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知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文以载道”说山卖,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更是走上了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我国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这个时闹唯返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定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液饥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
2. 谈谈你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的特征
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又不能离开理性,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渗透了艺术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观生活图景随意照搬,而是艺术家经过选择、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人生理解,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理性认识的外化和彰显。
南宋屈鼎《夏山图》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另外,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中的理性思维,在把握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的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
南宋李嵩《货郎担图》
艺术活动总是伴随着情感,这是欲望、兴趣、个性的具体的心理表现,也是对对象能否满足自身欲望的价值评判。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串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之中。艺术活动中的“感觉”,受到“享受”的欲望的支配,总是被对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声音所吸引;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选择并加工对象,按照情感图式去选择与“判断”对象;艺术活动中的“想象”按照主体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创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认与感悟,通过体悟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它无疑是一种饱含着情感的活动。
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绝不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而是凝聚着他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40多架飞机对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强烈义愤,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伸张正义与控诉罪行的力作《格尔尼卡》。
元佚名《藻鱼图》
在审美以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情感不仅与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同认知联系在一起,是随着审美认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知。经过审美认知,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生活中的美才能被发现、被感悟。
一个思想空虚,缺乏对社会与人生具有深刻认识的人是难以产生丰富、强烈的审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会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出色的欣赏者。在艺术活动中,情感与思想认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说教不是艺术,没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产生艺术。真正的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元顾安《画竹》
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所谓审美特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享受。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由于集中、浓缩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审美特性。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横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使人产生比观赏生活中的梅花更丰富的美感。艺术作品表现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顺畅,表现生活中的丑,同样可以化生活丑为艺术美。艺术家在作品中,通过对生活丑的嘲讽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恶的本质,引起人们对丑的厌恶与鄙视,从而去消灭丑、根除丑用以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此时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与价值。譬如,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腐败现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会腐朽现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并给世人以警示,同样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南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活动,具有审美特性,而且艺术仍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归根结底,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而且,艺术中的审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质属性,其意识形态特征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因此,我们说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1]
分类标准
迄今,还没有公认的艺术分类标准。各个艺术理论的派别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而且互有交叉,在时间上越靠近现代的艺术分类,就越显得繁复而且具有争议。
艺术传统上包括以下种类:语言艺术(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播音主持),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设计),表演艺术(舞蹈、音乐、相声)。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方式和用途的不同,艺术可分为:
语言艺术(文学、播音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相声等)
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歌剧、音乐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综合艺术
世界属于男性吗?
利维坦
赞2
阅读376
四大类型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文学以文字语言(词语)为媒介,以主体的感知觉为渠道,终作用于大脑,引发主体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并构造审美意象。
