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如何看待艺术决定论

如何看待艺术决定论

发布时间:2023-08-31 17:22:03

① 艺术学笔记09: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由于我们讨论的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解决起这样的问题来必然就会有许多角度和观点。

同时,我们也认为每一个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艺术诞生之初,可能原本就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所促成的。

甚至于各个门类的原始艺术的出现,也很难归结为某个单一的原因。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

既然如此,那么人类的文化现象也必然是多元决定的。

而文化现象当中的艺术,它的起源也必然是多元决定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劳动和艺术几乎很难区分开来,他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

从这一点来说,要想研究艺术的起源,就必须要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综合研究。

艺术的起源必然是从非审美的功利性活动,逐渐向审美的活动过渡的发展过程。

所以,艺术的起源多元决定论看起来有折中的嫌疑,但是它可能更接近于艺术起源的真理。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的起源必然是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例如史前艺术遗迹留存下来的绘画和几何图案,大部分与人类的狩猎活动有关。

有些图画或许是进行巫术,来诅咒猎物时所用而。

几何图案的花纹,有可能是由一些原始社会图腾形象所演化而来。

比如菱形的图案象征着鱼,波浪形加小点象征蛇,螺旋形则象征鸟。

这些形象必然是与原始人类生活十分接近的动物。

在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也就是神话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根植于原始社会人类实践活动当中的神话故事和人物。

比如钻木取火、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以及古希腊诸神。

在原始社会,人类出现了自然崇拜以及人格化的神灵,由此人类的文化和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在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历史发展过程。

就是在这种原始文化的土壤之上,艺术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② 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艺术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现代派美术发展史 如果说现代派美术引领了西方乃至世界美术,那么引领现代派美术的无疑是这三个人,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

现代派美术发展史1905年,以马蒂斯为首,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量的野兽派在巴黎诞生。他们从塞尚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在艺术形式深受高更和凡高的影响,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野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与此同时,德国表现主义应运而生,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同样一味追求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他们并不注重于纯形式的探索,而是把绘画语言视为反抗社会西安市,宣泄不满的手段。

两年之后,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在巴黎出现。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 自立体派之后,欧洲本土上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纷涌入,于是,未来派在1909年以前卫的姿态与意大利出现。他们排斥过去作为绘画手段的情调和预期的趣味,称颂有独创性的形式,在主题上也否定老一套的东西,认为重要的应是描绘现代的都市生活,诸如钢铁,速度,剧烈的运动等等。

未来派之后,意大利有出现了形而上画派。在形而上绘画中,钟表的指针和塔上的小旗都呈凝滞状态,一切都是静止的,笼罩着神秘的沉默,其目的就是要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开。形而上绘画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创伤。一批青年艺术家出于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发表了《达达派宣言》。达达派由于对人类原有的一切感到厌恶,所以要否定一切,破坏一切。在艺术上,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否定一切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和造型规律,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 1924年,有法国医生兼诗人,原达达派骨干分子布雷东出面组织成立了超现实主义派。他们依靠所谓自动记述法,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 1901年前后,经过多年侨居德国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等人的数年摸索,抽象主义终于形成。艺术家摆脱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把点,线,面视作自主的表现力愿素,使之变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从而把艺术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二战后,美国动作画派的创始人波洛克开始转向抽象表现主义。他不用笔画,而是在画布上乱撒颜料;画面上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有斑点状的东西扩散开去,从而超越了有框绘画的狭小范围,是画面具有一种无限空间的感觉。

进入六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更加趋于形式化,于是有的艺术家反其道而行只,从“极端抽象”转入“非常具体”——转向生活中实物。着就是始于英国尔后风靡美国的波普艺术(也称流行艺术)。 我所要用确立的,是想干什么就敢干什么的权利——高更 高更的这就话可以说是现代派作家最好的注解,现在看来现代派美术在总的倾向上可以说是观念至上,正因为如此,它很难理解,相当数量的作品画面模糊,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令人不可思议,表现了部分流派的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这也正证实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原因所在。假如太容易理解,在一个简单的水平上被理解之后,艺术的魅力也就消失了,只有在涵义未能穷尽的时刻,艺术才最具有生命力。事实是,无论何种有预见性的理论,都无法穷尽现代派美术费解的存在。最有意义的艺术应该是以观念为基础的,理所当然的还应该同时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内容。一般而言,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主要地反映在内容上,而后才逐渐影响到一些形式。现代派美术中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

