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西方人如何认识亚洲艺术

西方人如何认识亚洲艺术

发布时间:2022-04-30 22:45:23

Ⅰ 欧洲艺术学院与亚洲艺术学院

我就是在欧洲学完学士现在在读master,肯定是比亚洲的好,欧洲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师资背景都比亚洲成熟很多。欧洲的艺术学院不知道你要学习哪个方面的,每个专业和每个专业对入学的要求也有不同。巴黎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都是不错的。。看你要去哪里留学还是想要待在亚洲国家。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建筑学学士(B.Arch),Fashion Design和JEWEL design都不错。还有另外的就是FINE ART,摄影一类的了,这个学校传媒类的专业相对一般。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和ECA,伦敦艺术大学和爱丁堡这两个也很强,这两个学院的传媒专业的师资都很好。
新加坡我住过1年,反正如果不能保证能上新加坡大学的话还是没有必要去的了。而且就个人而言,在欧美国家生活会比在新加坡生活舒服的多。毕竟没那么多所谓的亚洲人之间谁比谁好点,谁不谁怎样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你要把你希望学哪个方面先说出来才好继续给你推荐介绍,毕竟要求的内容不一样……要求的英语程度也不一样= =
不过艺术类要求英文水平都不会低……

欧洲的伦敦艺术大学还有爱丁堡都很好。平面,室内这两家都可以。
建筑类的去格拉斯哥艺术学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这个建筑系超强
传媒和数字艺术也很好不过要看你家人学的偏向哪个方面了

Ⅱ 东西方艺术美学特点与分析

构建世界美学的契机
———“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华美学学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英、美、德、意、日、韩、加、印度、荷兰、芬兰、希腊、土耳其、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学家参加会议。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国际美学学会主席佐佐木健一及意大利美学学会主席马齐雅诺等亲莅此会,参与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许多重要话题所展开讨论。其中几点,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
东西方美学的比较。美国学者理乍得·舒斯特曼认为:实用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在于通过“生活艺术”和“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等概念,坚持艺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强健人的体魄,提高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美学与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诗教与乐教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需要根据跨文化视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领域。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发现,近200年来的现代西方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与物种只是人类的陪衬而已。与此相反,亚洲的艺术则常常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势,隐含一种由所有生物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这种东方式的独特意识,会启发人们产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种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国外学者大卫·布鲁贝克在阐述梅洛-庞蒂与东亚美学的关系时,特别指出梅氏美学思想与老子哲学的相通之处。来自加拿大的印度裔教授雷维德拉·辛格在谈到叔本华哲学的生成因素时,探讨了叔氏与印度美学的关系。中国学者朱立元认为,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表现出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这与传统中国的哲学具有共同之处。反映在艺术哲学或美学领域,也是如此。
在分析东西方美学相通的同时,有些学者也强调指出,中国与西方哲学的相通,并不等于一种观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研究员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三种,即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和感悟诗学,其中对“感悟”的解释和翻译,引起了中外学者的争论。德国特利尔大学卜松山教授在论及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时,重点指陈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的互动关系。汉城国立大学的金明焕教授,用韩国面具舞剧作为一个文化上自我确证的实例,彰显了韩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但其内在意味的可传达性或可沟通性,则会超越文化的边界。可以说,中外美学虽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创生,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启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这并不构成一种一般与特殊或其他形态的主次关系。因此,当代美学家一方面需要坚持开放式的治学态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美学,同时也应摒弃封闭式的态度,避免简单复归到古代或本土旧模式中去的惰性循环做法,要设法通过学通中外式的不懈努力,创设一种“和而不同”的、真正符合本民族和本文化特性的美学。
东方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发展与主要成果,他在回答听众的问题时,阐述了中国美学在人生、教育、艺术创作、比较美学研究等方面的现代意义。来自香港的文洁华博士,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体表现的论述。来自山东大学的周来祥教授与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主要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人伦关系、自由精神、思维特征与主体间性等学说,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用详尽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和图片资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国书法对20世纪早期的法国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另外,部分中外学者在讨论自然和生态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该课题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艺术的处境。在当代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界,艺术终结论是热点话题之一。过去,黑格尔认为,随着理念的发展,艺术会被哲学所取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某些部门相对立,因此会影响艺术本身。如今,艺术终结的命题,依然让人颇感困惑。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着作最近被译成了中文,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上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艾尔雅维奇与该会现任秘书长柯提斯·卡特的文章,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今天,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变,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已往不同,古典式的艺术观念也就显得陈旧而过时。有关艺术终结的种种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这方面的疑虑。但这决不等于说我们将迎来一个没有艺术的时代。类似《艺术死了,艺术万岁》这样的论题,很能表达人们对艺术终结论的某些看法。要知道,“生生之谓易”,乃是世间万物变化衍生的永恒规律。一种艺术存在形式的消亡,并不等于艺术作为整体的消亡。实际上,这会引发新的艺术形式或新的艺术变异。可以说,只要人存在,其思想与情感的园地里,定会绽放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之花。
也许是基于上述理念,一些学者就当代艺术的困境表达了另外一种批判现实的古典式理想主义看法。譬如,中国台湾美学家史作柽认为,从古至今,艺术表现方式演化经历了3种形态:最早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其次是图像的表现方式,现今为文字的表现方式。这里所谓的“声音”、“图像”和“文字”,不仅表示不同的媒质,而且象征不同的审美方式。声音以聆听为主,图像以观看为主,文字以阅读为主。现代艺术的根本症结,一方面在于客观流行的“文网语阱”及其概念或文字游戏(如概念艺术),另一方面在于“话在说我”的主体审美敏感性的失落。所谓的艺术批评或艺术欣赏,大多缺乏更为直接的、专注的、深刻的或入乎其内的体验与个人的全身心感悟。因此,要设法超越文字的局限与束缚,设法静下心来,返回到人的本真状态,重启聆听的审美悟性,以此来促进艺术的新生。
举办本次国际美学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凭借学术交流的平台,向国际美学界介绍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会前,中华美学会秘书长滕守尧委托高建平和王柯平两人,专门组织和编选了一个英文小册子,介绍现代中国美学与中华美学学会的发展情况。会议期间,又专门组织了现代中国美学圆桌,请国内学者分别介绍了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蔡仪和李泽厚等诸位名家的美学思想。来自欧美的一些学者,由于语言的障碍和翻译文本的欠缺,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此番学术对话的确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良好开端,并且殷切希望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能看到优秀的中国美学论着译本。

