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发布时间:2022-05-03 19:24:44

‘壹’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哪些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气势盛大。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②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③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④,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

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⑤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

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

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

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七)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

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大体有三种:一、超度亡灵。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二、为活着的人祝愿。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八)中印壁画技法上的交流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九)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

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

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一语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规律。

(十)中西石窟艺术交流的交汇点

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传入敦煌后,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北魏时期,人物形象汉化,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后,中原风格的画幅还随着宋云、惠生传入西域,反馈于中亚和印度。事实证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贰’ 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种教派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敦煌是艺术的殿堂。--引自网络
敦煌文化艺术具有独特风格,具有多元文化属性,以佛教艺术为主,刻画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背后蕴藏着多个神话故事,用图像代替语言,诉说着用千年的秘密,至今为止已经成为。中国文献宝库和文化基地,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文化巨大宝库,这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艺术上一个巅峰,不仅仅需要高超的艺术修为,而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盛世光景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工程,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内部还藏有大量佛学典籍,超过十种以上的语言翻译了经典佛教典籍,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研究佛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还有大量的佛家用具。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等等。
敦煌莫高窟内部的实物遗存已经成为了研究,古代佛学和文学重要的一手资料,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历史依据,打开了一个世界新的大门,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叁’ 敦煌艺术是哪个教派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
公元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此成为佛教和佛教艺术自西域东传的第一站。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融入西域传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造就了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乃指由建筑、雕塑及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石窟的兴建是为了配合宗教需要,先后开凿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五个庙等规模大小不同的石窟群,并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洞窟的主体是佛的塑像,两侧都陪衬有弟子、菩萨的塑像,共同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主要的作用是用具体的图像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绘画技巧高超,人物造型优美,特别是图画中线条运用得非常成功,利用铁线描、游丝描、摺鲁描、蓝艳描等表现人物的面孔、肉体、衣裙和衣褶,栩栩如生,唯妙唯肖。洞窟中壁画与塑像紧密结合,营造完整、独立的宗教世界来感染信众,使人们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国,“人佛交接、两得相见”,利用艺术美感来潜移默化,诱导人们信仰宗教。除了展现佛教世界外,古代社会生活的点滴也一一呈现在洞窟内壁画中。值得一提的是,洞窟中的菩萨塑像相当具有特色,猛一看是女性,体型丰满,动态优美,头发微微倾斜,斜肩柳腰,还有个小肚肚,中轴呈现S形,所以说“敦煌菩萨三道弯儿”。若透过镜头以动态展现各种菩萨的姿态,简直就像是在跳舞呢!仔细再看,敦煌的菩萨从脸到身体虽是女性的特征,但是还保留了男性的特征——胡子,胸部饱满像男性,腰是女人的腰,因此又有一说“敦煌菩萨是男人的胸、女人的腰和肚”。至于菩萨的性别——是中性的。

对于这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佛教艺术宝库,过去由于时空阻隔,身处台湾的中国人无缘得见。本馆于4月29日推出的“沙漠中的明珠——敦煌石窟”特展是敦煌研究院历年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敦煌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希望将敦煌石窟艺术引进,让台湾地区的民众借此机会认识中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众所周知石窟内的文物均不能搬动,故此次参展展品的主题是洞窟模型、壁画和彩塑的摹本,它们既是敦煌石窟艺术精华的代表,更凝聚了敦煌研究院艺术家们的心血。他们长期在幽暗阴冷的洞窟里从事临摹的工作,观察、揣摩、研究敦煌艺术的特点与神韵,以其娴熟的摹绘技术,精确、忠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展出作品中不乏着名的画家和敦煌学者,如常书鸿、董希文、段文杰、史苇湘、李其琼等人的心仪之作。

‘肆’ 敦皇莫高窟壁画描绘的绝大部分是 哪个教派的宗教故事

当然是佛教~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 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 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 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 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也间接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生活。

‘伍’ 敦煌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有很多石窟。这是从两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元前后一千多年中陆续凿成的。这就是莫高窟,共有一千多个洞窟,也叫千佛洞。现在还保存了492个,其中60%以上是隋唐时候开凿的。隋窟95个,唐窟213个,足见唐代是敦煌艺术的极盛时期。