尽管现代派美术多以自我为中心,热衷于自我表现,但是它在探索人类想象力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该值得肯定,单就这种求知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来看也值得肯定,因为任何发展方向上的努力都比踏步不前更为可贵。人类整个的艺术发展史业已证明,关于艺术的所有简单化的决定论都是立不住脚的,现代人虽然并没有享有完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掌握着选择的自由。 正是这些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从此美术走入了一个更加个性也更加灿烂的年代。

西方现代派小说中的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风格,故意颠覆传统、深刻探索人类命运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也缺乏真正的表现。

他们为自己的艺术主张奋斗,忠于自我,蔑视传统,其实这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交出的答卷。在西方现代美术中,美与不美,真实与不真实将不再是重点。重要的是每种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世界为什么必须只有一种美术?于是“现代派”们用自己的作品来加以反抗。创作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现代美术形态呈现多元化。这是艺术家对个体精神的追寻与探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颠覆传统,为的是更好地表达自己。个体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虽然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保留自我认同的努力仍然与日俱增。觉得有一句话用来描述西方现代美术的这场探索十分合适,“艺术,记录时代状态的最真实的形式,反映着人类对统一性的需求,也反映着对多样性的同样巨大的需求。”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 只要心中拥有那种思想和信念.拥有对个体精神的追寻与探索的向往,就是合理的/ 还是黑格尔的那句话 存在即合理。

③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1、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2、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着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3、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4、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着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狩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5、劳动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生产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一个自觉的目的,这一目的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再次,劳动构成了我们所描写的重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最早的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文学体裁是诗,必须吟唱,载歌载舞,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相对于其他学说更具体、更科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文学起源的最根本的学说。

④ 如何看待艺术

如何看待艺术

1、时空·地域·人种·观念

艺术是什么,如何看待艺术,已经是文明进程中以及当今热爱艺术,探讨研究艺术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历史进化至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着人类制造工具和应用工具的开端。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就产生了,艺术的产生应该是与人的智力进化、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步的。其实,已经无须探讨艺术是产生于劳动、游戏、巫术还是其他的缘起,人的生存直觉自然而然会诞生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创造行为,世界的古文明,几乎是在相差不太多的几个千年段中延生。基因人种、生存地域、自然物产、隔绝程度决定了人类不同的进化与文化、习俗与艺术(习俗是艺术的人为土壤),现在的黑人、爱斯基摩人至今依然保存着他们原始性的艺术形式,而西方各国的艺术形式已经更迭翻新,与缘起相比,显然是面目全非,东方艺术从古至今仍然尊崇对自然意象的抽象解读。

在日光朗丽的地中海之滨,远古的希腊人把自己作为神一样的崇拜,他们的艺术体现他们人性的追求,在力量和完美理想境域之中,他们把神和人放在同一个刻度上进行塑造,由此诞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战和诺亚方舟、阿波罗与阿芙洛狄忒、拉奥孔这些不朽的艺术经典。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山林湖泽与猛兽的搏斗之中,造就了狂放耕逐猎捕的东方民族,在弓矢急流石斧之中,形成了东方民族的形意和抽象意念,诞生了青铜隶篆,诞生了风雅颂,诞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原典时代。

艺术的进化离不开文化、哲学和宗教方式,其形式所体现出的视觉、听觉、触觉,无不包含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也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存工具——陶器——泥土在火中的涅盘,技艺的结合中,承载着漫长的科学探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进了艺术的进程,特别是造纸业的出现使水墨艺术找到了良好的载体。关于这一点,艺术早先的多维视觉方式走进了二维空间,这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佛罗伦萨的杨凡爱克兄弟的油性化工颜料发现开启了西方近600年西洋绘画先河,列澳纳多·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实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骨骼肌肉雕刻在科学认知中升华为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工业革命、现代信息光电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科技进步使人们将对艺术的核心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产生观念性的蜕变。

