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剧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京剧的艺术特征:
1,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2,具有程式性的特征。京剧艺术的程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都是大家在平时训练中,为塑造某一角色或模拟某些日常生活行为而创造的带有舞蹈化、节奏化的动作。后来大家觉得很好,而且将其用到其它戏中的人物身上也合适,于是经过不断加工,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可见,程式原本是某一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成为带有规范性的表现手段的。比如京剧舞台上的骑马、坐轿、上山、下楼等等动作都有一套完整固定的表现程式。京剧艺术程式性的特点首先一方面表现为它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需要灵活运用的。就拿京剧《失街亭》和《逍遥津》这两部戏来说,《失街亭》的诸葛亮升帐和《逍遥津》的汉献帝打朝,人物上场都要打“引子”,这段“引子”是京剧中自报家门中定场白的一部分,又唱又念。但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威仪沉稳和雄韬大绝,他上场时打的是完整的“双引子”,使舞台气氛显得庄严肃穆;而汉献帝性格懦弱,面对杀气腾腾的曹操十分害怕,为了进一步刻画烘托这个人物,这段引子还没有打完,就让他吓退到龙位上了。可见京剧中程式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遵照从剧情出发,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京剧艺术是按行当划分的,所以不同行当的程式也各有千秋。比如同样是拉“云手”这个动作,由于行当不同,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的京剧老前辈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仅就这个动作就总结出了这样五句话,即:“老生齐眉,旦角齐乳,花脸过顶,小生齐肩,武丑齐腹”,其中的道理让演员一看就懂,使大家不言自明。京剧艺术丰富的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变幻莫测,它吸引着观众的视线,使京剧舞台上的人物更加生动,魅力无限。
3,综合性特征,还是它的虚拟性和程式性特点,都体现出中国戏曲最重要的文化特征,都凝聚着中化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些特征来自于生活的土壤,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京剧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表现时代新人物,新气象,更要努力创造新技巧,不断向前发展。
‘贰’ 京剧在现代该如何发展与传承
可持续发展,这一口号喊了有十多年了吧,还挺热乎,专家学者教授企业成功人士,生态环境经济生存发展空间,似乎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但争来论去,无外乎人类的物质世界,而对于精神领域极少涉及,想来是人们越趋实际了罢!
经济发展固然要可持续,传统文艺也不能断子绝孙。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瑰丽灿烂、琳琅满目,假若断送在我们手中,那我们可真是千古罪人了。若几十年后,当为了回答孙辈们何谓京剧而只能去请教历史专家时,当为了给国外友人解释何谓Peking opera而只能向他们展示《同光十三绝》时,我们难道不应汗颜么!
当今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界“病”了,所谓“病”,就是说衰落了,但还没死,及时医治还能缓过来,但若不及时医治,或若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医治的话,传统文化就只能是“遗物”“遗址”“遗迹”而供人凭吊了。
笔者是个京剧迷,故而仅举戏曲之京剧为例,管中窥豹地谈一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吧。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虽称不上古老,但她吸收了秦腔汉调梆子戏等古老艺术之精华,故而亦应堪称瑰宝,京剧艺术流派纷呈芳华尽显。但如今,她病了,还挺严重,主要是两方面:演员和观众。
京剧演员病了。梅兰芳先生演过一百多出戏,现在梅派“掌门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能演的有四五十出戏,年轻一代的梅派演员能演的也就十几、二十几出。那么以后呢,再下一代呢?再下一代的下一代呢?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观众病了。艺术载体的多元化,金钱的冲击,使得传统艺术立即被通俗艺术击垮。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多迷恋于通俗音乐,鲜有喜爱民族音乐者。今年上半年,原本拟定在北京和上海的京剧“麒”派老生专场演唱会均因售不出票而告流产,再不及时医治恐怕是来不及了!
那到底如何医治?
