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舞狮的各地舞狮
舞狮在江城称为舞狮子。其中“舞”字阳江话读“懵”音,“狮子”则念“是子”,词义一样。这是避讳,因“狮”阳江音同“输”,不吉利。以下阳江舞狮介绍基本均为南狮。
江城旧时大凡有喜庆必放炮竹舞狮子,尤其是春节贺岁。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狮子拜屋。世俗认为,狮子在门前张口伸舌摇头摆脑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恶鬼邪魔就会一扫而光,因而视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庄严地给舞狮者奉送“红包”。
刚建就新屋的人家,会特意邀请舞狮者进入屋中,逐层楼房舞拜。新婚夫妇想早生男孩,还会请狮子进入卧房中,让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滚一番。因为阳江话中“狮子”与“是子”谐音,“狮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头。
有钱人家和商铺会请舞狮队作专场表演。一般在空旷的场地上表演,围观者众。舞狮通常还有各种武术表演,高潮就是“狮子”“采青”。主家在楼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个大红包,旁边捆着一棵青菜,舞狮队就地搭起人梯,让“狮子”边舞边沿着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顶端,张口把那红包和青菜“吃”进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则是“采椰”,即是把青菜叶子换成椰子。“狮子”必须把上面悬挂的椰子打开才算。舞狮者往往要用牙齿把椰子外皮撕开,用拳把椰子击爆,这没两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狮活动,已不单为春节贺岁,平常商家开业庆典、搞促销,常邀请醒狮队助兴,醒狮队也成为广告从业者了,技艺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写的“金镀眼睛银贴耳,奋迅毛身摆双耳”精湛得多了。 河北省徐水县北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活,我们村的狮舞艺术团就是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五十年代村里的狮舞团曾随中央歌舞团赴罗马尼亚参加世界第四届青年联欢节,荣获金质奖章;出访东欧六国和赴朝鲜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狮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参加并荣获北京八、九、十二届龙潭杯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最高奖——优胜奖;河北省音乐之春最佳奖;94年沈阳国际民间舞蹈艺术大赛金玖奖;第四届文化部群星奖;第四、五届青岛民间艺术节表演特别奖;97年中国天津龙狮赛金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金光灿烂一等奖;并先后参加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节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开播十周年庆典;演出百狮吼春,气势辉宏壮观,技艺精彩绝伦,被誉为雄狮威慑,誉满京华。在庆祝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召开之际,该团应邀进京,参加由北京市和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大型节目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映,钱奇琛,阵慕华、雷洁琼等接见,也受到各国使节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多年来该团市、省级演出数百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誉满中华当之无愧。
狮舞分为文狮和舞狮,文狮表现狮子的静态和性格温柔的一面,恐吓时的怕,互相亲密时的吻,期待时的盼以及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朵,打舒张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狮正是以技高一筹,通过狮子的出众,致使,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狮踩球的表演,更是独具匠心,惊险纷呈,另人叹为观止。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村都还坚持着每逢丰年和新年,春节都舞狮庆祝,届时邻村的乡亲们也成群结队的来看舞狮子,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村里人都随团外出打工,已经形成了舞狮产业。并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几十年来我村的狮舞艺术团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为国家和兄弟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舞狮演员和人才,传授帮教了大批的狮舞团体,在京津冀一带享有独一无二的美誉。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僵狮子在黄孝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裸背(现在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僵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 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 头緾红巾,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动,口中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接连会僵下几个“马 脚”(也有的村叫“将军”),于是游狮活动开始。在游狮过程中,僵下的马脚们一直跟着狮子,好似神仙,他们半赤着背,抖动着,丝毫没有俱冷的感觉,有时停下耍几下木棍刀剑之类,有时手捧着鞭炮炸, 毫无惧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狮子就开始在武汉黄陂的一带农村活跃了,这时候城里 的很多人都会到农村去看僵狮子。僵狮子 也称“将军狮子”(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醒狮子”。僵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僵狮子 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僵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黄陂独特的文化遗产。 田阳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狮活动。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胜利归来,田州群众扶老携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狮助兴。每到逢年过节,田阳群众以舞狮为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与其他地方民间舞狮不同的是,田阳由世家组建的舞狮队在县政府的重视下改为田阳舞狮艺术团,并列为事业编制单位管理。每到逢年过节,田阳舞狮艺术团深入街道、乡村、厂矿、学校等为群众表演,还参加各种开工竣工庆典、歌圩、文化下乡等活动,坚持义务表演,为群众服务。其先后参加百色地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民运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均获得一等奖。1996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在参加“八桂龙城狮王”大赛中获“金狮王”奖;1997年9月,在福州、厦门举行的中国民间绝技艺术节中,田阳舞狮表演被公认为此次艺术节最好的节目。
田阳舞狮艺术团成立以来,已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表演不下6000多场,观众近千万人次,其中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比赛和表演800多场次;共获得各种奖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15枚,先后被评为地区(市)、自治区及全国先进集体单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阳舞狮不仅名震中华,在国外也引起了人们的赞叹。1992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受邀远赴德国波恩市表演,现场的观众反响强烈,喝彩不断,当地媒体图文报道,并高度赞扬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田阳舞狮极大的关注,并因此吸引了日本、荷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舞狮爱好者多次来田阳学习舞狮、录制舞狮录像。
技艺精湛却窘于失传
