕”与“作者”的心情与状态,一定要沉进去。再举一个例子:如朗诵《背影》时,可以想象一种在生活中让自己感动得潸然泪下的事(不一定是父亲让你感动),然后沉浸于这种情绪,再开始朗诵(当然,要注意不要太过,要与文章的情绪渐进才最好);有一种与心智力量不相同的方法,即谱曲的方法:我知道一个春团并人,对于朗诵,文章每句话都研究的非常细,哪些字重,哪些字轻,哪些字长,哪些字快,哪些字是什么情绪的状态,都谱一个其自己研发并只有自己认识的曲子,然后,在朗诵时,将文字按自己的曲谱来朗诵。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即对文章的理解很细致,驾轻就熟,可以事先布置朗诵如何变化,如对于《海燕》前面的乌云的三个“听”的不同处理,可以按这种方式事前来安排;但也有一个不好的方面:那就是听第一次是感动,听第二次知道,听其第三次是重复。即自己对于自己很难有突破,当然,新手可按这种方法一试,以掌握如何精细的理解文章,但注意如想进入更高的朗诵境界,最好不要重复自己。。。。。。我虽然普通话不好,很少朗诵,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在朗诵有没有运用你的心智状态,我一听就能听出来。。。。。。运用“心智”是一种很精微的状态,千变而万化,事先准备的东西,缺少的,就是那种鲜活。。。。。。三是身心处于一种“松驰着的紧张”的状态,即是七分或以上的松驰,一二三分紧张的状态。(人脑有四种脑电波,α波、β波、δ波、θ波,“α波”即“放松化的警觉”状态的脑电波,波频8-13,一般在高度放松及闭目的情况下出现,用心理学讲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在佛学、道学或气功中可称之为“入定的无人无我的境界”,用西方的解释即“自我的客观化”的状态;如睁眼,且有放松的状态的话,即β波的状态,波频14--30,即三分紧张七分松弛的状态)。“沉而不醉”,是一种比沉醉更深刻的状态,即是“无我中有我”、“有我中无我”的“不执着”的状态,即“α波”的状态。。。。。。即“文与诵合,诵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境合,人诵一体,自出机杼、心无所碍,诵无所碍”的状态,即“诵法自然”的境界,即“心无所碍,诵无所碍”的境界。。。。。。以一些古人为例:李白醉酒后,即入沉而不醉之境,文章谪仙;张旭醉后狂草,笔走龙蛇,满纸浩气飞扬;王羲之酒后相聚,书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当然,其醒后,再想写出此境书法,却不能够)。。。。。。对于朗诵,“沉而不醉”与“沉醉”相比来说,不是那种跟着文章走而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一些人在朗诵时,太过投入,结果不能自己,受到文章的支配,不能游刃有余而诵),即是在沉醉的同时,有一丝灵性相伴,即不失去自我或有一丝淡淡自我的影子。。。。。。 此处为节约篇幅,给大家推荐《疱丁解牛》(文章大家自己去找,呵呵),看过后, 诸君即可知道,如何悟得“朗诵之道”、“文学之道”“音乐之道”等等的了。。。。。宏阔化的精微:严格来说,这应不算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其重要性,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