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创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干隆,他究竟有多伟大
开创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干隆,他究竟有多伟大?
1735年,雍正帝死于圆明园。根据他生前制定的规则,在内宗宫中最高的地方“郑大光明”牌匾后面,取下了包含着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密纸的下一个箱子。在很多人的眼前,麦吉被肢解,被指定为雍正继承人,这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干隆帝。
他以康熙和雍正酿造、文治武功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历史上着名的“康健盛世”。干隆也是长寿皇帝,活了89岁,在位60年。
洪历小时候很聪明,六岁的时候可以自己读书。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特别喜欢他。有一天康熙帝在牡丹台散步,看到洪利在玩,不由得心动,从头到脚仔细打量着洪力,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眉毛浓,脸圆,是福相。将来继承王位的人就是他吗?”康熙帝想到这里,命令太监传话,把弘历叫到皇宫。从此康熙帝派了一位着名的老师专门教他。
陈家人发现孩子变了,感到震惊。但是不被对方的权势所束缚,不追究,也不能吵闹。男孩天资聪颖,没想到会受到康熙和雍正现在的喜爱。不久康熙去世了,战况在尹镇。尹进即位后,陈某一文也个个当官。此后,干隆帝即位,陈某更加礼遇。干隆在南巡江浙绕了六次,其中四次都去了海宁镇街,最后离开的时候去了中门,对陈说。“以后除非皇帝亲自访问,否则不要轻易打开这扇门。”从此以后,这扇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2.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大盛世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代
1、“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
在文景时期,朝廷为了休养生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比如,汉文帝分别三次对田租进行减半和全面,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就是“轻徭薄赋”的体现。
而且文景二帝还十分的重视农业,鼓励农耕,甚至在春耕的时候亲自下地耕种,以此来给百姓做榜样;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百姓富裕起来。以此同时,朝廷还强化军权、安定边疆,给“文景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据说当时国库里的钱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所以“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以及大量隐瞒的人口户口,隋朝通过接手北周、陈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们留下的隐瞒户口,在开皇年间就达到了860万户),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
3、“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时期。
当时经济繁盛,文化繁荣;当权者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同时朝廷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此外,“贞观之治”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了顶峰。
4、“开元盛世”又被称为“开元之治”,现于唐玄宗时期。
这一时期,有了前面“贞观之治”的稳定局面,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大力发展经济,解放劳动力,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同时还改革兵制。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统一。至此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在当时的长安城常常可以看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商人,十分的热闹。这个时期是我最喜欢的年代了,开明、繁盛,是一个难得的盛世。
5、“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这个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当时,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是在这一盛世之下也隐藏这巨大的危机,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干隆后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相继爆发。
3. 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几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吗
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标准?为什么说我国现处于盛世的初级阶段?据文字记载,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公认的‘盛世’有四次:(西汉的文景之治,约93年;唐代的开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时间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争议).。盛世---有以下的条件:1、国家统一;2、没有外患或外患不严重,边境比较稳定;3、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4、科技文化有大发展;5、政治清明。按照以上标准再对照现实情况,我们国家如今算不算处于盛世阶段?准备在以后讨论。 1、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2、从贞观到开元之治 开元(公元71374年)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在各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盛世景况,史称开元盛世。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 第二,改革食实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 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 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3、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干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着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而干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中国历史上三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清朝入关定鼎后,内有三藩、台湾、准部之忧,外有俄罗斯之患。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三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文景之际,据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清代干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均兴旺发达,财政收入之丰,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高水平,经济规模和总量居当时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庆五年,干隆于此前一年去世),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为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国家的安定富足,又为军力国势的强盛提供了基础。由此出现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势强盛、国家富足的基础之上,三个朝代的文化俱臻繁荣。汉初以来朝廷大力倡导搜集和整理图籍文献,使先秦百家之学在秦代焚书浩劫之后又趋复兴。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经学、史学的兴盛,使清代学术取得了超汉越宋,集历代之大成的历史地位。一部《红楼梦》,堪称时代的史诗。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四是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代的盛世从文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30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到1795年,长达133年。综上可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保持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文治武功、相得益彰,并形成无与伦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比较清明或繁荣的时期,特别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现出上升、发达的气象,但都称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不过数年、十数年或稍长而已;二是达不成全面繁荣昌盛的局面,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终没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气势。(上)