当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哲学观念、宗教方式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艺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些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从来也没有离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决定着艺术形态,艺术形态的演进也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更高程度。艺术,一定的程度上使人的行为意识得到改变,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平衡,似乎在人的所有感官和意识中,艺术与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艺术和接受艺术基于人们永远是不同步的,所以人类文明之初是没有艺术概念的,随着社会分工就出现了被称之为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界定,当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对所有的视觉物都会产生极高的要求,那所有的视觉物都是最美的,其实,那个时候艺术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2、门类·延生·作用·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蛮荒时代,只有追逐和获取兽类数量记录的快感,于是在原始艺术中,有了岩洞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受伤的野牛群大概就是先民们庆祝这种胜利所留下的印记。非洲黑人强烈的音乐节奏和夸张变形的传统木雕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黑色人种特有的生存气候、生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综合性的张力、躁动以及旱土、热风的赤道意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然所流传的南音,记录的是两晋时期晋人衣冠南渡和闽越人融为一体而又怀念故土那种丝丝哀怨、委婉而又切切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或是具体的艺术样式,都是人的意志与理式的产物,傅雷先生在翻译《艺术哲学》一书中反复表述出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永远离不开时代、民族、土壤等这三个基本关系。回望艺术长河,无论是拜占庭时期的壁画、罗马时期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是17世纪法国的洛可可装饰、 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在艺术视觉描述上很难以找到不是对物象的描摹。但是18—19世纪的西方音乐传统中所再现的交响乐却已经离开了对大自然的模仿,而从抽象的符号替代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奏鸣曲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不能不让人们走进生活与自然,又从琴弦中感悟到艺术与生活的升华。中国秦代的兵马俑既是秦汉时期对征战和守卫勇士的刻画,又是秦始皇称雄天下的永恒理想。也许那个时代的兵勇就是那样的单纯、执着与一往无前。汉代的艺术粗犷雄浑、大器而又洗练,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灵兽,实际上是对战将武功不绝的纪念和猛士浩气长存的延伸,现在看来,不妨认为是当时凝固的行为艺术,秦始皇所留下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就是当时最为现代的大地艺术雕塑。尽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存环境传达着不同的艺术方式,传统与现代在艺术信息的传达方面并不存在差距,可以说,人的感知因素与表现因素对于艺术而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艺术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巡视,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的民族和国度都离不开实用、愉悦、游戏、典式的作用。青铜时代的中国,钟鼎饕餮夔纹传递的是不可抗拒的神的权威,也是统治阶级震慑和稳固社稷的工具,没有任何一种怪兽的力量可以与想象和创造中的神兽相比拟。东汉末年以降,佛教的兴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先后出现的云冈、龙门石窟石佛塑像蔚为壮观,敦煌壁画瑰丽而超逸,工程浩大,寺庙经幢石塔星罗棋布,使中国的石窟与建筑,石窟的壁画、雕刻,在艺术形式和人的心灵教化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最富有传统艺术特征的水墨画,仅用单一的颜色,却要表达有色的视觉感官,是世象的抽象,是镜象的灵动。中国的京剧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用一种套式和唱腔表达,固执地改变人们对原本世态的视听方式,让人们津津乐道,余韵缭绕,老少皆宜且透出对生活与艺术的激情与自信。令人神往的欧洲古堡坚固、神秘,基于当时是建筑材料、实用安全的需要,既是中世纪王公贵族的堡垒与家园,同时又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我们现在还可以欣赏到的却是一种历史的回声与经典建筑之美。民俗布饰“布老虎”寄托当时中国山东农村习俗中希望下一辈儿孙都成为虎虎生气的人,其抽象的装饰样式、稚拙的造型、鲜明的色块和线条至今仍然传达着民间布艺装饰的审美信息。