作为一个庞大的艺术种类,文学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其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富有节奏韵律性的语言,直接触及人的情感,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而又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情感世界。散文则是较为自由地通过描述某些事件来表达主体思想情感、揭示社会意义的文学体裁,具有题材内容广阔、语言不受拘束的特点,其审美特点在于艺术表现的自由、灵活和风格的多样化。而小说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多侧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简单地说,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形象性、总体性、间接性和深刻性四个方面。
第一,文学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艺术。没有文字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文学就不成其为文学,所以高尔基把语言称之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当然,仅仅是使用语言还不成其为文学,文学语言乃是形象、优美的艺术性语言,能够自然地表达特定的审美意象,把阅读者(文学接受主体)引入文学作品的审美天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就是一种文学(诗)的艺术性语言,它情景交融而又优美动人,使人读之回味无穷、引发共鸣。
第二,文学可以全面而广泛地反映人的生活面貌和本质。一方面,文字语言(词语)与现实世界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最主要载体,因而,以文字语言(词语)为表现手段的文学,能够表现无比广大的外在世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着比其它艺术更全面、更广阔的认识和表现功能。另一方面,文学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人的社会关系,它所揭示的乃是人同世界的一种总体关系。
第三,文学通过文字语言(词语)来塑造艺术形象,但文字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又必须通过主体想象活动来完成,因此,文学又具有间接性的审美特征。这就是说,作家用文字语言描写的形象,只能是一个用语言符号的一定组合所代表的形象,而不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形象,它必须通过阅读者的视觉感受能力,诱发再造性想象,并在阅读者一定心理经验的参与下,才能在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文学中所谓“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说的就是在阅读者头脑中的所见所闻。
第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对人类生活以及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反映、表达,有着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同时,由于文学作品中的词义所提供的一切,要受到思维确定性的规范,因而它往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易明确表达创造主体的思想,有着更为明显的理性力量,能够使阅读者由审美体验直接地趋向认识和思考活动,进而达到明确、深刻的理解深度。可以说,正是由于文学具有这种深刻、细致地表达主体思想的特点,使文学成为所有艺术中蕴含理性内容最为深厚的艺术形式。
造型艺术
所谓视觉艺术即美术,是指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眼睛)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2]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最为复杂、细致和灵敏,同时也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常通过视觉活动而被人感知。因而,视觉艺术的种类和样式也最为丰富,甚至其他艺术也往往需要以视觉感受为基础来构造艺术形象。
元 吴镇《渔父图》
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绘画和雕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
直观性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视觉所直接感知的,是直观的形状、色彩(或色调)和质感(质地或体量)及其构成关系。因此,在视觉艺术中,无论是平面(绘画、书法与摄影)还是立体(雕塑、建筑)的造型,都十分重视形式美规律的运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对比、和谐以及图与底的关系等,都是构成视觉艺术审美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视觉艺术中,形式和内容、形象与意味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构成了视觉艺术无比丰富的审美魅力。例如,基于对生命运动变化和不同质感或量感的高度概括能力,线条可以产生直接的审美感染力,不同的线条则能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线条不仅成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要素,也是其他视觉艺术的重要语言。色彩具有影响人的情感的功能,它也是视觉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不同的色彩配置或色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获得视觉快感并体悟其表现意义。
(一)绘画和雕塑
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共37张
抽象画艺术
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绘画种类非常丰富,而写实与表现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实现艺术形象的创造。例如,中国画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抒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追求气韵、传神和意境,不是向着客观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质特性,而是为着心灵需要去触及绘画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现主体精神品质,由此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
雕塑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讲,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的暗示。
3. 你是如何理解艺术
艺术就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们感官世界更有灵感的一种体会,在面对艺术的时候,人们的内心一般都会沉浸在感性与浪漫的氛围中,可以让自己看时间的眼睛都变得不一样,这是一种对生活美好的追逐和联想,可以将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提炼出来,以最富激情的方式去激发创新思维,并让懂艺术的人融入到其中,从而产生更多艺术心声的方式。
在艺术的世界里,人们不会感觉到难过与彷徨,也不会让自己处在一种庸俗的角度,而是会让自己处在最有喜悦的人生状态里,只要人们动动头脑和嘴巴,或者挥挥自己的手臂,就可以带起一片艺术气息,能够让自己全身上下充斥着艺术韵味。
艺术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它可以用最精准的魔法棒点醒人们内心隐含的艺术思维,并且用极为精致的打磨手法去提炼精华,塑造出最打动人心的成果。
4. 如何看待生活艺术
一、小到用品设计大到园林设计,都说明艺术和生活密切。艺术创作也是复杂的过程,它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普遍的认知是生活来源于艺术,同时,也认为艺术基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和生活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融合到分离到再融合。第一个时期是远古的融合时期,第二个是艺术逐渐远离生活,第三个是经历浪漫主义、现代生活后,艺术界限模糊而融合的时期。
