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哥特式艺术”、“巴罗克艺术”、“罗克克艺术”的风格是什么
哥特式艺术: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巴罗克艺术(就是巴洛克艺术)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巴洛克(barogue)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rocco,意思就是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还有说法认为这个词源于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规则形状的珍珠。在18世纪,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这个词来嘲弄具有奇特风格的艺术。巴洛克艺术具有以下特点: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都强调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巴洛克建筑是最能显示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的一个艺术种类。运动是巴洛克艺术的生命,巴洛克风格表现在文学上主要就是夸张、繁艳、风雅,而且充满了宗教的狂热,人的情绪被夸大,形式则为混乱和破碎的。
罗克克艺术(就是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原意是贝壳涡形的花纹图案。洛可可风格延续自巴洛克,开始于十八世纪的法国。范围涵盖绘画、建筑、音乐、文学。强调轻巧、华丽、甜美、精致、优雅的装饰性和不对称的设计。这时期的建筑很重视内部的装饰,喜爱模仿贝壳、钻石、植物等自然流畅的弧形曲线来雕饰家具、墙壁、天花板、门窗,表现出华丽优雅的气派。也有许多装饰室内的小雕像和银器、瓷器。
最能代表这时期风格的画家首推有“雅宴画家”之称的华铎,他是路易十五时代的宫廷画家。 另一位代表画家是继承华铎“雅宴画”风格的弗拉格纳。另外, 在当时有位与众不同的画家叫“夏荷丹”他常常画一般人认为卑俗居家的题材,但他的画作隐藏着深层的道德涵义。
② 罗可可绘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罗可可绘画的主要风格是装饰性,其最大特点是明显的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倾向。
18世纪的享乐主义倾向影响了此时的美术,可以说它是罗可可艺术产生的一种心理背景。
所谓罗可可美术。有时也被称作“路易十五式”。罗可可最初指的是始于路易十五时代的室内装饰。它具有鲜明的反古典主义传统的特点,总的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
③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罗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巴洛克 (Baroque) 原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巴洛克在义大利文的意思是“变形的珍珠”(奇怪的意思),其主要特色有
1. 动感、不规则。
2. 不重实用性。
3. 富宗教与贵族之威严。
4. 色彩鲜艳。
5. 放弃古典形式。
6. 空间深度大。
巴洛克风格盛行于17世纪到18世纪初,为欧洲各国教会或宫廷中的贵族式艺术造形。巴洛克(Baroque)这个名字,可能是来自葡萄牙文的barroco,原先的意思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也有一种说法是来自画家F.Barocci或Baroccio之名。巴洛克原先意指“怪异的”,“格调变坏了的”,“加了太多的涡形装饰的”等等。在美术上,艺术家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以及夸张的装饰来强化他们的作品,布克哈尔德(Jacob Burckhardt)认为十七世纪的建筑与绘画表现的是降格的文艺复兴风格。然而,这种看法在西元1900年左右被佛尔富林(Heinrich Wolfflin)修改,他是第一个指出巴罗克艺术的积极贡献与伟大艺术本质的人,他洗刷了“巴洛克”一词中的低劣涵义。
巴洛克时期大致由西元1600年开始,而随着1750年巴哈的去世而结束,进入了古典时期,也有人把巴洛克时期归为古典时期的开始。巴洛克时期也称为“数字低音时期”,“数字低音”是一种指示低音符号的和声方法,用数字指示主要的音程与和弦,这种速记法在巴洛克时期被普遍的使用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主要特点。简单的解释,可以先想象一下时下年轻人唱歌时用吉他伴奏的情形。或许有人曾注意到,在他们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简谱外,还有一些供吉他弹奏的和弦记号,这些记号的运用和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在概念上是一样的。由数字低音导致曲子的结构上两个主要的轮廓,即旋律与低音,并留下一些间隙的空位,可以插入即兴的和声。但是在德国,不但维持着与这种结构相对照的另一个结构“复音音乐”而且在巴哈的音乐中还达到了完美的顶峰。
巴洛克时性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调性系统的产生。数字低音的应用在音乐上引起了新和声的观念,这个新的和声概念取代了以往复音音乐以对位法为基础的声部结合效果,这也就是说以和声理论为基础的大、小调音阶系统,在巴洛克时期逐渐成了音乐创作的主流。另外,器乐曲的主要发展也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时期歌剧和神剧等戏剧音乐的发达有关。因为歌剧和神剧的演出都必须运用到大键琴、风琴或管弦乐器,作曲家在创作歌剧与神剧时,无形中提升了对各种乐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这个难得的经验,使他们在写作器乐曲时更加得手;原因之二则是巴洛克时期义大刘北部克列莫纳这个地方,出现了诸如阿玛娣、瓜奈里及史特拉第瓦里等等的制琴家族,他们制造了大批优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升了弦乐器的表现力。好的乐器加上当时一些优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乐于去谱写器乐曲。巴洛克风格另一个原则是“对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这个原则表现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变化,在“大协奏曲”中“独奏-齐奏”的交替,以及声乐与风琴音乐的回声效果。早期巴洛克音乐,在其歌曲与触技曲,特别显露着惊人的任性、丰盈与不规则特征,而较后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与柯赖里(Corelli),则代表了一种倾向,趋向比较自制与规则的风格。
洛可可是十八世纪初形成的,指路易十五时代的庄饰艺术,特色是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法国洛可可艺术在十八世纪初期形成。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室内装饰艺术。特色为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缯画作风轻快华丽 ;雕刻多为室内装饰用的小雕像,与巴洛克的显着差别是小巧、精致、甜美而优雅。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 ;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画家擅长描写轻浮而逸乐的贵族生活。主要画家有华陀、布雪、弗雷哥纳尔
十八世纪的英国缯画
英国的缯画,到十八世纪开始显出自己的风格,主要是肖像画家,受到文艺复兴威尼斯派的影响较大。
歌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据说是有感于森林里参天的大树而模仿之,他们认为那些高高的尖塔与上帝更接近。意大利人把他们认为是野蛮人的高卢人建筑贬称为哥特式建筑,但大诗人歌德把哥特式建筑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体现来歌颂。现在大家公认的完美典型,就是哥特式建筑的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于高高的拱券尖顶。
