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1科目造型基础是指什么
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52产品造型设计,870设计艺术基础
复试科目:专业综合(工业设计概论、汽车造型),并现场加试命题作品创作
以下是参考书目:
产品造型设计: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陈震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产品设计开发计划》,杨霖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工业设计教程》,肖世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设计艺术基础:
《产品设计艺术》李砚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美学原理》,陈望衡,人民出版社
《设计美学规律研究》,付黎明,中国美术出版社
工业设计概论:
《工业设计概论》(第2版)湖南大学程能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汽车造型:
《现代汽车造型》,吉林大学 李卓森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⑵ 艺术是什么,陈望衡,全文
艺术是什么,陈望衡,全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语言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觅阅岛为广大师生收集了近年来各种考试的语文阅读材料,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质。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 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剑作的主 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 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 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 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 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 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 丰富意象. 本文来自www.miyue.com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丈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 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 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 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 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 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I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 艺术品的接受的
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 不断结晶的过程,
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 者、观众、听众
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 的存在,从这个
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
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 过接受者接受文
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 不是被动的.所以 本文来自www.miyue.com
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 实,并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番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 性,正如 <西厢记》
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
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⑶ 陈望衡的出国讲学
陈望衡多次应邀出国讲学,重要的有:1993年以高访学者身份公派访问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应邀讲演《禅宗与中国美学》。2001年应邀访问日本信州大学,同年应新加坡联合早报社和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社邀请,分别在新加坡与吉隆坡讲演《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2005年3月应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高级研究中心的邀请作短期访问,访问期间以《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为题,做公开的英文演讲。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应邀出席讲演会。4月陈望衡在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用英文讲演《中国青铜艺术》。4月至5月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多次讲演《周易的智慧》。该年5月应邀在韩国汉城大学环境大学院用英文讲《中国园林的美学精神》。同年10月至11月应日本美学学会、大阪大学、京都近代美术馆、立命馆大学邀请讲东西方美学交流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智慧。其境外讲演编辑成书《境外谈美》,2005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4年陈望衡在武汉大学主持“美与现代生活方式”国际会议,担任会议主席。
⑷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的特点
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王霞 朱昕
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风格,在艺术创作与欣赏时,处理好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若是读者在阅读中发现一个作品的生活内容是虚假的,思想情感是造作的,艺术表现是不合情理的,那么,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它也就自然无法在读者心目中存活和在社会上流传,这就是长期以来它被许多艺术家视为艺术的生命并成为许多理论家殚精竭虑地去进行探究的原因①.艺术是以生活为源泉的,其真实感是现实的一种反映,是艺术的生命力,但艺术的真实又高于生活的真实.……