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艺术融合于生活,它跟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出现,享受生活就是一种艺术。这个观点指出,只要是一个爱生活的人,艺术会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活的艺术是自我的感受跟喜好。
面对艺术和生活,不禁想问大家,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
二、以下是一些往往对于生活艺术的个人观点。
1、我觉得艺术融合生活,现在有很多艺术+。艺术是人们生活精神体现,不管是雕塑,还是画作都是生活的表现。现在有很多艺术+商业,艺术+企业,艺术+群体等观念,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画作、雕塑等,它能融合生活,它的灵感来源也是生活。
2、艺术就是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是单纯的写实,这样的艺术没有什么用,它必须高于生活。艺术没必要跟照片一样,现在很多照片都在追求不同风格。艺术不要局限于生活,将生活复现会缺失艺术性。它有着精神世界、心灵感受、自然追求等,这都是艺术的境界。
3、艺术等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主观感受。艺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他看到的生活,经过思考、创作、展示,才诞生艺术。这样看来生活的根本就是艺术,艺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而产生,各个方面都是艺术,这样在每个层面上都能用艺术来看待生活。
4、不能把艺术局限于画画,还有音乐、人生等。我觉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我们的现实比较枯燥,通过艺术创作,为生活添加美好想象。这样的创作更多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现实生活就是客观所见。艺术蕴含着我们理想,不再和现实一样。
5、术已经日常化,渗透生活每个层面。日常生活中很多都是艺术,小到牙刷的摆放,大到城市设计,都包含着艺术。我认为这是“审美”带来的生活体验,有了艺术审美,能将生活每个方面都艺术化,这也是艺术日常化。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5. 怎样做到尊重艺术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观念:和为贵。
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之道,中庸之道的精华之处就是以和为贵。同事作为你工作中的伙伴,难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和解。毕竟,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而不是别人。与同事和睦相处,在上司眼中,你的分量将会又上一个台阶,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
和同事相处是一件容易的事。和谐的同事关系让你和你周围同事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简单,更有效率。
要想拥有和谐的同事关系,还必须记住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家在同一个公司里工作,个人的交情肯定是大不相同,远近亲疏自然是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应该如何处理这“远近亲疏”的关系。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平常我们容易对哪些人产生意见。其实我们并不会对谁与谁关系密切,谁与谁关系疏远而产生什么异议,因为对于我们自己来讲,也存在着和有的人关系比较亲近,而和有的人关系比较一般。甚至对于同事中为自己的好友找理由搪塞错误,我们也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谁没有几个好兄弟、好姐妹在有事情的时候出来罩着。但是当我们发现,这种远近亲疏的关系开始因为共同的利益扩大化,甚至出现了营私舞弊、相互倾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皱紧眉头了。
这种状况是一个优秀团队内部的大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团队瓦解分化的开端,结果就是导致整个团队的瘫痪。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好与同事之间的远近亲疏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想,无论你与一个同事的关系是亲还是疏,这都是你们私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更是工作以外的关系,不应该对你们的工作产生任何的影响。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非如书面所描述的那般容易控制。尽管你的心里明明白白的知道:“我一定不能把私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但是更多的时候,很多行为都是个人喜恶的自然流露,连你自己都感觉不到。那么,照这样说来,究竟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应该控制好远近亲疏的程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好朋友的形成和维持都是需要条件的。说得具体一点,要成为好朋友,情投意合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点,那就是两个人之间不能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两个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存在显性的或是隐性的利益竞争的人,是很难成为好朋友的。即使是已经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在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和竞争的时候,也常常会使感情陷入僵局。因为人本性是自私的,谁也逃脱不掉。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公司里,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好。因为公司是一个充满了太明显的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场合,影响和干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好朋友之间太容易出现矛盾和裂痕,而这种矛盾和裂痕基本上是不可能避免的,就算人的主观上有再好的希冀也难以避免。
其次,必须学会尊重同事。
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你若想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由此可知,爱面子的确是人们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说出令同事尴尬的话,表面上他也许只是脸面上有些过意不去,但其心里可能已受到严重的挫伤,以后,对方也许就会因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一位哲人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将军和门卫谁摆架子?答案是门卫。因为将军有着雄厚的资本,他不需要架子作支撑。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拥有优势的人常常胸怀大度,其自尊和面子足矣,无须旁人再添加。
而与你同一阶层甚至某方面不如你的人,很可能因为自卑而表现出极强的自尊,他仅有的一点儿颜面是需要你细心呵护的,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尊重,而对你产生好感。因此,要谨记,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
要做到尊重同事,就必须自觉保守同事的秘密。
我们知道有关同事的秘密,无非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这个人亲自告诉我们的,一个就是除他亲自告诉我们以外的一切途径。
如果是别人亲自告诉我们的,我们可真的是“打死也不能说”。别人这么信赖我们,我们怎么可以把别人的隐私随便的散布出去呢?
