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艺术人如何设计人生

艺术人如何设计人生

发布时间:2022-05-09 10:05:02

❶ 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要具备那些要素

庖丁解牛--金文设计随笔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于硎’。”

“艺术(art)一词原自拉丁文ars,意为‘技巧’,现在虽保有原意,却也衍生出更广义的含意,几乎包括所有的创造性学问。”

艺术首先是一种境界

无论从事于何种职业,假如你够天资、够悟性、够主动、够热情、够兴趣、够勤奋、够钻研、够执着、够幸运、……,终究有一天,当某种“技巧”经过千锤百炼达到游刃有余时,你就会开启那扇进入“艺术境界”的大门。

艺术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往往习惯上我们将从事作为特定艺术形式的人,称为艺术工作者或者再通俗一点讲,叫:搞艺术的,但其中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艺术境界”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家”。换言之,也就是说,前者只能产生“艺术形式的产品”(其中也未必就一定是合格的),而后者才有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而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或者再具体一点,产品设计师,又将会有怎样的设计旅程呢?

第一段旅程:从艺术起步的设计师

翻开设计发展史,显然,设计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设计的发展变化。尹定邦老师在他的《设计学概论》中写到:“艺术是设计的种学科”。因此,培养一个设计师,或者具有设计师潜质的培养对象,一定首先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其次是具有用图形方式来表达强烈愿望的,或者通俗一点说,就是具有“艺术细胞”的人,才更有可能进入到这个领域。但正因为设计师是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而不仅仅是从精神层面上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在一开始,艺术只是设计师的起步。

虽然说艺术是设计师的起步,但实质上,设计却并非从艺术起步,而是从需求起步,更确切地说是从物质需求起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涉及到与艺术相关的精神需求问题。假如你只将艺术看作是设计的全部,或者你没有能力逾越“艺术”的界限,而又离真正的艺术家相去甚远,那么只能说你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玩弄设计的人,当然前提是你的职业定位并非是设计师。

在这段旅程中,除了艺术修养、艺术感觉及艺术表达的培养以外,如果能真正走入第二段旅程,显然要做到文理兼备;因此,如果说我们的设计教育有问题的话,问题则出在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这里仅针对设计教育而言)。无论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一个设计师的培养并非是作为一个大学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就能造就的,而是要从小开始培养。

旅程结束标志:能够将想法“画”出来。

第二段旅程:走向技术的设计师

众所周知,每一次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无疑都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那这与设计又有什么关系?关系一:设计在促使技术的发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永无休止的欲望在促使技术的发展。关系二:技术的商品化与人性化。每一次技术创新之后,在下一次技术创新到来之前的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就是设计创新大显身手的阶段。

乔布斯创造的“苹果神话”显然与这个时代的技术进步是相吻合的。相信假如往前推,如果有技术的支持,我们认识的达芬奇远远不只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用丰富的想象力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然而,正是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经过一次次的技术革命,才使“顺风耳”、“千里眼”这样的神话变为了现实。

因此,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设计一定是第一竞争力。至于作为设计师究竟要不要懂技术?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一个低智商的问题。而能懂多少技术?这就要看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努力程度来定了。

说到这,我真的感到非常幸运,我要再次深深感谢我已故教数学的母亲。我中学时期教美术的老师曾经跟我母亲说,她扼杀了我的绘画天赋。显然如果真是天赋就不可能被扼杀,而正是数理化的功底为我以后就读工科,从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旅程中,诸如原理、结构、材料、模具、装配、工艺、成本、品质等等,相关于产品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作为设计师都要清楚地了解与掌握。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那么可以说是最圆满地走完了这段旅程。

我想这正是目前大多数设计师需要经历的最为艰难的旅程。但是没有这段旅程的历练,就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走入下一段旅程。

旅程结束标志:那不再是一张“画”,而是可生产的“蓝图”。

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场的设计师;

虽然低成本竞争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但“金融海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终结了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或许这也预示了中国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时代的到来。正如经济学家所言“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的共同体,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遇?这正是现今每个有想法的企业所思索的问题;因此,现阶段企业更需要的是已经步入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场的设计师,能够为企业担起将设计作为第一竞争力的重任。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面向市场的设计师,我想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所服务的企业有深入的了解