作者简介:王霞,河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教师;朱昕,广东肇庆教育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王霞(河南科技大学)
朱昕(广东肇庆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元骧:《艺术真实的系统考察》,[J]原载《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吴冠中:《吴冠中谈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3〕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杜书瀛:《论艺术的特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陈望衡:《艺苑谈美》,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6〕陆贵山:《艺术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另外,如果你是万方的用户
可以看PDF格式的全文
http://ne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mysd-x/mysd2004/0410pdf/041005.pdf
⑸ 陈望衡的研究对象
从事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研究,出版有学术专着二十余部,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当代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史》《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心灵的冲突与和谐--伦理与审美》《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占筮与哲理--周易蕴玄机》等。海外出版着作九部,其中多部译成英文,重要的有《Chinese Bronzes:Ferocious Beauty》《Confucius life of the great humanist》。国际上第一部介绍中国美学的论文集《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纽约,1995,)收入陈的论文两篇《Comparative concepts of Natural Beauty》《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美学》《新华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早报》(新加坡)等报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创立的“境界本体论美学”誉为中国美学新的一派,其国内外影响正在扩大。《中国古典美学史》一书,邓晓芒教授认为“是国内迄今为止由个人独立撰写的最完整、份量最重的中国古典美学史着作。”中国人民大学将此书列为向海外招收美学专业博士生的参考书之一。《当代美学原理》整合中西美学构建了一个以“境界”为本体的美学体系,颜翔林教授评价为“极具理论的原创性与学术冲击力”。
⑹ 陈望衡的思想定论
陈望衡的美学思想为学界评论为“境界本体论美学”简称“境界美学”。
陈望望衡教授涉猎了美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他除了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美学原理研究外,于艺术美学、山水美学、科技美学、伦理美学、艺术设计美学都写过专着。他从事美学研究之初,还与李丕显教授合着了《黑格尔美学论稿》,1986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望衡是中国环境美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近几年来他开拓环境美学研究方向,2002年在国内率先招收环境美学专业方向博士生。主编有“环境美学译文丛书”,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环境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正在撰写环境美学专着。除此以外,他还承担并完成了武汉市宝通寺旅游规划、武夷山下梅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规划。
⑺ 《论“和而不同”》(陈望衡)文章原文
[求是篇]论“和而不同”
(2003-04-10 07:55:01)
陈望衡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具有深刻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它的极其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一
“和而不同”首先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先秦,“和”与“同”是两个使用得很多的范畴。和与同的区别最早见之于两部古籍———《左传》与《国语》。《左传·昭公二十年》记齐侯与晏子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话意思是:和与同是不同的。和好比做羹汤,用水、火、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经柴火烧煮过的汤,各种元素已融为一体。厨工根据人的口味,适当加以调和,太淡就增加调料,太浓就加水冲淡。
二
《国语·郑语》则这样说“和”:“夫和实生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这话出于史伯之口,他是对郑桓公说这番话的。其意是说: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就叫做和谐。这种和谐,丰富中见出统一,发展中见出方向。如果不是这样,把相同的东西相加,那用尽了也就完了。
三
这两段文字初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综合这两段古文的意思,我们可以得出“和”与“同”的三个重要区别:第一,“和”是众多的统一;“同”是单一重复。第二,“和”的统一是化合,各种参与“和”的元素并不消失,如盐放进汤中,盐味仍在,但元素原有的形态不存在了,它们以新的形态参与共同体;而“同”的统一是混合,事物原有的性质与形态均存在。第三,“和”具有创造性,“和”的统一产生新事物,故“和”是发展之本,前进之基,生长之根;而“同”只是同一事物的相加,不产生新事物,故不具创造性、再生性、持续发展性。在“和”,一加一等于一,又大于二。等于一说明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大于二,是说它生发出许多新事物。而在“同”,一加一只是等于二。
四
《周易》将“和”的这种众多的统一,归结为对立双方的统一———阴阳的统一,按周易哲学,阴阳统一是一种相应相感相交的统一,首先是相应,阴与阳应,阳与阴应;进一步则是相感;再进一步则是相交,最后实现二者的融合。《周易》咸卦就生动地记述了男女青年由相感到相交的全过程。开初,“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感”)其拇”,仅触及对方的脚指头,属于试探性的行动,继而“咸其腓”,触及小腿肚,仍是试探,但有重大发展。身体的相感启动心灵的相通,于是,“憧憧往来,朋丛尔思”。最后身心相交,“咸其辅颊舌”———两人拥抱亲吻了。男女相交是生命之源,阴阳相交是万物之源。古老的《周易》将“和”的哲学发展成生命本体论哲学。
