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实现体育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人们通常认为,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较远,似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从文化范畴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二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与艺术虽然所属的领域不同,发展过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晶,在文化层面和艺术内蕴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都具有审美特性和功效,都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体育与艺术的交互结合是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使二者达到交互融合,促进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1 体育与艺术在历史上的融合与分离
从最初的起源来说,体育与艺术的形成过程有着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社会劳动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审美性,是人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例如,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最初只是对人们劳动过程的一个体现,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或者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出的一种方式。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体育源自于人们庆祝果实丰收的活动,或者是人们收获到一些猎物时,都会用舞蹈或体育活动等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从更多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体育是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它们产生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是两种交互融合的艺术形式。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期开始,人们在体育运动比赛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都会穿插表演一些艺术活动,人们在观赏过激烈的运动比赛的间隙,可以通过欣赏艺术活动舒缓自己的心情,来放松自己的身心,达到张弛有度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两种艺术形式不是无不相关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除了上文中举出的例子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艺术作品中领会到体育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到雕塑家对于力量、对于崇高、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雕塑作品“掷铁饼者”,领会到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从雕像中领会到人物的力量与崇高,这种雕塑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侧面,这是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例子。
但是我们说通常情况下体育与艺术是交互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割裂的时期。例如,在古代社会,很多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为了培养能征善战的战士,只是为了提高战士的战斗力,能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因此,我们将这种体育运动和战争和杀戮联想到一起,认为这种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毫无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体育运动又呈现出其艺术性的一面。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舞蹈和打击乐的结合,但是在古代社会,安塞腰鼓只是人们在戍守疆界时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战士们可以利用安塞腰鼓传递紧急情况和战事信息,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军事信息传递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信息传递工具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因此,在安塞腰鼓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是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很多体育活动都存在着审美的因素,是一种艺术美的体现。很多艺术活动也与体育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这二者是交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2 体育与艺术交互融合的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强调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很多体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其艺术表现作用,展现出其自身的审美因素,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很多艺术活动和艺术形式也不断地与生活靠拢,开始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很多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和改善,体现出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完美结合。体育运动与艺术活动的结合也是这一趋势的要求,在艺术不断的大众化、生活化的今天,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潮流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以中国武术为例,很多人知道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过程中,是古代战士战斗经验和战争过程的一个反映,体现了人们在战争过程中的智慧。这是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人们战斗经验和格斗经验的一种反映,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不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体育运动形式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广泛运用于格斗或搏击的过程中,正逐渐凸显出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方面的作用,这其中的艺术性也更浓厚了一些。现阶段,中国武术已经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性,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虽然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体育与艺术之间有过分离和割裂的一段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二者体现出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二者实现真正的交互融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结语