田阳舞狮具有世家相传的特性,传统特色保持相对完整,最难能可贵的是,田阳舞狮在近代的发展中,不拘泥于单一的传承,而是在传统舞狮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了技术含量,增强了观赏性。舞狮艺术团成员每天坚持练功8个小时以上,从学马步、练跳、踢腿、打桩、腾跃,到学习南拳、气功,到学习舞狮的各种套路等,都进行严格的训练,将武功和舞蹈融于舞狮中,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田阳舞狮在传统舞狮腾、跃、翻、滚等套路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整理、改革和创新,创作出“双狮戏球”、“狮子上金山”、“刀尖狮技”、“狮游梅花桩”等数十个节目。这些节目造型美观,动作变化多样,技艺高超。国内研究人员称田阳舞狮具有“高、难、惊、险、奇、美”的艺术效果,田阳舞狮把中国传统舞狮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阳壮族舞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记载以来,它已经流传了450多年,并逐渐由建国初期以拜年、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发展到拥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并频频涉足体坛,誉满全国及海外。
田阳壮族舞狮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它从性质上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队员一前一后带路引逗,在爆竹声和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中;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者带路、逗引狮子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可攀上20多张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悬的钢索绳子上翻滚跳跃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顶肚旋转等。
由于种种原因,田阳舞狮艺术团从高峰走进低谷,舞狮艺术团人数大减,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形势十分严峻。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人才的流失。由于舞狮收入过低,因此舞狮人员纷纷离团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狮团体高薪吸纳走田阳部分舞狮队员,造成人才外流。过去,田阳舞狮艺术团有近百人,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阳舞狮锐气大减,难以发展。
希望倾全社会之力 共同传承田阳舞狮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田阳县政府对田阳舞狮的窘境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舞狮的发展,积极为舞狮艺术团排忧解难,为重铸田阳舞狮辉煌而献计出力。
有专家指出,田阳敢壮山歌圩已名声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壮山景区的知名度提升田阳舞狮的美誉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在每年的敢壮山歌圩期间举办田阳舞狮艺术节,让田阳舞狮节目在歌圩期间闪亮登场,吸引游人,扩大影响,打造舞狮品牌,使田阳舞狮形成田阳文化新的冲击波。
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舞狮艺术团的隶属关系,舞狮艺术团可由县文化和体育局统一管理,由县文体局一名领导兼任舞狮艺术团名誉团长。舞狮艺术团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以狮养狮”和以经济实体“养狮”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改革现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资制度,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市场化运作,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广泛、合理地吸纳社会资金扶持,倾全社会之力共同传承田阳舞狮文化。
关于壮族舞狮还有着这样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壮族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壮族先民们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狮子于是成为了壮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 “中国醒狮之乡”---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
遂溪县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12月8日都举行“遂溪醒狮艺术节”。
“遂溪醒狮艺术节”就2005年举行过一次;后来就没举行过。
2004年首届“遂溪醒狮艺术节”于11月26日开幕。当天,在该地的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举行了精彩的醒狮展演和“狮乡之夜”文艺晚会,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狮队轮番表演,切磋技艺。此外,还举办了与醒狮有关的书法摄影展。
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当地政府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坚持“现代与传统并重,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民间醒狮艺术,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其中高桩狮28个,地狮227个,表演者过万人。
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遂溪的舞狮队中,有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
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
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新昌的狮舞资源也极为丰富,也爱用“舞狮”这种方式来期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县域内的舞狮队众多,较有名气的有儒岙镇的洪塘狮舞和上道地狮舞、城南乡的下洲狮舞、大市聚镇的寨岭黑毛狮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狮舞活动自清代干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气候,至今一直从没间断。上道地狮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乐队3-5人(可转换交替)。一般在晒谷场上表演:一位队员荡起一个抛向天空的彩球,两位队员忙钻进狮子皮里面,一个舞起狮头,一个把好狮尾,一头凶猛的雄狮就腾空而起追逐彩球,踏着鼓点乐声,摇头摆尾,威风凌凌,狮子诙谐有趣的生活化状态以及狮舞班高超的舞狮功底即刻淋漓尽现。
洪塘村有80%以上的人都会弄拳舞狮。洪塘村的舞狮也常和武术表演连在一起,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戏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缭乱;最后表演“狮子叨绣球”,以耍狮者用绣球为诱饵与狮子搏击。整个表演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始终。
城南乡下洲村的狮舞在长号声中伴着《急急风》的锣鼓声开始,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的双人狮跳跃出场,它时而暴跳,时而文静,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摇头甩尾,左顾右盼八方,头尾动作协调,连若一体的表演栩栩如生。在节奏紧凑的锣鼓声中,“狮子钻桥洞”、“狮子吞锏”等绝技一一舞出。舞狮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平时练就的真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市聚镇的寨岭村,四周环山,周边人称“小梁山”。寨岭的狮子与其他地方的狮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称黑毛狮子,意为勇猛威武、天下无敌。寨岭黑毛狮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时随着锣鼓敲起“急急风”,并吹起嘹亮的目连长号。武士装束的年轻小伙子手持绣球,引导狮子登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头十分勇猛的黑毛狮子腾空而起,以各种高难度动作和幽默诙谐的生活形象化动作,尽显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在狮子叼住绣球后就另换武术表演,当年的“小梁山”好汉就一个个登场亮相,“大鱼拳”、“小鱼拳”、“单腿”、“双腿”、“单边腿”、“双飞腿”、“倒爬虫”、“鲤鱼过沙滩”等。
❷ 舞狮最早起源在哪里
关于我国舞狮的起源,有各种说法,至今尚未有定论。
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内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格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亦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亦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远古起源说认为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汉代起源说认为起源于汉代的“象人”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
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有关舞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子了。
舞狮分为北狮、南狮。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