这其中,首先是对老板或者CEO的个性、风格的了解;因为这是最终决策的关键。没有人怀疑作为CEO的乔布斯的个性特征与造就“苹果神话”之间的联系。苹果的商业成功至少可以从乔布斯那里找到两个关键因素:1、看似“疯狂”实为准确把控(甚至是操控)市场的能力;2、对于设计的重视与深入了解,或者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设计师”。因此,现阶段的中国企业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有个性的CEO,然后才有可能给“面向市场的设计师”一个空间,去为企业的成功转型发挥聪明才智。

其次是对企业属性的了解,我们知道企业除了在规模上有差异外,在类型上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例如:“品牌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制造型企业”,甚至是“设计型企业”等等。每种类型的企业显然在其产品策略上会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完全相同的一个设计在不同的企业类型中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设计首先要符合企业的目标与定位,否则,即使用规范的评价标准认可的“好设计”也会很有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

二是对所定位的市场有深入的了解

前一段与朋友聊到品牌,大家的共识是目前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而只有借助一个个明星,通过各种媒体建立起来的知名度。知名度是品牌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而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目标人群基础之上的,能够代表这个人群价值趋向的一个特定符号。

这些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知名品牌,同样是通过规模经济的套路来不断地壮大,也就是说,市场“通吃”,不仅体现在地域性上,更多地体现在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上。产品的开发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位,刚进入市场的新品一定是高端,经过一段时间,当再有新品进入时,前者就由高端转变为中端,依此类推最终成为低端。因此,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新产品上市,但直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存在,有的只是不同、差异与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品牌下的产品更新换代也没有基因传承的因素存在,假如在商场将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全部拿掉销售,可以说从产品本身来区分品牌属性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从新品开发来看,即使把设计等同为造型来做,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造型作为前提来做,仅仅想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卖个好价钱,那就真的有给产品涂脂抹粉后去忽悠消费者的嫌疑。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些都是在市场通吃的规模经济的套路下的必然。在同质化、竞争激烈、一片繁荣的市场中,往往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发生,卖的最好的其实是最丑的那个。于是我们会抱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狗屎都能卖”。但是如果往深里看,你会发现,其实消费者并非是那样轻易就能被忽悠的。丑陋的造型背后,在所有的产品属性中,至少有一个关键的、合理的属性作为卖点与消费者的需求是相吻合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造型是结果,不是前提。前提是那个需要不断分析、筛选、定位与区格的卖点。而这个卖点一定是围绕着市场的变化与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的。接下来最终的造型结果是顺理成章、师出有名的。即使不美,最终的市场表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在合理卖点之上,经过综合思考设计,最终还能展现一种美的态式,那么商业成功的概率就会远胜于50%。

到目前,个人在这段设计旅途中也走了八九个年头了,以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浅显见解。这段旅程显然要比前两段的变数及难度大好多。在这里有偶然、有或然也有必然,偶然是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必然是要依靠你的知识面与经验积累。而最为关键的是或然,那就是真刀实枪的把控能力,甚至是操控能力。

旅程结束标志: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画出那条最美的曲线”。

第四段旅程:回归艺术的设计师;

艺术首先是一种境界,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虽然设计与艺术息息相关,但众所周知设计不能等同于艺术。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讲,设计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变术”。那么,设计究竟在改变什么?简单而言,可以归为“属性与关系”。在这里有人的属性,物的属性及环境的属性,而关系有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所有的属性及关系的研究,分别可以归为艺术、科技及经济三大类别。显然,设计学不可能将这所有的属性及关系纳入建立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完整体系,那么设计只能形成具有时代及区域性特征的、甚至是个体特征的理念及观点,或者再进一步就是设计哲学。

实质上,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设计,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设计因何而变?由此引伸出:目的、意义、价值、文化、利益、生存、环境等层面的诸多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对于文明的反思。