那么,如果是我们通过其他的途径,得知了这样的消息呢?
那就让消息在我们这里堵塞吧!让这些消息在我们这里终止,散布通道在我们这里彻底被截断。
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很明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嘴巴还是不经意的就走漏了风声。比如,和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的时候,兴奋之下,就什么都忘记了,想起什么就说什么,反正大家都很高兴嘛!再比如,和谁闹了别扭,自己心里面气不过,什么朋友交情,江湖道义,统统闪到一边去,我给你来一个大穿帮、大揭密。
这样的情况太有可能发生了。怎样才能避免呢?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听过了别人的事情就干脆咽下去,烂到肚子里面。一天烂不干净,就花两天的时间来烂掉它。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嘴巴给自己惹祸。古人说“祸从口出”,在公司,这种人际关系圈子里面,这句话应该被每一个人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时刻警醒自己!
再次,要尽量避免与同事产生矛盾。
同事与你在一个单位中工作,几乎日日见面,彼此之间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各人的性格、脾气禀性、优点和缺点也暴露得比较明显,尤其每个人行为上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暴露得多了,会引出各种各样的瓜葛、冲突。这种瓜葛和冲突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背地里的,有些是公开的,有些是隐蔽的,种种的不愉快交织在一起,便会引发各种矛盾。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仍然可以来往。第一,任何同事之间的意见往往都是起源于一些具体的事件,而并不涉及个人的其他方面。事情过去之后,这种冲突和矛盾可能会由于人们思维的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但时间长,也会逐渐淡忘。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小意见而耿耿于怀。只要你大大方方,不把过去的事当一回事,对方也会以同样豁达的态度对待你。
第二,即使对方仍对你有一定的成见,也不妨碍你与他的交往。因为在同事之间的来往中,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朋友之间的那种友谊和感情,而仅仅是工作。彼此之间有矛盾没关系,只求双方在工作中能合作就行了。由于工作本身涉及到双方的共同利益,彼此间合作如何,事情成功与否,都与双方有关。如果对方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然会想到这一点,这样,他也会努力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执迷不悟,你不妨在合作中或共事中向他点明一点,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同事之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
要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你应该采取主动态度,你不妨尝试着抛开过去的成见,更积极地对待这些人,至少要像对等待其他人一样地对待他们。一开始,他们会心存戒意,而且会认为这是个圈套而不予理会。耐心些,没有问题的,将过去的积怨平息的确是件费功夫的事儿。你要坚持善待他们,一点点地改进,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们之间的问题就如同阳光下的水一蒸发便消失了一样。
如果同事的年龄资格比你老,你不要在事情正发生的时候与他对质,除非你肯定你的理由十分充分。更好的办法是在你们双方都冷静下来后解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地挑明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太可能奏效。你可以谈一些相关的问题,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错事并遭到指责,那么要重新审视那个问题并要真诚地道歉。类似“这是我的错”这种话是可能创造奇迹的。
你做出以上努力以后,基本可以化解同事之间的矛盾。如果遇上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在你做出努力后,他仍然不愿意和你和解,这你也不要难过,遇上这样的人,谁也没办法,问题并不在你,你只管放心地去工作,别理会这类人就是了。
最后,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同事打交道。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在公司里,总有些人是不易打交道的,比如傲慢的人、死板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等等。所以,你必须因人而宜,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
——应对过于傲慢的同事。
与性格高傲、举止无礼、出言不逊的同事打交道难免使人产生不快,但有些时候你必须要和他们接触。这时,你不妨采取这样的措施:
其一,尽量减少与他相处的时间。在和他相处的有限时间里,你尽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给他表现傲慢的机会。
其二,交谈言简意赅。尽量用短句子来清楚地说明你的来意和要求。给对方一个干脆利落的印象,也使他难以施展傲气,即使想摆架子也摆不了。
——应对过于死板的同事。
与这一类人打交道,你不必在意他的冷面孔,相反,应该热情洋溢,以你的热情来化解他的冷漠,并仔细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寻找出他感兴趣的问题和比较关心的事进行交流。
与这种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你和他有了共同的话题,相信他的那种死板会荡然无存,而且会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这样一来,就可以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了。
——应对好胜的同事。
有些同事狂妄自大,喜欢炫耀,总是不失时机自我表现,力求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在各个方面都好占上风,对于这种人,许多人虽是看不惯的,但为了不伤和气,总是时时处处地谦让着他。
可是在有些情况下,你的迁就忍让,他却会当做是一种软弱,反而更不尊重你,或者瞧不起你。对这种人,你要在适当时机挫其锐气。使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
——应对城府较深的同事。
这种人对事物不缺乏见解,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水到渠成的时候,他绝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人在和别人交往时,一般都工于心计,总是把真面目隐藏起来,希望更多地了解对方,从而能在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周旋在各种矛盾中而立于不败之地。