Ⅲ 《尚气》选角遭批,外国网友:长得美是白人专属,亚洲人没资格,你怎么看

说起到异议较大的漫威系列电影,那么就非《尚气》莫属了。而有趣的是,依据CCTV所释放有关漫威电影宇宙下面的电影列表明细中,都没有《尚气》。这表明哪些?表明《尚气》大概率不可以在中国公映。实际上,这部影片自项目立项至今,就一直被中国人民群众所指责。

Ⅳ 亚洲其他国家是怎样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艺术和本土文化艺术的冲突和交流的

我觉得应该多数国家的一个处理方法都不一样,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处理,或者是接受对方的一些文化,或者是坚守自己的文化,每个我国家的处理方法,或者说是这些东西都不一样,所以说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一样的,毕竟本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个文化系统和文化体系。

Ⅳ 中西艺术文化差异

中国是含蓄,西方是严谨和开放,信仰不同,肯定文化就不同,每种艺术都有很多区别的,但有些又是相通的

Ⅵ 一百多年前,美国人如何收藏中国艺术品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有一个艺术博物馆,它不仅是美国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是西方第一个专门收藏、展示和研究亚洲艺术的博物馆。

作为第一本关于中国收藏历史的学术专着,本文探讨了100多年前与中国艺术的不解之缘,并分析了收藏中国艺术的动机、策略和国际艺术市场状况。

他主张不仅要欣赏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用心欣赏其他文化,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福利的艺术收藏提供了这个概念的一个例子。

然而,他的收藏有其时代局限性,其历史环境和标准不同于今天。他不以投资为目的或以附庸风雅的态度收藏中国艺术,而是依靠粗炼和不断改进的精神。他仔细研究了这些收藏品,咨询了学者和收藏家,并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学习中国艺术、文化和历史。