高耸入云的塔尖,色彩缤纷的彩色玻璃嵌画,玲珑矫健的飞券是轻快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着名的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高32.5米,尖塔高90米;
夏特尔教堂高36.5米,它的南塔高107米;
韩斯主教堂高38.1米,不计尖顶高101米;
亚眠主教堂高42米;
科隆大教堂高48米;双塔高150余米;
乌尔姆主教堂的尖塔尖高161米;
米兰大教堂有135个尖塔, 像一片尖塔的森林。最高的尖塔离地有100多米,上立着一座4.2米高的圣母像。
最世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群之一——英国国会大厦。
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建筑最后也是最完整的着名作品。由于高度,高室内较暗,一道巨大的、采光明亮的通廊通过三心拱朝向中厅。
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着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右图)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左图),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人民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右图),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着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④ 罗可可艺术是什么
华多作品美术史家龚古尔兄弟写道:“当路易十五的时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时代时,艺术的理想从雄伟转向了愉悦,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 17世纪的法国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的君主专制至高无上的时代,盛行正统的古典主义艺术,而到路易十五时代,就进入一个极度享乐的时代,这个时代如诗人罗梭所咏:“昨日早已逝去,明日也许不到来。”仅仅是在今天,毫无疑问,人们能找到快乐,在这样的时代精神背景下,产生了“罗可可艺术”。 罗可可,是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由此引申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由于主要是在路易十五时代流行,所以又称路易十五风格,它反映出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是 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同时期还存在有反映第三等级艺术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市民艺术,即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这两种艺术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所谓启蒙运动,即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所进行的旨在反对贵族文化的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借以唤起人们反封建的思想觉悟。这一运动以传播新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含文学艺术)为中心,使人们相信时代的最高理想是民主和自由。启蒙运动主要是接着文艺复兴进一步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在文艺领域,启蒙主义反对旧的古典主义,它要求文艺的体裁、种类、题材和艺术语言形式及传统规则,结合现实生活,创作自由。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狄德罗,他力劝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他说:“要住到乡下去,住到茅棚里访问左邻右舍,更好是瞧一瞧他们的床铺、饭食、衣服、房屋等”。在美术上,他力劝画家不要关在画室里,整天临摹矫揉造作的模特儿,而应该到教堂、街道和市场各地去细心观察真实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动作。他斥责专事美化贵族生活的画家布歇是“堕落的艺术家”。拥护启蒙运动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一精神的画家有夏尔丹和格瑞兹等。 路易十四时代的官方古典主义以庄严、华丽、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为其特征;而罗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是造型的比例关系偏重于高耸和纤细,以不对称代替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排斥了以往那种端庄和严肃的表现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镜子作装饰。在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花环和花束、弓箭和箭壶以及各种贝壳图案。色彩明快,爱用白色和金色组合色调。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造型优雅和安逸等特点。 罗可可风格表现在绘画和雕刻上,则多选择愉悦享乐轻松的题材,用愉快活泼的情调来表现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风流韵事。在这些作品中,着重刻画男女调情的细节,甚至追求色相和肉感、性感的描绘,以这种感官刺激的艺术形象迎合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审美趣味。 罗可可风格波及欧洲大片地区,是涉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时代风尚。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亦有差异,大致有根植于法国本土的法兰西罗可可,全欧流行的国际罗可可,在罗可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各地方罗可可等。 罗可可雕塑艺术 18世纪罗可可雕塑主要是在17世纪古典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往往依附于建筑而存在,有大量作品用来装饰环境和室内灯具,尤其是室内装饰小雕刻作品增加,它们具有强烈动感和丰富的表情,以纤巧、细腻的表现手法使之更多具有绘画效果,形成罗可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是由于它的画家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罗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它的主要代表是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⑤ 如何评价罗可可艺术
贡布里希对于罗可可艺术评价说,罗可可的精神所追寻的自由,在于取得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审美效果——一种抽象的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只要它仍然局限于装饰艺术,不仅毫无害处,而且能够给人许多快感。罗可可艺术是因沙龙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沙龙文化是由蓬巴杜夫人倡导的,因此她被称为罗可可风格的“艺术保护人”。
⑥ 古代欧洲艺术
您说的应该是罗可可时期的美术吧,罗可可一般称“洛可可”,是音译都一样.