3、技艺·经验·传承·更新

艺术长河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正因为隔绝,如今的艺术才多姿多彩,也正因为缺少交流,各种艺术门类的延生基因才可能出现平衡式、个性式的生态,在各自的萌芽和成熟传承当中透射各自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以及民俗伦理内涵。技艺是各种艺术门类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各种社会属性的寄托和反映,技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艺术的综合尺度,在技艺家的身上凝结着某种个性化艺术属性的展示点,同时也是技艺者生理特异、心理意志、个人化训练的结合体,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极其个人化的诠释,在通俗人们的眼中称其为绝活。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当中,艺术教育是非普遍化,许多艺术样式仅仅是师傅教徒弟或亲缘繁殖,甚至一脉单传。现在看来,艺术教育涵盖着教育的共性和审美的普及意义,对于某种经典式艺术样式的传承,可能会留下一定的遗憾。当我们重新审视积淀我们崭新文化的各种辉煌成就时,我们会对创造新的文化艺术样式产生由衷的迫切,于是不断重复的艺术样式会给新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阻碍,不断的更新是艺术自身新陈代谢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艺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造型艺术样式的成熟需要的相当的积累过程,艺术的积累与固守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要面对和经历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人的认识观和人的情感需求是艺术样式存在的风向标,但是并不等于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可以忘却锻造青铜、烧制陶器、弯弓骑射的年代所诞生的艺术遗产。继承和尊重所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创垫的艺术足迹,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创造物都具有艺术化的概念,所不同的不过是被承认与不被承认而已,有没有被传播,有没有可以被认同的机遇和可能,这是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是什么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新的社会状态,视觉造型艺术的样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翻新。新石器时代,先民一个石锛的进化要经过漫长的时期,也许是上万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的当今,一个造型设计的创意,只要把思路和想法输入计算机,或者复制一个造型物件,再经过数码扫描分析,瞬间便可得以实现理想的造型效果。这种创造性的速度和时间差异,使我们和古人似乎就在今天和昨天,毛泽东有一句着名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与新的科技工艺方式的重大突破,过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构,我们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古人的石锛来应对今天的生活,这样说来,现代艺术中某些超越现实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从全新客观的角度看待艺术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理性超越艺术情感的可能性正在产生,但是人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需要人文的、愉快的视听觉概念。

4、精英·大众·艺术家·工匠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分清楚的,那就是艺术同时具备几个概念,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特别是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相当份量的时候,艺术同时具备精英与大众不同的区分。大众化艺术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上占据了起码有95%以上的份量,而精英艺术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少的,况且精英艺术中还有大众化的一些过渡成分,当然大众化艺术中也大众化的精英部分。无论如何,代表社会科学之一的文化艺术之中必然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合奏,大众艺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所包含的是社会普遍的视听觉审美认同,其中社会伦理、主流政治、民俗文化、民族传统、装饰潮流、科技环境、语言文字、影视图像之中的审美表达方式均带有通俗化特征,而精英艺术所包含的是纯艺术审美的理论创新,纯个性化的艺术和边缘化的艺术,以及纯形式化的艺术,没有大众艺术也就不存在精英艺术,但是精英艺术是对大众艺术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在20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假如没有柴可夫斯基、毕加索、卓别林、凡高、柯勒费支、邓肯、梅兰芳等的精英艺术,过去的一百年将显得非常的寂寞。在社会文化舞台上,离开了大众化艺术的支撑,精英艺术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精英艺术的引导和批判,大众艺术会在通俗之中更加“悠然自得”。工匠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技艺和非创造性的艺术理解方式得以保存和维护艺术样式的个体生态,一个没有艺术匠人的社会,是无法延续艺术积淀的。现在艺术家的身份标签也具有多重性,基本界定在大众艺术的层面上,被社会认可的艺术家既有与社会认同相适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充斥在社会艺术层面上的绝大部分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是社会艺术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努力,社会艺术会变得非常平淡。随着社会艺术普遍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中已经离不开经过设计的美,大到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小到一个打火机、茶杯、纽扣。人们已经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在实用性的背后,寻求美感的附加值,这都需要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协调与努力工作。假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感官都要非常费劲地去猜想艺术概念和艺术的深刻性,那么普遍民众的艺术需求将显得十分的负重,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情趣还是人的第一审美需求,人的审美是不能回避功利性的。其实,深刻的审美潜藏在通俗之中,一件日用品具有实用价值后,如果离开审美价值,显然与人是有相当距离的,因为的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商业社会为什么会把香车与美女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摩登与前卫,观念与行为,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对现行的观念和方式产生强有力的怀疑、批判与破坏,然后重构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形式。艺术方式的多维化基于艺术门类是一个泛艺术的概念,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在一个平面的关系上进行多维空间的描绘与塑造,现代艺术观念却告诉我们一个方式,那就是绘画艺术必须从架上绘画的神坛上走下来,必须加入行为与过程,必须离开单一的描绘方式,而用更多的综合去满足和适应工业与信息时代人们眼前所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现代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逆反思维和心理情绪的综合性表达,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对单一的固定的既定的艺术方式,从而使人们把艺术和人的资源、自然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糅合在一起,实质的意义在于人的艺术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去。人的艺术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必须从科技理性中回到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方式上来。