敦煌艺术的产生,一是由于自汉代以来敦煌成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热闹的国际都市。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就是通过这里传入中国内地的。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骗人民。战争带来的灾祸,也给佛教的传播准备了条件,当时人们希望从宗教里得到一些安慰。因而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凿石窟、雕佛像、绘壁画等佛教活动盛行起来。于是产生了敦煌艺术。这不但是中国艺术史上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大事。

关于莫高窟开凿的年代,有人说自西晋开始,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在前秦。根据唐《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记》和156窟的题壁载,大致是:符秦建元二年(366),乐傅和尚西游至敦煌城东南的三危山下,时近黄昏,忽见三危山放射出万道金光,仿佛有千佛之状。他认为这是圣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对面鸣沙山上开凿石窟。其实乐傅看到的金光,只是落日的余辉照到山顶红色岩石上的反射。从乐傅开始,陆续开凿,到隋唐时期达到高潮。

莫高窟凿窟的崖壁,是冲积岩,质地松软,虽可凿窟,却不能用来雕刻。所以,在莫高窟看不到像云岗、龙门那样的大石雕刻。这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使敦煌艺术向泥塑和壁画发展,这就给我们留下这一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素朴的浮雕、圆雕,不会这样绚丽多彩了。

莫高窟的塑像据初步统计有2415身,其中唐塑就有670身,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小千佛(多用影塑或浮雕)。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风,有的肌肉丰满,有的体态玲珑,有的气魄雄伟,有的色彩朴素,有的色彩华丽,显示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个大雕塑馆,一部生动的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唐窟出现了前代不见的高大塑像。如武则天延载二年(695)的北大像高33米,玄宗开元年间(713-714)的南大像高26米,代宗大历十一年(776)的涅槃像长17米。唐塑有很大进步,头和身子的比例适当,菩萨像有高高的发髻,圆圆的面庞,风度优美,薄薄的贴身的衣服起着微波似的衣褶,在沉思,在微笑,眼腈和嘴角是那样的传神,俨然是唐代美丽的中年妇女的形象。艺术家们不是在颂扬神,而是在歌颂人类女性的善良、美丽、智慧和尊严。天王像更表现了男性的健美。或是全身盔甲,或是半露上身,用肌肉的紧张和暴露的青筋表示出勇猛、坚毅的性格,显示出唐代武士跃马横戈的神情。“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像便是怎样的”,由于对人的尊敬,对生命的歌颂,才创造出这样动人心弦的卓绝作品。

古代名画莫高窟四壁45000多平方米光彩夺目的壁画,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北魏的色彩沉着,用笔豪放。隋代的线条流利,用色柔和。唐代的构图宏伟,色彩富丽。内容主要是描绘佛教故事,如:经变,就是佛经的变相,也就是佛经的图画;本生故事,本生指释迦的前生,印度佛教徒相信轮回,认为释迦在降生前就经历了许多世,便把许多民间的寓言和传说穿凿、附会编成本生经,其中好的主角就是佛的前身。另外有供养人像,就是那些出钱修窟的人,把自己的像画在壁上,表示这窟内的佛菩萨是他们所供养的。他们是现实世界的人,穿着当时的服饰。这些供养人像,是一个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的服饰展览会,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即使是佛教故事,因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无法离开自己的生活方式、经验等等,去设想天堂和地狱,所以它还是复杂而曲折的反映了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从壁画中看到,有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人民,把他们剜去两眼的血淋淋的场面,有农民辛勤劳动耕种、收割、打场的场面,有泥瓦匠正在修建楼阁亭台的劳动场面,有画师们在洞窟里借着微弱灯光,一笔一笔地绘制壁画的场面,有贵族官僚观看精彩的歌舞伎乐的场面。敦煌艺术所以永远保有清新的力量,主要是在于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给我们用图画留下这一千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敞开了无数扇历史的窗子。也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