Ⅶ 举例说明东西方艺术审美的差异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端口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就审美意识方面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无法解释的神话观念,而且更科学的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大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的感觉能力有一种连续性。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大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至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至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人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曰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则是人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皮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大脑层皮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人的所有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一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生很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还无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一种特别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心而好奇的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立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一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子,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力。能够强化自身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示自己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比较稳定而又差异较大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同层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自从艺术人体在我国小范围开始运用,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色情和黄色的渲染。这种对人体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人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人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所以,中国人骂人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莫过于对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言的攻击只是强调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人也似乎不像国人如此丑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来,中国境内人体艺术和那些被称为裸体的东西多了起来,人们也似乎习以为常了。从最初让男人们的圆目咋舌,女人们的羞巾捂面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对人体这一最美部分的理论开始有某种程度的认可。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绘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类活动印迹,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直至解读远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则是用二十几个字母反复拼凑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出来的东西,有些用语的意思,时过境迁,后来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这一点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隐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则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一个眼神,一句用语的轻、重、缓、急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则全然不解其意。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想象:东、西方的原始初民们,主动和被动的感觉对象,是带有某些真实和想象去认识更加符合原生形态的表现。物的美丑是依据它与人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会透过这种感觉自然形式所表现的意志,情感和愿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审美感觉。这种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书法热,诗词热,收藏热等曾经失落的文化现象。

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文学、诗歌、戏剧、电影、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并不因为个人的祸福而显示,只有当它能为整个人类服务时才显得伟大。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人脑的很多信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自己种族的经验经过无数次反复存留下来的生理痕迹,它组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并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将人脑中那些潜藏的原型唤醒,就可以凭借经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审美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背后,矗立着强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约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Ⅷ 中西方艺术特征及差异

中国艺术特征(1)含蓄性(2)中国古典哲学象数学说的影响(3)表意性而非写实性(4)借古以开今(5)中国传统道德已经深入生活形成习惯的影响西方艺术特征 (1)直观性(2)强调个人和个性(3)主张平等和自由差异:要谈艺术的差异,必须首先从的人的差异入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而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意识差异便导致了艺术的差异。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欢拥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不像中国人异性之间握个手都觉得有点像在耍流氓。面谈到的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让我们再把时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观——人体。当然,谈到中西方的艺术特点的差异,并不是说中国的好于西方的,也不是说西方的好过中国的,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它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艺术不同的美。

Ⅸ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我个人认为,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它的主体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因此,要谈艺术的差异,必须首先从的人的差异入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而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意识差异便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先从古希腊谈起,这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中国在当时,正是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欢拥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不像中国人异性之间握个手都觉得有点像在耍流氓。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人作为这种文化产生的主体,表现出了这样的外在行为特征的差异。而艺术作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手法,它是直接反映人的主观意识的。通过人的感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最初概念,再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再认识,最后结合了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二度创造。这就是艺术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识的结合,达到完美,产生艺术。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概念,是人们对艺术家创作的认同。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也恰恰是它符合了人性的特点,不在单纯地表现客观事物本身,它是结合了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从人性的角度表达客观事物。而这种表达,往往是和艺术家的个人思维方式相关联,所以,才造成了艺术差异性的存在。这里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人性特点的差异。
前面谈到的中国人含蓄,西方人直接,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让我们再把时间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观——人体。在西方建筑雕塑中,人体作为认识客体,被认为是一种美,而一再地被歌颂着,直到今天艺术家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人体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中,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更为直接的。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当然,这里举人体艺术只是一个例子来证明,中西方艺术特点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中国艺术的含蓄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国画作品中找到证据,有人说国画其实是在写诗,这点我很赞同,它和中国古诗一样讲究一种意境美,它们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意识。国画不像西方油画那么直接生动地去描写,它的风格较为含蓄,往往是加入个人感情因素,化静为动,变动为静,在花虫草木中寻求情感寄托,重在借助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个人感情。比如古诗词中的一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不会溅泪,鸟也不会惊心,不过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认识的客观物体上面,是一种含蓄的表现手法,关乎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艺术则更偏中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当然,当情感作为了认识的客体,他们就会充分地去关注并且表达它,就此,我想举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所表现的客体是贝多芬个人的感情,所以表现得十分到位,令人惊叹!就单纯的排除人的感情作为认识客体来谈,西方艺术家是更在乎如何更加生动地表现客体本身的,不同的也只是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内容是一致的。这是与中国艺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这样的区别完全来自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谈西方艺术特点,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伟大画家达*芬奇的惊世作品《蒙娜丽莎》,艺术家本人为了捕捉这样一个瞬间的画面,他花尽心思地寻找,这种寻找无非就是想找到艺术家心灵感性的一个客体,这在他的意识中是已有的一个概念,然而,这在艺术家眼里,它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它是完全写实的,它是要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作为参照的,而且与所要表现的是完全一致,或者说十分相似,某个程度上讲它是一种超越,超越现实客体的,它通过了艺术家之手客观的表现出来,是直接的,是写实的。我们看到这样的艺术作品时,会觉得这个世界确实是有一个人产生了这么一个美丽的瞬间,而艺术家记录了它。
当然,谈到中西方的艺术特点的差异,并不是说中国的好于西方的,也不是说西方的好过中国的,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它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艺术不同的美。这里,我只是从中西方人性比较中我所认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入手去谈。当然,作为中西方的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特点,正所谓:标准不同,长短不一。