和这种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有所防范,不要让他完全掌握你的全部秘密和底细,更不要为他所利用,从而陷入他的圈套之中而不能自拔。
——应对口蜜腹剑的同事。
口蜜腹剑的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碰到这样的同事,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敬而远之,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如果在办公室里这种人打算亲近你,你应该找一个理由想办法避开,尽量不要和他一起做事,实在分不开,不妨每天记下工作日记,为日后应对做好准备。
——应对急性子的同事。
遇上性情急躁的同事,你的头脑一定要保持冷静,对他的莽撞,你完全可以采用宽容的态度,一笑置之,尽量避免争吵。
——应对刻薄的同事。
刻薄的人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好揭人短,且不留余地和情面。他们惯常冷言冷语,挖人隐私,常以取笑别人为乐,行为离谱,不讲道德,无理搅三分,有理不让人。他们会让得罪自己的人在众人面前丢尽面子,在同事中抬不起头。
碰到这样一位同事,你要与他拉开距离,尽量不去招惹他。吃一点儿小亏,听到一两句闲话,也应装做没听见,不恼不怒,与他保持相应的距离。
摘自《人品至上》
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始终是一个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影响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校园与人友好相处,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为将来步人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充分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
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只是友谊或亲密关系的一种拓展。此外,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例如,我们可以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然而,一旦成为了大学生,住到校园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对于集体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所以,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是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另外,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新特点还表现在不能仅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还应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别人所不能接受和不喜欢的。因而,在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就不能仅仅指责和埋怨对方,而要做到互相的谅解和彼此的适应。这就是说,大学生必须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逐渐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立、协调的新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常听到有同学讲:"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欢同他交流",的确,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
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对个性品质一般评价最高的是真诚,评价最低的是虚伪。在我国大学生中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愿与成熟、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另外,人际交往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满意或不满意、喜欢或厌恶等情绪反映为特征的。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须注意情感的相悦性。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赏识、喜爱,得到好的评价,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达到情感相悦,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太注意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带来益处。
(3)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在生活中,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误会,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不为人接纳时,你一定会为之焦虑和烦恼,也一定会影响你的学习、生活及社交关系。怎么办呢?大吵大闹?干脆绝交?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只能使自己在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响以后的交往。相反,如果我们做到宽宏豁达,也许就会心平气和些,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误会、委屈就常常会烟消云散,别人也将欣然接受你。常言道:"大度集群朋"。做一个宽宏豁达的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这种品质的培养,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在我们的同学中,他们或开朗、或深沉;或含蓄,或坦率;或豁达、或慎重,其个性是丰富多彩汗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温暖。以同宿舍的室友为例,他们间的交往频繁,因接触多、机会多、交往最易,但也因接触多、摩擦多、矛盾多、交往也最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观察,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而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交往倾向。很多人只强调他人对自己应该承认、理解、接受和尊重,却忽视对等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只注意自己目的实现,却无视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等。在这种倾向支配下,他们常常不顾场合和对方心情,一味由自己的性子去交往,致使在交往中出现尴尬的局面。试想一个人处于心理低潮时,你却在他面前宣告自己成就,结果又会怎样?!所以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诚实守信是一个基本的做人准则。在我们大学生的交往中,如果友人欺骗你,你的自尊心就会被伤害,你也许就无法像以往那样去信任他。同样,我们也应该以诚实、真挚的态度对待他人,去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它显示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它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可以使人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进而把那些具有相同优秀品质的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建立无需伪装自己的轻松、愉快的社交圈。