莫高窟里还保存有大量古书、古画、户籍、契约、小说、词曲以及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写本就有两万件以上,刊印本约占百分之一二。这些文物大约是在北宋中叶西夏占据敦煌前,和尚们逃难时藏进一个洞窟的复室里的。外面用泥壁封好,并绘上壁画,直到1900年才被人发现。后来英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骗走24箱写本和五箱绘画、织绣品。法帝国主义分子伯希和盗购经过精选的文书经卷特制的化学胶布揭走无比精美的唐代壁画26方,搬走几尊最优美的唐代塑像。由于人民的反抗,才使莫高窟嘲塑壁画和部分藏经保存下来。

建国后莫高窟回到人民的怀抱,洞窟得到修缮,文物和艺术品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这个艺术宝库才得以大放光彩。

‘陆’ 梦幻西游科举最新答案

道教创始与哪个时代? 东汉
“佛家三宝”是指 正确答案: 佛,法,僧
按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次子应该称为 仲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正确答案: 阿赖耶识
以下不属于道教“四大天师”的是 萨镇冰 葛玄 许逊 张道陵
以下不属于佛教“四谛”教义的是? 空 苦 灭 集
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清”中的哪一位 上清 太清 玉清 晶清
济公在哪座寺庙出家? 灵隐寺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阿赖耶识 意识 身识 末那识

以下不属于佛教“横三世佛”的是? 弥勒佛 药师佛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
“有教无类”是以下哪位提出的观点? 孔子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这段话出自佛教哪本着作? 波若波罗蜜心经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浮屠的意思指的是 宝塔
《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着作?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古人所称的“顿首”之礼是指 跪而头叩地 点头问候 拱手弯腰示礼 请客人吃顿饭
古人讲究谦辞礼让,谈到自己儿子时一般称为 犬子 家犬 令郎 令犬
古人讲究尊称礼节,谈到对方父亲时一般称为 令尊 令堂 泰山 令郎
唐朝时六渡日本宣扬佛教为当时两国邦交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鉴真 玄奘 郑和 王昭君
古人所称的“拙荆”是指 自己的妻子 自己的丈夫 对方的妻子 对方的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个词语中用来称呼对方妻子 令阃 令爱 内人 泰水
古代“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佛教 道教 儒教 伊斯兰教
道教创始于哪个时代 东汉 西周 隋 春秋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常用牲畜的是 兔 牛 羊 猪
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准备活动的是 赏灯 沐浴 斋戒 更衣
佛教所称“圆寂”是指 佛门中人去世 斋戒沐浴 面壁思过 作法事
古代所称“先考”是一种尊敬的称法,指的是 已逝世的父亲 已逝世的母亲 已逝世恩师 已逝世的兄长
甲的儿媳与乙的母亲是妯娌,乙应该称呼甲为 祖父/祖母 外公/外婆 舅父/舅母 太祖父/太祖母
甲与乙是连襟,则甲的女儿称乙的岳丈为 外公 舅老爷 太叔公 太祖父
以下与自己“辈分相同”的亲属是 姨夫的弟媳的外甥 表妹的舅母的堂弟 姑妈的大伯的侄女 舅舅的嫂子的表哥
以下亲属中,辈分比自己高的是 表弟的侄女的外婆 舅母的外甥的嫂子 姑父的姐夫的外孙 祖父的侄女的外甥
古时人称“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为 金兰之交 刎颈之交 患难之交 莫逆之交
佛门中主持“水陆法会”需要几天时间” 7天 3天 5天 10天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其中三宝是指 佛、法、僧 金银、珍珠、玛瑙 同修、同解、同悦 尊敬、福德、善人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是指? 菩萨戒 佛陀戒 僧伽戒 达摩戒
甲的嫂子是乙的姑姑,则以下两人属于“亲家”关系的是 甲的父亲与乙的祖母 甲与乙的父亲 甲的母亲与乙的姑父 甲与乙的叔父
拜佛时香客送上的“香火钱、香油钱”是用来 捐赠给寺庙 购买灯油 作为拜师费用 请和尚颂经
在寺庙里总管各项事务的一位僧人称为 主持方丈 方丈总管 护法禅师 护法长老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哪个省 山西 浙江 四川 安徽
佛教中人所用的“钵”是一种 餐具

‘柒’ 古代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

佛教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全文

与敦煌艺术源于中国哪个教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1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