⑤ 艺术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一般的美学理论,他们也没有对艺术和文学进行过任何系统的研究。马克思对这个问题顺便说的话与其说提供了一个可确信的解释原则,不如说更多地引起了争论。在《大纲》(导言)里的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中,马克思提到:“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不是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正比例的”。他接着指出:就希腊艺术来说,虽然它跟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结合在一起,但是在一定的方面它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具有“永久的魅力”(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49页)。这种看法也就表明,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些类型的艺术不是严格地由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的,它们具有永久的、超历史的价值(在这里,马克思提示了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在别的地方(参看《剩余价值理论》第四章,16节),马克思嘲笑那些“被莱辛讽刺的18世纪的法国幻想主义。既然我们在力学等方面大大超过古代,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造史诗呢?”上述的观点可以使艺术“在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见“参考书目”⑤,第10页),而且,这些观点也跟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里写的几封信中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比较广泛的论述相一致(见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9月21日致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
一方面,在有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问题上,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概念时指出:“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特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60页)。在这里,如果根据马克思关于消灭劳动分工重要性的总的观点,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特殊活动的存在都成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38页)。这一思想不仅纯属推测,迹近“替未来的餐厅泡制食谱”,而且从其字义上看,它对于任何复杂和技术发展的社会都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艺术创造来说。但是,它表明了一个特别是贯穿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概念(参看人的本质;实践条目)。从这种概念出发,无论是艺术还是一种发展的美学意识,都象语言一样被看作是一种人类所普遍特有的能力;正如葛兰西所指出的,虽然只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中担负知识分子的工作,但是,所有人都是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艺术家。
具有开拓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着作是由梅林(在1893年)和普列汉诺夫(在1912年)写作的。梅林所主要关心的是文学,而不是观赏的艺术或音乐。普列汉诺夫则旨在发展一种严格的决定论,他说:“在我看来,任何人民的艺术总是跟他们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见“参考书目”⑦,第57页)。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他分析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表达劳动的愉快(如狩猎),而音乐则是对劳动的协助(通过节奏)。但是,他在阐述劳动、游戏和艺术的一般关系时指出:尽管艺术的产生具有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功利的源泉,然而审美的乐趣则具有自身欢乐的理由。在普列汉诺夫看来,除了原始社会,经济只是通过阶级区别和阶级统治所起的中介影响作用来间接地决定艺术。例如,他在谈到18世纪法国戏剧和绘画时指出,它们表现了“优雅的贵族风味”的胜利。但是,在该世纪后期,随着贵族统治受到资产阶级的挑战,布歇和格勒兹的艺术则“在大卫及其学派的革命绘画面前相形失色”(同上,第157页)。
苏联的十月革命和在中欧发生的革命运动,把两个在某些方面相对立的主题——革命艺术和无产阶级艺术——引向争论的前沿。在苏联,在1917—1929年期间任教育和艺术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很少制止对先锋派的引进”(见“参考书目”⑨,第34页);例如,他支持由夏达尔任校长的维切布斯克艺术学校,还支持由坎金斯基、偑夫兹纳等人执教、并成为“构成主义”摇篮的莫斯科艺术室的重建(同上,第38—39页)。在德国,工人委员会运动也支持艺术中的先锋派,尽管这个运动在政治上失败,它的一些成就(如格罗皮厄斯的建筑之家)在法西斯胜利前一直幸存。本世纪20年代初期,在苏联和德国的革命艺术的代表人物之间还存在一种活跃的交流关系。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艺术(或文化)的观念,受到一些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他们中有托洛茨基)的批判,并且达到了把无产阶级文化组织看作是党的敌手和潜在反革命组织的地步。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认为无产阶级需要有它自己的阶级艺术、认为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有“党性的”这样一种观念起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的强制下成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教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制度下,是谈不到在艺术中进行激进的试验或先锋派运动了,于是一种沉闷平庸之风便盛行起来。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完全排除艺术上的新颖思想,利夫希茨(他曾经与卢卡奇在莫斯科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共事)除了编辑第一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艺术的评论集之外(该书在1937年出版),还在大量地参阅马克思的笔记和早期着作的基础上,发表了一部很有意思的有关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论着(见“参考书目”⑥)。
可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及后来,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西方做出的。布莱希特提出他自己的“史诗剧”来跟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相对抗,他是这样地评价卢卡奇及其在莫斯科的同事的:“直率地说,他们是创造的敌人,他们自己不要创造,(而是)扮演着衙役的角色并实行对他人的控制”(见“参考书目”②,第97页)。布莱希特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本杰明的美学理论,他把史诗剧看作是如何能使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朝着一种社会主义方向来加以改造的模式(见“参考书目”①)。布莱希特跟卢卡奇之间的论战,其实是一场内容更为广泛的论战的一部分,那就是发生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即以新的内容充实起来的19世纪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和“现代派”(特别是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立体艺术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支持者之间的一场论战;“现代派”的支持者除了布莱希特和本杰明以外,还有布洛赫和阿多尔诺(见“参考书目”②、⑨)。