从起源和本质属性等方面来看,体育与艺术二者之间的交互融合是必然的,是二者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曾经出现过分离、割裂的现象,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必将出现交互融合的趋势,必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当前,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认真体会和领悟体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体育与艺术的不断发展。
2. 体育运动当中艺术性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武术套路简介 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编辑本段]武术套路成因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 [编辑本段]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 舞武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其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套路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套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套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编辑本段]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 1.庞杂性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套路和功法,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娱乐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套路,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身体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功法。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套路,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流传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流传,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娱乐,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2.内倾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套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表现了中华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套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3.竞艺性着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杀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军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军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伦理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套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套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套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套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杀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娱乐、走向竞艺。 更多回答请在网络搜索:上海加华国术馆
3. 什么是体育艺术2 1
1.优雅的人体造型 体育艺术中人体的优雅造型无处不在,它不但在体育舞蹈、艺术体操、武术等表演性强的项目中显而易见,而且在田经等竞技项目中也有丰富的表现。欣赏体育艺术不仅在于欣赏其外在的形式美,关键还在于欣赏其内在的本质美。例如在田经运动中,运动员起跑前的瞬间,身体如满弓之箭,千钧之力聚于一弦,虽然身体静如雕塑,但体内却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外在美与力的协调,使体育艺术颇具魅力。 2.精湛的技艺 技艺的精湛在于它的协调、创新、高难以及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它的每一分潇洒、每一丝魅力都是血与汗的凝结,都是苦痛与光荣的聚集。俗话说:“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我们在惊叹足球运动员绝妙的倒勾射门时,可曾想到为练这个动作他们曾摔过多少跤,欣赏运动员在冰场上、在高低杠间、在吊环上、在乒乓球台前、在泳池里完成着高难动作时,可曾想到他们在努力拼搏中所饱尝的超乎想象的痛苦与辛酸!所以,对体育艺术的鉴赏不仅仅是对精湛技艺的外在美的惊叹和倾羡,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在美的回味与思索。 3.富有韵律的节奏 我们欣赏体育艺术,就是有区别地感受各个项目内在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美[2]。一个具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在运动时都会显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节奏。而且训练水平愈高,节奏感就愈是鲜明和强烈。比如在个人竞赛中,每个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以及对每一程速度的把握都不会类同;集体项目中的球赛,有的队全攻全守,有的队稳扎稳打,有的队刚柔相济。至于动作幅度、技术衔接之间的细微变化,就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从静态看,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不同的风格;从动态看,那就是不同的节奏。作为欣赏者,就是要从这些动作的序列差异和节奏变化中去体会体育艺术的节奏美。 4.崇高的美 崇高是体育美的一种表现形态。要升华体育艺术欣赏品位,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个要素。崇高美存在于体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体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3个方面。(1)目的的崇高。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它不仅是人们理想的体育审美尺度,更表现出了体育运动的崇高目的。一方面,在体育运动中,要力争比别人“更快、更高、更强”,即在竞赛中摘金夺银,勇破记录;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启迪人们要不断超越自我,这种目的的崇高不仅表现在一种理性的伦理精神之中,而且还在不断地抗争和挑战中放射出哲学的光辉,从而创建了体育运动独特的魅力。(2)过程的崇高。奥林匹克运动的名言是“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说明,只要我们抱着崇高的目的去投身体育,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中间我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主体人格的伟大,肯定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因而使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通过在现实和审美中对自然规律的驾驭和对象的超越与征服,均获得一种理性和伦理的情感满足。(3)结果的崇高。体育运动以超越自我为目的,以顽强的意志和紧张的探索为过程,显示了崇高的价值。这种价值最终要积淀到结果上。竞技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一成功与失败。成功的崇高是指经历了剧烈的抗争和挑战,终于克服了自身设定的对象而获得胜利,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的历程。这种成功往往具有一种英雄式的传奇色彩。而悲剧性的崇高则是指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的(如落后、失误、败绩等),曾使无数体育健儿泪洒征袍;但是,由于人目的的无限性,有多少英雄健儿在饱受失败的痛苦中,又能深刻领悟体育的真谛,而日渐成熟,最终勇夺桂冠,笑傲沙场。使悲剧性的崇高在现实体育运动中更具有普遍意义,从而表现了人类体育运动实践的艰辛。