《上帝也疯狂》是一部带有此种反思的喜剧电影,通过原始部落与现代都市生活的鲜明对比,然后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接触中,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电影中,首先就生存技能进行对比,原始部落的生存技能很简单,既使是小孩子要掌握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而现代都市生活的人,则要从小开始学习不同的科目,然后一直到大学毕业,才能在社会上勉强生存。接下来,通过从天而降的一个可乐瓶作为一个文明的符号,从而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因为可乐瓶不仅可以当乐器,还可以当工具,然而只有一个,人人都想拥有,矛盾与纷争便由此产生。解决的办法是大家讨论认为,这一次赐给他们的可乐瓶,上帝一定是搞错了,这是一个不祥之物,一定要把它扔到天边去------。

设计在满足一个欲望与需求后,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欲望与需求,同时,设计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有待去解决。从原始部落的生活到现代都市的生活,我们通过不断地设计改善了我们的生活,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已不是明天的问题,而切切实实已成为今天的问题。

设计师在造物,但设计师不是造物主,即使是进入艺术境界的设计师,其智慧也是有限的。在权衡利弊中,我们只能去思考如何利大于弊,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只有利而没有弊。前面提到第三段旅程结束的标志是: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画出那条最美的曲线”。在这个阶段则更多地思考的是:最美曲线背后所关联的问题与代价。

因此,能走到这段旅程的设计师,首先是在解决前三个阶段的问题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考的范围已完全超越了前三个阶段,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哲学。从而,厉练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再翻开设计发展史,我们会看到不同时代都有象提出那条最美曲线的,无所不能的雷蒙德-罗维那样的设计大师。但这些大师无一例外都是“平生宰牛数千头”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想成为大师,那就要从头一段一段地去走;想把设计做到牛气冲天,那就要先低头一头一头地去宰!

旅程结束标志:“给享受设计人生的自己画上句号”。

❷ 艺术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目前很多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以后有个好点的工作,将来生活的相对轻松、自由、有面子、能够赚到钱。

对于目前来说,能够赚到钱、轻松、自由、有面子的工作肯定是和艺术方面相关的了,对比艺术家、演员明星、网红工作者等等来说,这些和艺术相关联的工作,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艺术家和演员明星。

这些和艺术相关的工作,让别人看着更有面子,所以很多家长很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艺术家或者演员明星。

目前有很多的童星就是自己家长从小培养出来的,但是要想成为那样的人,需要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的环境、艺术的天赋、对孩子培养的力度等等。因此,想要成为耳闻能详的艺术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给孩子报名各种艺术类培训的时候,不要抱着让孩子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或者明星的想法来培养孩子。

如果家长抱着必须要让自己孩子成为艺术家或者明星的想法,会对孩子产生哪些不行影响?
1、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愿意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环境去学习。家长硬逼着孩子这样做,时间长了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会不听父母的话,对学习产生厌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压力很大

假如家长有强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了相关的艺术,就能成为艺术家的话。很多家长会不自觉的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会过于苛刻,假如孩子没有能够达到家长要求的标准,可能会被家长打骂,无形之中就增加的孩子自身的压力。

3、强烈抗拒

一旦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使孩子自身产生很大的压力,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抗拒。那么对于艺术的学习就会很吃力、很痛苦,渐渐地失去对艺术的喜好。慢慢地孩子和家长之间会出现生分、产生距离,让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变成一个叛逆的孩子。

从小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其实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下介绍四个好处分析给大家:

1、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其实艺术学习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学习钢琴、画画,还是舞蹈,它们都非常的有趣。一旦孩子兴趣培养起来了,好奇心就会增加。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各种艺术都能让孩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每一门艺术的过程中,会慢慢的改变孩子自身的一种气质。长时间被艺术的熏陶,会增加孩子自身的气质和内涵,慢慢的让孩子更有自信心。

3、增加孩子的胆量

由于很多家庭的孩子从小和外面的人接触非常少,在爸妈或者长辈的呵护下成长,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有长辈帮忙解决,慢慢的孩子自己的胆量就会很小,遇到事情就会胆怯。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有趣引导,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艺术形态的表演,孩子的胆量慢慢的就会变的大起来。

4、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学习那门艺术的过程中,孩子的兴趣会潜意识的牵动孩子学好的决心。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更加专注。