交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虚伪不可能永远地隐瞒,一旦被对方发现,就是对友谊的最大伤害。因而,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宽宏豁达,要体谅他人,要处处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才能与人更加友好的相处。
(4)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学都说,他们在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能表现得很自如,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往往容易对人际交往失去兴趣,并造成在人际交往的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而且容易因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不应一味的回避。
事实上,社交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增强人际吸引力、幽默、巧妙批评、语言艺术等等。对大学生来说,在树立了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之后,在人际交往中要掌握的技巧主要是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和正确运用语言艺术。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热情助人,尊重理解,宽宏豁达等等。语言艺术的运用包括准确表达,有效倾听,文明礼貌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提
高交往艺术,取得较好的交往效果。此外,在正式交际场合,大学生还要注意服饰整洁,举止文明得体,坐、立、行姿势雅观,不要不分对象乱开玩笑,避免拍肩拉手等动作。当然,也不能在人前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应信心十足,精神抖擞,又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6. 如何看待艺术
如何看待艺术
1、时空·地域·人种·观念
艺术是什么,如何看待艺术,已经是文明进程中以及当今热爱艺术,探讨研究艺术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历史进化至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着人类制造工具和应用工具的开端。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就产生了,艺术的产生应该是与人的智力进化、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步的。其实,已经无须探讨艺术是产生于劳动、游戏、巫术还是其他的缘起,人的生存直觉自然而然会诞生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创造行为,世界的古文明,几乎是在相差不太多的几个千年段中延生。基因人种、生存地域、自然物产、隔绝程度决定了人类不同的进化与文化、习俗与艺术(习俗是艺术的人为土壤),现在的黑人、爱斯基摩人至今依然保存着他们原始性的艺术形式,而西方各国的艺术形式已经更迭翻新,与缘起相比,显然是面目全非,东方艺术从古至今仍然尊崇对自然意象的抽象解读。
在日光朗丽的地中海之滨,远古的希腊人把自己作为神一样的崇拜,他们的艺术体现他们人性的追求,在力量和完美理想境域之中,他们把神和人放在同一个刻度上进行塑造,由此诞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战和诺亚方舟、阿波罗与阿芙洛狄忒、拉奥孔这些不朽的艺术经典。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山林湖泽与猛兽的搏斗之中,造就了狂放耕逐猎捕的东方民族,在弓矢急流石斧之中,形成了东方民族的形意和抽象意念,诞生了青铜隶篆,诞生了风雅颂,诞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原典时代。
艺术的进化离不开文化、哲学和宗教方式,其形式所体现出的视觉、听觉、触觉,无不包含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也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存工具——陶器——泥土在火中的涅盘,技艺的结合中,承载着漫长的科学探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进了艺术的进程,特别是造纸业的出现使水墨艺术找到了良好的载体。关于这一点,艺术早先的多维视觉方式走进了二维空间,这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佛罗伦萨的杨凡爱克兄弟的油性化工颜料发现开启了西方近600年西洋绘画先河,列澳纳多·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实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骨骼肌肉雕刻在科学认知中升华为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工业革命、现代信息光电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科技进步使人们将对艺术的核心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产生观念性的蜕变。
