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非洲艺术家有多少

非洲艺术家有多少

发布时间:2022-05-02 19:21:56

① 几个大艺术家的名字,还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

你好,楼主 我帮你列举了3个,都是世界响当当大艺术家,你参考下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毕加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的艺术大师。他集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于一身。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历经坎坷,创造了许多天才作品,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他的建筑设计代表作是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教堂

② 耗费四千万,远赴非洲迎娶小29岁美女的画家杨彦,如今他幸福吗

爱情这东西是非常奇妙的,有时候,你拼命地想去追求爱情,可爱情就是不光临,但有时候你无意中一回头,就遇见了爱情。而且爱情是非常纯粹的,它和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当它想来的时候,你挡也挡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世上的爱情千万种,有人一见钟情,也有人日久生情。而接下来要说的这段爱情也很奇妙,有个53岁的中国画家,无意中遇见了一位小他29岁的非洲少女,从此便陷入了爱情的沼泽中,再也出不来了。

如今杨彦和爱达结婚九年了,感情却一如既往地甜蜜,爱达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③ “非洲妈妈”的南非女歌手米拉姆-马卡巴

超过四十年的歌唱生涯,Miriam Makeba,尽管已七十三岁,唱起歌来依旧气势恢宏,她最近举办了为期十四个月的告别巡回演唱会,向她去过的每个国家的支持者道谢,并为她的表演生涯画下句点。Miriam Makeba,或广为人知的非洲妈妈,拜访了无数的国家,前阵子更到了古巴,当地的评论家认为她的演唱会“令人难以忘怀而且极具权威感”。

我(作者)从小就听她的歌长大,早就爱上了Miriam Makeba的美妙歌声;我小时候最爱的一首歌是《Pata Pata》(Pata是祖鲁话的“碰触”)。我到后来才知道她的音乐在世界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她的《Malaika(某种班图语中的天使之意)》在整个非洲大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音乐更激发了许多非洲的音乐家;最有名的应该算是Angelique Kidjo。她每每让我惊艳的原因来自于她能够融合非洲与其它类型的音乐,创造出她独特的风格。她能够用多种非洲语言演唱,包括Kiswahili(班图语的一种)、Shona(也是班图语的一种)、Bambara(上尼日尔爾语)等等,另外还有阿拉伯语、法语、葡萄牙语。

尽管她还会持续灌录唱片,这次巡回依旧象征了一个传奇音乐家伟大时代的终结。在八零年代,我曾经在伦敦的皇家庆典大厅观赏Miriam Makeba的表演;她那晚表现出的精力与优雅简直让人呼吸停止。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有格调,在两个小时的表演里换了四套服装,每一套都比前一套来的更让人惊艳。

Miriam Makeba出生于约翰里斯堡的一个小镇,她的母亲在白人家庭里帮佣,她被禁止前往南非三十年,她因为勇于谈论以及唱出她对种族隔离政策反对而遭到流放,“我并不歌唱政治,我唱的是真实”,她说。

她灌录了无数的唱片,并且参与许多人道主义工作,例如担任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FAO)的代表。被流放之后,她到了几内亚担任几内亚的联合国大使,并且在联合国大会上报告有关于总族隔离政策的议题。她更成立了Makeba中心–一个专为小女孩成立的爱护恢复中心,教导街头的孩子学习音乐,这将会是她这次巡回结束之后的首要工作。

Miriam Makeba,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她的音乐陪伴了我们数十年,她是非洲最伟大的音乐使者。

④ 在塞内加尔,艺术家热尔梅纳·阿科尼又创造了哪些新的非洲舞蹈她创作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在塞内加尔,艺术家热尔梅纳·阿科尼采用西方古典舞和现代舞创作手法重新整理非洲的民间舞蹈体系,创造了一系列新的非洲舞蹈。她创作的非洲舞蹈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动作幅度大,技巧强,舞姿造型生动,影响很广。

⑤ 南非的歌手有哪些

南非音乐一览

正像你对“彩虹之国”所期望的那样,南非拥有多样的音乐风格和广泛的影响。 南非国民来自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确切说来,来自于世界各地;因此,我们土生土长的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也同样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在南非,你每晚都可以聆听到风格各异、流派迥然的音乐。