4. 康乾盛世时期所造就的书法艺术是什么样的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有着其时代不一样的艺术特征,而清代康雍乾三朝天下承平,在社会发展之上有着康乾盛世的美名,而在艺术发展之上也有着“全盛”的称号,其书法艺术自然也有和其他朝代不同之处。在这个文人群体思想发生变化,学术也实现转型的一大背景之下,其书法艺术在自身的发展理论的道路之上继续发展,同时创作理论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可以说,康雍乾三朝是书法传承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主要体现在转型之上,从前代的帖学到了碑学的转变,而这个时期的金石研究的成果也远远高于其他朝代。
康雍乾三朝的书法发展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一环,其本身是无法真正脱离书法艺术本身的一个发展的继承性特征的。但是又由于艺术源于生活,因而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当时的时代性审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了干隆时期,文字狱更是大兴,而这个时期的文字狱是借着《四库全书》的修订而实施的,这个时期的思想禁锢之严甚至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知识分子们为了避祸,自然是从以前的经世致用到了考证古典,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上文已经说到,金石学是考究学中的重要部分,当时,尤其是干隆朝的学者们只能够寄情与金石碑文之中,“或者搜断碑半通,刺佚书数简”是当时大多数学者的日常生活。访碑、藏拓的风气在学者之间大兴,除了学习前人碑文筋骨加以临摹之外,还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其书法韵味,而清代对碑学的研究可以说是站在了封建时期的最高峰,今人学习金石,大多也是翻阅清人典籍。
5. 珐琅彩价值几何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
XoqmT/P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至于为什么叫“古月轩”,至今尚无定论。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aO>Nev
#Yr/G NN
洋为中用 0xe*\CAo
f+j-M|A
康熙时期,珐琅彩初创,珐琅彩料来自西洋,俗称洋色,所制瓷器大多为盘、碗、杯、壶等小件器物,且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如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了一只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碗,就是以胭脂红为地彩绘康熙时期典型的富贵牡丹花卉图案,花叶筋脉分明,画工严整细腻。此碗口径14.2厘米,底部为双方框“康熙御制”蓝料款。最终以700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742万元)。 / |z_z%=
C'Z6l^{>
查阅近二十年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珐琅彩瓷器成交记录,康熙珐琅彩的数量相较于雍乾时期要多,价格从100多万到800多万港币不等,价格稍低的都是较早期拍卖的,近几年的价格大都在七八百万港币左右。 +^v]d_~w_
E A}Vb(2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相比康熙时期,制作工艺和技术都有进步,并且当时已能成功生产国产珐琅料,珐琅料不管从颜色还是品种,比康熙时期都丰富很多。所用素胎依然是景德镇御窑厂选送精品,有时也直接利用宫中的脱胎填白瓷器,以白地彩绘。彩绘图案也日趋丰富,器内器外,从花鸟竹石到山水人物一应俱全,并配有与画意相应的题诗,成为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瓷器风格也更趋优雅。 8WvQ[cd
FW7@7cVoF
雍正皇帝在位虽只有十一年,珐琅彩瓷器存世量相对康乾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2002年10月香港佳士德拍卖的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口径17.2厘米,双方框“雍正年制”蓝料款,所绘梅竹是典型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拍卖时以3252.26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447.55万元)。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3a\.s9A "
CH3bpZv
喇嘛哥2007-06-12 13:40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mbh;oX+
bTN0n
干隆盛世 珐琅异彩 4+j:]poYG{
;'g.%
到了干隆时期,瓷器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珐琅彩瓷绘画除继续沿袭雍正时期的风格,还模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干隆皇帝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本就是一大玩家,此时无论瓷器、玉器,还是漆器、木器、景泰蓝等等,都有很大发展。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技术也更臻于完美。 `lA[-x~
c (Gl3^
2006年11月,着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干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约以1.51亿港元成交。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干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干隆珐琅彩杰作。1985年5月此碗曾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 EM&;SQ;C9
rAZsVnk?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干隆年制”蓝料款,卷草形双耳,肩部饰卷草如意,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干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更添文人气息,为干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z'+k]N9Q^
'E#;`}&Ah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干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干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 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YK{[$F
6*92I
投资空间巨大 -6./bB g
A>dA&'~R
雍正和干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通常和图案、题诗内容相配合,文人气息很浓,往往能拍出高价。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干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Jm(sx'qPx
p0S;$dH\ D
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c6 tB9b
IhYTK%^96
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瓷器价格节节攀升,屡创新高,而珐琅彩的高贵出身,意味着珐琅彩流传到民间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漫长中国的沧桑历史,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充满变数。如果能收藏一件确切无误的雍乾珐琅彩瓷器,等于在玩一场有十足胜算的游戏。 9?xc3F2EBD
Q|`sYm'.
