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国书法艺术
在艺术门类中,书法无异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又音乐的和谐”,集中反应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性。
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审美素养。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中国汉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比如笔画的长短、用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
学习书法可以培养文化素养。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必备课程之一,学习书法可以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习书法可以培养创造素养。书法的美是无限的、个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字都有其独特性,书写者对审美的角度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从中体验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莫测。
2.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 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 涌现出群星璀璨的书法大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 如星光灿烂 让人叹为观止 随着书法工具的改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硬笔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独立的书法门类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所喜爱 为了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正规的书法教育 教育部明确规定 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 与音乐 美术 体育一样成为中小学的第二课程 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
3. 当今书法界很混乱,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推进书法艺术的进步
当今的书法界所谓的“大师”越来越多,整个书法分为乌烟瘴气,我们该怎么来面对这些问题,从而使书法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呢?对于当代书风中一些纯粹追求视觉震撼,博人眼球的做法,我们理应持谨慎的态度,盲目地跟风,无益于书法的进步。对于书风艺术创作中的融通画法的实践可以尝试一些,但亦不能过度。书法毕竟还是有区别于绘画,书法作品所强调的写意并意味着只是线条的横陈,观者不明所以,只感其意就行。书法作品可以抽象,但不能面目全非。
三、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如何处理好书法创作、书法展览和书法批评与收藏这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书法展览的回归程度。具体来说,建立书法创作一书法展览一书法批评与收藏一书法再创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就是通过举办书法展览展出书者的书法作品,得到或批评或收藏的审美反馈,通过批评使收藏者更好地认识和选择优秀作品,从而促使书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取长补短,更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国内整体书法的进步,大量涌现书法大家,提高国民整体书法教育和审美水平。
四、提高受众鉴赏水平
通过前文的机制分析,有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简要谈一下书法批评与收藏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启功先生曾说,文物鉴赏中书画鉴赏最难,而大鉴赏家中又往往应该是大书画家。作为欣赏者,不仅需要了解书法专业知识,还须要具备文、历、哲、音乐、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提高书法欣赏能力,从而形成对当代书法展览进行有效的审美反馈,如多看名人名帖,通过阅读相关评论书籍、书法讲座或者与书法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书法名作。不仅是观众需要提高书法欣赏能力,书者更应该多将自已的作品与历代书法作品进行比校融合。真正的鉴赏家,最好自身也进行书法创作,才能更好地分析出某书者不同阶段作品的差异和真伪。
4. 如何传承与振兴书法
传承与振兴书法要广泛普及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大众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
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关系到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群众基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知识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众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书法艺术家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通过送书法艺术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使得书法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书法艺术知识,使得书法艺术成为人民群众高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书法的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5.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书法
一、书法教学的现状
1.对书法课程开设意义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的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
2.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3.学校对书法(写字)教学的态度。目前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虽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写字课,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干脆把写字课程并入语文课,放在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上。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常常将写字课占用,只强调分数,不顾书写。因此,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此外,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它兴趣班上花钱,但独独对自己祖国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顾。这是造成当前书法(写字)教学现状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的需求影响传统的书法(写字)教学。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了书法蜕变为精英文化。虽然目前有好几所大学招书法人才,从专科到博士,但多数是与书法有关的师范、古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书法人才的出现少之又少。就是毕业了,书法人才也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这是造成当前书写现状的一个原因。
二、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切入点,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2.紧密联系素质教育,以“书”传“文”。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写,书写(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人的基本技能,因此说书法(写字)教学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3.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书法教育的全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教育过程,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学习、懂得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学习是非逾越不可的高山。
三、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1.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1)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2)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3)发挥书法课程专家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要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3.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四、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诚然,传统环境下的书法教育业已成为历史,但不必悲观,汉字文化保持着五千年历史不断,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书法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书法教育的支撑。新的时期,传承、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文化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6. 中国书法如何传承与创新
古往今来,中国的书者,大凡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务必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书法当然也概莫能外。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讲,继承与创新,即是必须处理好入与出、功与性、法与意的关系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上,二者应有所侧重,更应保持二者的长期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否则,如果失之偏颇,则容易误人歧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成功的路上给自己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为此,必须反对言必称传统,学而不化的思想和不要传统,动辄信笔挥洒的“野狐禅”。
一般来讲,对待书法的继承,传统中的精华是每位书法追求者必须享受的营养,这正像婴儿必须吮吸母乳一样,舍此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与言书法。因此,习书者为奠定扎实深厚的书法根基,必须着实立一番大志,钟情淡泊,承载寂寞。孙过庭《书谱》中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捐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文中所提:“二纪”即二十四年,可谓学书时间之久。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亦曾说:“笔成冢,莫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练书之艰辛。又尝闻赵盂府能背临十三家书而毫厘不爽,可谓临书之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任何一位成功的书家,无不是在这条路上艰难跋涉,强化训练着自己的基本功。作为今天之习书者,也当胎息先贤,痛下功夫,吮吸传统精华的法乳。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努力充实书法的金字塔尖下面偌大的梯形。这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基础深厚才能书路广阔。因此,学书者需要不断总结自己,否定自己,发现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
7. 如何让书法艺术有序传承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在日前结束的两会中受到关注和热议,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普及就是其一。在日益数字化的当下,汉字书写艺术的传承受到严峻考验,即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书法艺术,但教育资源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仍旧困扰书法艺术的普及。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就是大众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问题。近10年来,随着艺术市场风生水起的话题效应,全民进入了艺术热、收藏热,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匹配和早期艺术知识普及的缺乏,使得大众难以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应对日益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
如何让传统书法之美真正融入学校课堂,如何让孩子和家长们及那些热爱艺术的大众得到正确的艺术引导?