爵士乐
长久以来,南非都因其出众的爵士乐音乐家而闻名。我们有许多为国际听众所熟知的本地歌手,例如,米丽娅姆•马凯巴(Miriam Makeba)、休•马斯盖拉(Hugh Masekela)和阿卜杜拉•易卜拉欣(Abllah Ibrahim),但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南非的爵士乐遵循的是传统爵士乐的规则,并将其与非洲音乐的节奏和风格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复合型的音乐风格,动听易记,而且富有个性。对于大多数南非人而言,这种适合舞蹈的爵士乐是他们的最爱,甚至连纳尔逊•曼德拉也曾伴着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节奏而翩翩起舞。周末的夜晚,对于每一位爵士乐迷来说,他们都能在约翰内斯堡的Kippies或开普敦的Green Dolphin等地度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古典音乐
在南非,古典音乐依然呈现着勃勃生机。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总有不少交响乐团和一些知名乐队在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喜爱的索韦托弦乐四重奏乐团(Soweto String Quartet)通过演奏古典版流行音乐而声名鹊起,并以这种方式把古典音乐呈献给大众。南非有一个专门的古典音乐广播电台(Classic FM),它不仅为这些音乐家提供支持,而且还每年组织约翰内斯堡交响乐团为全市人民举行一场“古典流行乐”音乐会(Classic Pops)。

传统音乐
南非拥有深厚的传统音乐根基,它孕育了一批本土明星和国际明星。来自夸祖鲁-纳塔尔(KwaZulu Natal)的布西•蒙罗果(Busi Mhlongo)正是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将传统的祖鲁音乐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来自茨瓦内马美罗迪(Tshwane,Mamelodi)的伍斯▪迈拉斯勒(Vusi Mahlasela)因其纯净的歌声和所传达的和平与和解信息而闻名于世。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南非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约翰尼▪克莱格(Johnny Clegg)将传统的祖鲁族歌舞融入欧洲风格,创建了一支名为Juluka的乐队。他在南非和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为人们展示了两种文化共生共荣的景象。

Kwaito 音乐
Kwaito是南非特有的流行音乐形式。本地音乐家从美国借鉴了家庭音乐(House Music)的基本四四节拍,然后将其放慢,并注入有色人种居住区音乐节奏。这样,梭托人、科萨人和祖鲁人就会像嘻哈(hip-hop)艺术家一样,随着拍子或唱或说。在此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着装形式。TKZee、亚瑟(Arthur)和玛芬羚羊乐队(Bongo Maffin)等或许就是kwaito音乐中最着名的明星。在南非各地的夜总会里,你总能听到这种舒缓而迷人的音乐。

民间音乐
在南非,传统的、以吉他伴奏为主的欧洲民歌依然欣欣向荣。在从开普敦到约翰内斯堡和伊丽莎白港的民间音乐俱乐部里,人们依然能够听到托尼•考克斯(Tony Cox)、 史蒂夫▪纽曼(Steve Newman)、泰萨▪齐格勒(Tessa Ziegler)和其他许多类似艺术家所演唱的歌曲。通过弹奏吉他,并结合鼓声和其他一些非洲乐器,这些音乐家让60年的民间音乐传统得以永生。

嘻哈音乐(Hip Hop)
美国的嘻哈文化在南非一直长盛不衰。它和传统的非洲音乐有许多类似之处,如注重口语单词、舞蹈和技巧。事实上,有人认为hip-hop源于非洲,只不过在美国得到了重新发现。当地的一些乐队,如Brasse Vannie Kaap、Prophets of Da City和Skwatta Kamp的演出,都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这里,你会经常看到一些涂鸦(Graffiti)艺术家,他们会边跳舞边创作出独特、绚丽的作品。你还能看到B Boys表演的霹雳舞和摇摆舞,并聆听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所演唱的“自由式”歌曲,或是随着DJ播放的hip-hop音乐而吟唱自由诗体歌。南非的hip-hop或许源于美国,但是它无疑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舞蹈
家庭音乐、Trance和新兴的欧洲“Down Tempo”风格在南非相当流行。舞蹈音乐的亚文化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家园,尤其是在开普敦。在那里,家庭音乐和trance夜总会为争夺顾客而在一直不停竞争。大型户外舞会也很受欢迎,舞会的举办者充分利用了南非的海滩和美景,让赴会者彻底放松心情。鼓曲、贝斯曲和“Down Tempo”风格舞曲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狂热追捧,它们拥有自己的俱乐部和唱片。像赖安▪登特(Ryan Dent)、 罗杰▪古德(Roger Goode)、Animal Chin、 DJ Fresh 和费利克斯▪ 拉万达(Felix Laband)这些DJ,都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摇滚乐
南非有着悠久的摇滚乐历史,其中一些优秀的音乐家就生活在海外。在这里,摇滚乐倾向于跟随美国而非英国的流行趋势。在南非,把说唱表演和重金属音乐混在一起也并不为奇。在开普敦的Mercury和约翰内斯堡的Roxy’s等地,都有表演摇滚乐的场所,你可以在那里看到现场表演的摇滚乐。我们的一些顶级演出包括Arno Carstens、Karen Zoid、Tweak 和Just Jinger举办的音乐会。由于摇滚乐市场在这里相对较小,所以我们的许多乐队,如Boo!、Just Jinger、Tribe After tribe、Seether 和 Dorp主要在欧美演出,只偶尔回来为国内观众表演一下。