6. 雍正创造二万多件奏折,历史上罕见的勤政,晚年如何自我评价
雍正是清朝康雍乾盛世的一代明君,在做为君王的时期,极为勤政,这在历代君王中都是少见的,因此在康雍干的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雍正在位期间,国家富强,边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国库里的银两储蓄十分丰厚。雍正为了国事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在位执政期间批了两万多奏折,晚年对自己的政绩也是满意的。
他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曾对自己做过评价:“朕返躬内省,虽不敢媲美三代以上圣君哲后,若汉唐宋明之主实对之不愧。”可见雍正对自己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也是他的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做帝王做的还是很勤奋贤明的。
7. 康熙死后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干隆剩下多少钱
干隆死后剩下大约6900万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就是康乾盛世,也叫做康雍乾盛世。大清朝作为外族入主中原,并且有元朝覆灭的前车之鉴,清朝的统治者在中前期可以说还是很兢兢业业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了干隆时期,国库充盈,并且干隆帝前期也是励精图治,减赋税、兴水利,军事上评定西藏的叛乱,然后又击败准噶尔汗国,当今统一的中国的版图雏形初现。干隆最鼎盛的时期,国库有8100万两白银。即使在干隆后期官员腐化,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在其死后,国库仍然有将近6900万两的白银。
8. 关于雍正皇帝的资料!急!!
清世宗
雍正皇帝朝服像
年轻时跟从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精通禅学。曾随圣祖巡幸江货币(20张)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河(今河北承德),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今辽宁沈阳)祖陵。康雍乾盛世130多年,雍正的13年起了非常关键作用。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很烂的摊子,而雍正给干隆留下的,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1],就没有干隆时代的历史辉煌。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生活俭朴。从历史资料看,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即使比之用上电脑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做到在13年中平均每天写8000多字?更何况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权首脑?这个细节充分说明雍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罕见的勤政皇帝。康雍乾盛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间,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年,是承前启后的13年,可以说是这一“盛世”的枢纽。雍正夹在康熙、干隆之间,和他的父亲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儿子弘历在位六十年相比,胤禛在位仅仅十三年,显得十分短暂。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父亲[2]。雍正十分重视用人,把田文镜、鄂尔泰等封疆大吏树立为官僚的楷模,以澄清吏治。对历年的赋税亏空与积欠这个老大难问题,他雷厉风行地追查到底,查出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积欠税收一千多万两白银。由于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国库存银达到六千万两之多[3]。康熙晚年众皇子为争夺皇位激烈斗争,使其无力整饬朝政。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里矛盾已经爆发出来,吏治败坏到惊人的地步,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库空虚,赈灾无钱,打仗无饷,西部用兵半途而废,这种政治颓势是雍正扭转的。雍正45岁登基,在这之前有多年的办差经历,又有在皇权的明争暗斗中培养起来的政治经验。由于他深知康熙一朝的社会矛盾,又对民间现实有深入了解,即位后,果断清除朋党,不拘一格启用有一定长处的人才,清理中央和各省财政亏空,抄贪官的家,不许贪官家属享受赃银。他在整顿吏治中所采取的许多方式,[4]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驾崩后,他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又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的帝位。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改遗诏夺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尚无定论。但是大部分史学家判断,康熙的遗诏有满文、汉文、蒙古文几种语言。按照民间所说其修改了汉文,但是蒙文、满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间传说为传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书写规则,并无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称,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宫所藏约一千万份清朝文件中,并无例外。于字在古代只做人名,传位于应该是传位“于”,从书写习惯和内容上分析,民间传说基本可以肯定为谣传。
清世宗即位时已四十五岁,加之前此的经历,使他比较了解世情,并具有丰富的统治经验。即位后,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允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允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二年,又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隆科多太保,后圈禁畅春园致死。并因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七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牵连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世宗遂大兴文字狱,以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之需,始设军机房(十年时改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本身无赞画权,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他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密折奏事早在康熙年间已试行,只是在雍正一朝广泛使用),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皇帝读书像