我认为首先必定需要政府的支持,其实政府已经在行动了,2002年上马的“拯救民族文化工程”就已表明了政府的决心。
其次,演艺界的医治。得两条腿走路,一边搞创新突破,一边保留传统保持原汁原味。搞创新,为的是顺应形势吸引观众。一是老戏新唱,前段时间青年旦角张火丁在武汉演唱传统戏时,加了些新词:“红娘”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呀,我找中国女足踢足球去咯”结果观众爆满掌声不断,许多青年观众追星般涌上舞台与她合影。二是要多创作些与时俱进的新戏,老百姓爱看的新戏,不能生生世世演这么几出老戏。保留原汁原味,为的是传统艺术不至于走了调变了味,目前状况还是挺让人担忧的,演出剧目越来越少,许多优秀的传统老戏都已失传了,所以亟需拯救。
再者,观众的医治,得从教育抓起,从青年一代抓起。如今,从许多高校吹来了春风,“第三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也于今年八月召开了。短短数年,京剧在部分高校得到了迅速普及,效果非常好。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广州市喜欢京剧并参与京剧活动的人数不过200多人,而且以中老年为主;而经过几年努力,中山大学一个中文系上“京剧选修课”的就有300多人,而且都是青年人,通过一个学期短短十几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就开始向京剧靠拢了,对京剧的看法改变了,学习京剧的热情越来越高了。然而,京剧在高校的普及面还不广,开设京剧选修课的高校还不多,我们非常希望我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能开设这样的课程!
中国传统文艺需要可持续发展,但我们要医治传统文艺的病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之不能断送在我们手中。
‘叁’ 京剧文化是中国特色,为何年轻人都不怎么喜欢这些传统文化
京剧在古代时候十分流行,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时期,人们都十分喜欢京剧。然而,在现代中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京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时代变了,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而且京剧本来就包含很高的艺术,从而导致有很多人根本就欣赏不了京剧中所蕴含的魅力。所以,新一代年轻人都不是很喜欢京剧。
三、现代文化崛起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代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例如抖音、电视剧、微信等等。另外,由于这些文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人们一般都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由于京剧本身就有一点枯燥无味,一般人很难对它产生兴趣。因此,在现代中也很少年轻人会喜欢京剧,就更不用说去学习京剧了。总之,大家之所以不喜欢京剧,主要是因为时代变了。
‘肆’ 京剧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京剧作为传统的艺术类型,依然鲜活地展现在我们当代的舞台上,它是现代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
‘伍’ 今天的京剧不受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喜欢,我们应该怎么去传承呢
京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很难传承了,因为年轻人比较喜欢刺激,而京剧也不适合年轻人的审美,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二者有效结合。
比如把京剧人物和京剧文化开发成游戏,游戏在现代社会是很流行的形式,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喜欢玩游戏,如果可以吧京剧和游戏相结合,就会使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年轻人,也能够更好的让年轻人接受。
还有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好一些校园文化或者校园表演,毕竟大学生的兴趣范围比较广,接受能力也很强,很容易对京剧产生兴趣,并且深入的钻研,如果能够带动大学生当中的京剧文化传承,一定是很有效果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的把京剧当成一种文化,真的把京剧放在心上,而不是仅仅做到说说而已。
‘陆’ 今后该如何发展京剧艺术
当今,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中不可小视的力量。京剧贵为国粹,发展京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角度:
一 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京剧文化人才,推广京剧文化
二 调动内部能量,强调产业化发展
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各国推广,增强国际竞争力
‘柒’ 如何才能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京剧演出面临着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传统戏曲要重新赢得当代观众的青睐,必须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必须兼顾舞台戏曲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这样,京剧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才能重新拥有观众市场和不断发展的可能。
京剧艺术应该是一门开放的艺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是京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作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创新改革是京剧永葆青春的不二法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把握时代的脉搏,大胆地吸取现代元素并以新传媒为载体进行广泛传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重新赢得青年观众的喜爱,才有可能实现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捌’ 当今社会,如何让京剧传承下去
鼓励支持张云雷就是传承京剧,不要打压甚至是禁止张云雷唱某派,姜昆高抬贵手给张云雷弘扬京剧的机会和平台
‘玖’ 如何看待京剧与现代歌曲融合的发展模式
如今看来京剧不仅是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是国人的担心。京剧的前途命运一直在受着冲击,现把我过去在京剧会灭绝的问题中回答再说说。
在从西方艺术的比较看,芭蕾,交响乐在国外也是高大上,阳春白雪,至今仍是世界艺术流传下来。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求之一,那么必然也要求京剧自信。因此,京剧不但不会灭绝而且会得到大力弘扬。答案是:不会,肯定不会!
‘拾’ 如何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对京剧了解少,接受起来有难度,学习唱段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受功利思想影响,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京剧学员必须坚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待遇不高,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它的内涵,它的扮相,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京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两者要齐头并进,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这令人很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培养了观众,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推行起来却很难,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到了高年级,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成立戏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票友大赛,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没有“好角儿”,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青年演员,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传承群体,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作者简介:
李宝庆,男,日照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多年来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群众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303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