Ⅹ 中西艺术的异同!

中西艺术的相同之处:

1、艺术都是表现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如绘画、诗词、文章,都是在象征性的描绘当时的时代。比如中国的绘画形式,有壁画、油画等形式,从战争、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不间断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发展。

2、艺术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性。

无论是诗词、绘画、舞蹈,都是从无到有,从凌乱到完整,这都是在人类的创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种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汉武帝推翻道家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开始,汉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开始成型,汉文化可以说是经历千百年的演变升华,影响着华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腊文化:理性主义与原始意识。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热情。还有希伯来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对人内在世界的发现。

2、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戏曲、剪纸、刺绣、绘画、国画、书法等。、

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歌剧、舞蹈、建筑等。

(10)西方人如何认识亚洲艺术扩展阅读: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 ,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络奋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所捕捉到?说不定反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没有肌肉紧张地去想,脸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

我以为这两尊思想象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它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门,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

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

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是和谐而不是对立的基本观点之不同,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所以钱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说过:“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

塞尚被西方人称为近代绘画之父,他为了要描写出苹果的永恒性,苹果在静物台上每每都被观察到已经腐烂,他仍执笔描绘不辍。这是画史上有名的故事,因为他不满足于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样的,中国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图》传流于世,看他用笔的深意、用墨的层次,艺术家鉴赏家大都同意这样的评语:“山川变易,图画长存。”可知地无分东欧亚,时无分中古近代,艺术家对事物永恒的追求是一样的。

塞尚是19世纪的后印象派大师,比他更近的还有1973年才逝世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画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个人手执长竿骑在马上,试以这幅画和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来相比。

一个是13世纪的出家人,一个是20世纪的大艺术家,一个生在亚洲中国,一个生在欧洲西班牙,所画的题材又不相同,然而多么动人深思,因为两幅画摆列在一起,一无舛错,都是要表现他们思想上、心腹中的笔墨淋漓。

德国的大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他画了一只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倾仰得不得了。中国在北宋时,有一位大画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双喜图》上也画了一只兔子,同样之生动。

若把这两只毛兔并列在一起,你就会知道,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现的主旨却完全相同,这使我们倏然体会到,艺术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时间之上。

从罗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的形态表现上,我们先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底色之异,但是在伊斯坦布尔之猫和沈周的猫、塞尚对苹果描绘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图》等的相似,却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艺术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术比较》是2008年04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新苗。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的审美理想嬗变,形式语言演化、思潮与批评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对中西美术的比较阐释局限于古典时期,或停留在点与点之间的比较联想,而是从“审美现代性”切入,建构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历史演进双线并行的比较阐释构架。

从中定位、考察了丰富多彩的中西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现象,从而在比较中揭示了中西美术各自的文化品格、语言形态和变革动力特点,以及在现代世界中的交融演变和冲突关系,使比较研究的视角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问题意识。

二是作者的比较研究关注方法论,关注当代思想界的新成果,并力图在美术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发新思考。该书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订不仅添加了新内容,也对整书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更趋完善。

用具体的案例和精练的阐释,对中西美术的典型特征及其演变线索进行了归纳与提炼,是目前本领域相关研究中比较完整而有特点的成果。

阅读全文

与西方人如何认识亚洲艺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