❸ 做一个搞艺术的人,有艺术气质的人,最基本的是什么,会什么

其实我认为没有什么特别的,
基本的就是:我们对艺术的真正热爱吧,只有对艺术热爱了,把它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为他而奋斗,为他而独立思考,让自己融入其中。感受到那份属于你自己的快乐。那样的话,在不自觉中你就拥有了艺术气质。
原因是你真正的热爱着他,还付出了行动。

❹ 艺术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人生最好的伴侣是艺术!
人需要研究“艺术”吗?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呢!别人探究几十年,几百年的东西,我们拿过来用不就行了!其实很简单的道理,你想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吗?你想提高生命的质量吗?我说:想呀!我想活的更滋润。理论是纸上谈兵,是瞎扯。我有非凡的天资!不需要知识,知识都是垃圾,我的能力足以胜任现实的挑战。我能轻易地掌握生存技巧,并能驾轻就熟地摆脱生活的束缚,有这些就够了。有哲人说:知识是前人的经验,知识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帮助,我们从中获得规律性东西,知识活用。知识就不会是垃圾了,相反我们踏着前人的身躯创造新的知识。积累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人固有的秉性。有技巧固然好,这些还不能使你应对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创造工作。你需要艺术寻根,才能遵循艺术的法则而不固执于法则,正所谓无法而法。我明白了,谙知艺术链是艺术人生的便捷之路,是从事艺术创造的必要修养。
有人说,创新就是你的作品四不象、看不懂,像鬼又似神,天上掉下驴蹄子--不是凡脚。这话说的对吗?我们谈创新往往太偏激,物极必反。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的技巧、风格、生活经验以及艺术的哲学思考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理论修养是基石,--是你超前艺术表达形式最好的解说词!这里还有一个美学问题。现实与理想、自然美与艺术美、生活与经验等问题思考。文化层次不同,使问题变的非常复杂。这犹如金字塔,塔尖上的人能看到的东西,塔下面的人看不见。作为图形与观众交流,我们都想从作品中寻找现实的影子,或更确切地说是经验的影子。艺术家大凡都是用心灵与观众交流沟通,由内向外的思索路径。而观众与艺术家交流是通过艺术品表象由外向内,你的理解和文化层次有关联。通向观众与艺术家心灵之间的桥梁--是生活与艺术经验。
当我们的表达远离现实生活,当我们的表现淡化主题从而强调艺术的本身,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艺术不在有叙事性,有的只是独特的表现意味。虽然表现内容晦涩,它依然让观众感触作品于外界沟通的可能性(即存在的事实)。打破现实的束缚,存在心灵的意象却清晰显现出来,这过程为情感升华,艺术的自在性不可名状,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与此对应的写实风格的作品,主题明确,叙事清楚。表现内容显而易见,艺术是经验之内的生活写照。无论是抽象不可理喻,还是具象的客观表达-----。艺术本身是意识的活动,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展示,而是抽象的情感表达。
为什么一定要抽象?抽象的内容,抽象的形式。人是高级动物,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灵的现象难以用逻辑的语言描述它,我们也很难用准确的科学作完美的解释个体的心灵意象。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心灵写照,通过作品,我们能够感受,确很难诉说。艺术本身的语汇及表达形式的无限丰富。形式感--即自然物的基本外形作用于的精神、感觉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吸收前人的艺术语汇和形式法则,更需要我们扩充、延伸艺术的形式语言。尤其是信息时代,固步自封,排他性很难适应现代艺术的步调。艺术不是墙头草,创新不是全盘否定,是批判的继承,有源头和根基,才能敲骨吸髓,才能否定之否定。人,诞生那天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艺术是避难所。是艺术家的白日梦。人们逃避现实压抑而获得满足的最好东西。无论你是创造、或欣赏和再创造,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想的生存场所,它能解读生命真谛,追寻理想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艺术是无聊人宣泄的玩物,你饥肠辘辘没饭吃时,还有艺术可谈吗?画饼不能充饥,但望梅能缓解渴欲。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这两样人都需要,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这皆可抛。这是每一个人的向往。屈原说: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是快乐,追求才有动力,人生最好的伴侣是艺术。