拉斐尔的那部包含三篇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论文的着作(见“参考书目”⑧),是本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但只是在近些年才广泛地被人们所知道。在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论文中,作者从对马克思《大纲》(导言)的原文进行详细分析着手,去建立一种艺术社会学,以便克服辩证唯物论“至多能在个别艺术问题上进行一些不确定的、零碎的研究”的现存弱点(同上,第76页)。拉斐尔强调马克思关于希腊神话是经济基础与希腊艺术的中介这一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的神话和艺术的一般关系的新问题。他还考察了有关物质生产和艺术的“不平衡发展”的各种问题,最后他批判了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的“永恒魅力”的解释,以为这是“跟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相容的”(同上,第105页)。对于希腊艺术其所以在欧洲历史若干时期中具有艺术的“标准价值”,拉斐尔自己的解释则是:每当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整个文化经历危机时,就会出现“复古”现象。在这些论文中的第三篇中,拉斐尔认为毕加索的艺术是现代派最为典型的例子,并指出现代派是跟自由企业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有关。
在过去20年中,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艺术的着作明显地以方法论的论着为主(即抽象地制定一种合适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论着从事一些实质性的研究。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克林詹德尔就工业革命中的艺术这一专题所作的卓越研究(见“参考书目”④),在这里,他特别注意了艺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型的人”的力量的增长对艺术的影响作用;他的这项研究完成比较早,但近些日又重新发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威列特对魏玛时期的德国在绘画、建筑和音乐方面的现代派运动所作的详细考察(见“参考书目”⑨)。至于最近的理论探讨,则集中在以下两个主题上:(1)艺术就是意识形态,(2)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基本表现。这两个主题从一开始就引起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注意,其根源则在于马克思自己对艺术的不同看法。
一方面,认为艺术就是意识形态而进行的分析势必要去说明,在一个统治阶级存在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中艺术风格(包括形式和内容)在该阶级的整个思想观念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就必须像戈尔德曼在文学创作方面所主张的那样(见“参考书目”(11)):首先要建立起艺术创作和风格的内在含义的结构,然后再确定结构在一定生产方式的阶级关系这种更为广泛的结构中所占的地位。无论是普列汉诺夫还是拉斐尔,在上面提到的研究工作中,都曾试图这样做。另一方面,由于有一些艺术可以被看作是被压迫阶级争取其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于是,现实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在很大程度上便围绕着“革命艺术”的固有特性及其分析。把艺术视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有意义的方面,是对通俗艺术和“文化工业”(参看文化条目)的兴趣的不断增长,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成员(如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的着作,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他们的观点,在先进的资本主义时代中的艺术,不仅由于机械再生产及其广泛传播而引进退化,而且还在促使互相争议的阶级和集团的安定联合方面具有较大的力量;同时,由于激进的创新容易被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机体所吸收,任何革命艺术的意识形态影响就被削弱了。然而,本杰明则持有相反的看法;在他看来,机械再生产的主要作用是毁灭了精英人物的艺术“光环”,是对“传统的摧枯拉朽”(见“参考书目”①,第223页),并缔造了无产阶级与新的文化形式(例如电影)之间的联系。
人们把艺术主题看作是创造力的表现,从而提出了在分析美学价值(参看美学条目)和人性(参看心理学条目)方面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不仅直到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相对上说仍不很发展,而且在过去20年来逐渐增加的一批着作还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间的深刻分歧。不过,从社会实践的意义上说,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创造力的表现和一种解放力量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最终可以用理论术语来归纳),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对待艺术态度具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艺术(像一般精神生活一样)应当自由地发展,形成“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定要去适应某种艺术教条的要求,特别是一种政治权力强加的教条;第二个原则是跟上面提到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述的思想大体上相符,也就是在容许优秀天才人物的“阳春白雪”发展的同时,要更广泛地把美术的创造活动作为一般人的需要和乐趣之源加以培养和鼓励。
影像艺术节是一种以舞台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它通过户外大屏幕等媒介让经典艺术从剧院走向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艺术决定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7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8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6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0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4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1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9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1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5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0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4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