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旨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二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比较合理。同时,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需粮食问题,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方针,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并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这是封建统治者的局限性)。他注意兴修水利,除治理黄河、修筑浙江海塘外,命怡亲王允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与此同时,实行社会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陕西乐籍,并命其他贱籍也照此办理。后来浙江绍兴惰民、安徽徽州“伴当”、宁国世仆、广东疍户、江苏常熟丐户相继开豁为良,从而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世宗在位期间还注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雍正书房画册(2张)议,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五年,清廷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清世宗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纪录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他的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谥宪皇帝。
编辑本段
雍正年表
在公元1678年,胤禛出生。生母为德嫔乌雅氏(即后孝恭仁皇后)。1岁后,由贵妃佟佳氏(后为皇后)代养。
青年时期的雍正(雍亲王)
公元1683年,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人学习多年。画册(2张)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驾巡行塞外。
公元1691年,奉父命与大臣女乌拉那拉氏成婚。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698年,胤禛受封多罗贝勒。
公元1699年,康熙为成婚皇子建府分居。四贝勒府后扩大为雍亲王府、雍正年间改为雍和宫。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08年,康熙一废太子。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祺、胤祥一起被拘禁。
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雍亲王。
公元1711年,钮钴禄氏生弘历。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公元1722年,十月,前往通州查勘粮仓发放屯结情况,共28天;十一月九日,单招胤禛前往畅春园;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坛祭天;十一月十三,康熙驾崩。胤禛借《康熙遗诏》,登上帝位。
公元1723年,四月,送先帝往遵化东陵,事毕将十四阿哥胤禵(原胤祯)囚之汤山;五月,太后猝死;八月,秘密立储弘历。
公元1724年,十月,十阿哥胤礻我被革职圈禁;十二月,废太子胤礽病故,追为理密亲王。
公元1725年,四月,将年羹尧发往杭州,降为杭州将军;十二月,以92条罪名令年羹尧自裁。
公元1726年,正月,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除宗籍;三月,将胤禩改名阿其那;五月,胤禵囚于景山观德殿;六月,定胤禩罪状40条,胤禟罪28条,胤禵罪14条;八月,赛思黑死于保定禁所;九月,阿其那死于禁所。
公元1727年,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但由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故不顾失去隆将给大清此次谈判带来多少损失,抓到罪证立即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条大罪。
公元1728年,六月,岳钟琪举奏曾静案,株连吕留良,吕留良被鞭尸、满门抄斩;同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公元1729年,十月,免曾静死,颁《大义觉迷录》。
公元1730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亲临丧所。以三哥胤祉并不哀痛为由(一说是在雍正的爱子八阿哥福惠夭折时),削爵圈禁景山。
公元1733年,二月,封弘历为宝亲王、弘昼为和亲王。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
编辑本段
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的开
雍正祭月坛的月白龙袍
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坏况都有很大的转变。旅日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干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编辑本段
摊丁入亩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
雍正
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编辑本段
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编辑本段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精简速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
军机处
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编辑本段
改土归流
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
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编辑本段
开放洋禁
雍正前期严格执行海禁,但后因考虑沿海的确百姓疾苦,于雍正五年开放洋禁。允许民人往南洋贸 易。海禁施行于闽、粤两省。 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他虽竭力反对天主教等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皇帝思想的保守性),但同时,他对天主教也并无恶意,五年,博尔都噶尔(今葡萄牙)使臣麦德乐来京。雍正对他的优待使他深为感激。甚至于雍正寿辰之时,在天主堂作祈祷,为之祝寿。雍正还选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马戛尔尼当年来华,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为欧洲人所共知,使他们对中国皇帝(当时是干隆)与对华通商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虽然开放洋禁,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复康熙末年被剥夺的谋生手段,促进中国与南洋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另外,废除贱籍,废除腰斩也是他一个功绩。其实,废除腰斩的原因是这样的:雍正皇帝有一次杀了一个人,是用腰斩,因为腰斩是一刀从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后人还活着,这个人在被砍之后,用手指蘸着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雍正皇帝听说之后觉得非常惨,所以就下令废除腰斩。