体育艺术鉴赏的形式
体育运动不仅内容广泛,内涵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到处可见,从盛大隆重和欢快热烈的开、闭幕式,到激动人心、起伏跌宕的各项竞赛,无不传递着美的信息,让人感受着体育艺术的魅力。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认真观察、细心领 悟体育运动的各种艺术形式。 1.开、闭幕式 一场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往往是一部壮观的史诗,一幅波澜的画卷,一片欢乐的海洋。就开幕式而言总是回荡着一个声音:体育将带给人类“健康、友谊、和平”。体育鼓舞着人类精神抖擞、豪情满怀的走向明天。置身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人们总能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地球在刹那间变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国与国之间的争执,似乎都被体育巨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所冲淡,展现给世人的只有体育精神的庄严和对正义美好的期盼。闭幕式上更是没有国别、民族、肤色、语言的限制,竞技的胜利和失败,此刻已微不足道,映现出 来的只有对美的追忆、友谊的留恋。因此我们在欣赏开幕、闭幕式时,更多地是要关注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往往可以衡量出承办者的精神境界,及整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可以说开幕式是运动会的第一枚金牌,它将为编创者、承办者自身、为整个民族和国家赢得声誉和光彩,世界在那一瞬间缩小了,浓缩在一个被几十亿人注目的体育场里。体育的魅力、民族的风情,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圣火的传递到点燃、还是团体操的表演到主旋律的凑响,都显现出整体的韵味和气派。集体的人在这儿是庄严的,人的集体在这儿是恢弘的,观众则会由此而感受到一种动与静的美的召唤。 2.竞赛活动 体育艺术鉴赏中,人们最容易感知的还是竞赛中表现出的美。在NBA的历史上,为什么“飞人”乔丹的出现与否对观众的影响那么大,甚至影响到股票的交易行情?因为乔丹已成为篮球技术出神人化、变幻莫测的化身,他能在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中展现天才的魅力。为什么刘翔的成功激起了十三亿民众的欢呼,因为他是民族精神象征,他高超的技艺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流畅的美、变幻的美、冲突的美、凝固的美,构筑了体育竞赛美的基座,使人们在观赏中被体育竞赛中的新颖、精妙、高超、洒脱所吸引、所惊叹。竞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是激烈、勇敢、精彩、刺激、紧张,标示着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挑战,向自身的极限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可审视到自身速度和力量的崇高,而且那些高超的技艺、精巧的配合又都是在困难重重的对抗中超脱而的,所以就犹如喷出地壳的一股火焰,更具有崇高性。竞赛中的韵味,在于它始终处于一个对抗的环境中,即运动员为了争夺同一目标,总是相互控制,相互克服,每一方做出漂亮的举动,都必须在对方的限制中完成,这就使整个运动没有凝固的定式,而有丰富的选择,没有划一的程序,而有灵活的表现。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使体育竞赛摆脱了表现性或机械性的方式,达到了创新性的境界,从而洋溢出令人欣然、使人 回味的体育美。 3.体育艺术鉴赏的风格 鉴赏体育艺术风格要从体育艺术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把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必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田径、游泳等项目凭借速度与力量求争先,球类运动更表现出较强的趣味,武术、体操等项目则追求动作的完美。同样的项目也会有不同的风格体现,这主要取决于编创设计者——即教练员的个性和特点。如同是排球比赛,不同的教练员采用不同的战术、节奏,突出不同的技术特点,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4. 论述体育艺术概念产生的必然性
《体育艺术概论》是高等学校体育艺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体育艺术概论》明确界定了体育艺术的概念、分类、特征和涉及领域,详细阐述了与体育艺术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体育艺术创作、体育艺术作品、体育艺术产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了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水上舞蹈、冰上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项目的审美特征和赏析,《体育艺术概论》结构清晰、图文并茂,能够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体育艺术概论》随书配售多媒体辅学课件,收录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内容的大量素材。《体育艺术概论》的使用对象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体育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艺术体育是指以音乐、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5. 影响体育艺术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18
6. 体育与艺术的融合对体育有何作用
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称为体育艺术,是现代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体育与艺术都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当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体育和艺术才分离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当社会进一步发展时,它们又将在发展中融汇在一起。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一、体育与艺术要同音共律、协调发展。
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健美的展示。在我们生活中,体育和艺术完美融合有很成功的案例。如花游女皇娜塔莉亚,在2011年世游赛花样游泳单人技术自选项目中,她以98.30分的绝对高分成功卫冕。她身材高挑,气质优雅,从一出场就形成了强大的“气场”。丰富的面部表情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她整个人都仿佛融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凄美的故事中去。一连串高难度的单腿旋转动作,轻盈如水中的精灵一般。她的手和腿仿佛都会说话,任何一次弯曲摆动都能让人浮想联翩。全场观众都不由自主被她的表演所震撼,场内只听到音乐在流淌。当乐曲终了,娜塔莉亚渐渐沉入水中,全场才如梦初醒般爆发出掌声。98.30,当裁判给出这个分数时,娜塔莉亚知道又一枚金牌到手了。
体育与艺术看似两个完全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探本追源,两者却是相通共融、紧密联系的,原始舞蹈就是典型的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体育与艺术要同音共律、协调发展,才能共创奇迹。现代体育只有和艺术完美融合,才能不断超越自身,向着更高的文化形式发展,才能演绎出超越体育竞技本身的真、善、美的文化形式;艺术和体育珠联璧合,才能合奏出更加华美的文化乐章,体育与艺术应是同音共律,二者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通过借鉴、吸收、融合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社会需求方面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简单、粗劣的体育比赛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体育活动必须和艺术结合,凸显出艺术美来,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这种变化,不断地在体育项目中融入艺术元素,使体育与艺术能够同音共律,共同创造出高水平的美好文化乐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二、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崔家集小学“体育艺术融合”的特色之路,不仅展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和风采,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了体魄,在艺术乐土中陶冶了心灵。