书法进校园初见成效
关于“书法课程进校园”的议题,多年来在两会中持续“发热”。今年两会,书法传承仍旧是关注重点。多位委员为书法的普及传承建言献策,其中就包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数字化的现代书写、交流工具和语音教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汉字感到陌生,对汉字文化和书写之美了解得不够,致使书法艺术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如何让传统书法艺术、汉字美学得到传承和发扬,已是迫在眉睫。
据了解,自“书法进课堂”等议案提出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法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为例,校方透露:“目前学校在书法教育上分三个层次的梯度安排,第一个层次是普及教育,按照国家规定和统一的教材进行安排,在每周的一节语文课中加入书法教学;第二个层次是特长培养,也就是第二课堂、兴趣班,对书法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学校安排老师每周进行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特长课教学;第三个层次,是针对有书法基础并且在书法方面有较高造诣的学生,学校会从校外聘请更专业的优秀老师,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好的培养。”此外,崂山区实验小学还准备在校外开展更多利于提升学生书画素养的活动,其中包括“书画个展”,即学校出面联系周边的便民场馆,如市民文化中心、青岛大剧院等,为优秀的小书画家举办个展。据了解,学校还将广泛联系专业的社会机构,成立书画实践基地,引进校外优秀的师资力量。
深入发展仍有重重困难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为书法教育融入学生课堂努力着,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专业书法老师。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文京说:“书法艺术是个很专业的领域,需要有专业素养的老师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现在学校虽然开始重视书法教学,但力度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据我了解,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的书法课由语文老师或体美老师兼任。没有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很难做到将汉字文化真正传承下去的。书法学习的氛围要靠长期养成,仅靠学校提供的课堂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
宋文京还提出:“目前书法教学方法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这也是为什么书法艺术普及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字书写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不能用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确实比较枯燥。”同时,他还告诫学生及家长,在校外选择书法老师时,要选择具有一定资质的老师。所谓有资质的书法老师,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书法老师是否在全国举办的正规展览中入展、获奖;二是可以了解一下该老师是否具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即看他教过的学生,是否在后续的学习中顺利发展。此外,书法临摹一定要从古人碑帖入手,而不能像一些不正规的书法培训机构那样,让学生临摹老师自己写的字。
公共机构让艺术“活”起来
无论是书法普及教育,还是其他艺术门类的教育和才能培养,都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得依靠学生自身兴趣、家庭环境支持来继续深入。而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家长对艺术的正确认知,则来源于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承担起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重任。在日前结束的两会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就提出要让那些躺在库房里的艺术品“活”起来,真正实现国家艺术典藏为全民共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也特别强调,要培养公众进博物馆的习惯。
想让公众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就要让公共艺术机构变得更有吸引力。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都研发出了一系列有趣的艺术衍生品,让馆藏艺术品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起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各地市的民营、私立、公立艺术机构也都纷纷加入创新变革的行列,为普及全民艺术活动贡献力量。
如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近日正式启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琢玉工程——视界·世界”项目,还特邀中国当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全山石在中华儿女美术馆为海沧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专场培训。再如,上海市中华艺术宫近年来一直在做推动中小学生进美术馆的工作。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介绍,2015年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286万人次,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就占20%,已经有不少学校将美术课搬到了中华艺术宫。“这种现场教育非常重要,学生只看教科书,和在美术馆中看到作品实物,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