阿非利加音乐 (Afrikaans)
阿非利卡语(南非荷兰语)是南非的第二大欧洲语言,阿非利卡音乐可谓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南非有很多艺术家以阿非利加语演唱hip-hop音乐、摇滚乐、民间音乐、舞曲甚至Kwaito。阿非利加音乐的中流砥柱是像Koos Kombuis、 Valiant Swart、 Brasse Vannie Kaap、 Steve Hofmeyer 和 Lauricha Rauch这样的艺术家。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的一些最成功的艺术家讲的是阿非利加语,但用英语进行表演,如帕特丽夏▪刘易斯(Patricia Lewis)、Frank Opperman 和 Arno Carstens。阿非利加音乐独树一帜,跨越了音乐风格和流派的所有界限。

⑥ 非洲原始岩画是谁创作的

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18世纪起,人们在这块古老大陆的山地、悬崖峭壁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多以表现动物为主,有野牛、角马、条纹羚羊、斑驴……虽然画得十分粗糙,但个个形象栩栩如生,非洲岩画是非常典型的原始部族岩画,它虽然不如欧洲岩画发生得那样早,但要比大洋洲的远为古老,而且它不象欧洲岩画只集中在法国、西班牙,而是分布极为广泛,在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安哥拉、莫桑比克、肯尼亚、博茨瓦纳等10多个国家都保留了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更引人注意的是它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仅撒哈拉地区就有3万个岩画遗址被发现,半数在塔西里,时间上经历了上万年。

最早发现非洲岩画是在1721年,要比欧洲原始岩画早发现150多年。当时委内瑞拉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偶然机会,旅游团成员在岩壁上发现了第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当即他们就向里斯本皇家美术学院作了报告。1752年,由E?A?弗雷德里克率领的非洲探险队在非洲东海岸鱼河两岸又发现了好几幅岩画。1790~1791年由格罗夫纳率领的远征队在非洲土地上发现了更多的岩画。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人们以后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找到一座巨大的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一条长800千米。宽50~60千米的恩阿哲尔山脉,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红砂土矿藏就是岩画的主要颜料。在这片广阔山区,一个法国探险队在1956年竟发现了1万多幅作品。根据这些岩画所反映的内容,科学家们推断在撒哈拉地区变成沙漠以前,这里曾生息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以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为谋生手段,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非洲在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是地质学上寒武纪的潮湿期。那时撒哈拉地区还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适于狩猎的草原,而不是沙漠,这正是产生狩猎艺术的重要土壤。

非洲岩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世界原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它使我们能以此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以及原始艺术的特征,更能从岩画中了解当时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和社会形态。

那么这些原始岩画究竟出自谁家之手呢?世界考古学界围绕岩画作者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认为岩画是非洲本土产物,它自成体系,不超越非洲边界。这一派中绝大多数认为是当地土着布须曼人创作的,如世界着名学者与考古家亚历山大?R?威尔科克斯、H?布勒伊、C?K?库克等,其中亚历山大认为撒哈拉地区是布须曼人文化中心,非洲岩画就发生在这个中心地区,而后向四周传播,北至塔西里,东北至西班牙,南至非洲中部、南部。东至埃及。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的非洲土着居民臀部高耸的形象正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至于非洲岩画与欧洲岩画在岩画问题上有雷同之处,这不足为理由。因为狩猎艺术遍于整个地球。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给狩猎艺术题材甚至表现方法带来某些相似性。这一派中的库克认为是非洲许多原始居民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共同完成的,在其《南非岩画艺术》一书中他提出,撒哈拉人的岩画作于5000年前,霍恩人的作于4000年前,肯尼亚人岩画作于1500年前,南非人岩画作于6000年前……画家兼旅行家克里斯蒂则认为岩画是已经灭绝的霍屯督人的作品。