当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哲学观念、宗教方式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艺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些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从来也没有离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决定着艺术形态,艺术形态的演进也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更高程度。艺术,一定的程度上使人的行为意识得到改变,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平衡,似乎在人的所有感官和意识中,艺术与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艺术和接受艺术基于人们永远是不同步的,所以人类文明之初是没有艺术概念的,随着社会分工就出现了被称之为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界定,当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对所有的视觉物都会产生极高的要求,那所有的视觉物都是最美的,其实,那个时候艺术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2、门类·延生·作用·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蛮荒时代,只有追逐和获取兽类数量记录的快感,于是在原始艺术中,有了岩洞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受伤的野牛群大概就是先民们庆祝这种胜利所留下的印记。非洲黑人强烈的音乐节奏和夸张变形的传统木雕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黑色人种特有的生存气候、生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综合性的张力、躁动以及旱土、热风的赤道意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然所流传的南音,记录的是两晋时期晋人衣冠南渡和闽越人融为一体而又怀念故土那种丝丝哀怨、委婉而又切切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或是具体的艺术样式,都是人的意志与理式的产物,傅雷先生在翻译《艺术哲学》一书中反复表述出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永远离不开时代、民族、土壤等这三个基本关系。回望艺术长河,无论是拜占庭时期的壁画、罗马时期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是17世纪法国的洛可可装饰、 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在艺术视觉描述上很难以找到不是对物象的描摹。但是18—19世纪的西方音乐传统中所再现的交响乐却已经离开了对大自然的模仿,而从抽象的符号替代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奏鸣曲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不能不让人们走进生活与自然,又从琴弦中感悟到艺术与生活的升华。中国秦代的兵马俑既是秦汉时期对征战和守卫勇士的刻画,又是秦始皇称雄天下的永恒理想。也许那个时代的兵勇就是那样的单纯、执着与一往无前。汉代的艺术粗犷雄浑、大器而又洗练,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灵兽,实际上是对战将武功不绝的纪念和猛士浩气长存的延伸,现在看来,不妨认为是当时凝固的行为艺术,秦始皇所留下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就是当时最为现代的大地艺术雕塑。尽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存环境传达着不同的艺术方式,传统与现代在艺术信息的传达方面并不存在差距,可以说,人的感知因素与表现因素对于艺术而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艺术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巡视,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的民族和国度都离不开实用、愉悦、游戏、典式的作用。青铜时代的中国,钟鼎饕餮夔纹传递的是不可抗拒的神的权威,也是统治阶级震慑和稳固社稷的工具,没有任何一种怪兽的力量可以与想象和创造中的神兽相比拟。东汉末年以降,佛教的兴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先后出现的云冈、龙门石窟石佛塑像蔚为壮观,敦煌壁画瑰丽而超逸,工程浩大,寺庙经幢石塔星罗棋布,使中国的石窟与建筑,石窟的壁画、雕刻,在艺术形式和人的心灵教化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最富有传统艺术特征的水墨画,仅用单一的颜色,却要表达有色的视觉感官,是世象的抽象,是镜象的灵动。中国的京剧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用一种套式和唱腔表达,固执地改变人们对原本世态的视听方式,让人们津津乐道,余韵缭绕,老少皆宜且透出对生活与艺术的激情与自信。令人神往的欧洲古堡坚固、神秘,基于当时是建筑材料、实用安全的需要,既是中世纪王公贵族的堡垒与家园,同时又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我们现在还可以欣赏到的却是一种历史的回声与经典建筑之美。民俗布饰“布老虎”寄托当时中国山东农村习俗中希望下一辈儿孙都成为虎虎生气的人,其抽象的装饰样式、稚拙的造型、鲜明的色块和线条至今仍然传达着民间布艺装饰的审美信息。
3、技艺·经验·传承·更新
艺术长河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正因为隔绝,如今的艺术才多姿多彩,也正因为缺少交流,各种艺术门类的延生基因才可能出现平衡式、个性式的生态,在各自的萌芽和成熟传承当中透射各自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以及民俗伦理内涵。技艺是各种艺术门类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各种社会属性的寄托和反映,技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艺术的综合尺度,在技艺家的身上凝结着某种个性化艺术属性的展示点,同时也是技艺者生理特异、心理意志、个人化训练的结合体,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极其个人化的诠释,在通俗人们的眼中称其为绝活。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当中,艺术教育是非普遍化,许多艺术样式仅仅是师傅教徒弟或亲缘繁殖,甚至一脉单传。现在看来,艺术教育涵盖着教育的共性和审美的普及意义,对于某种经典式艺术样式的传承,可能会留下一定的遗憾。当我们重新审视积淀我们崭新文化的各种辉煌成就时,我们会对创造新的文化艺术样式产生由衷的迫切,于是不断重复的艺术样式会给新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阻碍,不断的更新是艺术自身新陈代谢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艺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造型艺术样式的成熟需要的相当的积累过程,艺术的积累与固守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要面对和经历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人的认识观和人的情感需求是艺术样式存在的风向标,但是并不等于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可以忘却锻造青铜、烧制陶器、弯弓骑射的年代所诞生的艺术遗产。