❺ 赵世民的《揭秘艺术医疗》

《揭秘艺术医疗》课程大纲:
第一集 你所不知的“艺术医疗”
1.什么是艺术医疗?
2.艺术医疗源于中国
3.古代中国“艺”、“医”、“易”、“壹”原解
故事一 音乐治疗二战伤兵
故事二 伯良宁夫人情诗治愈瘫痪
故事三 医圣孙思邈设“艺”治愈高血压
观点:艺术是最好的药
第二集 艺术的医疗作用
1.预防疾病
2.治疗疾病(绝症、慢性病、急症、残疾)
3.临终关怀
4.艺术胎育
故事一 李小姐通过艺术治愈癌症
故事二 中国四大女高看治过90的秘密
观点:艺术能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集 病从何来?
1.遗传
2.意外(天灾、人祸)
3.不良情绪(怒忧恨悲)
4.不良生活习惯(赖瘾“美”)
故事一 拾垃圾老太长寿秘密
故事二 一健康人被癌症吓死的个案
观点:70%以上的病是人自找的,或是病从口入,或是病从脑入
第四集 揭秘艺术医疗
1.艺术的功能——抒发情感、激发情感
2.艺术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正常情绪
3.良好情绪能使身心平衡
故事一 歪嘴女歌手治愈个案
故事二 类风湿学员治愈个案
观点:艺术能作用情绪,情绪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进而影响人身心平衡
第五集 艺术如何治病(上)
1.通过艺术欣赏治病
2.通过艺术创作治病
故事一 一个乙肝患者治愈个案
故事二 一个癌症术后保持健康个案
观点:欣赏和创作艺术是治病的主方
第六集 艺术如何治病(下)
1.通过艺术伴随治病(伴随其它医疗,如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等)
2.通过艺术设计治病(如设计人生理想,设计阶段生活目标等)
故事一 拉大提琴伴随自然疗法治愈癌症个案
故事二 张海迪艺术地设计自己人生战胜残疾及并发症个案
观点:伴随和设计是治病的辅方
第七集 艺术化解仇恨情绪
1.仇恨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2.将人祸当无灾
3.艺术能让仇恨转化
故事一 庄子虚舟的寓言
故事二 刘先生因恨生癌的个案
观点:仇恨害的是自己
第八集 艺术化解懊悔情绪
1.懊悔是对己长久的自责
2.有选择就有风险,利弊各占50%
3.艺术能让你忘了过去抓住今天摇控未来
故事一 舒婷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治愈一女学员胃病
故事二 画画让一歌唱家骨折恢复迅速
观点:后悔药不是让人永远选择正确,而是选择错了不后悔
第九集 艺术化解悲伤情绪
1.以悲治悲
2.以喜治悲
3.以忘治悲
故事一 换恋少妇通过创作止悲并考上社科院博士的个案
故事二 《红楼梦》林黛玉真正原因
观点:止住了悲伤就堵住了一半病源
第十集 艺术健身法——戒除懒惰
1.懒和勤是人本能的两个方面
2.艺术让人感受到了就行动
3.艺术让人快乐地保持毅力
故事一 王先生用打击乐节奏养成叩齿习惯
观点:艺术促进内啡吠分泌,这是对勤快最好的奖励,进而克服懒
第十一集 艺术健身法——戒除不良嗜好
1.艺术通过转移注意让人“忘”“瘾”
2.艺术通过调节度让人不上瘾
3.艺术可以当疫苗接种到人心里,可避免不良情绪
故事一 中学生小明通过艺术夏令营克服自慰瘾的个案
故事二 小黄平时爱欣赏歌剧(悲剧)得人生遇大挫折时能保持平常心个案
观点:艺术戒瘾比药物手术戒瘾既安全,副作用又小得多。艺术接中疫苗可提前让人体险负面极端情绪,一旦真碰上极端事件能起心理预防作用
第十二集 艺术与胎育
1.胎育不是胎教
2.胚胎的生理、心理分析
3.胎育首先考虑母亲的性情
4.艺术胎育的时机和内容
故事一 钢琴大师郎朗在母亲肚里就受良好的音乐胎育个案
故事二 英国少妇产下一个爱抽筋女婴的原因
观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从艺术胎育开始。人的智力发育在五岁前就完成了85%以上,而在母亲肚里这10个月就占了一半以上。