他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可以说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
清世宗勤于政务,大力清除康熙统治后期的各种积弊,取得一定成效,对清代历史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外,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就算在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跟他媲美的。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雍正(5张)
编辑本段
母子失和
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幼为康熙表妹,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即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所抚养,虽并非过继,但因彼时中宫久虚,佟佳氏以副后身份统摄后宫,位份尊贵,佟佳氏膝下犹空,胤禛出生后数年方诞下一女,旋即而卒,故伊视胤禛为己出,殷勤备至,关爱有加,而雍正则蒙其庇荫,承其恩泽,算起来当是康熙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为四朝元老索尼之孙女,索额图之侄女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初谥“仁孝皇后”)、十阿哥胤誐(生母为温熹贵妃纽祜禄氏,孝昭仁皇后之妹,遏必隆之女)以外,位份最为尊荣的一位皇子,因此从小即能受到一定的重视。幼时的胤禛乃凭借着这层得天独厚的机缘,被鞠养于康熙宫中,得到父皇的亲自抚育,所谓 “‘母’爱者子抱”,一时之间其乐融融,甚为温馨和谐。他们父子间的感情基础也因这层关系,而显得特别深厚牢固。
清宫惯例,皇子出生后或由官员抚养,或由其他妃嫔抚养,总之一言以蔽之,皇子诞下之后独不可付与生母抚育。这可能是为了杜绝后宫干政吧,所以有清一代,除了慈禧以外,大体上杜绝了后妃预事及外戚祸国的弊政。但是这种“防弊”之策也非一无瑕疵,由于缺乏接触和沟通,这极有可能会导致出现亲生母子间互生隔阂,彼此猜忌,感情不睦,关系漠然等如是尴尬的境况。而不幸的是,雍正和其生母德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陌生而紧张,冷淡而无奈。
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胤禛从出生起即由佟佳氏抚养(胤禛后来回忆佟佳氏时曾感念其“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清世宗实录》第十一卷,第九页。),一直到他十一岁左右佟佳氏病逝,幼年的胤禛都是在这位母亲之呵护和教导下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
9. 有人说:“康乾盛世”是“落日的辉煌”;有人说它是“烈火烹油,�
落日的辉煌――十七、
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是中
国历史上最后一个
,
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盛世
,
共
134
年历史上的盛世有
:
文景
之治
(33
年
)
;汉武中兴(
75
年)
;光武中兴(
45
年)
;贞观之治(
22
年)
;开
元盛世(
29
年)
;仁宣之治(
11
年)盛世之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
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人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等。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
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干隆末年,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占世界
1
/
3
,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在同一个时间,
在地球的另一端,
尤其是在英国,
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
工业文明正在萌发;
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
正在进行;
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
蓬勃发展。
马克思称之为
“奇异的悲歌”
: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
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在这场决斗中,
陈腐
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
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
(
《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16
页)邓小平指出: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
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
(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0
页)盛世辉
煌从农业来看,
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
还是耕地面积,
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
史时期。
人口从
1700
年前后的约
1
.
5
亿增加到
1794
年
(干隆
59
年)
的约
3
.
13
亿,占全世界
9
亿人口的
1
/
3
。汉朝不到一个
6000
万,唐朝
8000
万
,
宋、明
1
亿干隆元年
1.43
亿
,
干隆六年
1.5
亿
,
干隆二十四年
2
亿
.
康熙
24
年(
1685
年)全国共有耕地
6
亿亩,到干隆终年(
1799
年)
,全国耕地约为
10
.
5
亿亩,
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
2040
亿斤。
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巴罗估计,
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
“麦子的收获率为
15
∶
1
,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
为
10
∶
1
。
”
从手工业来看,
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
手工作坊、
手工业逐渐增多。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
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
3
.
5
亿银两。如果
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
4
.
5
亿两,以当时人口
3
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
1
.