五
这种本体论哲学,透辟地解释了世界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就自然界来说,无机物与有机物共同组成了自然,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有机物各种品类之间、无机物各种品类之间,均息息相关,形成具有生命性的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种有机物的变化不管是增多还是减少都会给别的生物以及无机物以影响。这就是我们说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就是“和”。
社会界也这样。社会有大小,最大的社会就是全人类。我们这个世界居住着各色人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俗……共处一个地球。这些人群必然有交往,有冲突,有矛盾。但是,他们只有实现了“和”即和平地共处一个地球之中,才能构成一个美好的世界。最小的社会也许是一个家庭,一个小组。家庭成员、小组人员不会完全一致的,必然有分歧,有矛盾,有冲突。这很正常,但同样只有在相互交感中实现了和谐,才有集体的活力产生。
六
从辩证法来看“和而不同”实际上提出“异”与“一”的辩证关系,首先是承认异,这是前提。然后,将异化为一,即实现统一。无异的“一”为“同”,有异的“一”为“和”。无异的“一”是生命的终结,是死寂;有异的“一”是生命的创造,是活力。正是因为宇宙的存在是“和”,才有了这大千的世界,才有了这活泼的生命,也才有了和的哲学。
七
“和而不同”哲学在应用层面上,成为重要的伦理学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说的交友的原则。朋友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圈,如何交友,有许多重要的伦理原则。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和与同在这里的重要区别,在于原则性,承认原则性,就是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在伦理学上,“和”则是原则性基础上的统一。既然是朋友,当然要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但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什么都干。原则性是必须坚持的。朋友之间只是讲“同”,就没有原则了。好事做,坏事也做,如若朋友中有人陷入罪恶,其他的人就很可能同流合污。最近几年,江湖义气似乎很受人青睐。义气,是以正义为原则的,本是不错的,但如若变成不讲原则的“同”,那是很危险的。这些年揭发的反腐大案,基本上都是一窝一窝的,除了利益相关外,在交友原则上讲“同”不讲“和”也是重要的一条。孔子说得好:“小人同而不和。”
八
孔子深恶痛绝那种专搞小圈子“同而不和”的小人。欧阳修做《朋党论》,将孔子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他指出:“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且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这种观点是深刻的。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屡见不鲜。广西巨贪成克杰、沈阳巨贪慕绥新,都有自己一窝子帮兄弟。倒台时,那种狗咬狗的丑剧,不是让世人再次见到小人的本色么?
九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审美理想。作为美学命题,它不仅揭示了美的事物现象上的特点,也揭示了美的本质。“美是和谐”是中西美学共同的观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美在于一种数的和谐。人间的音乐实质上只是这种和谐的摹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上得到和声。这些在天体上活动的星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轨道,不同的质量与体积,它们的运行最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众多的音符、起伏的旋律构成了它统一的和声。
十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高度抽象则可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这种统一,又不是那种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又称之“中和”。“中”,恰当之谓也。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张孝祥夜泛洞庭湖,“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其襟怀岂是言语能够道得?在艺术美学上,中国古典美学讲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显中有隐,隐中有显,主张情景合一,虚实合一,显隐合一。总之,企图达到一种既内敛又开放、既丰富又整一、动态变化而又圆融整一的美。
十一
作为古典哲学的命题“和而不同”,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和而不同”的魅力越来越放射出光辉。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国家,必然是一个伦理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但审美又必然极为活跃的国家。“和”既联系着人与自然的血缘关系,又联系着人与社会的血缘关系,还联系着情与理的血缘关系。在法制不到的地方,有伦理的“中和”在调控,在伦理不到的地方,有审美的“和融”在调控。依法治国,以德正人,以美和心。我们的社会必将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好。
⑻ 陈望衡的影响及荣誉
陈望衡对文学艺术有较高的鉴赏水平,曾撰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其评论多取美学批评的角度,新加坡诗人、书法家潘受先生誉之“目光如炷”。他的《天地入沉吟》一书收集他为新加坡、马来西亚诗人、画家所写的评论,1995年在新加坡热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有很大影响。
陈望衡喜爱旅游,热衷山水散文写作,出版有《交游风月》《妩媚山水》两部山水散文集。其作品多取美学欣赏与哲学品味的角度,自成一格,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收入集中的部分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过,《读君山》一文获得过岳阳晚报与君山风景区组织的君山旅游文学大奖赛一等奖。
陈望衡的学术专着获得省部级和校级奖项共十余项。
陈望衡1992年获包兆龙包玉刚出国留学奖学金,系文科教授首位获得此奖学金的人物。
⑼ 陈望衡 《艺术是什么》现代文阅读
天天酷跑超级单车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