❻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是怎样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的

“文化,由人类创造,并享受的一切”,艺术也应如此,各类风格与派系各竞风采,然而审美品位却有高低。马未都曾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艳俗、含蓄、矫情、病态。(都是中性词)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在艳俗与含蓄之间,人们对自己的审美品好不够自信,其不自信,源于对某一项知识的缺失。


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取向与品位,需要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简单的绘画史脉络必不可少,艺术是如何一步步由古典写实主义到印象派,再由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的?西方绘画艺术史的大体脉络: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突破传统与认知的印象派,更加追求个性诉求与创新的现代艺术,到目前强化观念的当代艺术。

当绘画技术水准和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到达一定程度时,资本与人脉在艺术背后的推动作用将是决定性的,有时金钱引领着时代的审美偏好,更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与画风。前些年中国的油画市场,由写实画派人物题材作品占主导地位,现逐渐转向追求自我的观念性当代艺术。对于当代艺术的欣赏,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艺术家的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内涵。

❼ 如何实现让你的人生艺术化

把人生和艺术相联系,以艺术作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诗”教、“乐”教的悠久传统。而把艺术境界作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崇尚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但是,这种对艺术、美和人、人生之关系的态度,这种深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艺术化的人生旨趣与理想,始终没有上升为明确的理论话语。相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品味和欣赏角度的提升和转化,恐怕就应该是你在将人生艺术化之后,最先感受到的不同之处了吧。

❽ 真正的艺术给人带来怎么样的道理

艺术能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启发展。也许大家都感到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工作压力之下,我们的感觉自己不再灵敏,比如我们在一幅艺术作品面前仅用半分钟就可以做出“这幅画很好”“这幅画很糟”的宣判,哪怕它是一幅再伟大的和品,我们的这种不会听,不会看已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的很多感知能力已退化得不如动物了。懂艺术的人会听“孔子听韵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他不仅听到了音乐,而且明白了其中的内涵和意味;懂艺术的人会看,会在身边的凡事,父母的屋子、脏乱的桌面、教室的角落中发现美,传说孩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连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总爱在大江大河前一动也不动地站半天,而毫不劳累,总也看不够?我们怎么看一会儿就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了?”孩子回答说:“对于我来说,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东西,你看这滔滔江水,日夜奔腾,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自己的神态和面容,此时之水已非彼时之水,从这水中我看到很多道理。这水以自己的躯体滋养两岸的植物、牲畜、人类、自己总在付出,却不要求任何回报所以最有德;这水,虽然不时遭遇险恶的高山和深谷,却从不畏惧,总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对,所以勇敢;这水,每当填满深谷和浅坑,就变得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所以最公平;这水,纵然千回百折,却始终指向东方,从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实;这水总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碍便绕行,所以最智慧。正是这样,所以每当我见到大水便会流连忘返。”孔子从普通的河流中悟出了这么多道理,说明了艺术对恢复和发掘感受力的重要性。 另外,艺术还能让我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听到“国歌”“第五交响曲”等会唤起我们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和斗志;艺术能让我们人格更加健全,长期接受美的熏陶,我们的行为也会变得更美;艺术能让我们更智慧。 艺术能让我们在真、善、美的世界呈越来越完美。

❾ 如何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欣赏”

尽管艺术形象规定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倾向和范围,但欣赏者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感受艺术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蕴;

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诱导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形象的生命在欣赏活动中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仿佛欣赏者与艺术家在一起共同创造;

由于欣赏者的想象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甚至可以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

(9)艺术人如何设计人生扩展阅读: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汉姆雷特,每件艺术品在每个人眼中都会被诠释成不同的内涵,这是欣赏者行为的内化,因为这个艺术品的某个光亮恰好和自己的某种或者仅仅是某个瞬间的感觉相契合,所以,欣赏者会感觉到共鸣。

而这种契合这种共鸣是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内化而来的表现之一。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欣赏其实就是艺术家与欣赏者灵魂瞬间的共通。

阅读全文

与艺术人如何设计人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6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9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