继承和尊重所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创垫的艺术足迹,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创造物都具有艺术化的概念,所不同的不过是被承认与不被承认而已,有没有被传播,有没有可以被认同的机遇和可能,这是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是什么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新的社会状态,视觉造型艺术的样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翻新。新石器时代,先民一个石锛的进化要经过漫长的时期,也许是上万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的当今,一个造型设计的创意,只要把思路和想法输入计算机,或者复制一个造型物件,再经过数码扫描分析,瞬间便可得以实现理想的造型效果。这种创造性的速度和时间差异,使我们和古人似乎就在今天和昨天,毛泽东有一句着名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与新的科技工艺方式的重大突破,过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构,我们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古人的石锛来应对今天的生活,这样说来,现代艺术中某些超越现实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从全新客观的角度看待艺术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理性超越艺术情感的可能性正在产生,但是人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需要人文的、愉快的视听觉概念。
4、精英·大众·艺术家·工匠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分清楚的,那就是艺术同时具备几个概念,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特别是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相当份量的时候,艺术同时具备精英与大众不同的区分。大众化艺术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上占据了起码有95%以上的份量,而精英艺术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少的,况且精英艺术中还有大众化的一些过渡成分,当然大众化艺术中也大众化的精英部分。无论如何,代表社会科学之一的文化艺术之中必然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合奏,大众艺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所包含的是社会普遍的视听觉审美认同,其中社会伦理、主流政治、民俗文化、民族传统、装饰潮流、科技环境、语言文字、影视图像之中的审美表达方式均带有通俗化特征,而精英艺术所包含的是纯艺术审美的理论创新,纯个性化的艺术和边缘化的艺术,以及纯形式化的艺术,没有大众艺术也就不存在精英艺术,但是精英艺术是对大众艺术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在20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假如没有柴可夫斯基、毕加索、卓别林、凡高、柯勒费支、邓肯、梅兰芳等的精英艺术,过去的一百年将显得非常的寂寞。在社会文化舞台上,离开了大众化艺术的支撑,精英艺术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精英艺术的引导和批判,大众艺术会在通俗之中更加“悠然自得”。工匠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技艺和非创造性的艺术理解方式得以保存和维护艺术样式的个体生态,一个没有艺术匠人的社会,是无法延续艺术积淀的。现在艺术家的身份标签也具有多重性,基本界定在大众艺术的层面上,被社会认可的艺术家既有与社会认同相适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充斥在社会艺术层面上的绝大部分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是社会艺术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努力,社会艺术会变得非常平淡。随着社会艺术普遍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中已经离不开经过设计的美,大到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小到一个打火机、茶杯、纽扣。人们已经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在实用性的背后,寻求美感的附加值,这都需要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协调与努力工作。假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感官都要非常费劲地去猜想艺术概念和艺术的深刻性,那么普遍民众的艺术需求将显得十分的负重,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情趣还是人的第一审美需求,人的审美是不能回避功利性的。其实,深刻的审美潜藏在通俗之中,一件日用品具有实用价值后,如果离开审美价值,显然与人是有相当距离的,因为的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商业社会为什么会把香车与美女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摩登与前卫,观念与行为,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对现行的观念和方式产生强有力的怀疑、批判与破坏,然后重构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形式。艺术方式的多维化基于艺术门类是一个泛艺术的概念,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在一个平面的关系上进行多维空间的描绘与塑造,现代艺术观念却告诉我们一个方式,那就是绘画艺术必须从架上绘画的神坛上走下来,必须加入行为与过程,必须离开单一的描绘方式,而用更多的综合去满足和适应工业与信息时代人们眼前所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现代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逆反思维和心理情绪的综合性表达,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对单一的固定的既定的艺术方式,从而使人们把艺术和人的资源、自然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糅合在一起,实质的意义在于人的艺术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去。人的艺术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必须从科技理性中回到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方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