5
两。
1750
年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32.8%
,
而全欧洲占全世界
23
%,
1890
年,
中国工业产量是占全世界
6.2
%,
而欧洲占
62
%。对外贸易显着增长英国从
1792
年开始就是全世界大国,贸易
总值也就是
1.7
亿两,
还不到中国国内贸易量的一半。
康熙时,
全世界超出
50
万
人口的大城市有
10
个,中国占
6
个:北京、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
其它是:伦敦、巴黎、江户、伊斯坦布尔这
4
个城市也是超出
50
万。从经济上
说,
它目前不但算是盛世而且是非常繁荣的,
这一百年多年在全世界也是经济实
力最强大的国家。
18
世纪初,
在康熙帝主持下,
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
一项是《律历渊源》
(
1713
―
1722
)
,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
造、
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
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
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
1708
―
1719
年)
。
(
《皇览堪舆图》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
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法
国《网络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
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德国
的莱布尼茨认为,
“欧洲较之中国优越之处,在思维和思辩的科学„„但一转到
实践哲学,即生活、伦理、政治实践,欧洲人便难以和中国人相抗衡”
。全球变
局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
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
冲刺的时候,
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
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
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
年,英国开始了
资产阶级革命;美国
1775
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
1789
年爆发了大革命;意
大利从
1859
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俄国从
1861
年废除农奴制、
日本从
1868
年
明治维新也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7
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
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
1543
年发表《天体运行论》
,阐述了
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
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
发明了望远镜等
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特别是在
17
、
18
世纪之交,牛顿发现
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
鼎立、
互相牵引、
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形成,
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在棉纺织业
1733
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
的效率。
1764
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即着名的“珍妮机”
。机器
的使用,使纺织效率提高了
40
倍以上。在动力机器方面:
1769
年瓦特发明了
单动式蒸汽机,
1782
年又制成了复式蒸汽机。
1785
年英国的棉纺工厂开始用蒸
汽作动力。
1769
年法国人柯格诺特制成了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
1807
年
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
1814
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蒸
汽机的普遍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
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
高。在冶金方面:
18
世纪
30
年代发明了用焦煤炼铁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
以木材为燃料进行冶铁的落后工艺。
60
年代,出现了巨大的熔铁炉,此后又研
究出了精炼法。
炼铁技术的革新,
不仅推动了冶金工业的进步,
同时也有力地促
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出现了腾飞。
据统计,
1776
年至
1800
年棉纺织品出口,
24
年间增长
5
.
18
倍。
毛织品在
1788
年至
1817
年则增长
5
.
53
倍。煤的年产量,
1700
年至
1795
年增长
1
倍。生铁产量,
1740
至
1806
年则
猛增长
13
.
87
倍。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
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18
世纪
70
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
的
1
/
2
。在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的基础上,欧洲国家的市场进入了更高层次,
证券交易、
信贷已很活跃,
证券交易所拓展了他们的活动,
形形色色的信贷证券,
大大便利了商品批发和国际支付业务,
整个市场被活跃的信贷和贴现所推动。
西
方国家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也骤然加快。
他们纷纷走出国门,
建造大舰巨舶,
组
织商船队和贸易公司,
进行航海探险,
致力海外贸易,
到世界各地寻找商业机会,
掠夺金钱、土地和人口,进行原始积累。纺织工序的逐步机械化、焦炭炼钢、蒸
汽机的应用、工厂制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农村购买力的增加,市场的兴旺、商
人的活跃,航海的进展、殖民地的开拓、交通运输的改革等等,许多举措、许多
事件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推移演变,
推动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
跨进了
“近
代社会”
。一潭死水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
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
。雍正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且愚
民见工匠之利,
多于力田,
必群趋而为工,
则物之制造者必多,
物多则售卖不易,
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
(
《清世宗
实录》
,卷五七)
“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其中良顽不一,难以稽察约束,
恐为闾阎之扰累。况本地有司,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
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
。
(
《东华录》雍正朝,卷二
六,十三年四月)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
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
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
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
,把发明创造
称为“奇技淫巧”
。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
,一次可填发
28
发子弹,又
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
1792
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干隆
80
寿辰的礼物,
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
、
“玩好”收藏,予以玩赏或鄙薄,根本未想到这里的
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
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
雍正、
干隆两
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
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
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
裂,
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闭关锁国、
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
“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
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
”
(
《清高宗实录》
,卷六四九)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
一封信中讲: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
《粤海关
志》
,卷二三,第
8
页)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
在国际关系中,
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
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
也不考
虑经济利益,
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
度。
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
清朝对对外交流进行严厉
限制:首先对出口商品有严格限制。其次对船只大小的限定。第三,中国人到外
国贸易,
立定年限回国,
如逾期不归,
永远不许返回,
即使三世居于外国的华侨,
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属。
政治体制上:
当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
体的道路,
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
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
上的纲绳,
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
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
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当人类由传
统走向现代,
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
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
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
代的落伍者
长夜无歌
100
多年的盛世之后中国社会骤然下跌。极端的闭关,把中国与西方 的差距拉大