虽然洛可可美术是贵族的艺术,但提到洛可可美术,一般指建筑上的风格.以下是我从网上摘的一段相关资料.希望能给您帮助.
洛可可美术
“洛可可”( rococo)的涵义是“具壳形”,源于(法语 rocaille)。
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
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 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为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
它在形成过程中,曾受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在庭园布置、室内装饰 、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着。
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 Hotel de Soubise) 和德国波茨但无愁官为代表。
绘画方面法国代表人物有
华铎(Antoine 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法兰哥那(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为代表。
⑦ 对罗可可艺术的认识和评价
罗可可艺术(Rococo)
法国17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又称“路易十五式”。
从词源来看,rococo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岩状工艺曾为travail(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罗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罗可可在设计和绘画中的表现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些特点: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和飘逸性等。
罗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庭园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尤为明显)。由于法国艺术在欧洲的中心地位,罗可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对罗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辞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基于上述“罗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的联系,有人便把这种“奇异的”罗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衰颓阶段。由此罗可可又成为瓦解、衰颓的同义词。
罗可可式建筑和室内装饰以G.-G.博夫朗设计的巴黎苏比斯府邸椭圆形大厅(1732年)和居维利埃设计的慕尼黑尼姆芬堡公园的阿马林堡(1734~1739)为代表。罗可可绘画的代表是A.瓦托、F.布歇和F.-H.弗拉戈纳尔。
另外,详见http://..com/question/12692634.html?fr=qrl3
⑧ 罗罗可艺术
所谓"罗可可"是一个派生词,原意是指描写那种贝壳似的装饰图案。这种偏 好艳丽色彩与优雅装饰的风气取代了巴罗克时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特点。它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后流行开来,波及到德、奥和其他国家, 以至形成了18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罗可可"风格的艺术形式。
当时的造型艺术领域,存在着纯美化的罗可可宫廷艺术与反映平民阶层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的流派斗争。这一矛盾也反映在华托、布歇和弗拉贡纳尔的作品 中,他们的创作除去居主导地位的罗可可风格外,也有现实主义的因素。然而华托远不止是他那个时代流行风尚的体现者,恰恰是他的梦幻与理想开创了罗可可之风的先河,他的作品极为精致的装饰性和幻想的抽象性,对罗可可艺术的形成起到了 奠基的作用。当然,罗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贡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些。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的效果追求,成为那个无忧无虑的奢华时代的诠释者。
在"罗可可"风格与宫廷艺术统治的世界里,也出现了夏尔丹、格勒兹为代表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生活的艺术家。夏尔丹是静物画和风俗画的大师,他的作品色彩强烈而坚实,画风朴素而自然,具有一种典雅、朴实的美。而格勒兹受狄德罗的影响,作品更偏重道德的宣传和说教,风格上却多少沾染了罗可可画家的贵 族趣味和情调。
英国绘画从18世纪起开始了它的繁荣期,从荷加斯的第一批作品问世,到康斯太布尔逝世的百年间里,英国绘画出现了一批成就显着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作为英国风俗画的创始人,荷加斯的作品在借鉴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并赋予作品更加尖锐的讽刺意味,而达到创造性的境地。他的油画肖像,往往具有速写式的粗犷笔触,充满生命的活力。而18世纪下半叶英国" 肖像时代"最着名的画家当属雷诺兹和庚斯博罗。雷诺兹是英国学院派的代表,他 的肖像画具有历史画似的崇高境界,确立了英国肖像画的特色。他特别喜欢画天真 无邪的孩子,用笔结实浑厚,格调颇为不俗。庚斯博罗的艺术特色则更注重秀美自然,他长于画女性,擅于用色,喜欢将人物置于大自然之中。他晚年的风景作品, 像流云一样轻盈,闪光一样敏捷,并带有一种伤感和惆怅。
⑨ 罗字的艺术写法
罗字,给人一种包罗万象,颇具人生高雅的智慧的感受。
所以这个字的艺术写法,可以根据名字的主要特点,采用草书艺术简化之后的连笔书写形式。
草书的艺术书写模式,能够更好地结合名字本身的特色,发挥名字美好的寓意内涵。
而且还能够,给人更多艺术的智慧美感和印象。
所以,是艺术书写非常不错的选择。
⑩ 罗可可式艺术是如何定义的
所谓“罗可可”(Rococo)是一双关语,即意大利语的“巴洛克”(Baroque)和法语中的“岩石”(Rocailles)及“贝壳”(coquilles)。岩石和贝壳的形状在罗可可式装饰图案中被广为运用。必须把如此的罗可可式艺术看做是巴洛克式的变体,而不是一个与巴洛克式相对立的风格。其效果是一种家居式的巴洛克风格,它更适合于时尚的市内住宅,而不是适合于宫廷,但两者皆采用了这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