而另一派主要是欧洲学者,则坚持认为非洲史前岩画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有的干脆说是欧洲史前岩画复制品。他们认为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来到非洲,4000年后克罗马侬人大批移居非洲,正是作为欧洲史前岩画创造者的他们,把岩画带到了非洲,此外他们还以在非洲北部发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侬人和卡普新石器时代的人种类型以及布须曼人丝毫不懂透视法为依据。但是这一观点缺乏足够的事实作有力证明。虽然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确有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也因此推想在遥远年代的狩猎者及狩猎艺术家,是从地中海飘泊到好望角去的,当他们漫游到当时还是绿色而富饶的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找到了理想的狩猎区,而后到达山区高原时就停止前进了,于是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然而这些只是他们没经证实的主观猜测和臆想。至于说布须曼人不懂得透视法,这不能证明岩画就不是他们的作品。因为已灭绝的布须曼画家也可能具有后来的布须曼人所没有的岩画知识和技巧。这种知识与技巧是秘密传授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所以后来的布须曼人看不懂前人所画的岩画并不足怪。何况因不少岩画日久天长已模糊不清,后来者也难以辩认了,以人种学观点作依据就更是一种缺乏说服力的种族偏见了。

上述观点哪一种正确呢?就现有证据来说还难以确定,需要史学家继续考证。

⑦ 非洲有哪些着名画家以及画作

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卡索 ,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作毕卡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于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
代表画家 :
布拉克 、毕卡索、雷捷、德罗涅、莱布什兹 、布朗库希。

⑧ 毕加索的一生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毕加索年表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恩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着名的专家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木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贴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入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画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定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侣笔下的毕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⑨ 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几个国家获得独立﹖

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他们是: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利)(现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达荷美(现名贝宁)、尼日尔爾尔、上沃尔特(现名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现名科特迪瓦)、乍得、乌班吉沙立(现名中非)、刚果(布)、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爾利亚。

1990年3月21日晨零时,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庄严宣告独立。努乔马总统庄严宣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纳米比亚人民终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将成为联合国第160个成员国。

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9)非洲艺术家有多少扩展阅读:

1、非洲独立年的意义:

自从15世纪早期殖民主义者窜入非洲大陆以来,非洲就一直遭受着殖民奴役,成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非洲崛起新富促进本土艺术发展:

由于缺乏学术及资金上的支持,非洲艺术曾数十年处于挣扎状态。但随着互联网及经济的发展,非洲艺术家们终于可以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艺术。

如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就有非洲当代艺术藏品。而来自南非、尼日尔爾利亚及科特迪瓦地区的艺术爱好者也通过自己的金融实力增加对非洲独立画廊及美术馆建设的支持。

据了解,非洲艺术价格虽然相对低,但也逐渐开始吸引许多艺术品投资人的目光。借助塞内加尔双年展的东风,当地画廊开始吸引到许多海外艺术品收藏家。

中国新闻网——非洲崛起新富促进本土艺术发展

⑩ 画家杨彦追求艺术,53岁情定非洲,花四千万娶24岁黑人美女,后来怎样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所有人都期待自己的爱情终可以是白头偕老的婚姻,可现实风雨下的爱情很难等到童话的结局,往往是无法曝光于天下的地下情缘或者是日益变质的感情。

没有人不愿意等一个与自己契合的灵魂,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现实充满无奈,它总是勾画太多框架和标准,比如金钱还有地位,或者是美貌与身材,或者是年龄与地域,这些都是固有思想中必需要相当的固有条件,可大千世界中每一种爱情都有属于自己的模样。

结语: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爱情的甜蜜是无数的细枝末节的琐碎,它的重要是日积月累堆砌而成的不朽山脉,它不应受社会眼光的质疑,而是冲破世俗的枷锁,爱情是两人的事情。杨彦和爱达的爱情故事给予许多人希望,他们等到最契合的灵魂,也是最浪漫的爱。灵魂伴侣的幸运是多少人一辈子都无法遇到的。

阅读全文

与非洲艺术家有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