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发布时间:2022-05-09 14:55:40

Ⅰ 术语解释文学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的文学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己浓郁的民族特性。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每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下来,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尤其是语言、表演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学艺术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学艺术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 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斯坦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斯坦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斯坦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斯坦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 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Ⅱ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及当下艺术现状,谈谈你如何理解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摘要 1、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 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 界艺术发展的主流。

Ⅲ 简述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中国画就是中国画,它的一整套创作程序和符号系统看起来也是一个经长期选择且固定下来的价值系统,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韵味、辉光,如中国画自身所发散出来的那种颇具形而上意味的笔情墨趣、笔气墨韵,是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凭借一种直觉的力量感悟出来的。中国人看油画,看非洲的木雕或玛雅蒂尔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遗址甚至后现代拼贴,也能从中感悟出一种特别的,人类文化演变的方向就目前人类的经验来说并不具有确定性,但艺术精神作为人类的感性生命的鲜活体现,竟可以超越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系统”,而成一本体性的存在,这也就是汤因比所说的神秘的。
以往的研究大多从艺术从属于文化,依附于文化这个立场来说明艺术所能起到的体现、反映文化发展阶段,推动文化历史发展玛雅人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进程等功能作用和价值地位,如认为古希腊艺术体现出古希腊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力图克服宗教与科学、天国与尘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推动欧洲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等,蟹而我们认为艺术固然因民族时代文化氛围、种族基因,地理环境等等共时性或历时性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为不同的经过选择的符号系统意象系统,但艺术作为一种悬浮的能指,一种融感性、智慧于一体的浑一自在的实体,又必然超越于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之上,也就是说,艺术既属于大文化系统,但在人类文化不断演变、选择、整合、重构的过程中,艺术精神独立于这种动态的历程,艺术的不朽价值和它的永恒性正是从这个立场上得到了确认。
或许赫伯特里德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于艺术超越于人类具体文化模式之外的终级价值的认识,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艺术价值在于表现了一种艺术家只有依靠直觉力量才能把握得住的理想的均衡或和谐。在表现其直觉的过程中,艺术家将会利用他那个时代的环境给他提供的材料:
在一个时期,他在自己的洞穴的石壁上随意乱画;在另一个时期,他建造或装饰起一座寺庙或教堂;其后,他又在画布上为一伙鉴赏家挥毫作画;他,只接受那些可用来表现其形式意志的条件。
在历史的衰变沉浮中,艺术家付出的努力将会被外来的力量种他本人预想不到的、同他所强调的价值无关的力量所扩大或抵消,发扬或摒弃。尽管如此,艺术家仍然坚信自己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在于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Ⅳ 为什么说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Ⅳ 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个问题旨在回答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首先你要搞清楚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表现本民族本质特征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民族性最重要是在于是否传达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核心。
凡是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但是民族的艺术则不一定具有世界性,因为只有传递人的一般本性,表现人类共同美,真实反映时代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能被世界认可,才能成为整个世界所共享的民族艺术。

Ⅵ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艺术作品不是在思想观念中存在的,它是感性形象,它以象意构成内在视域,而象意对于每一个民族的人都是敞开着的,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的生存体验有共通性。因此,每一个民族的人都能在其他民族的作品中进入其内在视域,这在原则上并无障碍,只是会感到陌生而已。某民族的作品之象意和内在视域,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往往是既陌生而又亲切的。这里正可以用得上孔子说的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方的朋友,自然有些陌生,但他的到来却使我很快乐,我知道他是朋友,因为他的名字也叫“艺术”。

Ⅶ 风格的民族性是指什么

风格的民族性,决定于某一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文化传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它同某一民族的共同的语言和心理特点紧密相连。我国传统的绘画(国画),明显具有和西方绘画显着不同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是在我们民族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渗透着我国人民对绘画这种艺术的特殊的(同时也是共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风格的民族性,同风格的时代性相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即使是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各民族,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它们的艺术风格也就不同。例如,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意大利、英国、德国的艺术风格就各不相同。一个民族的艺术家所创造的作品,如果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它就不可能在人民中间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是,某一民族的艺术所特有的风格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不能不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我国当代的艺术风格必然是中华民族的,必须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的。

Ⅷ 论艺术的民族性,世界性及相互关系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

Ⅸ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艺术概论论述题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如下: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1、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联系:凡是世界性的艺术,都是民族性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至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

2、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区别:并非一切民族性的艺术都是世界性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民族艺术经过交流可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艺术。

(9)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扩展阅读: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关系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如下: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社会主义艺术继承本民族的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创造为本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坚持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艺术领域。

Ⅹ 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什么是艺术典型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
第四,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典型
指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所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称为“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同时也指环境或事件,称为“典型环境”或“典型事件”。艺术典型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从而更富有审美价值。艺术作品中的一般人物形象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个性化和概括化相统一的特点,而典型形象则要求高度个性化和高度概括化的统一。它既不是类型,又不是个性。其所反映的共性,可以是某一阶级、阶层的某些阶级性,也可以是超越了阶级性的某种社会普遍性,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关系的某些本质。典型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性格与环境的统一,主观(艺术家)与客观(人物、事件)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因此,艺术典型是衡量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标志,典型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中心课题。

艺术的民族性
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6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