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曲艺的种类有哪些
曲艺的种类有如下:
1、评书类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评"是用评语评论的意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评书是"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评书一般都用普通话讲述,也有使用地方方言的,如四川评书、湖北评书等。
2、相声类
相声是从中国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人说的单口和甲乙二人捧逗争哏的对口。
3、快板类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等曲种。它由一两个演员韵诵,演出时用竹板、节子板、铜板(鸳鸯板)击打伴奏。快板原是单纯叙事的,没有故事情节,干板垛字,节奏较快。
4、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5、弹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
6、大鼓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发展变化来的。
7、说唱书类
大书就是中、长篇书。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这类曲种如北方的西河大鼓、南方的评弹,很受农民欢迎。
Ⅱ 山东落子戏,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汉族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
2008年6月7日,山东落子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可见早年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山东落子于北宋时期就已在汉族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莲花乐”,以其早期曲调衬词而得名,简称“落子”。初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东流行。但目前艺人推算仅能上溯十代,约至清中叶。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统称“山东落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也叫“咣咣书”,或“荷叶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60年前所唱老口,节奏缓慢多花腔讲究迂回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铃”式的垛句,按词意将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则十几句,少则两名即拉一个长腔,打一个简单的钹点作为过门。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过于单调,艺常吸取当地姊妹艺术的曲调,来丰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
传承意义
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山东落子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由民间艺人最初为了维持生计所从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为如今一种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其题材内容、音乐结构、表演形式都是由专人创作、专人表演的,并与民间音乐、地方方言密切结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Ⅲ 鼓儿词的表演形式
鼓儿词的表演为说唱形式,或男或女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持一根长约30厘米的鼓棒,敲打面前架起的小鼓,无其它乐器伴奏,自敲自唱。其语言以鲁南方言为基础,原生态唱法;唱腔有平腔、高腔两种,多为宫调、商调或羽调式;唱词格式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体的上下句,多为自问自答;节奏“有板无眼”,全部采用强拍,不用次强拍或弱拍;音域在十度以内,比较狭窄。鼓儿词是极具枣庄特色的曲艺形式,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表白、念唱及语言、句式上都独树一帜。研究、发掘和整理这一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