在这里,写满了童年的故事,绽放着童年的微笑,流淌着着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是崔家集小学核心的教育理念,这理念犹如一座桥,架起了孩子们通往金色未来的路。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夯实基础、童年愉悦”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创设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管理模式,以“童年愉悦”为核心,营造人文化氛围,拓展教育资源,打造有效教学课堂,形成了“体育艺术融合,多维育人”的办学特色。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向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三、艺术渗入体育,给体育运动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体育具有审美价值。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互相促进,以利于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健美的展示,它的精神意义和崇高境界正是现代社会所提倡和弘扬的;艺术,是心灵的跳跃,是情感的流淌,是和谐的体验,它特有的魅力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为了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体育素质测试赛,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轻负担、高质量”为追求,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设立了体育节、艺术节,开展了体育、艺术“2+1”活动。崔家集小学“体育艺术融合”的特色之路,不仅展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和风采,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了体魄,在艺术乐土中陶冶了心灵。在这里,写满了童年的故事,绽放着童年的微笑,流淌着着童年的快乐。
7. 体育中的美有哪些
体育美,是人类有意识培养身体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美的总称。
1、心灵美:学校体育中美育的功能表现在对学生心灵美的教育上,内心世界的美,也称为心灵美。学校体育中的审美教育,既不同于政治理论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
它主要是通过对体育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到愉悦,从愉悦中受到美感教育。一次高水平、高风格的运动竞赛,实际上也是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课。
2、体型美:体型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体格类型。现代比赛中,有些比赛项目队员的体型都朝着身材高大、体形匀称、躯干短、四肢长,关节灵活、上肢手大臂长、下肢大腿粗小腿细、肌肉发达、剽悍健美的方向发展。
既具备了大个的优势,也具备小个的灵敏;良好的柔韧性和惊人的弹跳力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体型美。
3、姿态美:优美的形体姿态是指人们在长时间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体姿势。由于体育运动的各项技术都需要人体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运动中大量的移动和跳跃造就了运动员们匀称、健美的形体和优雅大方的姿态。
同时对发展运动员腰、腹、臀部和腿部的肌肉起到良好的作用,基本功的训练对这些肌肉部位的锻炼比较充分。因此,系统的训练会产生优雅的人体姿态。
4、运动美:身体运动是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外在显现形式,身体运动形式通过不断地发展变化,产生了极其丰富的运动项目,显示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征。
运动美是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运动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存在方式,运动美构成体育美的核心。
5、技术美:体育运动的技术美是队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与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它表现出娴熟、快速、准确、优美的动作,并与身体运动的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结合在一起。良好的技艺是产生技术美的根源和基础,在自然不自然中流露出来。
6、战术美:战术美是在娴熟的技术美和高水平的素质美基础上,通过集体合作、组织配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体育比赛时,既要考虑主观因素,又要根据对方的实力技战术的发挥和运用的客观因素,随时改变自己的战术形式,发挥克敌致胜的战术效能美。
7、风格美:风格在体育运动领域里是指一个人的气度和作风。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运动员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这种气质和精神风貌,慢慢积淀在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教练员的执教风格当中,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美。
(7)体育艺术产生的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体育美学
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领域中美学规律、本质和特点的科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美的发展和规律,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
诸如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表现审美感情,以激起欣赏者的美感;引导运动者、欣赏者提高审美的能力、趣味、水平和情操等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各国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果有较大差异
首先,从客观方面研究体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美,正确认识审美对象。
其次,从主观方面研究体育活动中以美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
再次,研究如何利用审美意识惊醒再创造,即把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体育实践的问题。
最后,把体育与艺术及未来的发展理想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来讨论,探讨如何使体育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体育美学中,身体美,运动美和由健康导向指引的人文美,是三大重要审美对象。
8. 体育 人们常说体育是一种艺术。体育,确实含有艺术的成分,比如它 的力与美,速度和造型。体育和艺术的
人们常常说,竞技体育是一门艺术
竞技体育可以超越语言的障碍,和其他社会因素,依靠大众媒体,而无需使用明和其他形式的附加条件(如翻译)可以引导人们所接受。艺术的审美意识物化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强有力地唤起人们的美感。竞技体育的各种有效的规则,以防止不公平的,是创造的一门艺术,给人以激烈的,迷人的,和谐的,美好的感觉。
9.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哪些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10. 体育产生的动因
体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体育活动行为是学生内在动机激发的结果,它决定着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它对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